维基百科:征求意见/全部
以下讨论需要社群广泛关注:(清除缓存)
传记
[编辑]“本条目为林妈利的个人传记,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她在血缘方面的研究所引起的学术争议,此一争议又牵涉到台独理论和社会议题性质的范畴,应该如何分类?是仅作传记看待,还是兼顾其观点在理论、社会和政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请Ericliu1912就分类问题,进行说明。--此条未正确签名的留言由Bluewhalie(讨论|贡献)于2025年6月1日 (日) 14:35 (UTC)加入。
- 已到用户页面邀请Ericliu1923先生陈述修改缘由。--Bluewhalie(留言) 2025年6月6日 (五) 07:28 (UTC)
本条目目前对传主名称的处理是不转换,即简繁都使用“茅以升”,将“茅以昇”视作原名,十年前User:Chiefwei给出的《辞海》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原文确实是把“茅以昇”当作原名的(见上方讨论),但今天User:Kcx36分享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茅以昇名称写法的解释[1],文中说“茅先生为了顾全大局,同意在出版物上把名字写成‘以升’,并不是说要改名为‘以升’,实际上老人家在个人信函、题词中,还是常常写‘以昇’”,与工具书的说法不同。人教版的回复虽然可靠性不如《辞海》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重新讨论一下本条目中茅以昇名称的写法,尤其是繁体写法。——杰里毛斯(留言) 2025年6月23日 (一) 17:58 (UTC) 1
Talk:宋恭帝 § 提议更换或删除宋恭帝、宋端宗、赵昺图像
非常反对在这三位小皇帝用这个明显不符史实的图,目前分别用的是Song Gongdi2.jpg、ZhaoShiDuanzong.png、Song Modi.jpg。以往曾经撤掉不用,但都被加回去,记得提删后甚至都还有人继续上传。无论是不是真的没有其他文献的图可用,假如档案描述属实,那么也不该用民国年间才出现的族谱(脑补)版本。宁可没有图,没图也不至于影响条目;真要使用,也应该放在下面的段落,明确说明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画的想像作品——也更好解释,为什么其他皇帝御容都不会像这三张大大地写“XX御容”、套色不合服制,赵昺甚至还衣服左右穿反了。其他语言维基不懂,就全部照搬,那这些在Commons的档案不如都提删算了。——George6VI(留言) 2025年7月13日 (日) 14:49 (UTC)
经济、贸易与公司
[编辑]目前此主题无正在讨论的议题
历史与地理
[编辑]Talk:红楼梦 § 目前版面“悼明”索引派叙事的占比太大,并且缺乏客观性
很遗憾我第一次注册居然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我认为目前的红楼梦版面强烈支持所谓“悼明索引派”,但是却缺乏可信的链接与证据,因此笔者想要在这里一一驳斥,以此在进行修改前留下证据。
首先,此前编者Dr.shaohui强烈暗示目前学界的曹雪芹研究式微或者不被接受,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缺乏依据。我在中文学术网站知网进行了搜索,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近年以曹雪芹即曹霑为作者进行的学术研究。例:发表于《红楼梦学刊》的曹雪芹家世史料的重大发现——《赠怀远将军曹公墓志铭》考论(上)”。事实上,我完全不认为网络上的“悼明风潮”有影响学术界的红楼梦研究,因此,作者声称“但近年来,考据派“红学”越发不被接受,”和“考据派的“红学”研究在近10年间已经止步不前。”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就“红楼梦”和“悼明”主题在知网进行了搜索,而完全没有找到二十一世纪对此进行的学术研究。更何况编者将考据派攻击为“曹家沟”了,难道维基页面不应该对于各学术派别维持中立态度吗?
另一方面,此前编者断定曹雪芹其人与江南曹家并无关系,但相关链接是“曹霑墓石可能是真的吗?”。从胡适考证开始,曹雪芹其人的资料主要依托于时人留下的诗文证据,跟墓石并无关系。例如爱新觉罗·敦诚所著之寄怀曹雪芹在《四松堂集》中“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并且本书底本刻本具在,可以互相印证。又及富察明义在《绿烟琐窗集》中提到“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还有其他好友所作悼诗可以断代其生活年代。尽管目前学术界确实对于作者存在争议,然而这更多是对于曹雪芹到底是曹家的哪一个人进行的争议,而不是将本书的成书时代和作者画像完全推翻。
其二,编者声称“自清中期至民国,一百余年来,知识分子阶层都将本书解读为“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同样缺乏论据,编者给出的所有链接都是现代人的文章和书籍,甚至来自网络博客,并且就我能看到的链接并未提及清人以为此书有造反之意。就我所知,晚清时人以为红楼梦是映射“明珠家事”,这一说法就出自道光时期赵烈文所著《能静居日记》,他又听自宋翔凤之口。虽然我个人以为这种说法不足采信,却可以表达时代看法。(又及,老版页面认为这种说法是明朱家事的谐音,但似乎这种看法缺乏学术支持和认同。因此我将其暂时删去)而“悼明说”至多是民国时期之后的说法。编者在“然而满清政府及后续政府……故意曲解本书为闺阁风月之书。”中提到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我查找了此书pdf版本的112页,却没有找到相关描述,因此这是不实之言。
此外编者又提及目前主流学术界对于作者存在争议,我认为不实,原因前文已述,在此不赘。而在主题思想一段,编者又只列举支持“悼明说”的书籍,并不敢提及目前中国国家出版社将“曹霑”定为作者这一事实,且恶意攻击广大以文本本身进行研究,将曹学芹其人简单视为作者的“考据派”;同时狭隘地将索引派定为“悼明”一种说法,而忽视相关对于清朝或者历代历史进行索引的学者,未免偏颇。我认为必须进行修改。--尘形(留言) 2025年6月19日 (四) 22:54 (UTC)
Talk: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 重提拆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1996-2001的政权和2021-今的政权差异比较大,当前合并在同一个条目中,只是形式上合并,实质上每一章节都是按时间拆开写的。还有章节看起来有东西,其实讲的是1996-2001的事情,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事实上根本不能给希望了解2021-今的政权的读者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因此我提议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拆分成“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1996年—2001年)”及“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2021年)”。条目《阿富汗》仍然保持当前的写法不变。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7月6日 (日) 15:49 (UTC)
Talk:宋恭帝 § 提议更换或删除宋恭帝、宋端宗、赵昺图像
非常反对在这三位小皇帝用这个明显不符史实的图,目前分别用的是Song Gongdi2.jpg、ZhaoShiDuanzong.png、Song Modi.jpg。以往曾经撤掉不用,但都被加回去,记得提删后甚至都还有人继续上传。无论是不是真的没有其他文献的图可用,假如档案描述属实,那么也不该用民国年间才出现的族谱(脑补)版本。宁可没有图,没图也不至于影响条目;真要使用,也应该放在下面的段落,明确说明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画的想像作品——也更好解释,为什么其他皇帝御容都不会像这三张大大地写“XX御容”、套色不合服制,赵昺甚至还衣服左右穿反了。其他语言维基不懂,就全部照搬,那这些在Commons的档案不如都提删算了。——George6VI(留言) 2025年7月13日 (日) 14:49 (UTC)
语言及语言学
[编辑]目前此主题无正在讨论的议题
数学、科学与科技
[编辑]维基百科:官方名称: 所有条目命名都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用户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
对比“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AK-47突击步枪”显然更符合“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同一条目的,也并未选用官方名称“Avtomat Kalashnikova”而是更为人熟知的“AK-47”作为条目名称。
因此,我认为编辑56477068的理由“‘AK-47’是样枪的名称,定型投产后被苏军正式命名为‘AK’,即‘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并不符合维基百科相关政策。综上,建议撤销移动“AK-47突击步枪”至“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
zypA13510 2021年2月17日 (三) 07:13 (UTC)
@運命カエル:请回应。@ZypA13510:请确保签名有内部链接。--YFdyh000(留言) 2021年2月17日 (三) 07:23 (UTC)
媒体、艺术与建筑
[编辑]Template talk:Infobox building § 编辑请求 2025-07-18
- 个人认为“基地面积”应改为“基底面积”,并未听说过“基地面积”这一说法;
- 建议添加“设计师”参数;
- 建议添加“占地面积”参数,显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是两个不同的参数,而且对于建筑物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且两者常会相提并论。
政治、政府与法律
[编辑]Draft talk:中华民国 § 有关此页面持续破坏的处理措施
Talk:台湾省戒严令 § 金门马祖法理上是否仍处于戒严状态??
众所周知,金门马祖自从1948年底中华民国《全国戒严令》颁布实施后就开始进入戒严状态。1991年《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被废除的时候,没有任何单位出来宣布中华民国《全国戒严令》也随之失效。换言之,《全国戒严令》是否仍是有效法令??若仍属有效,金门马祖在法理上是否仍受到《全国戒严令》之影响而处于戒严状态?
维基百科的原则就是需要来源,那有没有1948《全国戒严令》中止失效的任何政府公文公告??如果都没有任何权威公告,某个人自己认为它已经失效了,这是不是就属于个人原创研究?--~2025-124020(留言) 2025年7月3日 (四) 16:41 (UTC)
Talk: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 重提拆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1996-2001的政权和2021-今的政权差异比较大,当前合并在同一个条目中,只是形式上合并,实质上每一章节都是按时间拆开写的。还有章节看起来有东西,其实讲的是1996-2001的事情,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事实上根本不能给希望了解2021-今的政权的读者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因此我提议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拆分成“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1996年—2001年)”及“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2021年)”。条目《阿富汗》仍然保持当前的写法不变。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7月6日 (日) 15:49 (UTC)
宗教与哲学
[编辑]目前此主题无正在讨论的议题
社会、体育运动与文化
[编辑]“本条目为林妈利的个人传记,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她在血缘方面的研究所引起的学术争议,此一争议又牵涉到台独理论和社会议题性质的范畴,应该如何分类?是仅作传记看待,还是兼顾其观点在理论、社会和政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请Ericliu1912就分类问题,进行说明。--此条未正确签名的留言由Bluewhalie(讨论|贡献)于2025年6月1日 (日) 14:35 (UTC)加入。
- 已到用户页面邀请Ericliu1923先生陈述修改缘由。--Bluewhalie(留言) 2025年6月6日 (五) 07:28 (UTC)
维基百科格式与命名
[编辑]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 § 重提在条目标题中正确使用书名号
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音乐 § 提议使用拉丁原名作为歌曲的标题
理由如下:
- 目前流媒体收听音乐几乎碾压传统的唱片音乐,而几乎所有的流媒体服务商都主显原名。使用几个中文汉字会使人感到陌生,是“易于识别”的违反,也不符合“使用常用名称”。有一种下位法违反上位法之感。
- 中文用户普遍认识26个字母,即使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并朗读,但普遍有能力拼写、传递和辨别是否同一单词。
- 维基百科编者为了符合这一要求,不惜代价地去寻找一个中文名称,最后还弄得读者看不懂,徒劳无功,质量还不高。
- 大部分译文质量不高,做不到“信达雅”,可能只是一些人为了填补“译名”字段空白的草率产物,也不一定是作者原意。
- 一些找不到译名的条目和隔壁某百科使用原文,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甚至更美观易懂。
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 § 繁体模式以“台湾台语”为正,不受WP:台台限制
当前,中华民国对于台湾话的官方名称为“臺灣台語”,盖该政府的刻意用字,窃以为在繁体模式下不应受WP:台台限制。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6月19日 (四) 06:38 (UTC)
Talk:GB 13000 § 建议更名:“GB 13000”→“GB/T 13000”
Talk:塔纳通·宗龙伦吉 § Chuengrungrueangkit的翻译
现有素里亚·庄龙伦吉、塔纳通·宗龙伦吉两叔侄的条目,两个条目中对Chuengrungrueangkit此一姓氏的翻译有所不同,因此我希望在此处寻求一个统一翻译的方式。Sanmosa DC23 2025年7月6日 (日) 01:37 (UTC)
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音乐 § 提议取消对消歧义后缀“(EP)”的禁用
本命名常规在建立之初,就引入了“(迷你专辑)”为规范消歧义后缀。在2021年9月对“MediaWiki:Titleblacklist”的编辑请求中,为配合命名常规的需要,“(EP)”被禁止作为消歧义后缀。
自2024年1月在互助客栈的讨论得出将“迷你专辑”改为消歧义、内容分拆为“EP”与“迷你密纹唱片”的结论后,中文维基百科内各处就停止了将“EP”翻译为“迷你专辑”,以与“mini album”(迷你密纹唱片)做区别。根据当前的共识,是否应该修订本命名常规?此处抛砖引玉提出2个方案:
方案一,考虑取消对“(EP)”的禁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EP)”或“(迷你专辑)”。
方案二,考虑将当前非韩语、华语的EP由“(迷你专辑)”统一修改为“(EP)”;未来仍允许编者自主选用“(迷你专辑)”表示迷你密纹唱片。通过机器人可以实现。
副知命名常规的主要编写者与所有相关讨论的参与者@Milkypine、Sanmosa、Softyu、Pseudo Classes、魔琴、Factrecordor、David Xuang、Abcet10、Dabao qian。--SuperGrey (留言) 2025年7月10日 (四) 18:15 (UTC)
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 提案:修订“书1”对于软件名的规定
|
|
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 § 〈概数的两个邻数之间的书写〉跟进《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修订
《格式手册/标点符号》§顿号修订,此处应该跟进,变动如左:
|
|
维基百科方针与指引
[编辑]Wikipedia talk:页面评级 § 提议废除甲级、乙上级与丁级
现时本站条目质量有实质区分度的等级,是小、初、丙、优良、典范。设置没有有效差异而又没人使用的等级令人望而生畏,先不说激进的废除乙级,已经被社群冷落的甲级、乙上级与丁级诚可删除。--HoweyYuan(留言) 2025年3月7日 (五) 15:22 (UTC)
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 § 重提在条目标题中正确使用书名号
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音乐 § 提议使用拉丁原名作为歌曲的标题
理由如下:
- 目前流媒体收听音乐几乎碾压传统的唱片音乐,而几乎所有的流媒体服务商都主显原名。使用几个中文汉字会使人感到陌生,是“易于识别”的违反,也不符合“使用常用名称”。有一种下位法违反上位法之感。
- 中文用户普遍认识26个字母,即使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并朗读,但普遍有能力拼写、传递和辨别是否同一单词。
- 维基百科编者为了符合这一要求,不惜代价地去寻找一个中文名称,最后还弄得读者看不懂,徒劳无功,质量还不高。
- 大部分译文质量不高,做不到“信达雅”,可能只是一些人为了填补“译名”字段空白的草率产物,也不一定是作者原意。
- 一些找不到译名的条目和隔壁某百科使用原文,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甚至更美观易懂。
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 § 条目内文中提及“国家”的部分直接写“台湾”是否违反CS4D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其中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评比为完全民主自由的经济高度发展国家而维持死刑的仅有美国、日本及台湾。
个人认为如果前文是“国家”不可以使用“中国大陆”(包括“大陆”,惟在前文未提及“中国大陆”的情况下直接简写“大陆”已违反CS4D)和“台湾”指代两岸政权,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完整国号(或使用模板{{PRC}}和{{ROC}})来表述。但查阅CS4D发现并没有对该种情况做明确规定,所以我想确认上述内文是否违反CS4D?也希望在CS4D内文中对该情况做明确规定。--忒有钱 🌊塩水あります🐳(留言) 2025年4月6日 (日) 18:40 (UTC)
Wikipedia talk:讨论页指引 § 关于“维护维基百科的方针”
Wikipedia talk:中立的观点 § 对“Wikipedia:中立的观点”最近修改的异议
近日发现,Wikipedia:中立的观点最近做了一次比较大的修改,我认为此修改存在一些问题:
- 程序问题。说没有讨论吧,好像还讨论了;说讨论了吧,又是针对 Wikipedia:命名常规的讨论。问题是,“中立”是我们的“五大支柱”之一,但“命名常规”不是。这就好比,我们在讨论修订“刑法”的时候,发现我们打算发布的新条文跟“宪法”有矛盾,所以我们就顺便把“宪法”也改了。
- Wikipedia:是英文维基说的!此修改似乎是完全照搬了英维?(这个大家都懂,就不多解释了。)
- (重点)凌驾于“支柱”之上。此修改似乎特别拔高了“常用”的地位,特别是使其凌驾于“中立”这一“支柱”之上。“常用”本身只是一条普通方针,是需要与其它规则作平衡的,不是必须的。而支柱是必须遵守的。将任一方针凌驾于“支柱”之上,都是不可取的。
- 英文与中文的区别。(我英文水平有限,如果这一点说得不对,还望大家多多指教。)在中文里,“不偏向某一方观点”叫“中立”,“不褒不贬”叫“中性”;但在英文里似乎都是用的“Neutral”。所以在英维里,在讲“Neutral”的时候,似乎还包含了“不要褒也不要贬”含义。因此在所用例子中,似乎是有“把使用了贬义词(或褒义词)(而非偏向某一方观点)当作不 Neutral”的情况。如果我的理解没错,那么照搬英维就更不可取了。
- 晦涩难懂。不光是翻译的问题,英维本身就比较晦涩。当然,这是个次要问题,前面的问题解决了,才需要处理这个问题。
Wikipedia talk:用户页 § 关于wp:FAKEARTICLE
目前,若WP:FAKEARTICLE成立,绝大多数在用户空间的废弃草稿、幽默内容、久未编辑的沙盒等都应被提删,将影响逾千页面。因此,交予社群讨论。--WiiUf(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04:57 (UTC)
Wikipedia talk:存废复核 § 为修订存废复核方针放宽临时恢复制度事
最近经Wcam提醒,我才发现依据“存废复核方针”规定,临时恢复已删除条目供检视之制度,系置于“处理结果”一段,仅限于管理员特别“要求(社群)介入”时始得应用。我认为这不合理,因为以实务情况而言,若干比较困难的存废复核请求,几乎总是需要相当社群意见以达成共识,很少由管理员自行裁决;而已删条目一般情况下根本难以检阅,何况开放社群就其内容讨论原始存废决定妥适与否。是以仅允许管理员于“结案途中”恢复条目供社群讨论,不免限制过度。另查英文维基百科存废复核请求现行规定,则明文表示:“管理员经常受托恢复已删除页面以供检视,将内容替换为TempUndelete模板,同时允许所有人查阅(编辑)历史”(Admins participating in deletion reviews are routinely requested to restore deleted pages under review and replace the content with the {{TempUndelete}} template, leaving the history for review by everyone.),并未有其他介入要件(其余禁止恢复侵权内容等细节规定均同)。据此,本人提出“存废复核方针”修订案如下:
|
|
以上,请社群讨论。此处修订案,仅涉及条文搬动,至于是否应比照英文维基百科,于悬挂模板时替换所有内容,本人则没有特别意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5年6月14日 (六) 12:35 (UTC)
Wikipedia talk:删除 § 在存废讨论中禁止/建议避免使用图示标记立场
目前存废讨论使用众多带有图示的表态模板,例如“(×)删除”、“(○)保留”,共同点是在表态字样前带有着色的文字图示。这种图示过分的强调了删除/保留这种概括的立场,而非持某种立场背后的原因,容易使管理员判断共识时侧重于立场本身而非重视正当合理的意见。因此,我建议参照资讯框旗帜“不必要地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并可能使众多文段中的特定文段过分突出”而禁用的共识,在存废讨论中禁止/建议避免使用图示标记立场。
英文维基百科曾经达成类似的共识,并最终删除相关投票模板。英维在2005年对{{支持}}、{{反对}}及{{中立}}模板的存废讨论中,编者达成共识,认为这些模板让存废讨论倾向于成为投票而非达成共识之处,且将注意力从编者的意见挪开。后续对其他模板的存废讨论亦继续支持此共识,亦有人指出这些模板会助长投票(而非讨论)的行为。英维社群亦在不同的时间达成同样的共识,供各位参考。
就中维的状况而言,不同于英维模板的昙花一现,{{删除}}、{{保留}}等模板历史悠久,期望用户突然抛弃这类用法而转而手动使用粗体不切实际。因此,我建议在这类模板中检查嵌入页面是否存废讨论,并在存废讨论中隐藏图标,仅保留粗体,例子可见{{删除}}模板的沙盒。另提议在WP:删除 § 存废讨论中添加以下内容:
关于应该使用“不宜”还是“不得”,私以为两者皆可。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6月20日 (五) 16:12 (UTC)
Wikipedia talk:讨论页指引 § 建议统一讨论页及布告板的主题标题层级为二级标题
既然先前讨论串已有明确的修改共识,以下讨论该如何修改。除了下面提到的改动以外,还需对外观进行略微改动(如,去掉“提名区”2级标题),以及存档bot需要修改配置,这个因为很简单故不赘述。--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24日 (二) 03:40 (UTC)
Wikipedia talk:傀儡 § 就临时账户修改登出编辑的相关条文
由于本站已经部署临时账户,但“在登出状态下编辑”一节尚未更新,现提议修订如下:
在某些情况下,拥有账号的编辑者有可能会以未登录状态编辑维基百科,原因例如登录状态意外过期,以新设备访问维基百科,经其他网站编辑维基百科,遗忘账号密码等。未登录的编辑者不得主动欺骗其他编辑者,例如直接声明没有账号或将会话用于本方针前述列出的滥用多重账号的行为。为了保护隐私,在退出状态下编辑的编辑者永远不需要将其用户名与编辑时的IP地址相关联。
如使用多重IP地址进行编辑,以迷惑他人或违反上述原则,亦可视作是使用多重帐号的行为。注册用户在未登录情况下进行编辑,其IP地址亦会被视为另一个账户。故如果您因无心之失登出并作出编辑,您可联系管理员或拥有监督权限的用户以避免被误会。
如果您担心IP编辑者实际上是一个拥有账户的用户,并且在退出时以不适当的方式进行编辑,您可以将此方针通知IP编辑者({{subst:uw-login}}可用于此目的)。如果继续发生这种行为,您可通过傀儡调查页面发起调查。在某些情况下,拥有账号的编辑者有可能会以未登录状态编辑维基百科,原因例如登录状态意外过期,以新设备访问维基百科,经其他网站编辑维基百科,遗忘账号密码等。未登录的编辑者不得主动欺骗其他编辑者,例如直接声明没有账号或将会话用于本方针前述列出的滥用多重账号的行为。由于临时账户的IP地址可被临时账户IP查看者存取,为了保护隐私,在退出状态下编辑的编辑者永远不需要将其用户名与其临时账户相关联。
如使用多个临时账户进行编辑,以迷惑他人或违反上述原则,亦可视作是使用多重帐号的行为。注册用户在未登录情况下进行编辑,其临时账户亦会被视为另一个账户;若用户清除了浏览器Cookie、手动登出了临时账户或切换了装置,在再次进行编辑时,亦会建立另一个临时账户。故如果您因无心之失登出并作出编辑,您可联系管理员或拥有监督权限的用户以避免被误会。
如果您担心使用临时账户的编者实际上是一个拥有注册账户的用户,并且在退出时以不适当的方式进行编辑,您可以将此方针通知该临时账户编者({{subst:uw-login}}可用于此目的)。如果继续发生这种行为,您可通过傀儡调查页面发起调查。邀请@Tigerzeng、Stang、A2569875。--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日 (二) 03:53 (UTC)
Wikipedia talk:界面管理员 § 修订界面管理员有关2FA的内容
众所周知,界面管理员用户组的创建就是降低安全风险,而双因素认证就是一个可以有效提高账号安全,从而避免账号被破解导致出现事故的工具。元维基已明确对当地的界面管理员用户组强制开启双因素认证,英文维基百科也参考了元维基的这一要求。本站长期缺乏这方面的要求,是时候在方针中明确强调这一点了。
同时,近日行政员拥有了查看一名用户是否启用了双因素认证的功能,因此合理提议,行政员在授予用户界面管理员权限时,应使用Special:VerifyOATHForUser确认对方已经启用了这一功能,否则不予授权。
提议修订如下:
|
|
Wikipedia talk:禁制 § 被禁止编辑计划命名空间的编者可否回应布告版上的指控
如果被禁制(禁止WP页面),然后被提报至 维基百科:管理员布告板/其他不当行为、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 等页面,他回应的话 是否构成违反编辑禁制。
最近的例子 Wikipedia:管理员布告板/其他不当行为#HMOXDSS1_2。--—Jackyming(留言・贡献・这位编辑者是一位奶味蓝🤩) 2025年7月4日 (五) 16:52 (UTC)
Wikipedia talk:保护 § 事实修订用户页的预见性半保护
当前的半保护方针规定了允许用户出于预见性原因要求半保护自己的用户页面
,然此写法显然会让人误会为只要申请基本上就可以通过。查@Bluedeck(这里是故意ping的)于原始加入条文的澄清声明指出:
“ | 是的,这里只是允许用户申请永久半保护,如果用户的申请不合情理,管理员自然可以不予执行或者调整期限执行。 | ” |
——User:Bluedeck,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15年12月#批量议案 |
故我认为应该将这句写清楚。
|
|
(我重写了整句话,因为不重写整句话要改实在很怪 囧rz……)--SunAfterRain 2025年7月5日 (六) 16:44 (UTC) 1
Wikipedia talk:收录标准/交通 § 建议巴士总站的收录标准
目前香港有大量巴士总站获得收录,但我检查后发现不少巴士总站只是单纯的路边巴士总站,实际上与普通路边巴士站无分别,收录价值甚低。建议更新收录标准指引,除非有大量传媒报导的路边巴士站(这样会直接符合GNG),否则应拒绝收录路边巴士总站。设有车坑的,则可被视为相对重要,值得收录,而巴士转车站可被视为设有1条车坑的巴士总站(而且设立时通常会有大量传媒报导)。这样,坑状巴士总站、锯齿型巴士总站、分层式巴士总站以及巴士转车站都符合标准,避免了大量删除巴士总站的可能性。另外,对于香港以外的巴士总站,亦可考虑采用类似方式处理,比如澳门的巴士总站、台湾的公路转运站、中国大陆的公路汽车站和长途客运站,乃至其他国家的类似巴士总站等等也大差不差。User:Sanmosa、User:Foamposite,你们说呢?--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 2025年7月8日 (二) 19:14 (UTC)
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音乐 § 提议取消对消歧义后缀“(EP)”的禁用
本命名常规在建立之初,就引入了“(迷你专辑)”为规范消歧义后缀。在2021年9月对“MediaWiki:Titleblacklist”的编辑请求中,为配合命名常规的需要,“(EP)”被禁止作为消歧义后缀。
自2024年1月在互助客栈的讨论得出将“迷你专辑”改为消歧义、内容分拆为“EP”与“迷你密纹唱片”的结论后,中文维基百科内各处就停止了将“EP”翻译为“迷你专辑”,以与“mini album”(迷你密纹唱片)做区别。根据当前的共识,是否应该修订本命名常规?此处抛砖引玉提出2个方案:
方案一,考虑取消对“(EP)”的禁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EP)”或“(迷你专辑)”。
方案二,考虑将当前非韩语、华语的EP由“(迷你专辑)”统一修改为“(EP)”;未来仍允许编者自主选用“(迷你专辑)”表示迷你密纹唱片。通过机器人可以实现。
副知命名常规的主要编写者与所有相关讨论的参与者@Milkypine、Sanmosa、Softyu、Pseudo Classes、魔琴、Factrecordor、David Xuang、Abcet10、Dabao qian。--SuperGrey (留言) 2025年7月10日 (四) 18:15 (UTC)
Wikipedia talk:讨论页指引 § 讨论页行为的边界:是善意提醒还是骚扰攻击性的贴标签行为?
核心问题:维基百科是否允许用户以“澄清误导”或“陈述事实”为由,在讨论页上对其他用户的发言逐条张贴其过往的、与发言内容本身无关的负面信息(如称“该用户曾被封禁“、“使用傀儡”等等)?
本次讨论的具体背景案例
|
---|
我的子账户因使用程序不当而受到管理员Tigerzeng封禁6个月的处罚。随后之前与我就具体条目内容存在异议的用户Lvhis便以“傀儡发言”为由删除了本人(子账户)的讨论页发言,又以“偏离主题”为由删除了另一用户要求其留意他人意见、不要擅动条目的留言(special:diff/87892033)。后由其他用户根据管理员意见帮忙恢复。 但在管理员Tigerzeng多次告知Lvhis “已经不足以造成误导”、“已经没有理由去做更多的行动”,并明确建议若仍有分歧“应将问题暴露给更大范围的社群讨论”,以及有第三方用户明确反对Lvhis擅自去添加标注的情况下,用户Lvhis仍坚称“当时造成的误导还没消失”,并据此擅自采取行动,继续反复在本人的逐条留言上方添加其自定义的大字报式标签(“xxx系xxx违规建立的傀儡账号...已被封禁6个月”),又再次以Liu116提及本人两账号同属一人的发言属于“偏离条目主题”为由,删除了对其讨论页行为的批评意见。本人后续再次将该行为提报至ANM,但管理员仍未对其所有行为作出明确的裁定和判罚,导致争议僵持至今。 补充说明: 为帮助社群更全面了解情况,有必要指出,即便在遭到二位管理员的委婉反对后,用户Lvhis的行为模式仍在持续,坚持发表歪曲事实的言论: 1.曲解管理员操作:声称管理员的干预是为了保护其添加的tmbox。而事实是,管理员的干预是在Liu116提请页面保护后,为了阻止其第三次删除他人留言而引发编辑战所采取的标准化行动。 2.坚持置若罔闻:依然在为自己删改他人留言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行为无错,并攻击第三方用户动机。 这种被管理员(虽然委婉)反对后依然持续进行歪曲事实、攻击他人的行为,进一步凸显了探讨并明确相关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行为分析:
1.在讨论页利用自定义的模板,给他人的发言逐段插入负面标签的做法,是一种没有任何方针支持和允许的变相人身攻击,且违反WP:TPG(破坏了上下文语境和阅读完整性,构成变相删改他人留言)。账户关系信息已在用户主页等处有方针指定的渠道公示,个人不应越权擅自发明私刑规则。无视管理员早已多次强调的“误导已消除”的裁定而再欲强行在讨论页上进行重复的、非标准的自定义“示众”,破坏和干扰他人意见/不同观点的正常呈现,唯一的目的就是羞辱和骚扰对手,其实质为一种为打击报复和贬低攻击异见者的私刑,而非善意的、中立的澄清。如果社群对上例中Lvhis式的独断行为缺乏明确的反对,任由其游戏或自创规则,将会开启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和潘多拉魔盒。
傀儡方针中已有关于标注的规定,但仅限于在用户页上进行标准化的公示。如果案例中这种无任何方针支持的、在讨论页四处“贴标签”的滥用行为(即便陈述了部分事实)被允许,那么谁都可以借对方的“黑历史”(如曾被封禁、曾创建不合格条目等)给他人留言逐条张贴大字报来进行变相的攻击(本质上是因人废言和人身攻击的一种形式),这将彻底毒化讨论页的协作环境,将其变为互贴标签的战场,与文明等方针完全背道而驰。
一个用户的程序性过失和身份无关乎其讨论发言的论证质量(除非因制造虚假多数意见而构成实际误导),更不应成为另一个用户对其进行无休止的、超出方针允许范围的骚扰攻击和私刑的理由。用户的身份、封禁记录等信息,应由其用户页的官方模板进行统一、中立的公示,不应由其他用户在各处进行个人的、非标准的“示众”。
2.程序上无视共识流程。在本案中Lvhis在管理员已明确建议“应将问题暴露给更大范围的社群讨论”且有第三方反对后,仍强行执行其单方面操作。这是对共识精神的根本破坏。任何有争议的操作,在进入社群讨论程序后都应暂停执行,何况存在明显反对。
建议:
Wikipedia talk:游戏维基规则 § 对《游戏维基规则》序言的若干小修订
本次拟议修订如下:
- 废除“恶意使用”,代以“故意以错误的方式使用”
- 在中维的实践中,GAME这一概念中的“恶意”含义已经被淡化;在实践中,GAME多是作为一个行为被提述,而无暗示该行为的动机。如搜寻ANM的存档,不难看到提述GAME的留言多用类似“构成WP:GAME”、“犯了WP:game”、“是WP:GAME的一种”的字眼。
- 另参见英文维基百科关于移除“恶意”一词的讨论。
- 废除“不应该视作是善意的失误”,代以“像善意的失误一样被处理”
- 这一句自页面建立起已经存在,而英维的对应版本使用的是“should not be treated the same as a good faith mistake”,而非“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a good faith mistake”,为中维误译。
- 废除“管理员的警告”,代以“他人的警告”
- 管理员没有任何高于其他用户的特权,唯能实现社群讨论所得的共识,是故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方针指引发出警告,其效用应无不同。若用户的动机为善意,获得一般用户警告后自会改正;若其动机为恶意或不具备沟通能力,则管理员作出警告也无济于事。
- 修改于2025年7月12日 (六) 10:21 (UTC)。此前为“于‘管理员的警告’废除‘管理员的’”
综上,提议修订序言如下:
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2日 (六) 01:03 (UTC) 1
Wikipedia talk:快速删除 § G15的具体含义
- @Sanmosa:上面问题没回我,所以User_talk:Xiplus/沙盒11、User_talk:Xiplus/Editnotice、User_talk:Xiplus/存档(这是个模板,不是讨论页存档,不符豁免条件)都符合G15?--Xiplus#Talk 2025年7月12日 (六) 03:28 (UTC)
Wikipedia talk:快速删除 § 跨命名空间重新导向
我想在这里寻求大家对于以下情境的恰当性的看法:
- 位于非讨论页空间但指向讨论页空间的重新导向(如Template指向Talk);
- 位于讨论页空间但指向非讨论页空间的重新导向(如Talk指向Template);与
- 位于Draft talk空间但指向其他讨论页空间的重新导向(如Draft talk指向Talk),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提议修改优良条目、典范条目、特色列表以及特色图片等典优评选的“投票程序”
根据上一条讨论串的反馈,我提议将典优评选改为“半投票半共识制”。“半投票半共识制”不同于以往的“共识制”提案。我在此处回应了常年提案的疑点。
此处抛砖引玉,提供2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案。--SuperGrey (留言) 2025年7月13日 (日) 23:36 (UTC)
Wikipedia talk:删除 § 提议明确页面存废讨论批量提删的执行细节
因时有批量提删出现可能致页面可读性降低,或提删、通知、后续删除等操作致最近更改被冲刷等情况,谨此提议如下: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改善目前支持票无需理由以及投支持票后不回头看反对理由的情况
上方有就投票频率限制以及半共识制发起的讨论,都有各自的难处,难以快速并清晰地达成共识。在上方讨论尘埃落定前,作为进一步的折衷方案以及对半共识制的增润,改善目前目前支持票无需理由以及投支持票后不回头看反对理由的情况,建议以下对于支持票以及反对票做法的修改:
- 修订一:回应Newbamboo的顾虑,取消对提及“回复该等意见的用户”的强制要求,改为建议提及相关用户。
- 修订二:从现有规定中进行事实性增补:
- 从现行规定中增补非自动确认用户不可投票的条文;以及
- 参考现行规定,订明投票格式。
- 修订三:增加DYKC使用{{问题不当}}的案例。
- 修订四:增补“任何重定向至该模板的模板名称均可使用”。
凡投下支持票者,通常无需附上理由,但建议为之。惟若此前在同一评选投票内存在有效反对票或认为该条目不符合参选资格的意见,除明显扰乱、明显不适用或已经被妥善回应并处理的意见外,后续投支持票者必须通过附上理由回应该等意见以及其回复中表达的观点,以阐述为何该等意见为扰乱、不适用或已经被妥善处理。在回应反对意见时,必须提及提出该等反对意见的用户、条目的主编以及提名者,以促进讨论。
凡投下反对票者,均需就各评选的参选资格以及评选准则发表意见,清楚指出条目中的问题,并附于反对票中。除因附议其他用户的反对理由而同样投下反对票外,投下反对票时,必须提及任何在此前投下有效支持票的用户、条目的主编以及提名者,以邀请该等用户对条目进行重审,并促进讨论。
在用户提出意见时,若有其他参与投票或其中的讨论的编者发表过和该意见密切相关的意见,或曾在被回应的意见下作出回复,亦建议提及相关编者。除拉票指引另有规定外,上述规定并不限制用户提及或邀请其他用户。若用户在投票时应提及某些用户而没有提及之,其他用户可代为提及,该票仍属有效;若某票按上述规定应附上理由而没有为之,或其理由不符合要求,该票即属无效。
此外,投票请遵循以下格式,以确保机器人运作以及页面整洁,否则无效:
评选 | 列表格式 | 支持模板[1] | 反对模板[1] | 备注 | ||
---|---|---|---|---|---|---|
语法 | 预览 | 语法 | 预览 | |||
新条目推荐 | 两个星号(** )
|
{{支持}} | (+)支持 | {{反对}} | (-)反对 | 如投票内容为针对其评选问题的不足,应以{{问题不当}}(![]() |
优良条目 | 一个星号(* )
|
{{yesGA}} | ![]() |
{{noGA}} | ![]() |
|
典范条目 | {{yesFA}} | ![]() |
{{noFA}} | ![]() |
||
特色列表 | {{yesFL}} | ![]() |
{{noFL}} | ![]() |
||
特色图片 | {{yesFP}} | ![]() |
{{noFP}} | ![]() |
||
tl;dr:支持票必须回应存在的有效反对理由,而投反对票者必须通过提及相关用户邀请先前投支持票的用户对条目进行重审。虽然无法解决故意的“水票”行为,但希望这个做法可以鼓励建设性编辑者回头看新的理由,降低看走眼投错票的影响。
我没想到这个应该放在哪里,或可创建Wikipedia:内容评选/指引或Wikipedia:内容评选/投票指引,将之定为指引级成文共识。若最后决定分开摆放在各评选的相关页面,由于“参选资格”仅见于WP:DYKC,可以在应用至其他评选时删去。若上方的“半共识制”获得接纳,此处规定亦能作为“投票”的增润措施,促进持不同意见者之间的交流。邀请上方的两位提案人@Tisscherry、SuperGrey,但由于相关讨论参与者众多,未能一一通知。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5日 (二) 14:10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关于使用类似RFC的机制邀请更多编者参与评选
有见社群对于使用类似RFC的机制邀请社群或某专题成员参与评选的讨论热烈,为免影响上方讨论,避免过度离题,现邀请@Sanmosa、SuperGrey、Tisscherry、Royal Sailor、Cdip150在此集中讨论相关事宜。--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7日 (四) 05:57 (UTC)
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 § 〈概数的两个邻数之间的书写〉跟进《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修订
《格式手册/标点符号》§顿号修订,此处应该跟进,变动如左:
|
|
维基专题与协作
[编辑]Wikipedia talk:中文领域基础条目 § 有人想要维护中文领域基础条目吗?
这一两天,因为有IP用户频繁更改中文领域基础条目里的人物,引发一些争执。想先问一下,有人想维护管理中文领域基础条目吗?
若有人想维护管理,可以再提出调整页面内容的作法(例如在中文领域基础条目提出,几天内几票支持,或是几天内没有反对就算通过),若大家没意见,就依此作法进行。
若没有人维护管理,那大概就是照目前的作法,有意愿改/想改的就可以改。
我以前曾经管理过维基百科:基础条目,现在变懒惰了其他事情比较多,没有打算维护管理中文领域基础条目。--Wolfch (留言) 2025年6月9日 (一) 04:34 (UTC)
WikiProject talk:中国行政区划 § {{PRC admin}}及其子模板清理讨论
|
因本讨论串预期会暂时保持开放,将章节名修改为便于索引的纯文字模式,将正进行的公示方案调整为三级标题。谨此。--Hamish T 2025年7月12日 (六) 07:42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提议修改优良条目、典范条目、特色列表以及特色图片等典优评选的“投票程序”
根据上一条讨论串的反馈,我提议将典优评选改为“半投票半共识制”。“半投票半共识制”不同于以往的“共识制”提案。我在此处回应了常年提案的疑点。
此处抛砖引玉,提供2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案。--SuperGrey (留言) 2025年7月13日 (日) 23:36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改善目前支持票无需理由以及投支持票后不回头看反对理由的情况
上方有就投票频率限制以及半共识制发起的讨论,都有各自的难处,难以快速并清晰地达成共识。在上方讨论尘埃落定前,作为进一步的折衷方案以及对半共识制的增润,改善目前目前支持票无需理由以及投支持票后不回头看反对理由的情况,建议以下对于支持票以及反对票做法的修改:
- 修订一:回应Newbamboo的顾虑,取消对提及“回复该等意见的用户”的强制要求,改为建议提及相关用户。
- 修订二:从现有规定中进行事实性增补:
- 从现行规定中增补非自动确认用户不可投票的条文;以及
- 参考现行规定,订明投票格式。
- 修订三:增加DYKC使用{{问题不当}}的案例。
- 修订四:增补“任何重定向至该模板的模板名称均可使用”。
凡投下支持票者,通常无需附上理由,但建议为之。惟若此前在同一评选投票内存在有效反对票或认为该条目不符合参选资格的意见,除明显扰乱、明显不适用或已经被妥善回应并处理的意见外,后续投支持票者必须通过附上理由回应该等意见以及其回复中表达的观点,以阐述为何该等意见为扰乱、不适用或已经被妥善处理。在回应反对意见时,必须提及提出该等反对意见的用户、条目的主编以及提名者,以促进讨论。
凡投下反对票者,均需就各评选的参选资格以及评选准则发表意见,清楚指出条目中的问题,并附于反对票中。除因附议其他用户的反对理由而同样投下反对票外,投下反对票时,必须提及任何在此前投下有效支持票的用户、条目的主编以及提名者,以邀请该等用户对条目进行重审,并促进讨论。
在用户提出意见时,若有其他参与投票或其中的讨论的编者发表过和该意见密切相关的意见,或曾在被回应的意见下作出回复,亦建议提及相关编者。除拉票指引另有规定外,上述规定并不限制用户提及或邀请其他用户。若用户在投票时应提及某些用户而没有提及之,其他用户可代为提及,该票仍属有效;若某票按上述规定应附上理由而没有为之,或其理由不符合要求,该票即属无效。
此外,投票请遵循以下格式,以确保机器人运作以及页面整洁,否则无效:
评选 | 列表格式 | 支持模板[1] | 反对模板[1] | 备注 | ||
---|---|---|---|---|---|---|
语法 | 预览 | 语法 | 预览 | |||
新条目推荐 | 两个星号(** )
|
{{支持}} | (+)支持 | {{反对}} | (-)反对 | 如投票内容为针对其评选问题的不足,应以{{问题不当}}(![]() |
优良条目 | 一个星号(* )
|
{{yesGA}} | ![]() |
{{noGA}} | ![]() |
|
典范条目 | {{yesFA}} | ![]() |
{{noFA}} | ![]() |
||
特色列表 | {{yesFL}} | ![]() |
{{noFL}} | ![]() |
||
特色图片 | {{yesFP}} | ![]() |
{{noFP}} | ![]() |
||
tl;dr:支持票必须回应存在的有效反对理由,而投反对票者必须通过提及相关用户邀请先前投支持票的用户对条目进行重审。虽然无法解决故意的“水票”行为,但希望这个做法可以鼓励建设性编辑者回头看新的理由,降低看走眼投错票的影响。
我没想到这个应该放在哪里,或可创建Wikipedia:内容评选/指引或Wikipedia:内容评选/投票指引,将之定为指引级成文共识。若最后决定分开摆放在各评选的相关页面,由于“参选资格”仅见于WP:DYKC,可以在应用至其他评选时删去。若上方的“半共识制”获得接纳,此处规定亦能作为“投票”的增润措施,促进持不同意见者之间的交流。邀请上方的两位提案人@Tisscherry、SuperGrey,但由于相关讨论参与者众多,未能一一通知。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5日 (二) 14:10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关于使用类似RFC的机制邀请更多编者参与评选
有见社群对于使用类似RFC的机制邀请社群或某专题成员参与评选的讨论热烈,为免影响上方讨论,避免过度离题,现邀请@Sanmosa、SuperGrey、Tisscherry、Royal Sailor、Cdip150在此集中讨论相关事宜。--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7日 (四) 05:57 (UTC)
维基百科技术议题与模板
[编辑]Template talk:作品名称 § 不觉得这模版很多余吗?
下方继续研议此类模板前途。— Gohan 2025年5月1日 (四) 09:54 (UTC)
现行{{比较条文}}模板存在以下问题:
- 滥用CSS position以及嵌套div达成阴影效果,增加代码复杂度;
- 在窄屏幕上依然将条文左右排布,造成阅读困难;
- 在暗色模式下未有定义颜色,导致辨识度下降;
- 当两边条文长度不一时出现多余空白。
为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建立了{{比较条文/flex}}模板,技术细节如下:
- 使用CSS flex管理两栏,方便处理响应式网页设计问题。
- 使用多个box-shoadow处理阴影问题,解决滥用CSS position的问题。
- 在荧幕宽度低于500px时,不强制左右排布。(理论上,如果内文足够短,未必会即时触发换行,但机会甚微。)
- 为暗色模式显示重新配色,免去了之前简单反转颜色导致的辨识度问题。
新模板参数除tdstyle1
以及tdstyle2
因不适用而废除外,其他参数均和现有模板兼容。为解决上方问题,现提议以{{比较条文/flex}}的取代{{比较条文}}。虽然此模板并非高风险模板,然使用广泛,私以为先获得明确共识为宜。如希望测试,可以前往我的个人沙盒。
附图:
-
一般检视
-
窄屏幕检视
-
暗色模式
-
隐藏其中一栏
Wikipedia talk:删除 § 在存废讨论中禁止/建议避免使用图示标记立场
目前存废讨论使用众多带有图示的表态模板,例如“(×)删除”、“(○)保留”,共同点是在表态字样前带有着色的文字图示。这种图示过分的强调了删除/保留这种概括的立场,而非持某种立场背后的原因,容易使管理员判断共识时侧重于立场本身而非重视正当合理的意见。因此,我建议参照资讯框旗帜“不必要地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并可能使众多文段中的特定文段过分突出”而禁用的共识,在存废讨论中禁止/建议避免使用图示标记立场。
英文维基百科曾经达成类似的共识,并最终删除相关投票模板。英维在2005年对{{支持}}、{{反对}}及{{中立}}模板的存废讨论中,编者达成共识,认为这些模板让存废讨论倾向于成为投票而非达成共识之处,且将注意力从编者的意见挪开。后续对其他模板的存废讨论亦继续支持此共识,亦有人指出这些模板会助长投票(而非讨论)的行为。英维社群亦在不同的时间达成同样的共识,供各位参考。
就中维的状况而言,不同于英维模板的昙花一现,{{删除}}、{{保留}}等模板历史悠久,期望用户突然抛弃这类用法而转而手动使用粗体不切实际。因此,我建议在这类模板中检查嵌入页面是否存废讨论,并在存废讨论中隐藏图标,仅保留粗体,例子可见{{删除}}模板的沙盒。另提议在WP:删除 § 存废讨论中添加以下内容:
关于应该使用“不宜”还是“不得”,私以为两者皆可。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6月20日 (五) 16:12 (UTC)
Wikipedia talk:讨论页指引 § 建议统一讨论页及布告板的主题标题层级为二级标题
既然先前讨论串已有明确的修改共识,以下讨论该如何修改。除了下面提到的改动以外,还需对外观进行略微改动(如,去掉“提名区”2级标题),以及存档bot需要修改配置,这个因为很简单故不赘述。--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24日 (二) 03:40 (UTC)
WikiProject talk:中国行政区划 § {{PRC admin}}及其子模板清理讨论
|
因本讨论串预期会暂时保持开放,将章节名修改为便于索引的纯文字模式,将正进行的公示方案调整为三级标题。谨此。--Hamish T 2025年7月12日 (六) 07:42 (UTC)
Template talk:Infobox building § 编辑请求 2025-07-18
- 个人认为“基地面积”应改为“基底面积”,并未听说过“基地面积”这一说法;
- 建议添加“设计师”参数;
- 建议添加“占地面积”参数,显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是两个不同的参数,而且对于建筑物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且两者常会相提并论。
维基百科提议
[编辑]Wikipedia talk:新条目推荐/候选 § DYK上首页而地区词未转换
刚刚看首页发现,DYK的“问题”似乎没有要注意地区词转换,如现在有出现公交和高达,明显没有转换。在GA和FA以及新闻动态都因上首页需要注意手动转换的部分,因为我很少看DYK,对于相关运作不是很理解,有疑虑所以提出。--提斯切里(留言) 2025年5月28日 (三) 13:43 (UTC)
Template talk:Welcomeip § 编辑请求
由于目前匿名用户已不再被使用,故提议修改该模版如下:
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您好!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兴趣与贡献,希望您会喜欢这里,您可以继续以临时身份参与,但您的账号有效期仅有90天(不论活跃与否)。您不妨考虑登录或注册一个账户以永久使用您的账户,并拥有更多功能,例如您能够:
- 编辑受半保护页面;
- 选择一个属于您自己的用户名称;
- 进行个性化的设置,添加增强工具;
- 拥有自己完整的贡献记录;
- 更方便地参加社群事务⋯⋯
此外,也请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有疑问?需要帮助?欢迎到互助客栈或IRC频道询问。
祝您编辑愉快!
欢迎您的维基人是:~~~~
Wikipedia talk:管理人员申请意向调查 § 就管理人员申请意向调查征集意见
英维的管理人员申请意向调查(英语:Optional RfA candidate poll)可以让编者知道申请成为管理人员的当选机会,接受社群在这方面的意见,并使编者了解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弱点。为让拟申请成为管理人员的中维编者亦能受惠,我从英维翻译了该页面(WP:管理人员申请意向调查),并进行了以下修改:
- 参考管理操作复核请求相关共识,“分立页面往往导致流量大幅下降,讨论难以聚焦促进共识形成”,故将地点从英维的独立页面改为互助客栈其他版。
- 为申请成为行政员添加相关选项。用户查核员相关配套亦已经编写,但未启用,详见页面内的HTML注解。
由于启用意向调查无需将之订立为方针指引,因此无需公示等正式程序,我计划在征求足够广泛的意见并初步修改不足之处后,便会付诸实践,并继续检查机制是否存在问题。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6月27日 (五) 08:23 (UTC)
WikiProject talk:中国行政区划 § {{PRC admin}}及其子模板清理讨论
|
因本讨论串预期会暂时保持开放,将章节名修改为便于索引的纯文字模式,将正进行的公示方案调整为三级标题。谨此。--Hamish T 2025年7月12日 (六) 07:42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提议修改优良条目、典范条目、特色列表以及特色图片等典优评选的“投票程序”
根据上一条讨论串的反馈,我提议将典优评选改为“半投票半共识制”。“半投票半共识制”不同于以往的“共识制”提案。我在此处回应了常年提案的疑点。
此处抛砖引玉,提供2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案。--SuperGrey (留言) 2025年7月13日 (日) 23:36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改善目前支持票无需理由以及投支持票后不回头看反对理由的情况
上方有就投票频率限制以及半共识制发起的讨论,都有各自的难处,难以快速并清晰地达成共识。在上方讨论尘埃落定前,作为进一步的折衷方案以及对半共识制的增润,改善目前目前支持票无需理由以及投支持票后不回头看反对理由的情况,建议以下对于支持票以及反对票做法的修改:
- 修订一:回应Newbamboo的顾虑,取消对提及“回复该等意见的用户”的强制要求,改为建议提及相关用户。
- 修订二:从现有规定中进行事实性增补:
- 从现行规定中增补非自动确认用户不可投票的条文;以及
- 参考现行规定,订明投票格式。
- 修订三:增加DYKC使用{{问题不当}}的案例。
- 修订四:增补“任何重定向至该模板的模板名称均可使用”。
凡投下支持票者,通常无需附上理由,但建议为之。惟若此前在同一评选投票内存在有效反对票或认为该条目不符合参选资格的意见,除明显扰乱、明显不适用或已经被妥善回应并处理的意见外,后续投支持票者必须通过附上理由回应该等意见以及其回复中表达的观点,以阐述为何该等意见为扰乱、不适用或已经被妥善处理。在回应反对意见时,必须提及提出该等反对意见的用户、条目的主编以及提名者,以促进讨论。
凡投下反对票者,均需就各评选的参选资格以及评选准则发表意见,清楚指出条目中的问题,并附于反对票中。除因附议其他用户的反对理由而同样投下反对票外,投下反对票时,必须提及任何在此前投下有效支持票的用户、条目的主编以及提名者,以邀请该等用户对条目进行重审,并促进讨论。
在用户提出意见时,若有其他参与投票或其中的讨论的编者发表过和该意见密切相关的意见,或曾在被回应的意见下作出回复,亦建议提及相关编者。除拉票指引另有规定外,上述规定并不限制用户提及或邀请其他用户。若用户在投票时应提及某些用户而没有提及之,其他用户可代为提及,该票仍属有效;若某票按上述规定应附上理由而没有为之,或其理由不符合要求,该票即属无效。
此外,投票请遵循以下格式,以确保机器人运作以及页面整洁,否则无效:
评选 | 列表格式 | 支持模板[1] | 反对模板[1] | 备注 | ||
---|---|---|---|---|---|---|
语法 | 预览 | 语法 | 预览 | |||
新条目推荐 | 两个星号(** )
|
{{支持}} | (+)支持 | {{反对}} | (-)反对 | 如投票内容为针对其评选问题的不足,应以{{问题不当}}(![]() |
优良条目 | 一个星号(* )
|
{{yesGA}} | ![]() |
{{noGA}} | ![]() |
|
典范条目 | {{yesFA}} | ![]() |
{{noFA}} | ![]() |
||
特色列表 | {{yesFL}} | ![]() |
{{noFL}} | ![]() |
||
特色图片 | {{yesFP}} | ![]() |
{{noFP}} | ![]() |
||
tl;dr:支持票必须回应存在的有效反对理由,而投反对票者必须通过提及相关用户邀请先前投支持票的用户对条目进行重审。虽然无法解决故意的“水票”行为,但希望这个做法可以鼓励建设性编辑者回头看新的理由,降低看走眼投错票的影响。
我没想到这个应该放在哪里,或可创建Wikipedia:内容评选/指引或Wikipedia:内容评选/投票指引,将之定为指引级成文共识。若最后决定分开摆放在各评选的相关页面,由于“参选资格”仅见于WP:DYKC,可以在应用至其他评选时删去。若上方的“半共识制”获得接纳,此处规定亦能作为“投票”的增润措施,促进持不同意见者之间的交流。邀请上方的两位提案人@Tisscherry、SuperGrey,但由于相关讨论参与者众多,未能一一通知。以上,提请社群讨论。--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5日 (二) 14:10 (UTC)
Wikipedia talk:内容评选 § 关于使用类似RFC的机制邀请更多编者参与评选
有见社群对于使用类似RFC的机制邀请社群或某专题成员参与评选的讨论热烈,为免影响上方讨论,避免过度离题,现邀请@Sanmosa、SuperGrey、Tisscherry、Royal Sailor、Cdip150在此集中讨论相关事宜。--1F616EMO(喵留言~回复请ping) 2025年7月17日 (四) 05:57 (UTC)
未分类
[编辑]目前此主题无正在讨论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