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添加话题![]() 存檔 |
---|
|
冒号用例中的“干嘛/干吗”
[编辑]
MCxiaokang的修改属于修正错字,应该符合WP:微小修订的定义,无需经讨论。@Rastinition: ——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6:33 (UTC)
- @自由雨日
- 我们能干嘛
- 我们能干吗
- 這兩句是完全不同的語意,上面是what can we do?下面是can we do that?
- --Rastinition(留言) 2025年1月11日 (六) 06:40 (UTC)
- @Rastinition:可能是陆台写法不同?中国大陆表示“do what”的中文词汇就是“干吗”,而一般不能写作“干嘛”(没有任何词典有收录“干嘛”一词,尽管确实有文章写成“干嘛”的,但不会被认为是合适的写法)。(当然“我们能干吗”确实有“Can we do that?”的歧义。)--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6:48 (UTC)
- [1],如果有歧異,又需要改字,用"幹麼",至少有原始文本可以支持。
- 我在回應時故意使用nowiki,僅是提醒修改時,需要考慮字詞自動轉換造成的認知偏誤
- --Rastinition(留言) 2025年1月11日 (六) 07:17 (UTC)
- 台湾正体模式应该可以使用“
幹麼
”(国语辞典也有收录);大陆简体模式肯定不行,陆现代汉语文本中“干么(幹麼)”是比“干嘛(幹嘛)”还罕用、不规范的。至于用“干吗(幹吗)”可能造成的歧义问题,我认为这并非使用不合适写法的理由。另外,“干嘛”其实也是有歧义的(“嘛”可以表示语气词)……“字词自动转换造成的认知偏误
”主要是指? ——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7:28 (UTC)- "我们能干嘛"會被轉換成"我們能幹嘛"
- "我们能干吗"會被轉換成"我們能幹嗎"
- 提出"幹麼"只是因為具有原始文本出處,但你提及干么
- 或者直接替換成其他模式,做哪些事情,用相同或類似意義的文句,且經過字詞轉換後也不會變更意思的,避免使用"XX干XX"系列詞彙--Rastinition(留言) 2025年1月11日 (六) 07:37 (UTC)
- 我知道它们会被这样转换。没太理解“认知偏误”是指什么……
- 原始文本出处不是使用某一词汇的合适理由,这不是转换的问题;繁简同形的字词,现代汉语也经常有和过去不同的写法。应主要参考现代的词典。
- 替换成其他字词倒是可行(如直接换成“做什么?”)。虽然我认为重点不在词义上(是标点符号用法),也觉得参考上下文应该不会造成歧义;不过也不反对直接换成其他词。--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7:49 (UTC)
- 逕行使用做什么似乎可以,至少似乎沒感到文意的歧異,副知@MCxiaokang--Rastinition(留言) 2025年1月11日 (六) 13:46 (UTC)
- 台湾正体模式应该可以使用“
- 确实。《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只收录“干吗”,“嘛”并只有轻声一读。但检索我的自己和我身边人(绝大多数是中国大陆人士)的用法里,“干嘛”对比“干吗”(包括“干吗”的各种意义)是绝对占优的。--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2月7日 (五) 02:32 (UTC)
- [1],如果有歧異,又需要改字,用"幹麼",至少有原始文本可以支持。
- @Rastinition:可能是陆台写法不同?中国大陆表示“do what”的中文词汇就是“干吗”,而一般不能写作“干嘛”(没有任何词典有收录“干嘛”一词,尽管确实有文章写成“干嘛”的,但不会被认为是合适的写法)。(当然“我们能干吗”确实有“Can we do that?”的歧义。)--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6:48 (UTC)
- 或许鄙人的确有些考虑不周……君等可回退之或采用其它修改方案。——MC晓康曰:“大邑商万岁!” 2025年1月11日 (六) 13:33 (UTC)
- 已改为「做什么」。结案。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2日 (四) 01:11 (UTC)
百分号和中文句号
[编辑]有什么完美的方案解决百分号和中文句号连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千分号的问题?--Txkk(留言) 2025年2月11日 (二) 18:56 (UTC)
- 写成“百分之__。”?--YFdyh000(留言) 2025年2月11日 (二) 19:17 (UTC)
- 具体到条目印度制造中的例子,“25%”、“15.9%”,写成汉字+阿拉伯数字的这种混搭的格式我感觉怪怪的,写成全部汉字的格式,好像也没这样写的,后面还有一个带有小数点的,写成全汉字格式的就更怪了(?了典大基维文言文到来我[開玩笑的])。我暂时的解决方案是百分号和中文句号之间加一个空格,这个方案我认为不完美。--Txkk(留言) 2025年2月11日 (二) 19:47 (UTC)
- 这个不应该是交由网页渲染去解决?--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2月12日 (三) 03:23 (UTC)
- 同上。有点类似中英文的间距问题。我这里看,对于不主动留空格,感觉没辨识问题。--YFdyh000(留言) 2025年2月12日 (三) 03:40 (UTC)
- 字体问题。——暁月凛奈 (留言) 2025年2月12日 (三) 08:39 (UTC)
- 字體問題,實際上本質是簡體字的句號是底部對齊導致的。不信換繁體字介面看看。--MilkyDefer 2025年2月13日 (四) 06:57 (UTC)
- 具体到条目印度制造中的例子,“25%”、“15.9%”,写成汉字+阿拉伯数字的这种混搭的格式我感觉怪怪的,写成全部汉字的格式,好像也没这样写的,后面还有一个带有小数点的,写成全汉字格式的就更怪了(?了典大基维文言文到来我[開玩笑的])。我暂时的解决方案是百分号和中文句号之间加一个空格,这个方案我认为不完美。--Txkk(留言) 2025年2月11日 (二) 19:47 (UTC)
- 用全角句点「.」?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PJ:NEW23] 2025年3月7日 (五) 14:36 (UTC)
- @Txkk。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14日 (五) 06:28 (UTC)
- 哦他退出了
囧rz……通知其他参与者@YFdyh000、Shizhao、YFdyh000、MilkyDefer。繁体地区用不用全角句点“.”?如果不用的话是跟随简体一起用句点(会不会看成点乘号?)还是用设置句号字词转换模板?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14日 (五) 06:32 (UTC)
- 一般出版的文章里会用的这个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3月15日 (六) 10:55 (UTC)
- W3C的《中文排版需求》里面写了:https://w3c.github.io/clreq/#atypical_punctuation_marks_and_their_arrangements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1日 (三) 15:12 (UTC)
- @Shizhao。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1日 (三) 15:13 (UTC)
- 确实有此用法,但规范化存在争议。句号#用法。对于非专业读者,我忧心这增加理解和编写难度。--YFdyh000(留言) 2025年6月11日 (三) 15:41 (UTC)
- 我有空的话,去w3c那边问问看为何这么说。我看了这么多中文论文,只见过极少的中文论文这么用(还都是在线版本的,纸质版本还从未见到过),也许是我看的论文领域不够广?--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6月12日 (四) 02:58 (UTC)
- “为何这么说”就是《标点符号用法》和使用需求啊。[2]。2016年12月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手册仍介绍句点用法。使用比例很难评估吧。--YFdyh000(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14:15 (UTC)
- 随便找了一篇理工类论文都是句号“。”[3]。找了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学论文[4]也是句号“。”,中科大的实验物理博士论文[5]仍然是句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手册》中所说的“句号的另一种形式为句点(.),用在数理科学论文和科技文献中”,似乎应当只是指参考文献部分的引文格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6月13日 (五) 03:07 (UTC)
- 至少在我看来,即使有(.)的用法,目前也是少数需求,并未被广泛接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6月13日 (五) 03:08 (UTC)
- “只是指参考文献部分”没有根据。我在上方提供的[6]有说,中学数学课本和高考数学卷有使用句点,这应该不算小众使用。用维普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5年数学学科文章,有多例文章在全文使用句点代替中文句号,其他学科我暂未看到明显的使用量。--YFdyh000(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5:20 (UTC)
- 至少在我看来,即使有(.)的用法,目前也是少数需求,并未被广泛接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6月13日 (五) 03:08 (UTC)
- 随便找了一篇理工类论文都是句号“。”[3]。找了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学论文[4]也是句号“。”,中科大的实验物理博士论文[5]仍然是句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手册》中所说的“句号的另一种形式为句点(.),用在数理科学论文和科技文献中”,似乎应当只是指参考文献部分的引文格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6月13日 (五) 03:07 (UTC)
- “为何这么说”就是《标点符号用法》和使用需求啊。[2]。2016年12月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手册仍介绍句点用法。使用比例很难评估吧。--YFdyh000(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14:15 (UTC)
- W3C的《中文排版需求》里面写了:https://w3c.github.io/clreq/#atypical_punctuation_marks_and_their_arrangements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1日 (三) 15:12 (UTC)
- 一般出版的文章里会用的这个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3月15日 (六) 10:55 (UTC)
- 哦他退出了
- @Txkk。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14日 (五) 06:28 (UTC)
- 需不需要RfC?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08:51 (UTC)
分號的說明
[编辑]個人閱讀關於§ 分号的說明後,還是不太理解分號的用法,例如該章節提到
分號在句子中表示複句內並列關係分句之間的停頓,和非並列關係的多重複句中第一層分句之間的停頓。
不過什麼是「複句」、「分句」、「第一層分句」對於這些用語的意義並不清楚。後來發現其實是有「複句」這個條目,若沒有更好的做法,建議將「複句」連結到該條目。此外,複句這條目中我並沒有看到「第一層分句」的相關說明,若沒有更好的做法,「層」的意義可能還需進一步說明。--Justin545(留言) 2025年3月13日 (四) 04:56 (UTC)
提案:允许在中文段落使用斜体(不使用书名号)表示英文书名
[编辑]
见先前讨论,中国大陆有多个规范(草案)规定中文语段中直接使用英文书刊时,使用斜体且不用书名号,而目前中维格式手册规定必须使用书名号(可用或不用斜体)。尽管这些规范(草案)暂非国家标准,但也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者的意见;并且也常能在各类文献中见到这种使用斜体且不用书名号的用法。考虑到这不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格式体例,且斜体存在的技术问题,该格式不适合用字词转换处理。故仿照图注句号、全/半角分隔号等“两可”的做法,提出放宽另一种格式限制的做法。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语种亦可能在中文语段使用斜体(而非中文书名号)格式,但我暂不熟悉,且中文维基百科出现频率不高,故本次修订衹针对英文;此外使用引号(而非斜体)表示的英文书籍中的篇名、专辑中的单曲名等也不在提案范围。——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8:18 (UTC)
- 修订记录一[2025年3月21日 (五) 13:04 (UTC)]
- 修订记录二:据PexEric意见,补充了模板{{English work}}用法,并在修订条文用例中补上了模板;增加了引号用法;修饰语句。 2025年5月8日 (四) 19:29 (UTC)
- 修订记录三:文章标题方面,由于臺湾用法不统一,暂改为“有待深入讨论”。 2025年5月11日 (日) 21:52 (UTC)
- 修订记录四:改为魔琴建议的行文,删去“(原文)引号”内容。 2025年5月29日 (四) 14:07 (UTC)
- 修订记录五:根据Steven Sun建议修改“建议”为“需要”。 2025年6月12日 (四) 02:33 (UTC)
|
|
其他调整有:“全为中文”明显和“书5”无关,斜体语法格式应不必在此“教学”,为保持简洁,删去两者。另外加上了“一篇条目格式统一”的要求。原文的最後一条“《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例亦明显并不属于“书5”的情况(“la Comédie Humaine”并未、且不应加上书名号)。本想删去,但不如加上一段对括注中外文格式的规定。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8:18 (UTC)
- @魔琴:--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8:18 (UTC)
- 搞不懂为什麼学者这樣想。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20日 (四) 19:16 (UTC)1
- 我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最自然的……
《英文作品名》
这种格式是我在中文维基百科首次看到的😶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9:24 (UTC)- @魔琴:我不知道学者为什么认为不应使用书名号而是使用斜体表示英语作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见此,我会用
《Python》
表示以“Python”为标题的中文作品;《Armillaria luteobubalina》
表示以斜体的“Armillaria luteobubalina”为标题的中文作品;Science
表示以“Science”(正体)为标题的英文作品(即《科学》期刊)。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9:01 (UTC)- 反正我不是很能接受
這樣的寫法这两天,我讀了《活着》、『ノルウェイの森』、Jane Eyre、«Война́ и мир»、文選、"סיפור על אהבה וחושך"这几本书。
囧rz……
对我来说更自然这两天,我讀了《活着》、《ノルウェイの森》、《Jane Eyre》、《Война́ и мир》、《文選》、《סיפור על אהבה וחושך》这几本书。
囧rz……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21日 (五) 19:38 (UTC)
- 按新提案,英语之外的语种暂时仍是按书名号表示的,另外古籍肯定不会用波浪形书名号表示。如果说是其他语种使用书名号而英语不使用可能造成不统一的话,我衹能说在文章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可能也是目前标准暂未规范其他语种书名号的原因(如果要问我的个人偏好,我仍然是强烈偏好前一种——当然古籍不能使用波浪号)。不论如何,我都极少在各类出版物(包括纸质、电子)中看到
《英文作品名》
这样的写法……幾乎都是用斜体表示。例如我随手翻手边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主编简介(“在Science、Lancet、Lancet Psychiatry、JAMA Psychiatry等权威国际期刊上發表SCI论文400余篇,……”)。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0:59 (UTC)
- 按新提案,英语之外的语种暂时仍是按书名号表示的,另外古籍肯定不会用波浪形书名号表示。如果说是其他语种使用书名号而英语不使用可能造成不统一的话,我衹能说在文章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可能也是目前标准暂未规范其他语种书名号的原因(如果要问我的个人偏好,我仍然是强烈偏好前一种——当然古籍不能使用波浪号)。不论如何,我都极少在各类出版物(包括纸质、电子)中看到
- 反正我不是很能接受
- @魔琴:我不知道学者为什么认为不应使用书名号而是使用斜体表示英语作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见此,我会用
- 我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最自然的……
- 如果將中文作品名與全拉丁字母作品名並列呢?例如將《透明色》與《Time flies》並列。--102 2025年3月21日 (五) 00:13 (UTC)
- 按新提案,即写作“《透明色》、Time files”“《透明色》《Time files》”“《透明色》《Time files》”均可咯。但Time files似乎是日本专辑?我不确定这是否是典型的英语作品,可能更好的做法是参考中文可靠来源用什么格式写。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00:36 (UTC)
- 這只是個舉例,不過像「《人間喜劇》、Angel in the HELL」這樣的形式比較奇怪,不如「《人間喜劇》《Angel in the HELL》」或「《人間喜劇》《Angel in the HELL》」自然。--102 2025年3月21日 (五) 00:53 (UTC)
- 我个人觉得第一种更自然……(在外文外包裹书名号对我来说实在太奇怪了
囧rz……)除非这本书本身就经常直接以外文形式在中文中称呼(即类似“bug”“boss”等直接在中文中使用的英语词),那我可能会认为带书名号且不用斜体的格式更自然。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00:55 (UTC)
- 我个人觉得第一种更自然……(在外文外包裹书名号对我来说实在太奇怪了
- 這只是個舉例,不過像「《人間喜劇》、Angel in the HELL」這樣的形式比較奇怪,不如「《人間喜劇》《Angel in the HELL》」或「《人間喜劇》《Angel in the HELL》」自然。--102 2025年3月21日 (五) 00:53 (UTC)
- 引用一下学者的观点(@Yumeto、魔琴):
例6: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等书籍。
例6所示的处理方式,乍一看,似乎做到了体例统一,但细究起来,与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应将英文图书名改用斜体表示,并不加书名号。为了使行文更加统一,建议中文图书与英文图书分别放在一起处理,修改方式如下:“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 、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等书籍。”
—— 孙晓芳,侯春晓,高峻.中文科技期刊不规范夹用英文的常见问题及其修改建议 [J/OL].编辑学报, 2023, 35 (S1): 51-55. CNKI BJXB2023S1013.- 另外需再次强调的是,我从未以这些规范、学界观点和我个人偏好要求中维改用这类格式,仅是希望可以允许使用;且我同时还在另一处提案限制单纯更改格式的编辑。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1:19 (UTC)
CY/T 154-2017《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本文简称规范)由浙江大学等六家单位起草,于2017年4月17日发布,同日实施。规范的实施基本结束了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于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争论和探讨。
……
2.6 英文书刊名的标示方法
规范指出,夹用英文书籍名(报刊名)、英文书籍章节标题分别使用斜体(斜体)、中文引号标识正体。在科技著作中频繁出现的是期刊名、会议名、组织名,以及游戏名、软件名、工艺名,笔者建议应充分领会规范的要旨进行“相似”处理,即期刊名、会议名使用斜体,组织名、游戏名、软件名、工艺名使用中文引号标识正体。例如,Chinese Jounal of Computers、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Tomcat”、“Macromedia Fireworks X”、“cache rush”。
—— 魏英杰,张宁.CY/T 154—2017在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实践与探索 [J/OL].出版科学, 2018, 26 (5): 31-33. DOI: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18.05.053.- ( π )题外话:该编辑规范亦有论述空格相关的排版问题:
“空格”是辅助排版的元素,若可能导致排版问题,调整空格规则即可。PexEric以“空格”为由反对中文直接夹用英文,并进一步反对本提案是十分荒谬的。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1:38 (UTC)2.4 空格的规则
在科技著作中,中英文间的空格形式比较单一,语句和段落夹用的情况较少,大多为人名和术语的夹用,因此遵照规范,“应根据所选用的中英文字体、字符间距以及排版的视觉效果决定英文词句与中文文字自检是否留有空格间距”。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1:49 (UTC)(九)英文中特有的标点
……
4. 斜体。英文中的斜体起到标示的作用,功能与标点符号类似,而中文中不使用斜体形式,因而也可将其归为英文特有的标点符号。例如,行文中提到期刊名或书名时,因为英文中没有书名号,所以将英文书名或刊名排为斜体。如果行文中提到英文文章的标题,则用引号将英文标题引起来,这时标题排正体。如:
在科技期刊Wired UK的作者、前主编David Rowan介绍之后……Rees勋爵的演讲内容摘自其2018年出版的著作On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Humanity。
—— 沈晓晶.科技类翻译出版物中、英文混排时的标点符号应用辨析 [J/OL].传播与版权, 2020 (5): 61-63+66. 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0.05.024.
- 確實沒有理由反對「可以允許使用」的提案。中維這處與學術標準的差異我在一年半以前就知道了(
w3c/clreq/issues/568),我根本無法說服自己標準是合理的,也無法從感性和理性上接受標準的規定
囧rz……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21日 (五) 22:55 (UTC)
- 按新提案,即写作“《透明色》、Time files”“《透明色》《Time files》”“《透明色》《Time files》”均可咯。但Time files似乎是日本专辑?我不确定这是否是典型的英语作品,可能更好的做法是参考中文可靠来源用什么格式写。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00:36 (UTC)
- 并不认为会更优。除非像这样的脚本成为全站预设,反对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特别是斜体可能导致单词结尾超出。阁下可以看看百科全书#词源在我维护清理前的前的格式和维护清理后的格式--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2:45 (UTC)
- @PexEric:然而你说的情况和我的提案完全无关。我本就强烈反对将普通单词用斜体表示,且阁下改得甚至不到位,因为罗马化也不应用斜体尽管这一指引在阁下改后才通过,但先前也并未有“罗马化使用斜体”的相关指引——中文可靠来源也基本不这么用(或许是我作品名後的“等”字引起了误解,待会删掉。这裏显然仅限于书名)。当然,如果你想说书名也会影响排版问题的话,首先我并未看到任何单词结尾超出等排版问题;其次,在括注、书名号中的斜体(即原先允许乃至必需的做法)亦可能导致相同问题;最後,这一问题远未严重到成为否定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01 (UTC)
- 我当然知道不相关,只是供阁下参考一下效果。被括号、书名号、引号分开的英文(无论斜体与否),我认为不属于
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
。亦即优于直接在语段中用斜体。--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16 (UTC)- 我的意思是,按你的论证逻辑,不论是否被“分开”都均应反对或均应不反对,我未看到“更优”的地方。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19 (UTC)
- 我的看法:“他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中英文被书名号分隔)优于“他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中英文混排无空隙)。引号、括号,同。--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24 (UTC)
- 我知道你的看法……所以请论证“更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27 (UTC)
- 不想和您抬杠😂。中英文混排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本站(包括大多数网站)都不会自动在中-英文、中文-数字之间空格,这也是盘古脚本诞生的原因。而使用书名号、括号、引号正是在缓解这一情况。斜体对此无济于事,所以在我看来就和我举一开始举的例子一样。就是说,这件事与是否是书刊无关。中英文混排能不挤一块就不挤一块。因为中文不像英文通过空格断词。而且这也不是我说优于云云,而是[7]等很多规范推荐的做法。--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39 (UTC)
- @PexEric:然而我认为抬杠的并不是我😂当然我并未认为您在抬杠,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您的“反对”更类似抬杠吧?恕我实在无法理解“添加空格”和这个格式的关系,我也完全不认为添加书名号等标点是与“缓解”该问题有关。如果您是从美观角度考虑,那么在我的浏览器上,带上书名号後,英文和书名号的间距远小于英文和中文混排的间距——如果英文加上斜体,更是和书名号直接粘在一起(相交),极不美观。无论如何,这种并不严重、主观感受上的美观问题不能成为禁止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4:48 (UTC)
- 我要说的都已经说了。网络排版与出版物排版相差迥然,可靠来源所为难以全收,况可靠来源之间恐亦无定论。唯期阁下日后可多了解字体排印学,亦知不同媒介何以考量相异。--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4:57 (UTC)
- 然而我给出的那些规范并不仅限于纸质出版物。这跟我是否“瞭解字体排印学”毫无关系,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排印”问题,且我已经指出您所谓的更优排版并不更优。就算按您的逻辑,也应当推出使用不带书名号的斜体格式时规定前后添加空格、优化排版即可,而无法推出禁用斜体格式——这根本不是排印问题。任何标点符号格式的使用都应以学者的论述和可靠来源的用例为准,而不是以编者的论述和偏好为准。“字体排印学”应帮助各类格式达成网页无障碍、帮助它们更美观,而不是反过来限制某种格式的使用。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5:50 (UTC)
- 您不要这样扣帽子。我哪句话说要禁用斜体了,😂。我反对的是“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这是字体排印学所研究的😂。“中-英文、中文-数字之间空格”,是字体排印学存在媒介差异的表现。您又扯到无障碍😂,这说明您又不知道W3C是干什么的了。您好好读一遍我分享的文档,肯定是有收获的。--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7:40 (UTC)
- 我这里说的“禁用斜体”的“斜体格式”特指前文“(表示作品时)不带书名号的斜体格式”(请结合原文理解)。你的所谓“字体排印学”理据根本无法构成反对这种格式的有效理由,恕我拒绝讨论该问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14 (UTC)
- 此外,阁下若反对“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应该针对该问题进行提案(因为这个问题显然远不止书名的情况),而不是针对这裏的提案。倘若社群并未达成“不得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的共识,那么以此为由反对本提案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22 (UTC)
- 按照阁下的逻辑,《Python语言》条目到处都是“将英文(即‘Python’一词)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难道所有“Python”都要加上引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44 (UTC)
- 优良条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就是直接将斜体拉丁语词汇(生物学名,包括“Armillaria luteobubalina”“A. paulensis”等)直接在中文中使用,照阁下的意思,这也要禁止?如果社群并未禁止,那以此为由禁止作品名这么做显然无法构成有效理由。当然,我完全不反对要求这种情况加入空格等以改善排版。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49 (UTC)
- 确实没有和你讨论的必要,你根本就没有看懂我的意见。
中英文混排能不挤一块就不挤一块
这是我说的“老大难问题”,而使用书名号、括号、引号正是在缓解这一情况。
你的提案企图将本来不会混排的混排在一起,这是字体排印学的大忌。对原本必要的混排,我根本没有提任何意见。--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18 (UTC)- 你也根本没有看懂我的意见。我的意思是,你的所谓“字体排印学”完全无法成为否定学界、出版界规范且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22 (UTC)
- 对于媒介差异我已经评价过了,将“出版界规范”直接套用并不合理。我也告诉你了可靠来源之间恐无定论,本站照单全收,就是徒增混乱。至少就字体排印学界和规范,你正在试图允许一种本可避免的大忌,这我也告诉你了。我一开始也说了,最好一劳永逸解决中英文混排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7 (UTC)
- 我也已经回应“出版规范并不限于纸质出版物”了。既然可靠来源尚无定论,本站的惯例向来都是“照单全收”(例如标点符号的MOS:图注句号、MOS:附录命名等等)。你认为我的“允许”是字体排印学界的大忌,我认为原先的做法本身就是出版学界的大忌,但我并未以此反对原先的格式。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0 (UTC)
- 至少在出版学界,英文书名加书名号并非是一种大忌。本站目前的方案在制定之时就是权衡实际效果和可靠来源做法的方案。学者新的研究与做法本站就未必要照单全收。因为中英文混排问题在本站(包括大多数网站)都没有解决,你无法否认尽量避免中英文混排在本站是更可取的。我也说过,最好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0 (UTC)
- 如果你读了我前面引用的文章,且对科技出版物有所瞭解,就不会认为英文书名加书名号并非大忌。我完全不认为中英文混排问题比我说的问题更严重。我不理解你说的“
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
”是指什么。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4 (UTC)
- 如果你读了我前面引用的文章,且对科技出版物有所瞭解,就不会认为英文书名加书名号并非大忌。我完全不认为中英文混排问题比我说的问题更严重。我不理解你说的“
- 至少在出版学界,英文书名加书名号并非是一种大忌。本站目前的方案在制定之时就是权衡实际效果和可靠来源做法的方案。学者新的研究与做法本站就未必要照单全收。因为中英文混排问题在本站(包括大多数网站)都没有解决,你无法否认尽量避免中英文混排在本站是更可取的。我也说过,最好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0 (UTC)
- 我也已经回应“出版规范并不限于纸质出版物”了。既然可靠来源尚无定论,本站的惯例向来都是“照单全收”(例如标点符号的MOS:图注句号、MOS:附录命名等等)。你认为我的“允许”是字体排印学界的大忌,我认为原先的做法本身就是出版学界的大忌,但我并未以此反对原先的格式。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0 (UTC)
- 对于媒介差异我已经评价过了,将“出版界规范”直接套用并不合理。我也告诉你了可靠来源之间恐无定论,本站照单全收,就是徒增混乱。至少就字体排印学界和规范,你正在试图允许一种本可避免的大忌,这我也告诉你了。我一开始也说了,最好一劳永逸解决中英文混排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7 (UTC)
- 你的逻辑就相当于“因为将英语作品名加上书名号是中国大陆出版界的大忌,出版规范要求英语书名不得使用书名号且用斜体,所以维基百科也因对此禁用书名号”,其中的逻辑错误在于字体排印学/中国大陆出版界规范等等均不是维基百科必须遵守的圣旨,所以我说无法成为反对提案的合理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6 (UTC)
- 😂新闻业的CY/T 154-2017就成本站必须遵守的圣旨了。我不是告诉你了可靠来源之间没有定论。--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9 (UTC)
- 你完全理解反了我的意思,我说的是不能以包括CY/T 154-2017在内的任何标准为圣旨(我说的“出版界规范”就是指CY/T 154-2017)。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2 (UTC)
- 此外,CY/T 154-2017并不仅限于新闻业,我读的绝大部分科技期刊、专著也基本使用这一标准,知网随手一搜就能看到以此为投稿标准的刊物[1]。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7 (UTC)
- 您又开始扣帽子。。。“因为将英语作品名加上书名号是中国大陆出版界的大忌,出版规范要求英语书名不得使用书名号且用斜体,所以维基百科也因对此禁用书名号”这是你自己的逻辑,为什么说成我的?--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2 (UTC)
- 您又完全理解反了我的意思。我根本没有要求中维禁用书名号,我是要求中维允许编者自行选择格式。而您的逻辑是,因为我提出的“允许的做法”是您所称的“XX界的大忌”就要“禁用”,这不就是我“因为将英语作品名加上书名号是中国大陆出版界的大忌,出版规范要求英语书名不得使用书名号且用斜体,所以维基百科也因对此禁用书名号”这句话的逻辑吗?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6 (UTC)
- 😂新闻业的CY/T 154-2017就成本站必须遵守的圣旨了。我不是告诉你了可靠来源之间没有定论。--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9 (UTC)
- 你也根本没有看懂我的意见。我的意思是,你的所谓“字体排印学”完全无法成为否定学界、出版界规范且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22 (UTC)
- 确实没有和你讨论的必要,你根本就没有看懂我的意见。
- 您不要这样扣帽子。我哪句话说要禁用斜体了,😂。我反对的是“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这是字体排印学所研究的😂。“中-英文、中文-数字之间空格”,是字体排印学存在媒介差异的表现。您又扯到无障碍😂,这说明您又不知道W3C是干什么的了。您好好读一遍我分享的文档,肯定是有收获的。--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7:40 (UTC)
- 然而我给出的那些规范并不仅限于纸质出版物。这跟我是否“瞭解字体排印学”毫无关系,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排印”问题,且我已经指出您所谓的更优排版并不更优。就算按您的逻辑,也应当推出使用不带书名号的斜体格式时规定前后添加空格、优化排版即可,而无法推出禁用斜体格式——这根本不是排印问题。任何标点符号格式的使用都应以学者的论述和可靠来源的用例为准,而不是以编者的论述和偏好为准。“字体排印学”应帮助各类格式达成网页无障碍、帮助它们更美观,而不是反过来限制某种格式的使用。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5:50 (UTC)
- 我要说的都已经说了。网络排版与出版物排版相差迥然,可靠来源所为难以全收,况可靠来源之间恐亦无定论。唯期阁下日后可多了解字体排印学,亦知不同媒介何以考量相异。--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4:57 (UTC)
- 是月初Safari 成为首个支持中英文混排添加空格样式的浏览器,所以我觉得因为浏览器不支持高级中文排版功能就避免夹杂西文的确是因噎废食,再不济可以使用模板来解决这些事情。--内์์์์์์์存๎๎๎๎溢出์์์์์์์的๎๎๎๎猫瞄?喵! 2025年4月21日 (一) 02:28 (UTC)
- 因为技术及历史原因“因噎废食”的例子很多。维基百科也不能祗服务于现代浏览器甚而某一特定浏览器使用者,而势必考虑不同平台兼容性,以消弭系统性偏差。--PexEric 2025年5月17日 (六) 08:42 (UTC)
- @PexEric:然而我认为抬杠的并不是我😂当然我并未认为您在抬杠,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您的“反对”更类似抬杠吧?恕我实在无法理解“添加空格”和这个格式的关系,我也完全不认为添加书名号等标点是与“缓解”该问题有关。如果您是从美观角度考虑,那么在我的浏览器上,带上书名号後,英文和书名号的间距远小于英文和中文混排的间距——如果英文加上斜体,更是和书名号直接粘在一起(相交),极不美观。无论如何,这种并不严重、主观感受上的美观问题不能成为禁止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4:48 (UTC)
- 不想和您抬杠😂。中英文混排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本站(包括大多数网站)都不会自动在中-英文、中文-数字之间空格,这也是盘古脚本诞生的原因。而使用书名号、括号、引号正是在缓解这一情况。斜体对此无济于事,所以在我看来就和我举一开始举的例子一样。就是说,这件事与是否是书刊无关。中英文混排能不挤一块就不挤一块。因为中文不像英文通过空格断词。而且这也不是我说优于云云,而是[7]等很多规范推荐的做法。--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39 (UTC)
- 我知道你的看法……所以请论证“更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27 (UTC)
- 我的看法:“他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中英文被书名号分隔)优于“他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中英文混排无空隙)。引号、括号,同。--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24 (UTC)
- 我的意思是,按你的论证逻辑,不论是否被“分开”都均应反对或均应不反对,我未看到“更优”的地方。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19 (UTC)
- 我当然知道不相关,只是供阁下参考一下效果。被括号、书名号、引号分开的英文(无论斜体与否),我认为不属于
- 需要注意的是,我的提案从未说过“不带书名号、使用斜体”的格式是“更优”的,衹是希望中文维基百科为这种格式开一个口子、多给编者提供一种选择。阁下认为这会导致“排印”问题,但抛开我前面说的另两种方式同样存在的排印问题外,我亦可以长篇大论论述“不应使用书名号”——因为在我看来,使用书名号的怪异、不当程度远远不是“排印”问题可匹敌的——但我并未因此而认为应禁用书名号。换句话说,可靠来源常用的做法,均不应因为编者的偏好而禁用。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6:10 (UTC)
- @PexEric:然而你说的情况和我的提案完全无关。我本就强烈反对将普通单词用斜体表示,且阁下改得甚至不到位,因为罗马化也不应用斜体尽管这一指引在阁下改后才通过,但先前也并未有“罗马化使用斜体”的相关指引——中文可靠来源也基本不这么用(或许是我作品名後的“等”字引起了误解,待会删掉。这裏显然仅限于书名)。当然,如果你想说书名也会影响排版问题的话,首先我并未看到任何单词结尾超出等排版问题;其次,在括注、书名号中的斜体(即原先允许乃至必需的做法)亦可能导致相同问题;最後,这一问题远未严重到成为否定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01 (UTC)
- 我说了为什么书名号可取,你也认为书名号不可取,不如提案把书5删了。编者想怎么写怎么写。。。这样日后学界出台新规定了也不用吵来吵去了😂--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09 (UTC)
- 您又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第三次重申:我的提案并不是要否定“书名号可取”。我说“书名号不可取”完全是为了类比你的逻辑,从而归谬论证“不能因为自己或某个学界认为另一种做法不可取,就禁止”。我的提案是要包容不同做法。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3 (UTC)
- 您又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这句话和你的提案有什么关系?我是建议你提新提案,把书5删了,这样包容更多写法。--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9 (UTC)
- 请不要扰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20 (UTC)
- 在已有两种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另一种规范,这完全并不代表应当让“编者想怎么写怎么写”,更不应删除整条规范。标点符号中允许编者在多种格式中选择的不是一个两个。阁下的这个建议显然是在扰乱讨论。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27 (UTC)
- 您又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这句话和你的提案有什么关系?我是建议你提新提案,把书5删了,这样包容更多写法。--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9 (UTC)
- “吵来吵去”的并不是我,我无法理解这为什么能“吵”。维基百科当然应当尽量允许一切学界规范格式(除非有技术问题,或是多种格式确实会带来混乱的问题——例如条目命名一致性,但我实在无法将内文表示英语作品的不同方式视作“混乱”),正如不应规定编者必须将参考文献数字脚注置于句末点号前或後一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8 (UTC)
- 你根本没有回应我的诉求,这也是我认为和您沟通费劲的原因,大概我猜你也根本没有看懂我的意思。你无法否认尽量避免中英文混排在本站是更可取的。您说中英文混排问题不严重,正是在回避这个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27 (UTC)
- 我一开始,就是这个意思。怕您看不懂,还举了例子。--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33 (UTC)
- 我理解得很清楚,我也在最开始就已经回应了,後面又多次提出可以增加空格以改善排版(1、2)。说“中英文混排问题不严重”也完全不是“回避问题”——“指出问题不严重”≠“回避”,而是强调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车祸事故後果严重而禁止汽车上路,且提出了缓解车祸问题的方法,这是在“回避车祸问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34 (UTC)
- 您的解决方案与MOS:空格矛盾,在我看来不属于合理的方案。那您也应该提出同步修改MOS:空格的提案。而不是一直扣帽子,说字体排印学的老大难问题是我的个人偏好所致😂。我没有对可靠来源的做法有任何评价,而是一直告诉你规范做法要和本站实际结合,并非要照单全收。因为本站实际,照单全收以致本可避免之混乱局面是我看来不可取的地方。--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45 (UTC)
- 而且,这个问题之所以是老大难,您可能单单认为是空格问题。网站排版与实体书刊存在媒介差异,我也告诉您了。😂--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47 (UTC)
- 我一直在等待您的回应啊。衹要您同意“增加空格”(且最好把您认为需要增加的情况详述一下,因为衹增加书名用例而不增加“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用例显然不合理),我当然立刻就会提案修改MOS:空格。我并未“
扣帽子
”“说字体排印学的老大难问题是您的个人偏好所致
”,我的意思是,字体排印学的问题本身的存在的确是客观的,但“编者认为某个问题的重要性如何、不同问题之间的利弊如何取舍”则是有强烈个人偏好的、主观的,我也毫不讳言自己的个人偏好。至于“混乱局面”,我并不认为这会导致混乱,您应该论述。“存在媒介差异”我也回应了(出版规范并不衹包括纸质出版物,也包括了电子出版物即网站,而规范并未为後者规定特别格式,且亦提出了空格等完善排版的方式)。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5:01 (UTC)
- 我一直在等待您的回应啊。衹要您同意“增加空格”(且最好把您认为需要增加的情况详述一下,因为衹增加书名用例而不增加“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用例显然不合理),我当然立刻就会提案修改MOS:空格。我并未“
- 我理解得很清楚,我也在最开始就已经回应了,後面又多次提出可以增加空格以改善排版(1、2)。说“中英文混排问题不严重”也完全不是“回避问题”——“指出问题不严重”≠“回避”,而是强调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车祸事故後果严重而禁止汽车上路,且提出了缓解车祸问题的方法,这是在“回避车祸问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34 (UTC)
- 所以本站有无条件默认开启盘古空格的小工具?如果能的话这樣排版盖无问题。但是我仍然对这個学術标準持有「敵意」。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25日 (二) 16:47 (UTC)
- 应该不止是“学术标准”,而是整个出版界的标准。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5日 (二) 22:58 (UTC)
- @魔琴、自由雨日
<bdi>
?估计得好好研究一下。--Liuxinyu970226(留言) 2025年3月28日 (五) 23:22 (UTC)
- @魔琴、自由雨日
- 我也认为这个标准不合理。感觉就像学者只看英语文献,然后像ENWPSAID那样不假思索,把英文的做法抄了过来。上面两个学者自己也没解释这个标准本身为什么合理:
乍一看,似乎做到了体例统一,但细究起来,与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应将英文图书名改用斜体表示,并不加书名号。为了使行文更加统一,建议中文图书与英文图书分别放在一起处理
── 能评价一下这个标准本身吗?毕竟抛开用来堵嘴的标准不谈,使用中文书名号就是更加统一🤣英文中的斜体起到标示的作用,功能与标点符号类似,而中文中不使用斜体形式,因而也可将其归为英文特有的标点符号
── 所以中文语境下标示英文(外语)作品名,为什么要用英文特有标点?如果我问碰到日文作品名,这位学者会怎么说?
- 至于学术标准,感觉类似「Sherlock Holmes」把「Holmes」翻译成「福尔摩斯」的那种「错译」,用的多了就成标准了。但假如能重新来一遍,至少我是希望翻译成霍姆斯。
- 现在流行WP:ENWPSAID,引入一个规则不但要看字面,还要看字面背后的理据。如果在建站早期,这个提议可能秒速通过,但现在大家都参与讨论,有想法也很正常。--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0:25 (UTC)
- PS:如果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可能某个标准(或维基百科方针指引)说是什么,我也就觉得是了。但因为我做过几年条目巡查,确实会碰到各种语言作品名的问题,所以比较关注规则的系统性和扩展性。虽然按照既有标准去做是合理的,但我确实对标准制定者的想法更感兴趣。然后如三猎前辈所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几年我也不太想讨论这种细节方面的问题了,规则方便执行就好🤣--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0:42 (UTC)
-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还是我上次说的那句话,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Ghren)。我能以多得多的理由论述直角引号“「」”比弯引号““””更适合中文、论述“
背后的理据
”,且有可靠来源(主要是网络来源)也使用直角引号,但这不代表论述得有道理、编者间能达成共识就将大陆简体模式下采用直角引号(甚至该例连“允许”也不应)。(如果再引申一点还有“代词‘她’是否合理”等等。)而现在在大陆出版物的常见做法和权威意见都倾向使用斜体的情况下,我仅是希望中文维基百科允许编者使用这种格式,我不认为这是不合理要求。(当然,这不代表我不能说出其背后的理据,我私下和魔琴讨论过甚多;而是我认为这些理据并不应该是反对/支持提案的理由,换句话说,这不是编者应该做的,所以请恕我在此不讨论标准本身的“合理性”问题。中文维基百科采用可靠来源常用&权威意见,和引入英文维基百科政策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无法类比。)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19日 (六) 12:22 (UTC)- 我明白这个道理。以我熟悉的游戏命名常规来说。方针十年前就有明确规定,「译名翻译是否正确……等主观因素不在此列」。当时会编者把「错误译名」移动到自认为的「正确译名」,但我们有都是回退到常用名称,让条目标题「将错就错」。我只是说一下为什么对这個学術标準持有「敵意」而已。
- PS:另外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人写的,只要维基百科编者能达成共识,那确实可以大陆简体模式下采用直角引号。虽然这样很多编者就不会在这里玩了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2:41 (UTC)
- 另外此处有个甲级条目评审,算是游戏专题的一次尝试。条目主编对作品很熟悉,内容方面应该问题不大,主要关注点还是在于行文。我评审了两节内容,但能力有限,一些地方觉得有改进空间,但又不知道如何修改。您擅长语言方面,可否邀请您从文笔等角度评审一部分内容,做专题做个示范?--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2:49 (UTC)1
-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还是我上次说的那句话,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Ghren)。我能以多得多的理由论述直角引号“「」”比弯引号““””更适合中文、论述“
- PS:如果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可能某个标准(或维基百科方针指引)说是什么,我也就觉得是了。但因为我做过几年条目巡查,确实会碰到各种语言作品名的问题,所以比较关注规则的系统性和扩展性。虽然按照既有标准去做是合理的,但我确实对标准制定者的想法更感兴趣。然后如三猎前辈所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几年我也不太想讨论这种细节方面的问题了,规则方便执行就好🤣--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0:42 (UTC)
- 应该不止是“学术标准”,而是整个出版界的标准。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5日 (二) 22:58 (UTC)
- 您又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第三次重申:我的提案并不是要否定“书名号可取”。我说“书名号不可取”完全是为了类比你的逻辑,从而归谬论证“不能因为自己或某个学界认为另一种做法不可取,就禁止”。我的提案是要包容不同做法。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3 (UTC)
- @深鸣: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6日 (二) 09:08 (UTC)
- 后三种写法我都见过,但是第一种写法,即书名号+斜体,有什么来源是这么用的吗?感觉两者都是表示书刊,有冗余之嫌。--深鸣(留言) 2025年5月6日 (二) 09:34 (UTC)
- 第一种是原来指引就有的,我其实也没怎么见过()去翻翻旧提案?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6日 (二) 09:37 (UTC)
- 后三种写法我都见过,但是第一种写法,即书名号+斜体,有什么来源是这么用的吗?感觉两者都是表示书刊,有冗余之嫌。--深鸣(留言) 2025年5月6日 (二) 09:34 (UTC)
- 据PexEric意见新增了建议使用{{English work}}的说明(参见WT:格式手册#为MOS:空格增加拉丁字母斜体-中文混排的例外情况)。另外,我新增了引号的用法,还请检查。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8日 (四) 19:21 (UTC)
- @魔琴:想问下我加的“英语文章的标题一般采用正体字加中文引号表示”这句有问题吗?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9日 (五) 22:49 (UTC)
- 不了解这方面()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5月10日 (六) 04:04 (UTC) 1
- @Ericliu1912:想问下,臺湾对英语文章的标题是否使用引号(或是使用其他表示方式)?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11日 (日) 07:29 (UTC)
- 書名號、引號、直接使用斜體者都有,實際上沒有統一格式可言。——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5月11日 (日) 07:56 (UTC)
- @Ericliu1912:那我改成“有待进一步讨论”吧(87253606)。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11日 (日) 21:52 (UTC)
- 我同意「不拘束格式」但「保持全文統一」的原則是得體的。——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5月12日 (一) 07:42 (UTC)
- @Ericliu1912:那我改成“有待进一步讨论”吧(87253606)。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11日 (日) 21:52 (UTC)
- 書名號、引號、直接使用斜體者都有,實際上沒有統一格式可言。——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5月11日 (日) 07:56 (UTC)
- @魔琴:想问下我加的“英语文章的标题一般采用正体字加中文引号表示”这句有问题吗?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9日 (五) 22:49 (UTC)
- 反对允许在中文里不使用书名号表示英文书名。理由很简单,在中文里,照搬英文改用斜体作为书名的表示方式是不够显眼的,是功能上的重大缺陷,不应该允许这种凭空增加阅读障碍的做法。英文习用斜体作为书名的表示方法,因其传统正文排版多用衬线体,其中正体为罗马体,斜体为意大利体,两者之间的区别还算比较显眼;但在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网页排版中正文字体用的大多是无衬线体/等线体,正体和斜体的区别已经不够显眼了,只是囿于纸质时代以来形成的传统而勉强袭用而已。中文排版中,斜体拉丁字在周围没有正体拉丁字衬托的环境下,作为标记的强度又再弱了一层,担不起标记书名的功能。比如「张三下了两单 iPad」「张三下了两单《iPad》」分别俨然,而「张三下了两单 iPad」「张三下了两单 iPad」则非。中文维基不应该盲目搬运功能有重大缺陷的外来传统,这正是 WP:ENWPSAID 所警惕的。以下是有针对性的反驳:
- 「中国大陆有多个规范(草案)规定中文语段中直接使用英文书刊时,使用斜体且不用书名号」:这里所涉的规范(草案)都只是行业规范,与上位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冲突而无效。中文书名号括起外文时属于外部的中文语境(其脱胎于西文角引号),因而应当按照《标点符号用法》的书名号用法使用——此处没有但书条款。以规范为名认为应当采用而无视上位规范是无效的。
- 「在文章中出现这种【其他语种使用书名号而英语不使用】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如果说中文语境中多外文书名并列的排版场景相对于英文书名是罕见的而无需特殊考虑,那么中文语境中英文书名相对于中文书名也是罕见的而无需特殊考虑。
- 「常能在各类文献中见到这种使用斜体且不用书名号的用法」:没有人说维基百科的指引不能排除常见用法。恰恰相反,大量的维基百科指引都是在排除常见的用法,只要它们因为各种原因对维基百科没有益处(比如弃「一二九运动」「普京将会在近期访华」而取「一二·九运动」「普京将会在2012年12月21日访华」,尽管在某些社群、某些场合中前者可能是常见的或者首选的)。如果维基百科指引不能排除常见的做法,而罕见的做法也因为罕见而没有必要排除,维基百科指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 --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8日 (三) 13:18 (UTC)
- (:)回應:现在并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编者“
照搬英文改用斜体
”,而是允许采用中国大陆学者有关中英文混排的观点共识(且这种共识已经作为中国大陆的新闻出版界标準和极为常用的格式)。“不显眼”“功能上的重大缺陷”“阅读障碍”“担不起标记书名的功能”等均是您自己的论述。我并不是要否认您的论述,而是“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同理,我也完全无意根据自己个人的论述推翻书名号的用法,而是希望像MOS:图注句号、MOS:附录名称等一样由编者决定。如果要讨论个人对标点的感受看法,对平日常阅读中国大陆出版的专著论文的读者来说,可能书名号这种格式纔是会造成“阅读障碍”、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格式(类比一下就像是将引号“”
用方头括号【】
表示一样),比如对我来说就是如此。其他例子如:直角引号「」
也比弯引号“”
更加显眼,能以此作为大陆简体要使用直角引号的依据吗?示亡号可以用来醒目标示“任内逝世”等,但由于学界和可靠来源均无此用法,中维也最终摒弃。每位编者乃至每家出版社、每个行业、每个地区/国家都会对特定格式有强烈偏好乃至认为其他格式是“怪胎”,这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从更高的视角来看,衹要某种格式在特定领域已被广泛稳定地使用,不同格式之间实际上均是平等、无优劣之分的(下面第3点还会具体论述这点)。- “行业规范与上位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冲突而无效”:没有任何个人有权宣布某一行业标准无效。“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若您认为《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CY/T 154—2017)》与国家标準《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相抵触而无效,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十八条等向国务院或其他有关部门提出异议,若官方正式宣布无效纔算无效。从後来学者对如何依据该规范调整格式的讨论,以及出版物的实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也并未认为该行业规范无效。更何况,我向来认为,可靠来源对规范的实践要高于规范本身。正如《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中文软件名要加书名号,但实践中“微信”“抖音”等很少这么用,那么我自然会主张在中文维基百科不依据该规范而是根据实践而一般不必加书名号。
-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并不是“罕见”用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推出行业标準就可见一斑。至于我前面说的“其他语种使用书名号而英语不使用”的不统一情况,或许我前面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接近于:这一问题学界标準、论述乃至可靠来源用法就没有怎么涉及到,那么中维暂时沿用过去的(书名号)做法,等未来研究相关来源做法和学者意见之後再议;而完全不是“在中文语境罕见所以用中文书名号”的意思。
- “一二·九运动”是WP:命名常规问题,维基百科的条目衹能取一种标题,必须根据NC:常用名称等原则来选取一个而不使用其他名称,但使用什么格式并不存在这种技术问题(更何况“常用名称”本身还是命名常规的最高原则)。“普京将会在近期访华”是文体问题,和格式问题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这本身就是任何正式百科全书都不会采用的表达。在没有优劣之分,纯粹是依地域、行业、出版物等之分而习惯不同的格式方面,例如MOS:图注句号、MOS:附录名称等等,维基百科向来的惯例都是尽量包容可靠来源中的常见格式(“无法证明某种命名方式可以持续取代其他命名方式(格式手册要求持续且有效,不会因其他标准而变动)”“编者不应强求各条目统一自己喜爱的附录命名格式”)——若这种格式依地区而异,通常直接用上转换(例如直角-弯引号、单双书名号等);若非,则通常各地都允许编者自由选择——“顿号”则介于两者之间,于是既可以由编者个人选择,又可用{{顿号}}模板转换。再以英语维基百科的引用格式为例,“Wikipedia does not have a single house style, though citations within any given article should follow a consistent style, and applicable Wikipedia style guidelines should be followed.”“As with spelling differences, it is normal practice to defer to the style used by the first major contributor or adopted by the consensus of editors already working on the page”……除了唯一的一种“parenthetical referencing”已被废弃之外,任何存在于可靠来源参考文献格式以及维基百科自己的H:引文格式1、H:引文格式2均可编者自由使用。
- 如果用斜体而非书名号来表示英语书名仅是少数学者的论述和主张,仅被部分出版物有限范围内采用,那么中维不予采用,完全可以理解。但在这种格式已经成为某地(中国大陆)整个新闻出版界行业标準,成为出版物常用格式(且就我个人接触领域的经验看,远比用书名号更加常用)的情况下,强行排除,则如同(假设)规定“不允许标题采用新加坡地区词”一样,是对特定地域或特定群体的不尊重。正如@Ericliu1912指出臺湾出版物对文章名没有统一格式,我便不再主张统一格式一样,用MOS:附录名称和英维参考文献格式等的方式去处理那些能在可靠来源中占有显著位置的格式,纔是维基百科制定格式手册应当遵循的原则。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8日 (三) 14:42 (UTC)
- ”对平日常阅读中国大陆出版的专著论文的读者来说,可能书名号这种格式才是会造成“阅读障碍”“首先,你的问题是审美问题,不是功能问题。其次,我也是平日常阅读中国大陆出版的专著论文的读者,我不认为这是问题,相反不采用书名号不光是功能问题还是审美问题。
- ”其他例子如:直角引号「」也比弯引号“”更加显眼,能以此作为大陆简体要使用直角引号的依据吗?“当然可以,这是地区变体转换的问题而非编辑问题,如果你有声量说服或有能力自己开发,你可以给维基百科的简体中文选项多弄一个直角引号的用户选项。示亡号的问题,如果有人不喜欢和其他用法里的示亡号不一致,那么可以改叫”任内逝世号“,反正示亡号不是标准标点——这也与本题无关。
- “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本身就是”维基人个人的论述“。
- ”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并不表示现行标准不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因为这个高度有争议的话题一再被提起,维基百科的社群当然可以审查这些标准是否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你说“没有任何个人有权宣布某一行业标准无效“,那么同样地你也无权宣布维基百科的社群无权审查行业标准的有效性。
- 你说”这一问题学界标准、论述乃至可靠来源用法就没有怎么涉及到,那么中维暂时沿用过去的(书名号)做法,等未来研究相关来源做法和学者意见之后再议“。但事实是中文里引用外文书名(包括英文书名)本身就是同一个问题(甚至和引用中文书名也是同一个问题,所以大家才会反问你中文和多种外文著作并列如何处理),那么按你的逻辑中维应当暂时沿用过去的(书名号)做法,等未来研究相关来源做法和学者意见之后再议。
- “无法证明某种命名方式可以持续取代其他命名方式(格式手册要求持续且有效,不会因其他标准而变动)”与此无关。事实是多年来中文维基百科一直以来一贯地采用中文书名号,已经足以证明采用中文书名号可以持续且有效地取代其他格式。并且在这个要求下,存在争议的外文书名的书名号格式应该维护格式手册的持续且有效而不应更改。
- 所有维基百科不推荐和禁止使用的格式都有其对应群体,按你的逻辑都是对他们的不尊重。那么维基百科所有的格式指引都不要了。
- --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8日 (三) 16:17 (UTC)
- (:)回應:
- 如前所述,用英语斜体表示书名是大陆出版规范和常用格式,使用斜体未见有“功能问题”。“
我不认为这是问题
”:前面已述,中文维基百科的格式不应由编者的论述来决定,因为格式问题幾乎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任何格式都会有令人反感的群体和大力主张的群体,否则不同地区、行业、领域就不会从来达不成统一。维基百科编者争论哪种格式更好亦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允许所有可靠来源中已规范化的或常用的格式(中文维基百科则若涉及地区习惯还会根据地区习惯调整)。 - 社群共识是,大陆简体根据大陆的标点规范和惯例使用大陆的引号,臺湾使用直角引号。举例示亡号的问题是为了说明,“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是社群过往的实践。
- 见2。
- 请不要歪曲我的论述。我说的是“没有任何个人有权宣布某一行业标准无效”,而不是“无权审查”。当然“有权审查”,但请向国务院或其他官方反映,等官方宣布无效之後,它纔是无效的。否则,不论按现行官方的网站还是按出版界的实践,它都是一条有效标準。将其称作“无效”属于指鹿为马。此外我上条留言也已经指出,我根本不关心标準本身,我关心的是可靠来源对规范的实践——即便这一标準“无效”,目前也是可靠来源最为常用的格式。
- 我的逻辑是“暂未见有学者论述论述这一问题,暂未见可靠来源相关用法”(而且是中维编者暂未研究,不一定是客观上未出现)所以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衹是暂时不修改指引,而不是说客观上学界不存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是说未来不修改)。而中文中如何表示英语书名显非需要“
等未来研究相关来源做法和学者意见
”的问题(已经有系统性的共识和规范)。 - 格式手册参考的是可靠来源中的标準(包括学界规范、论述,可靠来源实际用法等),而非参考“
多年来中文维基百科一直以来一贯地采用
……”。这裏“证明”是要用可靠来源证明而非用编者的习惯去证明。〔英〕WP:Manual_of_Style/Layout:“One reason this guideline does not standardize section headings for citations and explanatory notes is that Wikipedia draws editors from many disciplines (history, English, science, etc.), each with its own note and reference section-naming convention (or conventions).
”。“一贯的采用
”向来不是不更改的理由,示亡号比本问题有更大的争议,最後同样根据可靠来源用法而摒弃了社群实践;“关注度”等词汇用的历史还要久。中文维基百科过往也长期使用英维的格式,将罗马化等非英语的拉丁字母文本用斜体表示,也是我近月纔改过来。大陆学界过往也对中文夹杂英语书名有争议,但基本结束争议的《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已经出臺8年之久,越来越多的出版物统一改用这种格式,8年时间中文维基百科均未跟进,本已是固步自封。 - 如果并非出于技术等要求而断然否定可靠来源中占有相当地位的格式(甚至是主导地位的格式),那么当然是不尊重。我对这能推出“
那么维基百科所有的格式指引都不要了
”这一结论感到惊恐。大陆、臺湾有不同的书名号格式,社群就努力通过字词转换来实现不同地区的习惯,而非“取消书名号格式指引”。MOS:图注句号等格式亦然,过去仅根据中国大陆标点符号规范而一律禁用句号,但後来参考可靠来源用法允许添加句号(尽管我个人强烈反对加句号的做法,当时提案允许时也有所疑虑,但我目前完全支持由编者自由选择)。维基百科的格式应充分根据并反映可靠来源的做法,而不是推广编者的个人偏好,或是为了打赢辩论——即便从辩论角度,“那么维基百科所有的格式指引都不要了
”也是一种滑坡的逻辑。
- 如前所述,用英语斜体表示书名是大陆出版规范和常用格式,使用斜体未见有“功能问题”。“
-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8日 (三) 17:18 (UTC)
- 使用斜体不是没有功能问题而是你对功能问题视而不见。
- 如果你试图引入判例法的逻辑的话,社群共识一直是一律用书名号。对书名的处理并不是近日来的新问题,维基百科一直以来就维持着与你的主张相反的社群共识。
- (同上)
- 维基百科不是国务院的下属部门,维基百科社群在讨论社群共识时无需征求国务院的意见。你如果去征求国务院的意见,国务院会叫你不要编辑和浏览维基百科。
- 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在没有公论以前应当搁置这一问题并维持原格式指引。
- 第一,可靠来源是编写维基百科内容的政策,而非规定维基百科编辑格式的政策。这是你的误读。第二,在经过多次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八年间中文维基百科仍然维持了原格式指引,已经充分说明了原格式指引的合理性,以及《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不仅没有平息争议而是制造了争议的事实。所谓「越来越多的出版物统一改用这种格式」只是一部分支持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 大陆、台湾不同的书名号格式靠的是字词转换的机制,不是格式指引的机制。格式指引本质是规定强制或者推荐使用什么格式以及不推荐和禁止什么格式。「那么维基百科所有的格式指引都不要了」不是一种滑坡的逻辑,而是你说不推荐和禁止是「对特定地域或特定群体的不尊重」的必然结果。
- --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8日 (三) 17:50 (UTC)
- (:)回應:
- 使用书名号可以表示英语书名,使用斜体亦可表示,《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等规范已做出说明,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也极为常用,未见任何“功能问题”。正如《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引号、书名号间可不用顿号,虽有争议且部分领域(如中国大陆部分法律领域)不认同且不遵守,但不意味着不用顿号就“存在功能问题”、不能表示停顿。请注意善意推定,停止指控他人“
视而不见
”。 - 共识是可以改变的。
- 同上
- 请停止偷换论题。我从来没有说“维基百科社群在讨论社群共识时需征求国务院的意见”,我说的是“衹有国务院有权宣布行业标準无效,编者无权宣布”。此外,这根本无以回应我说的“可靠来源对规范的实践”问题。
- 我的观点并不是在英语书名号问题上维持原格式指引。原因上条留言已述。
- 我并不是在引用可靠来源方针在说明问题,参考“可靠来源”的原因见上条留言第1、2点,以及MOS:附录名称、MOS:图注句号、英维参考文献格式等各种实践。未见“经过多次充分讨论”,衹见无人提案修改(正如“罗马化使用斜体”、示亡号、“关注度”、“车轮战”等问题,沿袭时间更为久远)。并非一厢情愿,出版界的标準明显如此,大量用例也明显如此。
- “字词转换”衹是技术手段、实现方式,它的问题本质上是格式问题,在格式指引作出规范(见MOS:书名号)。有关格式手册制定的逻辑见上条留言第1、2、7条。可靠来源衹有一种用法(如中文逗号衹有
,
一种形式),那么就强制规定衹能用,
表示逗号;可靠来源有多种用法且均规范或常用,正常逻辑自然是“规定2种或多种格式由编者自然选择”(若用法差异是地域差异则地区词转换,这是中维的特殊机制;英维便仍然是无转换而编者自由使用),而非“维基百科所有的格式指引都不要了
”。以个人论述、过去习惯等理由排除可靠来源中的规范常用格式缺乏说服力。
- 使用书名号可以表示英语书名,使用斜体亦可表示,《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等规范已做出说明,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也极为常用,未见任何“功能问题”。正如《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引号、书名号间可不用顿号,虽有争议且部分领域(如中国大陆部分法律领域)不认同且不遵守,但不意味着不用顿号就“存在功能问题”、不能表示停顿。请注意善意推定,停止指控他人“
-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8日 (三) 18:23 (UTC)1
- 如果你相信字词转换的话,那么请你在字词转换的框架下解决这个问题。在现有的格式指引之下,所有这个字词转换所要用到的信息都在:外面是书名号,里面是英文的语言标签。你大可以开发一个用户选项,启用以后可以让CY/T 154-2017的支持者自己在中文维基百科里碰到外书名号内英文的场合都替换成你们想要的显示方式——而不是在编辑源码时无端增加混乱。--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8日 (三) 18:45 (UTC)
- (:)回應:从第1次回应开始直到上条留言第7条,幾乎都提及了维基百科对待不同常用格式的惯例:字词转换是特例,仅明显涉及地区差异时中文维基百科会进行地区词转换,否则则是采纳可靠来源规范常用格式或用词,摒弃不规范不常用的用法(无论先前是否习惯使用、使用了多久,无论是否有支持或反对的编者)。这一问题并不是有明显地区差异的格式,同MOS:图注句号等性质一样。且即便一些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格式(如MOS:分隔号)也是“由编者择一”而未进行地区词转换。另外前文已述,已规范或常用的格式均有合理之处,维基百科不是不同格式“支持者”之间的战场,也不是重复“造轮子”(讨论格式优劣)的地方(那是现实中的学者的任务和可靠来源的选择)。“
你们想要的显示方式
”:我根本无意想要显示成CY/T 154-2017的效果。正如我有自己的附录元素用词偏好,不代表我希望维基百科统一显示我偏好的用词;正如现实中一些法律文献未按国标,在书名号间用了逗号,我从无让他们统一的冲动。可靠来源的规范常用格式本就不止一种,维百使用不同格式并非“混乱”,衹规定一种纔会带来困惑。编者不应自行發明或否认规范常用的标点符号用法,正如不应强制统一“参见/参看”等同义词衹能使用一种或(繁体时)“臺/台”衹能使用一种(後者替换甚至视作破坏),由编者选择并非混乱,强制统一纔令人困惑和缺乏理据。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9日 (四) 14:01 (UTC)1- 字词转换是不是特例,和类似字词转换的显示端用户选项是不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技术路径,是两码事。分隔号有明显地域差异而没有这样实现,可能是因为其他某种成熟的考虑而被排除,也有可能单纯是没有人发愿去做字词转换机制,也推不出英文书名应不应该借鉴这条技术路径。我能想到最接近并且无争议的问题,是一段起首是否应该空两格的格式分歧:部分出版物惯用空两格,部分出版物惯用增大段间距,部分出版物同时使用两种手段。维基百科的处理就非常简单:在编辑中,段的标记一律不用在段首手动插入全角或半角空格来实现;在显示中,段间距增大而段首不留空,但留出了段首空两格的用户选项(当然,缩小段间距也可以通过指定用户CSS实现,只不过潜在市场太小而没有做成用户选项)。在英文书名的例子上,完全适用这样的技术方案。至于是不是能够或者有必要拓展到包括间隔号在内的其他议题,我欢迎建设性的讨论。我完全同意你说「维基百科不是不同格式“支持者”之间的战场」,但也因此更不能理解你为什么要提一个反而在编辑端和阅读端都开辟了战场的提案。相反,我的方案指出了一条在维持既有的编辑共识不变的基础上能够根本性解决阅读端不同偏好的技术路径,却被你这样轻率地否定。
- 维基百科的格式指引存在的目的就是排除不适宜维基百科性质的格式,以便最广大读者能够顺利使用维基百科,为了达成这一点因而牺牲了编者的若干自由。把维基百科的这些努力用一句「编者不应自行發明」而加以否定是根本性的错误:当前我们看到的所有格式指引都是多年来维基百科编者经过讨论固定了共识而「发明」的自我限制。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有自己的使命和原则;在线下以及其他领域的常用格式或专门格式都不足以要求维基百科在编辑端加以吸收(譬如段首空两格),更不要说当一种编辑的自由度本身违背了维基百科的原则(这里具体说,是MOS:无障碍)的时候。
- --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15:33 (UTC)
正在回覆……--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4日 (六) 10:33 (UTC)
- 抱歉,留言有點長,又現實忙碌,用了比較長時間理解和整理。綜上所述,閣下的論述無法論證「爲什麼要禁用/不推行使用可靠來源常用格式」。如果閣下需要小工具,請自行開發,而非要求格式手冊遷就。--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7日 (二) 12:05 (UTC)
- 「和類似字詞轉換的顯示端用戶選項是不是一個可以借鑑的技術路徑」:閣下未有論述爲什麼文內不可以選用可靠來源常用格式——當然閣下曾經嘗試論述,但所有論點都已經被自由雨日妥善回應了,且閣下未有繼續論述。這裏要特別指出格式手冊內容應反映可靠來源實踐,若是執着用戶偏好,反而會沒完沒了。
- 「格式指引存在的目的就是排除不適宜維基百科性質的格式……維基百科有自己的使命和原則」:所以什麼是「不適宜」?必須留意:至於其他的論述,上一點的解釋已經足夠了。
- 格式手冊內容應反映可靠來源實踐;以及
- WP:無障礙並非方針指引,更非原則,從來都是技術爲內容正確性服務。
- 因为所谓「
格式手册内容应反映可靠来源实践」并不是社群共识,而只是某位用户自己的主张,并且这个主张来源于对维基百科原则的张冠李戴的理解。「可靠来源」是对维基百科编写内容的要求,而从来不是对格式的要求;请注意,我们是在讨论书名号的格式指引应该往何处去,而不是在编写「书名号」这个条目。譬如我们可以因为美联社、共同社等可靠的媒体报道九一一事件而在编写中文维基百科加入一条新闻事实陈述,因为这是内容层面的要求;但从来不会因为被引文献原文用「Sept. 11, 2011」「平成13年9月11日」而采用这样的格式,不会要求因为原文采用了某种排版手段或者特定遣词方法或者文风而要求照办(不要指控这是我臆造的滑坡或者树立的稻草人;现行提议条文中的「相关可靠来源」就只有这种合理的解读)。因为哪怕局限到事实层面可靠的单个地区的简(繁)中诸多文献之间在格式层面上也往往是相互冲突、随意乃至混乱的,因而不可能成为限定格式手册规定的依据——格式手册的形成另有其依据和考虑,见下一条。——当然我赞成「若是执着用户偏好,反而会没完没了」,所以我一惯主张「没有坏就不要修」的原则,在书名号的问题上也不例外。 - 「什么是『不适宜』?」不管你的立场认为现行格式指引管得太宽或太严,格式指引的目的和作用确实地排除了一些可能的替代排版格式和遣词选择。你如果反对我用「不适宜」这个词你可以用别的随便什么词来形容或指称,但部分格式被排除的事实不会变。如果你对维基百科格式指引存在的必要性有质疑,我试着给出一个非官方的说明帮助你理解。维基百科的格式指引要靠里的因素相当之多,一边要考虑的是文字的丰富性、编者的自由度等等因素,一边是风格统一和方便编者理解执行等等因素,不在编辑层面上排除一定的格式就无法让维基百科做到像今天这么成功。但是,不管怎么样的共识都是先前社群所共同努力达成并遵守的,先前多次讨论固定了的共识不是用一句「固步自封」「不尊重」的傲慢评价可以抹杀、否定的。社群一贯欢迎建设性的讨论,但是「教社群做事」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在无益于达成共识以外,只会沦为社群的笑柄。
- 支持提案一方的论述中反复强调提案的做法是「常用格式」,而要求反对方论证「为什么文内不可以选用可靠来源常用格式」。错。举证「常用格式」是提出提案一方的义务;反对方在支持方没有举证之前不具有先验的举证义务——我们没有要求对原指引作任何修改。我们只看到支持方引用CY/T以及四处刷屏所谓「
格式手册内容应反映可靠来源实践」这一条,但完全没有看到其举证这样的做法是如何「常用」的。请举证,尤其是我很好奇当前提案对书名和篇名的分别处理是如何从「常用格式」的「常用度」差别上体现出来的。
- 因为所谓「
- ——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4:27 (UTC)
- 由於簽名置於井號縮排內會影響討論工具,已經將簽名移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5:21 (UTC)
- --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9:30 (UTC)
- 問題的核心從來不在要根據可靠來源寫格式手冊,而是要根據可靠來源的實際應用,包容不同的使用方法。例如可靠來源的實踐中只會使用逗號,就不可以用「@」;至於圖注句號,各地、各狀況下處理皆不同,故包容所有格式,即可加或不加句號。而本案中,書名號和斜體的各個新增用法都存在於可靠來源實踐中,故宜包容接納。自由雨日的論述中已經提到參考的對象是「包括學界規範、論述,可靠來源實際用法等」,明顯不是「根據可靠來源(或可供查證)政策編寫格式手冊」,只是閣下後來將之歪曲成「援引可靠來源政策做事」。
- 所以什麼是「不適宜」?被排除的選擇要麼是不符合格式手冊制定原則的選擇,要麼是根本沒有討論過,草率指引化的歷史遺害——而後者根本無法作爲所謂「判例法」的例子,因爲根本沒有討論。
- 關於常用度,這點幾經無需特意論證,因爲大陸大量的出版物都需要遵守相關規範。至於實際例子,這裏有一些、這裏有一個期刊投稿標準、這裏有一些對期刊、出版物、翻譯著作等用例的分析文獻。倒是使用書名號的案例不單沒有人舉證,更明確的違反CY/T 154-2017 10.1:
中文句子内夹有英文书籍名、报刊名时,不应借用中文书名号,应以英文斜体表示。
閣下認爲舉證「常用格式」是提出提案一方的義務,相當於認爲維基百科本身是能夠定義格式合理性的可靠來源——而顯然不是。舊格式有明確的反例子,而新格式有着無數的文獻支持,其實保留舊指引已經不太恰當了。須知只有有說服力的理由才能構成共識的一部分,相較之下,閣下的意見沒有什麼分量,也不合理。
- 避免歧義:「不可以用『@』」指「不可以用『@』擔當逗號的職能」。--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9:34 (UTC)
- 抱歉,留言有點長,又現實忙碌,用了比較長時間理解和整理。
- (:)回應:从第1次回应开始直到上条留言第7条,幾乎都提及了维基百科对待不同常用格式的惯例:字词转换是特例,仅明显涉及地区差异时中文维基百科会进行地区词转换,否则则是采纳可靠来源规范常用格式或用词,摒弃不规范不常用的用法(无论先前是否习惯使用、使用了多久,无论是否有支持或反对的编者)。这一问题并不是有明显地区差异的格式,同MOS:图注句号等性质一样。且即便一些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格式(如MOS:分隔号)也是“由编者择一”而未进行地区词转换。另外前文已述,已规范或常用的格式均有合理之处,维基百科不是不同格式“支持者”之间的战场,也不是重复“造轮子”(讨论格式优劣)的地方(那是现实中的学者的任务和可靠来源的选择)。“
- 如果你相信字词转换的话,那么请你在字词转换的框架下解决这个问题。在现有的格式指引之下,所有这个字词转换所要用到的信息都在:外面是书名号,里面是英文的语言标签。你大可以开发一个用户选项,启用以后可以让CY/T 154-2017的支持者自己在中文维基百科里碰到外书名号内英文的场合都替换成你们想要的显示方式——而不是在编辑源码时无端增加混乱。--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8日 (三) 18:45 (UTC)
- (:)回應:
- (:)回應:
- (:)回應:现在并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编者“
- 如果只是单纯放开用斜体表示书名的写法,不禁止其他写法,感觉没太大问题。——杰里毛斯(留言) 2025年5月29日 (四) 01:54 (UTC)
- 提議修改擬議條文如左:在中文段落中,非中文作品名也应当采用中文书名号格式。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选择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用斜体(意大利体),或与中文格式统一,使用正体(羅马体)。对于英语作品名,若惯用斜体表示,又可據CY/T 154-2017《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不用书名号而使用斜体。建议采用{{English work}}以改善排版。一篇条目内应保持同一种格式。对于英语文章的标题,中国大陆一般采用正体加中文引号表示,台湾则引号、书名号、斜体等格式均有使用。中文维基百科采用何种格式有待进一步讨论。当前情况下不确定或存在争议时,可参考相关可靠来源用法确定,并尽量保持全文统一。对不直接在中文语段行文而是出现在括注中的外文作品名,则应当采用该作品在原文中的习惯格式,如使用斜体或加上(原文)引号等。這樣看起來邏輯更清晰一點。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5月29日 (四) 14:00 (UTC)
- (+)支持。另外我不确定括注中的外文作品名引号是否比如,比如“《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也见于可靠来源(甚至可能更常见),未必需要写成“《你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我暂时把引号删掉吧。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9日 (四) 14:03 (UTC)
- 我的(-)反对意见可以总结成以下两条。
- 中文里用斜体表示书名的做法是制造阅读障碍的行为,与MOS:无障碍的精神背道而驰。不要说要我一个阅读能力还算正常的人能够注意到「张三下了两单 iPad」里面的斜体并且意识到这表示书名已经很勉强,还要考虑到本身有阅读障碍的人他们怎么来顺利地读中文维基百科的文章。最大的问题是,视力障碍者等依赖读屏器的读者要怎么读到斜体的信息?读屏器看到书名号就作出朗读上的提示是容易的,但是我很不相信今后市面上会出现中文读屏器能在看见斜体西文时就给出书名的朗读提示——考虑到斜体是一种高度歧义而多用的格式标记。(没有人忍心看盲人读者为了不错过偶然的斜体书名标记而要读屏器把表示其他意义和纯装饰性的斜体都读出来吧?)
- 格式的偏好本质是显示端的问题,在显示端有技术路径可以解决时不应该把负担加到编辑端去。在中文维基百科多年来一直维持着外文书名采用书名号的背景下,只在编辑端上放开两种表记是零和博弈的调和而不根本解决问题,结果是两方面的支持者最终都有机会看到有障碍或者不喜欢的格式。而在编辑层面维持现有的指引,转而开发类似地区变体转换的用户选项,来根据诸如「《
{{lang|en|iPad}}
》」的格式识别英文书名并根据用户的选择显示成各自喜欢的格式,则是釜底抽薪的解决方案。特别地这还有以下好处:- 「《
{{lang|fr|iPad}}
》」等用斜体的其他文种,在斜体支持者那里也能够同时被显示为斜体,这正是他们想要的、而两可表记的提议给不了他们的。 - 「《
{{lang|ja|iPad}}
》」等不用斜体的其他文种,如果书名号外文化支持者有了共识可以自行将对应文种的书名号显示更新到这一用户选项中,无需提起格式手册的再讨论,更无需再遭遇其他用户的反对。 - 书名号中的英文书名现有指引中认为手动斜体两可而不统一,今后两派用户将可以通过这一选项来选择采用斜体与否。
- 「《
- --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9日 (四) 14:08 (UTC)
- 第1条意见已在#c-自由雨日-20250528144200-Shenyileirob-20250528131800回应,第2条意见已在#c-自由雨日-20250529140100-Shenyileirob-20250528184500回应。另请注意维基百科不是战场。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9日 (四) 14:11 (UTC)
- 你知道维基百科不是战场就好。--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5月29日 (四) 14:13 (UTC)
- 第1条意见已在#c-自由雨日-20250528144200-Shenyileirob-20250528131800回应,第2条意见已在#c-自由雨日-20250529140100-Shenyileirob-20250528184500回应。另请注意维基百科不是战场。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29日 (四) 14:11 (UTC)
本案已經形成共識,即開案留言中隨討論進度修改的提案內容,另見其編輯歷史。至於反對意見的情況總結如下:
- PexEric的意見:所有意見均已獲自由雨日妥善回應,且用戶未繼續在討論頁留言,應可假定共識已經形成[2];至於
因為技術及歷史原因「因噎廢食」的例子很多
,可視爲已經通過{{English work}}解決。 - Shenyileirob的意見:所有意見均已獲自由雨日妥善回應,且用戶未繼續在討論頁留言,應可假定共識已經形成[2]。至於該用戶最後留言的
你知道維基百科不是戰場就好
,並未進一步論述爲什麼自由雨日的行爲反而是將維基百科視爲戰場,可視爲「不對提案進行實則性點評的意見」。 - 其他反對或質疑意見:魔琴和Yumeto的意見均非直接回應提案,而是就提案提出疑問。
有鑑於此,現根據WP:7DAYS將本案。由於本案的徵求意見模板被機器人誤移除,在機器人管理者未回應的情況下,暫採取以下補救措施: 公示7日,2025年6月18日 (三) 07:43 (UTC)結束
- 由於RFC模板在發送討論通知後的唯一存在目的僅爲使其在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 正在廣泛徵求意見的議題上顯示,故將會在互助客棧方針版通知公示事宜,並確保該通知在公示期內不存檔;
- {{make public/rfc}}的功能僅爲確保在方針版嵌入的討論摘要裏包含公示通知,在此情況下無用,故無需添加;
- 其餘事宜一如一般RFC公示辦理,例如本案將照常進入公告板。
--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07:43 (UTC)
- 在客栈留意到通告。不应该翻译加括注来处理,而不需要再额外引入斜体格式?——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5年6月11日 (三) 13:18 (UTC)
- 大部分外文作品当然的确是“翻译加括注”(或者很多情况也可直接不括注外文),但对少数未找到可靠来源译名的外文需要用到这一格式。换句话说,提案是增加“必须得中文直接夹杂外文作品名”时的可用格式,至于“不必要夹杂外文作品名”(确实应尽量不夹杂)那是该规定之外的内容了。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1日 (三) 13:39 (UTC)
- 補充一下方針內容:
--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13:59 (UTC)中文维基百科针对编者自行翻译外文专有名词[1]有一定的限制……除人名、地名外的其他外文专有名词(如作品名、公司名、政权名、时代名等等)编者一般不可(见下段例外情况)自行翻译,否则属于原创研究。[2]
- ^ 本条文所说的“专有名词”包括了“专名短语”,如三个英文单词组成的电影名。在英文中,要判断一个词(或短语)是否为专有名词,一个较为简单但通常成立的方式是:它的首字母(短语则为每一实词的首字母)是否总是大写?
- ^ 对于不译成中文的外文专名,其罗马化相关规范参照《命名常规·外文命名》处理,不论出现在标题还是文中,唯若原文非拉丁字母则建议在正文首次出现时给出原文写法;大小写格式则标题应符合《命名常规》要求,正文参照《格式手册/序言章节·外语名称》处理(不论是否出现在序章首句)。
- 吐槽一下,雖說是提案增加“必须得中文直接夹杂外文作品名”时的可用格式,但全篇採用英文視角,這樣是否意味著VOGUE會因為其法文名稱喪失資格?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5年6月11日 (三) 14:08 (UTC)
- @Milkypine:
全篇采用英文视角
[來源請求]?第一段即阐释了所有“非中文作品名”的格式[(基本和修订之前的表述相同)],只在第二段开始特别指出英文作品名可以使用斜体格式。VOGUE会因为其法文名称丧失资格
[需要解释]?如果“丧失资格”是指“法文不可直接在中文中夹杂使用”那显然并非如此,见上。如果“丧失资格”是指“法文作品名无法采用斜体,必须用书名号”表示的话,这和提案无关,因为法文作品名过去也是只能用书名号表示的(在提案前後并无变化)。若您希望将法文作品名也允许用斜体表示,可另行提案。如用斜体表示中文夹杂的法文书名是中文可靠来源常用格式,我自然也会拥护提案。[其实类比英语应当用斜体是没问题的,但我之所以没有提,是因为我对中文夹杂法语等外文的格式基本没有研究(不论是可靠来源用法还是出版界规范、学者的论述等),故不敢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贸然提案。]
- 以上。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1日 (三) 14:49 (UTC)
- 「对于英语作品名」「对于英语文章的标题」以及「閣下的回覆」我認為符合全篇采用英文视角的感想。即便閣下可能真沒這意思,但在我看來無疑是為了服務英文而忽視其他採用斜體標示作品名的語文。條文是沒寫其他語言不行,但條目也沒有規定可以,此外條文對於英语作品如何定義?是指作品本身還是作品名稱,像是用英語寫的《VOGUE》會因為其作品名稱是法文就不算嗎?時代少年團最近推出的中文神曲《Lemon》會因為其作品名稱是英文就能採用嗎?(雖然VOGUE技術上已經是英文,而英文歌曲名採用引號而非斜體,但我小腦袋一時想不起啥更好的例子)。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5年6月11日 (三) 16:44 (UTC)
- 「全篇採用英文視角的感想」的原因是提案者
對中文夾雜法語等外文的格式基本沒有研究
,爲避免原創研究,沒有一併提出。若閣下認爲法文或其他外語也應當比照辦理,或存在其他處理方法,請準備論據並另案提出,本案只處理英文問題。至於「對於英語作品如何定義」,這我確實沒看到有討論過,邀請@自由雨日回覆。(更有可能是我看走眼,畢竟上面吵了這麼久,沒有人提出過就怪了。)--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16:54 (UTC)- (由於已經解決的意見不會阻擋共識,又因不確定是否已經提出過「對於英語作品如何定義」的問題,暫不暫緩公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17:07 (UTC)
- 抱歉,應該是「
公示 」。--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22:58 (UTC)
- 抱歉,應該是「
- (由於已經解決的意見不會阻擋共識,又因不確定是否已經提出過「對於英語作品如何定義」的問題,暫不暫緩公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17:07 (UTC)
- 『
在我看来无疑是为了服务英文而忽视其他采用斜体标示作品名的语文
』已由@1F616EMO回应。此外,学界确实也对中英夹杂的用法的研究远远多于对中文和其他语言夹杂的研究,故条文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类似于写条目时的比重原则一般反映了学界的观点,根据实际比重呈现内容并非“不中立”。 - 至于什么是英语作品名,我想绝大部分情况都不会有争议,都是“用英语写成的、标题是英语的作品”。至于标题和内容语种不符合的少数情况,这其实和“X光”“CD”“Python”等词(前两类词在中国大陆学界称“字母词”)是否是中文(还是英文)在学界有争议(3个词的性质均有所不同,越往前越被认为可视作中文)所以中维一直采取回避态度[(并非指此处,而是命名常规等各处)]一样,对什么是“英语作品名”无法作也不需作明确定义,因为学界对这一问题根本就还没有答案,遇争议时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判断(前例见WT:格式手册/信息框#提议规范信息框参数名的写法,规定采用“蛇形命名法”但并不定义“蛇形命名法”)。本身的《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CY/T 154—2017)》也并未作出定义,我认为维基百科编者不应在标点符号体例上自行对此作出规定,比学界走得更远。而是应在实践中根据相关个例可靠来源的用法和规范的精神考虑具体用法。就我个人觀点而言,见上方我对“Python”等词性质的论述,我个人的意见是中文作品《Lemon》中的“Lemon”应类比“Python”等词视作中文,故应使用中文书名号表示——正如表示中文维基百科的Python条目用
《Python》
而非Python
一样。当然对这些例子我觉得更好的是直接参考可靠来源常用用法,根本不需要自行研究标点(对某一名称使用可靠来源的常用用法是格式手册的最高原则,正如“微信”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用法》国标加书名号一样)。至于“VOGUE”似乎并非法文(“vogue”本身也是英语单词,英维也并不视作法文)。至于假设有一本英语作品用其他语言表示,同样属于“若中文作品用英语作标题,标题属中文还是英文”类问题,本身就有争议。我的观点是应视之为英语作品,根据修订条文的精神,则应使用该作品在英语中的习惯格式,或用中文书名号。总之,如对某一特殊格式有争议,可参考可靠来源的用法,并参考相关学者的论述。(学界本身也是这么做的,先有各种实践,後有相关标準规范,但标準规范不会面面俱到只会提出一个大方嚮。对未涉及到的少数细节问题,会有学者一方面分析出版用例,另一方面分析根据标準规范的精神如何处理。)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1日 (三) 17:32 (UTC)- @魔琴: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2日 (四) 00:06 (UTC)
- 没有其他意见。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2日 (四) 01:06 (UTC)
- 也行,反正等問題發生後再來討論。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5年6月12日 (四) 01:48 (UTC)
- 没有其他意见。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2日 (四) 01:06 (UTC)
- @魔琴: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2日 (四) 00:06 (UTC)
- 「全篇採用英文視角的感想」的原因是提案者
- 「对于英语作品名」「对于英语文章的标题」以及「閣下的回覆」我認為符合全篇采用英文视角的感想。即便閣下可能真沒這意思,但在我看來無疑是為了服務英文而忽視其他採用斜體標示作品名的語文。條文是沒寫其他語言不行,但條目也沒有規定可以,此外條文對於英语作品如何定義?是指作品本身還是作品名稱,像是用英語寫的《VOGUE》會因為其作品名稱是法文就不算嗎?時代少年團最近推出的中文神曲《Lemon》會因為其作品名稱是英文就能採用嗎?(雖然VOGUE技術上已經是英文,而英文歌曲名採用引號而非斜體,但我小腦袋一時想不起啥更好的例子)。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5年6月11日 (三) 16:44 (UTC)
- @自由雨日:抱歉,之前錯認爲此討論串爲「異議」(實際上爲對本
方針指引適用範圍的疑問),遂暫停公示,如今只要確認下方Steven Sun的意向即可恢復公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05:49 (UTC)
- @Milkypine:
- @1F616EMO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是认为共识是赞成提案——但我观察到的恰好相反:只有提案者一个人正面论述了提案的必要性,而已经有多名用户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作了论证,如果有共识也应该是反对当前提案。我没有继续讨论的原因是我看到反对方提出的论据已经足够充分,而支持者只是在不同的质疑意见下重复不切题的回复,其他用户在看到当前讨论时能很清楚地看到谁是占理的一方,因此继续进行这样的讨论对维基百科没有意义。如果其他用户对此有疑问,或者巡查员认为我有必要继续展开的话,我可以继续就此进行讨论。--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1日 (三) 17:37 (UTC)
- 最上方的冗長討論混亂無比,不過我看到所有意見已經被自由雨日回應過。至於閣下最後對反對意見的總結,也已經被回應,而被引用的信息皆屬於上方提及過的冗長討論。由於「假如編者已停止在討論頁內回覆相關討論,便可以假定共識已經形成」[2],我便判斷閣下已經離開討論或接受自由雨日的論述。如果閣下依然反對,歡迎回應被自由雨日引用的兩則留言。--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23:05 (UTC)
- 不,提案者一直没有回应过我提出的「替代方案是制造阅读障碍」「如盲人等本有阅读障碍的读者应该如何获取书名的信息」这一条。提案者一直以来的回应都是试图把阅读障碍的有无混同为审美偏好的高低而把讨论引到别处,而拒绝谈论阅读障碍本身是否存在;反而只是用假设性的口气说「可能书名号这种格式才是会造成“阅读障碍”」之类的话语来闪烁自己的观点,并反诬我应当「停止指控他人“视而不见”」等等。我一直等待提案者对阅读障碍这一条的正面的、不躲闪的回应。我不继续讨论是不愿将严肃的讨论降格为无建设性的互相攻击,这绝不表示赞成当前提案。但既然巡查员认为讨论有必要继续,那么我将回应提案者对于我第二条意见(即以用户选项作为解决方案)的回应。--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14:33 (UTC)
- 至於我為什麼認為已經有共識:上方PexEric的意見已經獲得解決,閣下並沒有繼續留言,其他人都是順著提案留言,也提出了不少被接納進提案當中的意見。至於魔琴反感的不是提案,而是國家標準。因此,我認為本案已經達成共識,遂交付公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23:49 (UTC)
- 如果主持人不对讨论各方的理据的有效性和论证的相关性加以判断,仅仅是看谁在讨论中能纠缠到最后,而仓猝得出「共识在哪一边」的结论,那么势必会在维基百科社群中鼓励好战、好讼的风气,而不是鼓励讲理。这一条后果请多加考虑。--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15:46 (UTC)
- 最上方的冗長討論混亂無比,不過我看到所有意見已經被自由雨日回應過。至於閣下最後對反對意見的總結,也已經被回應,而被引用的信息皆屬於上方提及過的冗長討論。由於「假如編者已停止在討論頁內回覆相關討論,便可以假定共識已經形成」[2],我便判斷閣下已經離開討論或接受自由雨日的論述。如果閣下依然反對,歡迎回應被自由雨日引用的兩則留言。--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23:05 (UTC)
- 由於有編者就「英語作品名」的定義有意見,現
暫緩公示,直到相關問題被解決;解決後,將按重行公示簡易規定進行公示。[3][4]。另已經同步更新方針版的公示通知。--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23:14 (UTC)
- 反对斜体不加两边间距的用法。建议修改提案:“建议采用{{English work}}模板以改善排版”改为“需要采用{{English work}}模板以改善排版”。理由如图所示:
- --Steven Sun(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02:25 (UTC)
- @Steven Sun:第二张图似乎是未用lang模板包裹?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2日 (四) 02:29 (UTC)
- 不过我对技术问题无感,已修改。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2日 (四) 02:33 (UTC)1
- @Steven Sun:問題是否已經解決?若已經解決,我將會重啓公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05:39 (UTC)
- 抱歉,沒看到{{reaction}}
囧rz……--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05:45 (UTC)
- 抱歉,沒看到{{reaction}}
- @Steven Sun:可否按原先公示期重行公示?--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05:48 (UTC)
- 可以--Steven Sun(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07:39 (UTC)
謝謝您,
处理中……--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07:42 (UTC)
- 可以--Steven Sun(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07:39 (UTC)
- 自上次公示以來的新意見彙總:所有有效意見已經解決。因此,現
- Cwek「應該翻譯加括注來處理,而不需要再額外引入斜體格式」:已經由自由雨日回應,指出此非本案的關注範圍。
- Milkypine「全篇採用英文視角」:已經由1F616EMO回覆,指出本案只處理英文內容,故不是非本案的關注範圍。
- Milkypine「如何定義英語作品」:已經由自由雨日回應,且對「本案無需顧慮此事」達成了初步共識;另此觀點非異議,而是對適用範圍的疑問。
- Shenyileirob「共識明顯反對提案」:並非如此,另用戶未有繼續就其他觀點論述。
- Steven Sun「建議強制採用{{English work}}模板」:已經解決,另用戶使用{{reaction}}表達了支持,亦同意改以完成此前中斷的公示期處理。
重啓公示,2025年6月18日 (三) 07:43 (UTC)結束。知會@自由雨日、Cwek、Milkypine、魔琴、Shenyileirob、Steven Sun。--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07:56 (UTC)
- 应你的要求,我继续讨论了我的第二条意见,即为什么应该利用用户选项的机制在显示端解决分歧的方案。同时我还仍然在等待提案者正面地、不躲闪地回应我的第一条意见,即当前提案违背了MOS:无障碍的指引,因而不可接受。--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2日 (四) 16:39 (UTC)
- 因全文搜尋錨點會受繁簡轉換影響,改爲使用留言固定連結。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3日 (五) 15:08 (UTC)
- 《Angel in the HELL》(英文斜體+書名號)是出版界常見作法嗎?如果不是,就不要加入。個人感覺多餘。--Kethyga(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08:37 (UTC)
- @Kethyga:我个人认为并非常见做法(甚至我印象中根本没看到过这种格式),我也觉得多余。不过本案是增加中国大陆出版界做法,去除该格式(该格式是原本有的,而非本案“加入”)您可另行提案(如无理据表明这是出版界不罕见的做法,我一般会支持提案)。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4日 (六) 15:26 (UTC)
- (-)反对当前提案对英文文章标题和其他外文作品名的不同处理。支持者同样认为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案例,英文文章标题特别允许各种歧异的表示法,但其他外文作品名却依然限定用中文书名号,是双重标准和完全的混乱。--——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5日 (日) 16:00 (UTC)
- § c-1F616EMO-20250611165400-Milkypine-20250611164400。--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5日 (日) 23:04 (UTC)
- 请正面回答,为什么同样是「没有研究」,英文的篇名和其他外语的作品名作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我不想指责为什么提案支持者一者在关键问题上躲躲闪闪、把视线从关键的批评上移开,但是我要指出这种情况出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1:32 (UTC)
- 同樣是「沒有研究」[與來源不符]:我引用了「對中文夾雜法語等外文的格式基本沒有研究」,不代表閣下可以僅就這一段被引用的內容斷章取義。讓我把全文複製至此:
這裏的「外文」,很明顯是指英語之外的外語;至於英語,無論是提案者或其他建設性參與者都已經提出了許多論據,見§ c-自由雨日-20250321211900-Yumeto-20250321001300之下的討論,所謂「同樣是『沒有研究』」完全不成立,是對我的留言、自由雨日的論述以及其他編者的討論的嚴重曲解。--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7日 (二) 11:41 (UTC)其實類比英語應當用斜體是沒問題的,但我之所以沒有提,是因為我對中文夾雜法語等外文的格式基本沒有研究(不論是可靠來源用法還是出版界規範、學者的論述等),故不敢在沒有相關知識儲備的情況下貿然提案。
—— 自由雨日,§ c-自由雨日-20250611144900-Milkypine-20250611140800- 我再一次要求你正面回答你们对中文语境下英文单篇文章表示法的研究在哪里出现过。——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4:47 (UTC)
- CY/T 154-2017,以及這邊。--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9:53 (UTC)
- 我再一次要求你正面回答你们对中文语境下英文单篇文章表示法的研究在哪里出现过。——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4:47 (UTC)
- 同樣是「沒有研究」[與來源不符]:我引用了「對中文夾雜法語等外文的格式基本沒有研究」,不代表閣下可以僅就這一段被引用的內容斷章取義。讓我把全文複製至此:
- 请正面回答,为什么同样是「没有研究」,英文的篇名和其他外语的作品名作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我不想指责为什么提案支持者一者在关键问题上躲躲闪闪、把视线从关键的批评上移开,但是我要指出这种情况出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1:32 (UTC)
- § c-1F616EMO-20250611165400-Milkypine-20250611164400。--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5日 (日) 23:04 (UTC)
- 针对阁下为公示的总结,必须澄清:首先,
所有意见均已获[……]妥善回应
,我已经就相关人物的态度表示过意见,不想多说,我只看到所谓的妥善回应是认为问题不存在、对技术无感云云,这才是对媒介、技术等系统性差异的真正忽视,至少{{English work}}是本人建立的,为尝试避免技术债而切实投入时间的也是本人;再者,什么“因噎废食”则根本不是我反对本案的理由,而是内存溢出的猫君反驳我所做的主张(原话:因为浏览器不支持高级中文排版功能就避免夹杂西文的确是因噎废食
),我才是做出妥善回应,并使用户未继续在讨论页留言
的那一方;至于内存溢出的猫阁下另外建议以模板解决,鄙人确确实实是受到启发而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如上意思已经很明白,不必为了推进公示阐释曲解,谢谢。当然,我并未有叫停公示的意思,但是不能助长让解决问题的老实人吃亏的风气。这也是我为什么必须站出来说的原因,摆原因摆事实不建议你做,你非要做还帮你把问题解决了,好人当尽,最后被反咬,令人恶心🤮。--PexEric 2025年6月12日 (四) 11:06 (UTC)- @自由雨日--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11:36 (UTC)
- 忘记说明本人对拉帮结派式讨论的反感。我当然已不要您所提及的使用者再来做任何新的所谓
妥善回应
了,因为我已经早早地把问题解决了😅,这一点望阁下明察。--PexEric 2025年6月12日 (四) 12:53 (UTC)- 只是因爲本案由自由雨日發起,想着通知一下應該沒差,所以才提及的。若造成誤解,謹此致歉。--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13:00 (UTC)
- 忘记说明本人对拉帮结派式讨论的反感。我当然已不要您所提及的使用者再来做任何新的所谓
- @自由雨日--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2日 (四) 11:36 (UTC)
- 由於在技術層面上,使用
<cite>
較使用<span>
更貼合HTML標籤原意,從技術角度看能增加可達性,已經修改{{English work}}。由於本案公示中的條文只有規定顯示效果和使用的模板,而無規範具體實踐,又本次修改並無改變顯示效果,應無需重新公示。副知@自由雨日、魔琴。--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5日 (日) 13:09 (UTC)- 有用戶在站外指出
<cite>
已經被Cite擴展使用,不應重用,(:)回應:基金會自己錯用HTML元素、降低可達性的行爲並非本地編者社羣自限條目內文可達性的理由。關於基金會對<cite>
的誤用可以另行在P站討論,此非本地社羣能夠解決和需要遷就的問題。--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5日 (日) 13:13 (UTC)- 我不同意。即使看作「誤用」,那也是被廣泛誤用、廣泛的混亂。不應罔顧現實而給代碼倉庫增添混亂;反之,應避開cite標籤。如果不願意用span,i標籤也可以接受。--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16日 (一) 03:48 (UTC)
- 为何已被使用就不能重用?会有 CSS 干扰吗?--内์์์์์์์存๎๎๎๎溢出์์์์์์์的๎๎๎๎猫瞄?喵! 2025年6月16日 (一) 04:26 (UTC)
- 干擾確實頗多
囧rz……--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6日 (一) 05:20 (UTC)
- 干擾確實頗多
- 为何已被使用就不能重用?会有 CSS 干扰吗?--内์์์์์์์存๎๎๎๎溢出์์์์์์์的๎๎๎๎猫瞄?喵! 2025年6月16日 (一) 04:26 (UTC)
- 在MediaWiki軟體中,cite標籤已經長期與參考文獻掛鉤。不能想當然地用別處的「規範用法」、「更符合語意的用法」來取代本地用法。--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16日 (一) 03:57 (UTC)
- 同意,又因CSS干擾確實多,保留閣下回退後的span版本。--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6日 (一) 05:24 (UTC)
- 所以为什麼他们要佔用已有定義的标籤?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0:27 (UTC)
- 歷史遺留問題。Cite擴展已經是MediaWiki軟體中最古老的擴展之一,當時就佔了cite標籤,一直佔到現在。cite標籤被明確定義為「used to mark up the title of a creative work」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有可能比Cite擴展晚。--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1:49 (UTC)1
- 好像wikitext也没保证过100%与HTML兼容吧
囧rz……--Steven Sun(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03:38 (UTC)
- 是無法完全兼容,但我認爲作爲網站,尤其是維基百科這類使用者動輒百萬的網站,應儘量遵守HTML代碼的技術正確性,以讓儘量多的讀者能夠順利的閱讀維基百科這一知識庫,達到基金會「讓每一个人在知识的瀚海中一同分享」的願景。不過我同意SuperGrey所述的技術問題,在基金會解決cite標籤濫用的問題之前(很可能是永遠不會發生),暫不適宜在{{English work}}內使用cite標籤。--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5:13 (UTC)
- 我不同意。即使看作「誤用」,那也是被廣泛誤用、廣泛的混亂。不應罔顧現實而給代碼倉庫增添混亂;反之,應避開cite標籤。如果不願意用span,i標籤也可以接受。--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16日 (一) 03:48 (UTC)
- 有用戶在站外指出
- (-)反对。理由如下。
- 1. 使用斜體或書名號幖識文字區別過大。提案者提到仿照图注句号、全/半角分隔号作出兩可的規定,但圖註句號和分隔號都只是一个符號的改變,而斜體涉及到對文字樣式的變動。一个符號的兩可不影響整體觀感,但一些條目使用此樣式、另一些條目使用書名號无疑是十分混亂的。對於同一事物的樣式要求應該保持一致。這就是爲何說「但如果所有人的編輯方式都一致,維基百科會更易閱讀使用,並讓撰寫和編輯變得更加方便。」提案者認爲
維基百科編者爭論哪種格式更好亦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允許所有可靠來源中已規範化的或常用的格式
維基百科當然應當儘量允許一切學界規範格式
,顯然有違這一主旨。 - 2. 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參與討論者均
持反對不持贊同意見、且提出搞不懂為什麼學者這樣想
這樣的形式比較奇怪
我也認為這個標準不合理
等觀點。甚至連提案者本人都提出不討論標準本身的「合理性」問題
。這足以證明此變動是影響觀感且難以接受的。 - 3. 「所有問題已經解決」「達成共識」顯然不确。@Shenyileirob提出的問題一直被以
不討論標準本身的「合理性」問題
我不認為這是問題
等話敷衍式回避。 - 4. 不符合成例。提案者强調
允許採用中國大陸學者有關中英文混排的觀點共識(且這種共識已經作為中國大陸的新聞出版界標準和極為常用的格式)
、認爲這足以令維基百科支持這一格式。然而「觀點共識」太多了,這本來就不宜作爲維基百科格式制定或修改時的參攷。《中文排版需求》還認爲「原則上,漢字與西文字母、數字間使用不多於四分之一個漢字寬的字距或空白」,這也是「有關中英文混排的觀點共識」,但就未被維基百科采納。我認爲這足以證明一個格式的觀感影響大於這一格式是否是「觀點共識」。
- 1. 使用斜體或書名號幖識文字區別過大。提案者提到仿照图注句号、全/半角分隔号作出兩可的規定,但圖註句號和分隔號都只是一个符號的改變,而斜體涉及到對文字樣式的變動。一个符號的兩可不影響整體觀感,但一些條目使用此樣式、另一些條目使用書名號无疑是十分混亂的。對於同一事物的樣式要求應該保持一致。這就是爲何說「但如果所有人的編輯方式都一致,維基百科會更易閱讀使用,並讓撰寫和編輯變得更加方便。」提案者認爲
- 𠭞(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8:58 (UTC)
- 关于第二点,我必须澄清我并不反对提案,我只是不喜欢这样的格式,我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对它。关于第四点的「字距或空白」,本站已有共识认为「盘古之白」应通过技术手段而非主动添加空格来解决,并非有意忽视甚至不采纳该规则。谢谢。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21:10 (UTC)
- 我將「持反對」改爲了「不持贊同」。關於第四點,我未在鏈接到的討論中看到有達成
认为「盘古之白」应通过技术手段而非主动添加空格来解决
的共識。我實際看到的是對於修飾語句
使便於理解
的共識。此外顯示時加入空格的工具也是可選且不默認開啓的。我在存檔處查詢「空格」,看到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存档3#一個空格的問題、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存档4#空格,均未達成在顯示端是否應添加中英文間距的共識。後者還提到在渲染之後「17」與「米」之間是否可以有空距屬於屬於
(原文如此)格式手冊規範
(以區別於原始碼中是否有空格),那么格式手冊規范就是渲染後中英文間沒有空距。——𠭞(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07:46 (UTC)- 我正在測試User:SuperGrey/gadgets/ChineseTypography,目標是成為預設開啟的小工具。您如果感興趣,歡迎體驗。--SuperGrey (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08:59 (UTC)
- 我將「持反對」改爲了「不持贊同」。關於第四點,我未在鏈接到的討論中看到有達成
- @𠭞:由於閣下的用戶名在部分平臺上無法顯示,已經新增對應的{{全局僻字}}模板;惟{{ping}}模板會禁用字詞轉換,導致{{全局僻字}}失效,需要留意。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2:43 (UTC)
- 感謝。——𠭞(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07:46 (UTC)
- (:)回應:綜上所述,閣下說的話沒有什麼是合理的。--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08:30 (UTC)
- 首先要爲我的回應作一個總體的立論。閣下必須認知到「格式手冊基本的制定邏輯應該是:維基百科上的技術、執行上問題>學界標準>學者論述>生活上的用例>技術標準>>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而這是社羣過往的實踐。翻查過往就格式手冊的討論,例如有關標點符號格式手冊立爲指引的相關修訂、關於禁止使用示亡號的討論,都將學界規範和可靠來源實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 對閣下第一點的回應:
- 首先,閣下第一點開宗明義,認爲「使用斜體或書名號幖識文字區別過大」——這正是「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的典型例子。如果學界規範和可靠來源實踐有使用某種格式,維基百科就不可拒絕。
- 至於「仿照圖注句號、全/半角分隔號作出兩可的規定」,和書名號無本質區別,因爲可靠來源將斜體歸類進標點內,我們就絕不可以徑自將之剝離,區別對待。
- 有關「對於同一事物的樣式要求應該保持一致」的問題,中維的實踐早已經變成了「包容各種格式」,指引內的成文規定已經不再反應社羣共識和實踐。對於保留編者選擇空間的格式要求,維基百科目前的實踐是保持穩定,並無要求不同頁面之間保持一致,且慣例上是「先到先得」,後來的編者無需特意改變前人使用的格式,例如:
- Wikipedia:格式手册 § 地区用词格式規定「條目用詞統一後……原用詞應當保留……甚少有好理由來支援變動用詞」,即「同一條目內宜統一用法,但對於跨條目的一致性沒有要求」;
- WP:VCC指出「目前现代汉语中仍然有用的异体字……人手转换此类异体字违反了避免地域中心方針」,即「無需爲改動而改動,因讀者看得懂,且改動容易違反WP:中立原則」。
- 至於格式手冊的主旨問題:維基百科中,方針指引的存在目的並非作爲需要一字一句遵守的成文規則存在,只是爲了將社羣共識統整,以免規定散落各處,造成不便以及誤會。因此,理解方針指引條文時,必須結合社羣共識以及沉默共識作出判斷。如上所述,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不是追求全域的一致性,而是包容各種格式並保持穩定。無法否定寫這一句的英維編者的初衷很可能是希望統一所有條目的格式,並由中維編者生搬硬套,但這一結論已經偏離不斷改變的社羣共識,喪失參考作用。
- 對閣下第二點的回應:
- 對於大多數編者而言,他們「反對」或「不持贊同」的不是本提案,而是相關規範,而由於學界標準大於個人論述,對標準本身的反對並不構成對提案的有效反對理由,我也沒有看到他們有將他們的反對延伸至對提案本身的意見。尤其前後兩者,我看不到他們對提案本身不持贊同。
- 當中魔琴的「搞不懂為什麼學者這樣想」毫無反對提案的意思,甚至可以認爲是對格式手冊制定原則的尊重,雖然對學者的思想有微言,但並未否決基於學界標準的提案,甚至指出沒有理由反對提案;
- Yumeto說的「這樣的形式比較奇怪」只是個人論點,未構成反對理由;
- For each element說的「我也認為這個標準不合理」和魔琴的觀點大同小異,他自己在下面也說了:「我明白(格式手冊制定原則)這個道理……我只是說一下為什麼對這個學術標準持有『敵意』而已。」
- 至於「不討論標準本身的『合理性』問題」,是因爲「中文維基百科採用可靠來源常用&權威意見」,請閣下不要斷章取義。
- 最後,「影響觀感」又是編者的個人論述。
- 對於大多數編者而言,他們「反對」或「不持贊同」的不是本提案,而是相關規範,而由於學界標準大於個人論述,對標準本身的反對並不構成對提案的有效反對理由,我也沒有看到他們有將他們的反對延伸至對提案本身的意見。
- 對閣下第三點的回覆:
- WP:CON如是說:「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不強求一致同意。」Shenyileirob一直論證的觀點已經給妥善回應,能看到這些觀點大多不正當合理;另在大部分其他參與者都對提案(指提案,不是指標準)表示支持或無異議之下,可認爲本案已經達成共識。
- 關於「不討論標準本身的「合理性」問題」,見上,不再重複。
- 至於「我不認為這是問題」,這明明是Shenyileirob的話啊,這樣只顯得閣下沒有認真讀討論。
- 對閣下第四點的回應:
- 共識可以改變,故「不符合成例」並非故步自封的理由。
- 關於「觀點共識太多」:只要是可靠來源的常用實踐(尤其是已經固化爲規範的格式)就應該收錄,因爲這些實踐都是讀者和編者習慣的方式。另參見上面(1)(a)。
- 空格問題已經被魔琴回應。
- 最後,「一個格式的觀感」,又是閣下個人的論述。
- (:)回應:首先我要指出臺下的觀點自相矛盾。
有關標點符號格式手冊立爲指引的相關修訂
關於禁止使用示亡號的討論
是「社羣過往的實踐」、一個格式的觀感影響大於這一格式是否是「觀點共識」
同樣是「社羣過往的實踐」。「不符合成例」並非故步自封的理由
,符合成例當然也不是輕言改變的理由。以下對有關內容進行逐條回覆:- 0. 臺下始終强調
格式手冊基本的制定邏輯應該是:維基百科上的技術、執行上問題>學界標準>學者論述>生活上的用例>技術標準>>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
。我必須指出這就是「成例」。沒有文檔指名這一點。他的可靠程度與同樣是成例的其他內容等價。如果臺下堅持認爲這一點是高於其他成例的,請先將其寫在方針裏。 - 1.
這正是「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的典型例子
。我認爲有必要區分「維基人個人的論述」和「維基人集體的共識」。現在大部分提出意見的維基人都指出這有違觀感,這並非我個人的論述,而是集體的共識。WP:CON如是說:「共識是維基百科編者作出決議的第一途徑。」既然大家普遍認爲這有碍觀感,那就應該認爲這值得參攷。如果一定要訴諸權威,那技術標準就應該高於用例和學界;否則,多數維基人的觀感就應該高於用例和學界。這是不能雙重標準的問題。- 1.1
功能與標點符號類似
也可將其歸爲
與臺下所言無本質區別
顯然不同。 - 1.2
維基百科上的技術、執行上問題>學界標準>學者論述>生活上的用例>技術標準>>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
是成例,但方針與指引>成例不是。如果誠然指引內的成文規定已經不再反應社羣共識和實踐
但這一結論已經偏離不斷改變的社羣共識,喪失參考作用
,那就去修改指引,而非告訴我們指引不可信。 - 1.3 果真
目前的實踐是保持穩定
無需爲改動而改動
,那就更應該拒絕同意改動書名號的提案。
- 1.1
- 2.
學界標準大於個人論述
這一「原則」本身需要商榷。如果他的确有資格成爲修定原則,就把他放到方針和指引中;否則,難以苟同臺下等「維基人個人的論述」高於其他個人的論述。- 2.1 既然
中文維基百科採用可靠來源常用&權威意見
,我必須重申S氏的意見:中文書名號括起外文時屬於外部的中文語境(其脫胎於西文角引號),因而應當按照《標點符號用法》的書名號用法使用——此處沒有但書條款。以規範為名認為應當採用而無視上位規範是無效的。
這一國家標準來源顯然比多個規範(草案)
可靠且權威。 - 2.2 誠如右文所言,
無需爲改動而改動,因讀者看得懂
。舉證此符號規范有必要改動的責任在於提案方。即使不將他們的反對延伸至對提案本身的意見
,也只有自由氏和臺下是明确贊同這一提案、認爲修改是有必要性的;而我和S氏則明确反對這一提案。其他人看不出認爲修改是有必要的还是認爲修改沒意義、根本不關心這件事。在這種情況下,我无法理解臺下爲何認爲這達到了足够的共識。
- 2.1 既然
- 3. 十分抱歉,我仍不能熟練閱讀維基式的討論頁,導致眼花錯看了這句話的來源。我真正想引的是自由氏主張此改變
未見有「功能問題」
。- 3.1 WP:CON如是說:「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重大修改更應獲得絕大多數的同意。」我並未看到S氏的觀點得到了
妥善回應
,我看到的是臺下等人一直用一个成例(所謂的「基本逻輯」)去否定别人的論述。如果成例>論述,那直接援引格式手冊這句話本身就能反駁所有想對他作出更改的意見了。顯然事實是相反的:成例只能作爲論述的論據,而且還是價值不高的論據。用臺下常說的話說:共識是可以改變的。
没有那个共識是高於其他共識的,高於其他共識的共識是方針與指南。而共識的形成和傳播正賴於論述。如果一個評論的絕大部分都是在說某个「共識」,而且對於反駁只能用這個「共識」反覆評論,那這一「共識」是否可靠是存疑的。
- 3.1 WP:CON如是說:「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重大修改更應獲得絕大多數的同意。」我並未看到S氏的觀點得到了
- 4.
只要是可靠來源的常用實踐(尤其是已經固化爲規範的格式)就應該收錄,因爲這些實踐都是讀者和編者習慣的方式
不符合實際。如右所述,現在的問題正是「可靠來源的常用實踐」與「讀者和編者習慣的方式」觝觸。- 4.1 魔琴的回覆我已回應。
- 4.2 如果确實是「可靠來源的常用實踐」就值得收録,那「使用空格(而非技術手段)分離中英文」也是可靠來源的常用實踐。案照臺下
標準>維基人
的論述,空格就應該由人手動添加。如果确實是無要求不同頁面之間保持一致
包容各種格式
,那就應該允許維基人自由選擇是否在源代碼中英文間加入空格。這顯然不符合社羣過往的實踐
。
- 0. 臺下始終强調
- 綜上所述,閣下說的話沒有什麼是合理的。——𠭞(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0:24 (UTC)
- 关于第二点,我必须澄清我并不反对提案,我只是不喜欢这样的格式,我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对它。关于第四点的「字距或空白」,本站已有共识认为「盘古之白」应通过技术手段而非主动添加空格来解决,并非有意忽视甚至不采纳该规则。谢谢。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21:10 (UTC)
自上次重啓公示後的新留言彙總,不分先後:
- Shenyileirob的「继续讨论」以及後續討論:其論據歪曲他人發言[5],又未能提出證據論證「爲什麼要禁用可靠來源常用格式」的問題[6],其意見無法構成合理異議。
- Kethyga「不宜保留舊用法」:並非本案關注範圍,宜另案提出。
- Shenyileirob「對英文文章標題和其他外文作品名的不同處理」以及後續討論:並非本案關注範圍,宜另案提出。
- Shenyileirob「對英文單篇文章表示法的研究的疑問」:此爲疑問,另確實已經有「研究」。
- PexEric「為了推進公示闡釋曲解」:並未就本案進行實際的點評或進一步闡述,
- 1F616EMO「改用cite標籤」以及後續討論:技術細節非本案主要關注範圍,也不是本次公示的內容之一。修改前後以及被回退後的版本均和公示文本無衝突。
- 𠭞「觀感問題、對共識是否確實存在的質疑、不符合成例」以及後續討論:已經妥善回應,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之前在Shenyileirob相關討論串提出過的東西。
- Shenyileirob「閱讀障礙問題」:全部問題早已解決。
在恢復公示後,並未有任何正當合理異議。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後,可判斷社羣共識爲支持提案;不同的用戶亦給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反對者的部分建設性意見(例如{{English work}})亦已經寫入提案當中。因此,本案通過,稍後將修改格式手冊文字。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10:30 (UTC)
- 修訂已經應用。由於使用{{pb}}換行並非標點符號格式手冊慣例,爲求統一,已經改爲使用冒號換行,此舉無改動實際文本。--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8日 (三) 10:37 (UTC)
對於反對意見一概打爲「無法構成合理異議」「(非)正當合理異議」而不給出理由,對車軲轆話反覆說的支持者反而認爲是「正當合理」的,在仍有許多反對意見(活跃的討論者中反對者與支持者持平)的前提下認爲這構成了足以更改方針與指引的共識,在我已经回覆(10:24)後不加回覆就認爲已經妥善回應(10:30),恐怕不能服㐺。--𠭞(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0:44 (UTC)- 请你停止虚构总结,停止扰乱。共识不是投票。维基百科不是宣传个人格式偏好的地方,要论述标点符号规定本身和可靠来源用法的合理、正确与否,请移驾个人论坛,或直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若未来行业标準被国务院认为无效且中国大陆出版界(以及港澳臺新马等地出版物)改变了标点用法,那么维基百科到时自然也会改变。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10:51 (UTC)
- 第一句的指控有失公允,我不再持這一主張。我爲自己沒有秉持冷靜的原則致歉。第二句的指控見右。第三句參WP:CON:「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重大修改更應獲得絕大多數的同意。」第四句不存在虛構,我與1氏的留言時間見右。維基百科不是宣傳個人格式偏好的地方,似乎大部分人的格式偏好是保留原樣,我認爲這句話的指控更適合臺下。現狀是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觝觸,我認爲臺下有必要正面回應此情況爲何應遵後者(而非只是說「這是社羣過往的實踐」。我从來沒有主張行業標準應无效,而是主張我們在使用時不應優先攷虑行業標準,尤其是其與仍通行的《用法》和維基人的共同觀感相違的時候。此處是對於是否修改的討論,我不認爲在此處提交反對意見是擾亂。如果我在閤棺定論後將別人的斜體用法改爲書名號,這才稱得上是擾亂吧。——顯然我並不想這樣作。爲避免擾亂之嫌,在此次回覆後,直到右文得到回覆前,我不再在討論頁發言。𠭞(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1:08 (UTC)
- “
维基百科不是宣传个人格式偏好的地方,似乎大部分人的格式偏好是保留原样,我认为这句话的指控更适合台下。
”:我从未主张在维基百科禁用书名号格式,除了提案必要的论述和类比之外也尽量未发表任何对格式本身优劣的评论,正是出于“不宣传”的考量,以及我在#c-自由雨日-20250528144200-Shenyileirob-20250528131800中说的“只要某种格式在特定领域已被广泛稳定地使用,不同格式之间实际上均是平等、无优劣之分的
”,这也是WP:5P2的要求(结果这种做法竟被部分用户说成是“闪烁其词”),请你停止这种指控。所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抵触
”纯粹是个人主观判断,未见国家标準有任何地方提及中文段落要用书名号表示英语书名,我在#c-自由雨日-20250528144200-Shenyileirob-20250528131800已经说得很清楚。请你停止再将这种个人主张凌驾于出版标準和可靠来源实践。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11:17 (UTC)
- “
- 第一句的指控有失公允,我不再持這一主張。我爲自己沒有秉持冷靜的原則致歉。第二句的指控見右。第三句參WP:CON:「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重大修改更應獲得絕大多數的同意。」第四句不存在虛構,我與1氏的留言時間見右。維基百科不是宣傳個人格式偏好的地方,似乎大部分人的格式偏好是保留原樣,我認爲這句話的指控更適合臺下。現狀是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觝觸,我認爲臺下有必要正面回應此情況爲何應遵後者(而非只是說「這是社羣過往的實踐」。我从來沒有主張行業標準應无效,而是主張我們在使用時不應優先攷虑行業標準,尤其是其與仍通行的《用法》和維基人的共同觀感相違的時候。此處是對於是否修改的討論,我不認爲在此處提交反對意見是擾亂。如果我在閤棺定論後將別人的斜體用法改爲書名號,這才稱得上是擾亂吧。——顯然我並不想這樣作。爲避免擾亂之嫌,在此次回覆後,直到右文得到回覆前,我不再在討論頁發言。𠭞(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1:08 (UTC)
- 请你停止虚构总结,停止扰乱。共识不是投票。维基百科不是宣传个人格式偏好的地方,要论述标点符号规定本身和可靠来源用法的合理、正确与否,请移驾个人论坛,或直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若未来行业标準被国务院认为无效且中国大陆出版界(以及港澳臺新马等地出版物)改变了标点用法,那么维基百科到时自然也会改变。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10:51 (UTC)
参考資料
- ^ 2024年《吉林教育》(综合版)投稿须知 [J/OL].吉林教育, 2023 (36): 2. CNKI JLJY202336033.
- ^ 2.0 2.1 2.2 WP:TALKDONTREVERT:「假如編者已停止在討論頁內回覆相關討論,便可以假定共識已經形成。」
- ^ WP:7DAYS:「公示期間若有正當合理的新意見,公示期應中止,而相關意見應經協商處理,在相關意見處理完成後,提案可依重行公示簡易規定立即重行公示。」
- ^ WP:7DAYS註:「另外,為確保討論的連貫性,任何正當合理的意見(無論是否於公示前或公示後提出)若已獲提案人正當合理的回應,且自該回應起計的3日後無進一步再回應,應視為該意見已解決。」
- ^ #c-自由雨日-20250528171800-Shenyileirob-20250528161700論點四,後續在#c-Shenyileirob-20250528175000-自由雨日-20250528171800沒有回應歪曲發言的問題,但繼續使用此一被歪曲的意思;另見#c-1F616EMO-20250618093000-Shenyileirob-20250617142700論點一。
- ^ 見#c-1F616EMO-20250618093000-Shenyileirob-20250617142700論點三。
提议修正编号体例
[编辑]目前页面论及各标点符号之用法时,所用用法列举体例乃一汉字后续一阿拉伯数字为分列项,例如:
“ | 書7:當一個名稱即可用作為作品名稱,又可用作為非作品名稱時,應根據該名稱在語句內的具體含義確定是否使用書名號。 | ” |
此格式恐不妥帖:
- 一来难以理解。如逗号句号之「逗1」「句2」尚可,如破折号分隔号之「破3」「隔4」,虽见文莫能解之。
- 二来汉字阿拉伯数字混杂甚不美观。
鄙意,既然段落标题已明确所论标点,则分列条目不如直接改作「一、」「二、」之汉字加顿号格式,上引文当作:
“ | 七、當一個名稱即可用作為作品名稱,又可用作為非作品名稱時,應根據該名稱在語句內的具體含義確定是否使用書名號。 | ” |
即使欲保留名称文字,亦当修改体例如「逗号1:」「破折号3:」等,如:
“ | 书名号7:當一個名稱即可用作為作品名稱,又可用作為非作品名稱時,應根據該名稱在語句內的具體含義確定是否使用書名號。 | ” |
谨此提议,共社群审阅。
Xsgzjmxs(留言) 2025年3月24日 (一) 18:56 (UTC)
- 确然。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3月25日 (二) 16:32 (UTC)
- 許久沒有其他討論者參與,請教這個情況應該算是無反對意見通過進入公示還是WP:SNOWBALL,抑或其他?
- Xsgzjmxs(留言) 2025年4月1日 (二) 22:56 (UTC)
- 没有必要改。社群多年来已经习惯用破3隔4之类的做法来引述规则,并且在行文中一望即可识别这是在引述规则(哪怕像这里这样不加引号、不留空格、不加粗体以外的特殊格式),方便得很。改了以后他处的引用也要跟着改还改不干净,既有的讨论也不好懂了。--——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2:56 (UTC)
- 漢字加頓號或可使用
list-style-type: cjk-decimal;
,除非日後可能出現「一點五」等在中間插入的情況,效果如下:
--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1日 (三) 14:55 (UTC)- 逗号用在复句内的各分句之间的停顿。在表示并列时则用分号。
- 逗号可用在各种特殊语素前后:在比较长的主语之后;句子开头的状语之后;比较长的宾语之前;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后面及并列成分之间;比较长的主语、谓语及宾语之间;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及定语之前。
- 逗号也能用在句子的各种停顿处: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的前后;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及呼唤语之后。
- “第/其”、“首先/然后/其次/再次”类序次语之后,如:
第一,……第二,……
首先,……然后,……
- 在使用顿号标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这一情况下,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及)”连接。但使用“以及(及)”后,之前应使用逗号,而非顿号。
- 正确:
维基媒体项目包括元维基、维基词典、维基语录、维基教科书、维基文库、维基共享资源、维基新闻、维基物种,以及维基数据等项目。
- 错误:
维基媒体项目包括元维基、维基词典、维基语录、维基教科书、维基文库、维基共享资源、维基新闻、维基物种、以及维基数据等项目。
- 正确:
提案:統一交通工具專名使用引號的方式
[编辑]目前格式手冊對於艦船、飛機名稱如何使用引號並沒有規定,條目中使用引號的方式並不一致。例如應該寫成「鎮遠」號鐵甲艦還是「鎮遠號」鐵甲艦,「聖路易精神」號飛機還是「聖路易精神號」飛機。我建議在格式手冊/標點符號做出規定。--歡顏展卷(留言) 2025年4月18日 (五) 16:36 (UTC)
- @Happyseeu:是引號,不是括號。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4月19日 (六) 00:27 (UTC)
- 不認為應予強制規範,因社群甚至坊間可靠來源均從未定論。據我所知,全不用引號者亦有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4月19日 (六) 04:59 (UTC)
- 據我理解,香港傾向於完全不用引號。我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地區認定此情境下完全不用引號悖於中文文法,如果沒有的話,或許可以考慮建議完全不用引號。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4月20日 (日) 09:53 (UTC)
- 大陸方面多用「『鎮遠』號」此類寫法。我覺得祇要個別條目內格式一致即可,不必強求全面統一。——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4月30日 (三) 06:03 (UTC)
- 我認為依照邏輯,「『鎮遠』號」這類寫法才是準確的。因為交通工具專名常漆在艦身、機身、車身上以供辨識,而此名通常並沒有「號」字,所以引號內應該反映旁觀者會看到的辨識名稱,不含「號」字,除非漆的辨識名稱含有「號」字。此點在美軍艦上更明顯,如USS Enterprise CVN 65艦身上漆「Enterprise」,譯成中文「企業」,並沒有「號」字。--歡顏展卷(留言) 2025年4月30日 (三) 16:17 (UTC)
- 大陸方面多用「『鎮遠』號」此類寫法。我覺得祇要個別條目內格式一致即可,不必強求全面統一。——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4月30日 (三) 06:03 (UTC)
- 有无共识?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8:21 (UTC)
提案:修訂「書1」對於软件名的规定
[编辑]![]()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4. 15.3.3 规定「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用书名号标註,但是实际上除了电子遊戏(如「《原神》」)以外罕见。因此建议「书1」去除这项,並明確电子遊戏使用书名号标示。提案如左。
|
|
顺便修改了行文。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5月30日 (五) 20:47 (UTC)
- (+)强烈支持。修订条文既契合可靠来源的实际使用情况,又未明确规定软件禁止使用书名号,兼顾了描述性和规范性,体现了维基百科更重描述但也将规范视作重要参考的哲学。(“实际罕见”的结论没有问题,不仅可靠来源显然如此,而且我之前读到过探讨《标点符号用法》本身的论文,学者也是类似的意见。我猜测下一次修订可能就会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30日 (五) 21:27 (UTC)
- 留意到相當多不同的地區同樣在標示電子遊戲時使用書名號,因此我相信這個修改能切合所有使用中文的地區的需要。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5月30日 (五) 23:08 (UTC)
- (?)疑問:此格式手冊中的(無前置助詞的)「用於」或「標示」究竟是表示容許、鼓勵抑或是必須?與實際脫節或局限於個別地區規範實爲此格式手冊通篇存在的問題,有必要一並審視。--— Gohan 2025年5月31日 (六) 03:11 (UTC)
- 以我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这裏的意思应该是「必須」。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9日 (一) 13:27 (UTC)
- 縱觀此指引,若爲「必須」,則嚴重脫離實際。例如破折號:「破折號用於標示話語的中斷或間隔」——其實可用省略號;「破折號用於副標題之前」——其實可用冒號;等等。而此增訂加深「必須」的意味。此外,電動遊戲、音樂作品、報紙名等名稱不用書名號亦不少見,電動遊戲尤甚,故在「必須」之下反對加上電子遊戲。--— Gohan 2025年6月11日 (三) 08:57 (UTC)
- 所以「句号是用于表示陈述句的符号」可以不必标出?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1日 (三) 15:20 (UTC)
- 我觉得这条意见并不涉及本项修订。副标题的冒号和破折号有不同的作用,参见
钟天明. 谈谈两类文章标题的正确使用及排版──兼谈冒号(:)在标题中的作用. 科技通报. 1994, (S1). CNKI KJTB4S1.015.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1日 (三) 16:32 (UTC)- 其實有關。因爲電動遊戲作品不一定是軟件,所以如果視之為「必須」,則在電動遊戲此處擴大現行條文的強制力,需要提供支撐。然而目前未見支撐。除非改爲「電動遊戲軟件」。--—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8:58 (UTC)
- 如果希望修改整篇格式手册的措辞和效力,请另案讨论。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1日 (三) 16:42 (UTC)
- 「實際罕見」一句也不建議加上。本頁規範不符合實際者甚多。--—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9:00 (UTC)
- 縱觀此指引,若爲「必須」,則嚴重脫離實際。例如破折號:「破折號用於標示話語的中斷或間隔」——其實可用省略號;「破折號用於副標題之前」——其實可用冒號;等等。而此增訂加深「必須」的意味。此外,電動遊戲、音樂作品、報紙名等名稱不用書名號亦不少見,電動遊戲尤甚,故在「必須」之下反對加上電子遊戲。--— Gohan 2025年6月11日 (三) 08:57 (UTC)
- 以我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这裏的意思应该是「必須」。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9日 (一) 13:27 (UTC)
- 「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不如改為「原生中文软件」,這樣更容易判別。
- 軟件的話,平日沒看過有人用書名號說《微信》《再生龍》,雖然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一些新聞有這個用《微信》:传统社会的衰落抑或重构、被忽略的《微信》功能盤點、《微信》是一種可以用話音留言的即時通訊。--Nostalgiacn(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05:50 (UTC)
- 微信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社交平台被提起,而不在意其实现形式或界面(如手机应用、桌面应用、网页应用等)。不妨只讨论那些明确只指软件的例子。--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2:03 (UTC)
- 問題是,微信就是軟件,社交軟件也是軟件啊
。不太明白你所說的「只指软件的例子」。我舉例微信,就是因為大陸的報道就有使用書名號的《微信》。完全是切合GB/T 15834—2011提到的情況。--Nostalgiacn(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4:59 (UTC)
- 微信用户端是软件,也叫微信,也可以说微信是软件;但是也可以说微信是社交平台,因而不是软件。同样的再如豆瓣作为网站或者交流平台,也有自己的同名用户端软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说不好「微信」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意义上的微信,因此不如只以纯粹的软件来举例。--——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5:25 (UTC)
- 更多是作平台而非一套软件作品来讲,常用名一般无需特别标注吧。--YFdyh000(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5:26 (UTC)
- 問題是,微信就是軟件,社交軟件也是軟件啊
- 微信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社交平台被提起,而不在意其实现形式或界面(如手机应用、桌面应用、网页应用等)。不妨只讨论那些明确只指软件的例子。--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2:03 (UTC)
- 暫时搁置等到下方Gohan提案「效力与助动词」明確共识。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0:11 (UTC)
嵌套书名号的地区差异
[编辑]当前书1~3规则摘录如下:
- 书1:【……】嵌套书名号时,外层用双书名号,内层用单书名号。
- 书2:标示卷名、篇名、文章题目、词牌及曲牌名、字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双书名号,而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使用单书名号。
- 书3:“丛书”“文库”“系列”“书系”等系列著作的选题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引号,而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使用双书名号。
请教各位:
- 台湾是否有嵌套书名号单双交替的做法?如有,嵌套的某一层中涉及书2~3涉及的情形,如何解决冲突?
- 港澳和新马,在嵌套中是否有分别异于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传统?
我读来当前规则不够明确。如社群对此问题有共识,不妨对现行书1~3重新措辞以消除歧义。--——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3日 (五) 12:46 (UTC)
- 贊成。誠然,「嵌套书名号」不限於「書1」,也出現在「書2」等情形。故建議抽離「書1」,修訂如下:
|
|
- 變動:「
;若外层用双书名号,則内层用单书名号;若内层用双书名号,則外层用单书名号。
」改為「。如有兩層書名號,若外层用双书名号,則内层用单书名号;若外层用单书名号,則内层用双书名号。
」—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8:19 (UTC)
- 由於「書1」此處涉及上方及下方修訂,爲免干擾,予以節略。—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8:51 (UTC)
- 我们不必急于讨论怎么改,不如先搞清楚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有没有嵌套的特殊规定,这更重要些。(如果最后发现实际没有普遍公认的做法的话,维基百科也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模糊,我想。)——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1:45 (UTC)
- 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论文写作格式》2014版35(4)訂明「
篇名中又有书名或另一篇名时,前者保持单书名号,后者则用双书名号。
」印象中似乎另有書名號中可省略書名號之説,您可協助查證。--—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8:18 (UTC)
- 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论文写作格式》2014版35(4)訂明「
若内层用双书名号,则外层用单书名号
?有无例子?而且「若外层用双……若内层用双……」并不是合理的分类讨论方法。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8:20 (UTC)- 規定見上;範例可見國立臺灣大學等校所「論文格式」(標點符號):
<《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第175頁:〈北伐前期的蔣馮關係(民國15年至16年)─ 以《蔣中正總統檔案》為中心的考查〉
、第181頁:〈《臺灣政論》集團對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發展的影響:以雜誌論政和參與選舉為例〉
。兩句「若……則……」是對「交替使用」的示範,實非討論。否則只有「交替使用」,恐難理解。以「若內層」開頭,的確寫錯(貼錯);二句都應以「若外層」開頭,已更改。--—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8:22 (UTC)
- 規定見上;範例可見國立臺灣大學等校所「論文格式」(標點符號):
- 已有共識,公示此提案7日。--— Gohan 2025年6月27日 (五) 09:40 (UTC)
- 我们不必急于讨论怎么改,不如先搞清楚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有没有嵌套的特殊规定,这更重要些。(如果最后发现实际没有普遍公认的做法的话,维基百科也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模糊,我想。)——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1:45 (UTC)
協調各地標點規範與實際
[编辑]鑒於標點符號格式手冊多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忽視他地、他國規範、實際乃至中國大陸實際,以及效力不清,提出以下各項修訂。各項對應意見請在各章節或此節提出,最下方或許陸續補充。—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8:51 (UTC)
- 邀請@自由雨日。--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7日 (二) 09:05 (UTC)
- 谢邀。另邀请@魔琴: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09:56 (UTC)
- ( π )题外话:爲何MOS:標點存在大量不配對的「<nowiki/>」?尤其是在
{{Quote_box| width = 800px| align = center| quote = {{Quote_box| width = 800px| align = center| quote = <nowiki/>
之中。--— Gohan 2025年6月27日 (五) 09:10 (UTC)
公示(一)
[编辑]![]() |
|
即刻起公示7日內無新留言的逗5-2、顿4、引6、間2、顿3最近一版提案7日。如有異議,請在各節分別指出。其餘提案繼續商議。—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逗5
[编辑]
|
|
現行條文與香港《政府公文寫作手冊(第三版)》第17頁(延伸閱讀: 連詞之前的標點符號)限制「並列的詞語之間如有“和”、“及”、“與”等連詞,連詞之前不能再用標點符號
」、「所連接的名詞之間沒有停頓,“及”之前不能用逗號。
」衝突、難以相容;贅述與不述效果近似,為免占用編者查閲各地一致之規定的時間與精力,建議予以刪去。—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8:51 (UTC)
- @神秘悟饭:我认为可以改成“‘及’之前不能用顿号”,这是各地标準都支持的,而且确实是日常生活和站内均常见的错误用法。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09:36 (UTC)
- 然而「、及」是臺灣司法條文及其他公文常見寫法,不算錯誤。--—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9:45 (UTC)
- 原来如此
思考...早说呀。我对修订不反对。但这样就必定会有大量“至少被某一地视作错误”的用法出现,如何防止(我认为这将会大量发生)某地编者以为某用法错误而改为编者所在地用法(且改後很可能反而是另一地错误用法)?我认为还是得作出说明,例如允许所有用法,例如一些情况使用类似{{顿号}}模板的地区词转换(可包括双向或单向转换)等等。(邀请@Sanmosa。)题外话:我个人一般是习惯通常不用“及”字而是全用顿号(“及”这类用法的增多其实是受英语等西方语言影响),这倒是各地都支持的用法。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09:56 (UTC)
- 逗號在「以及」前在香港的慣例應該是可以的,但僅「及」字則不能。如果擔憂「改後很可能反而是另一地錯誤用法」的問題,那排查各地的錯誤用法,然後要求所有人遵從在各地均非錯誤的用法即可。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6月17日 (二) 11:05 (UTC)
- @Sanmosa: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记得曾在中国大陆一篇讨论论文附录元素命名规范的文章中看到过,大陆一些领域的论文(我忘了具体所涉领域,但印象中很广泛)不能将“参考文献”命名为“参考资料”,後者是“存在的出版错误”;但维基百科不应因为某种写法不符合某地或某领域的标準便禁用(见MOS:附录命名)。英语有一些词,在美国可能有多种拼法,在英国仅一种正确拼法,英维亦并未“强制使用各地均‘正确’的拼法”而反而是特别强调均可使用。参考文献格式等同理。我认为可仿照MOS:顿号的相关规定,只要某种用法在某地/领域是正确用法,便允许编者自由使用;但其他编者可以将其改用模板表示以适应各地习惯(例如将“、”改为{{顿号}};例如香港编者认为“,及”错误,可将“,及”改为{{,及}}
-{zh-cn:,及;zh-tw:,及;zh-hk:及}-
)——而所有编者不得进行反嚮更改(取消模板)也不得将一种正确用法替换为另一种正确用法。另提案者@神秘悟饭有何建议?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13:08 (UTC)- (▲)同上,不應因此偏廢。不限於此處,各地均非錯誤的用法可能不存在,或可能不是多數地區主流,不爲多數人習慣。—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我或許可以再相信社羣的自我調節能力一次,那我不反對神秘悟飯與自由雨日的觀點。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6月18日 (三) 07:27 (UTC)
- (▲)同上,不應因此偏廢。不限於此處,各地均非錯誤的用法可能不存在,或可能不是多數地區主流,不爲多數人習慣。—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Sanmosa: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记得曾在中国大陆一篇讨论论文附录元素命名规范的文章中看到过,大陆一些领域的论文(我忘了具体所涉领域,但印象中很广泛)不能将“参考文献”命名为“参考资料”,後者是“存在的出版错误”;但维基百科不应因为某种写法不符合某地或某领域的标準便禁用(见MOS:附录命名)。英语有一些词,在美国可能有多种拼法,在英国仅一种正确拼法,英维亦并未“强制使用各地均‘正确’的拼法”而反而是特别强调均可使用。参考文献格式等同理。我认为可仿照MOS:顿号的相关规定,只要某种用法在某地/领域是正确用法,便允许编者自由使用;但其他编者可以将其改用模板表示以适应各地习惯(例如将“、”改为{{顿号}};例如香港编者认为“,及”错误,可将“,及”改为{{,及}}
- 逗號在「以及」前在香港的慣例應該是可以的,但僅「及」字則不能。如果擔憂「改後很可能反而是另一地錯誤用法」的問題,那排查各地的錯誤用法,然後要求所有人遵從在各地均非錯誤的用法即可。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6月17日 (二) 11:05 (UTC)
- 原来如此
- 然而「、及」是臺灣司法條文及其他公文常見寫法,不算錯誤。--—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9:45 (UTC)
- 这種应该是容易常见出现删改的模式,我觉得应该规範。或者规定先到先得不得删改,或者规定只允许「维基物种、维基数据」和「维基物种以及维基数据」两種写法。我倾向于後者。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0:07 (UTC)
- @魔琴:我认为“先到先得不得删改”应当在整个WP:格式手册规定,英维格式手册就是这么做的:“
Where more than one style or format is acceptable under the MoS, one should be used consistently within an article and should not be changed without good reason. Edit warring over stylistic choices is unacceptable.
”(序言第三段)。只允许两种写法我反对。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10:10 (UTC) - 题外话,你为什么会倾向後者?👀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10:13 (UTC)
- “先到先得不得删改”的確应当在整个WP:格式手册规定,支持。臺灣《重訂標點符號手冊》,尤其是附注,也有列明禁止情形,而頓號則不禁止後接「(以)及」等連詞,有准無禁即可行,「、(以)及」等實際也是司法公文、學術論文主流,無理由禁止。—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魔琴:我认为“先到先得不得删改”应当在整个WP:格式手册规定,英维格式手册就是这么做的:“
逗5-2
[编辑]
|
|
爲求「説明」,提議如上。「與」、「及」、「以及」、「以至」、「乃至」等連詞前用顿号實屬常見,可在維基文庫以insource:/、◯◯/查得;而「和」前顿号則於我罕見,並無把握,可供商討。對應現行條文與香港《政府公文寫作手冊(第三版)》第11頁(常用標點符號的使用和誤用)「如並列詞語內再有並列詞語, 某些用頓號的地方可改用逗號, 分清層次
」,增加不合層次之規限,包括分號。過長例句予以節刪。「逗5」第一句與標點符號無涉,也一並刪除。—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似乎可以考慮分別建立{{,与}}、{{,及}}、{{,以及}}、{{,以至}}、{{,乃至}},並允许使用字词转换。建议模板文档裏面推荐Wikipedia:翻译腔#慎用并列连词。(本来想写入方針,但是好像有点臃肿了。)其他没意见。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9日 (四) 11:09 (UTC)
- 當然可以。--— Gohan 2025年6月23日 (一) 10:58 (UTC)
- 即刻起公示此版提案7日。—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顿4
[编辑]
|
|
- 變動:二例次序調動。—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9:49 (UTC)
現行條文與香港《政府公文寫作手冊(第三版)》第19頁(數字寫法 )規定「兩個並列的數詞之間一般無須用頓號 (、 )隔開。不過,有些詞組可能會產生歧義,加上頓號可以清楚說明意思,例如“九十人”可指九十個人或九個、十個人,因此表達後者應寫成 “九、十人”。
」不相容,故予相容。—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8:51 (UTC)
- 支持修订。但举例排序似乎与条文不一致?建议“九、十人”例放最後,或将条文“歧义”放最前。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09:37 (UTC)
- (+)支持。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0:08 (UTC)
- 我的语感是“九(、)十人”这种说法我在口语和写作中都会严格避免出现(而改用「十来个」等替代说法)。这一点上既然有地区差异,不如建议避免“九(、)十人”这种结构,而非像提议的这样放大地域差异。——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2:19 (UTC)
- 看來上面說了這麼久,您還是沒有抓住重點啊。「格式手冊基本的制定邏輯應該是:維基百科上的技術、執行上問題>學界標準>學者論述>生活上的用例>技術標準>>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要是閣下放着上面《政府公文寫作手冊》裏面的明確例子不理,反而堅持「我在口語和寫作中」這些相比之下毫無說服力的觀點,那麼我只能認爲閣下是在故意擾亂了。--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7日 (二) 12:38 (UTC)
- 不要再四处刷屏「
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这是你自己的见解,不是任何维基百科的原则或指引。把自己的主张伪装成官方原则和指引,以及攻击其他用户,这些是可厌的行为,请你停止。——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4:37 (UTC)- § c-自由雨日-20250528171800-Shenyileirob-20250528161700第二點以及後續回覆。--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7日 (二) 14:45 (UTC)
- 所以「我的语感是」不是你自己的见解?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5:24 (UTC)
- 是我自己的见解,并且明确声明是自己的语感;而不企图代表别人,或者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维基百科社群的共识而大量刷屏。--——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6:09 (UTC)
- 所以你觉得你自己的语感比《政府公文写作手册》,或比出版规范或学者共识更有说服力?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16:25 (UTC)
- 你不能理解这两者说的不是同一回事?手册说的是边缘情况如何处理,我说的是避开边缘情况就好了。读不懂可以多读几遍。--——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7:47 (UTC)
- 所以你说的“
避开边缘情况
”的理据和“有地区差异
”的判断不是来自你个人的“我的语感是“九(、)十人”这种说法我在口语和写作中都会严格避免出现(而改用“十来个”等替代说法)。
”?《政府公文写作手册》明确表示可以使用,也未有其他规范指“九十人”等用法错误或“九、十人”加顿号错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用法》仅指“通常不用顿号”,“九、十人”并不同其抵触)。从这一讨论起你自始至终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18:59 (UTC)
- 所以你说的“
- 你不能理解这两者说的不是同一回事?手册说的是边缘情况如何处理,我说的是避开边缘情况就好了。读不懂可以多读几遍。--——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7:47 (UTC)
- 所以你觉得你自己的语感比《政府公文写作手册》,或比出版规范或学者共识更有说服力?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16:25 (UTC)
- 是我自己的见解,并且明确声明是自己的语感;而不企图代表别人,或者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维基百科社群的共识而大量刷屏。--——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6:09 (UTC)
- 另请参见WP:REASONNOTPOLICY。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8:15 (UTC)
- (*)提醒:我已将Ghren该主张单立一个论述页面WP:LFMOS,需要的时候引用之更方便。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21:15 (UTC)
- 不要再四处刷屏「
- 不應因此偏廢。況且「十來個」也有地方口語局限之嫌,且大於10,而九、十人不大於10,顯然不同,作爲約數其中的頓號無法替代。--—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58 (UTC)
- 看來上面說了這麼久,您還是沒有抓住重點啊。「格式手冊基本的制定邏輯應該是:維基百科上的技術、執行上問題>學界標準>學者論述>生活上的用例>技術標準>>維基人個人的論述、用法。」要是閣下放着上面《政府公文寫作手冊》裏面的明確例子不理,反而堅持「我在口語和寫作中」這些相比之下毫無說服力的觀點,那麼我只能認爲閣下是在故意擾亂了。--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6月17日 (二) 12:38 (UTC)
- 即刻起公示此版提案7日。—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專名號
[编辑]現行「專名號」條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而且其中「可用于标示……某些文史类作品中出现的专有名词
」不合本站現況,並與「现代汉语文本不使用专名号
」自相矛盾。參照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專名號)予以增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有關規定盡量回復原意。— Gohan 2025年6月17日 (二) 08:51 (UTC)
- 支持修订。但鉴于“可靠来源对规范的实践要高于规范本身”,我关心臺湾一般现代汉语文本是否会使用专名号?若一般不使用,则应类似“书1”修订案中“实际罕见”的描述将这一现状写入条文。另@Ericliu1912: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7日 (二) 09:47 (UTC)
- 我们是在讨论维基百科的格式指引是否以及怎么修改,而不是在讨论编写维基百科的「专名号」等词条,这个重大的分别请各位用户注意。专1规定维基百科的现代汉语文本不使用专名号,一没有带来实际的问题,二也和各地中文网站的最常见做法相同,因此没有必要改。至于针对古汉语引文的专2~3是不是要改可以讨论,但是现在提议的条文并不是格式指引的写法而是条目正文的写法——看完读不懂是要把编辑者指到什么方向上去。(如果具体不好规定,并且考虑到引用古汉语文献并特意加了专名号的场合也不多,可以模糊处理甚至只说「按惯例或引文原文排版酌情使用」之类。)——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7日 (二) 12:48 (UTC)
- 「
现代汉语文本不使用专名号
」並非現行條文全然實情,與「可用于标示……某些文史类作品中出现的专有名词
」自相矛盾,難以自洽,现代汉语某些文史类作品中出现的专有名词究竟能不能用专名号?爲免大改,故才沿用。不過既然似乎有此大改共識,修改如下。—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
- 我不清楚為什麼要改成列出兩岸標準?這沒有意義啊,應該按原本的寫法,綜合哪些時候應該或不應該使用標點符號。按本站現況,除了引文(包含某些現代作品),內文沒有在使用專名號的。若要改,也是以這個原則去改。——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6月17日 (二) 13:15 (UTC)
- 那麽請問現代中文文本引文中原有的專名號,容不容許爲好?—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抱歉本来回复你的回复到Eric下面去了;见下一条。——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6:20 (UTC)
- 如果是为了处理現代中文文本引文中原有的專名號,把这个情形列明白就行了嘛。我会说「现代汉语文本原则上不用,但直接引文有用专名号的不受此限制」。--——Shenyileirob(留言) 2025年6月18日 (三) 16:18 (UTC)
- 大致贊同。所以您更傾向下方的2B版本?不過,比之下方版本,未限制編者自行對非現代漢語文本添加書名號,也留下「編者自行對只有一對專名號的直接引文添加八九對專名號」的漏洞。此外,成文的方針指引條文已是「原則」,在「原則」之後立即以但書豁免的措辭似乎並非最爲適宜。--— Gohan 2025年6月19日 (四) 10:22 (UTC)
- 那麽請問現代中文文本引文中原有的專名號,容不容許爲好?—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同Eric。在内文使用专名号不现实,最多允许某些不易判断专名界限的位置用专名号辅助理解。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7日 (二) 15:26 (UTC)
- @魔琴:如果臺湾一般现代汉语文本会使用专名号来辅助表示专名以防止歧义等情形(我不清楚是否会这么做),那么维基百科在臺湾正体模式使用也当然可以呀?“
内文没有在使用专名号的
”:之前看到过有用户尝试在某ACG条目使用专名号,不过後来同行评审时改掉了。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20日 (五) 16:21 (UTC)
- @魔琴:如果臺湾一般现代汉语文本会使用专名号来辅助表示专名以防止歧义等情形(我不清楚是否会这么做),那么维基百科在臺湾正体模式使用也当然可以呀?“
專名號-2
[编辑]參照以上意見,修改為以上兩個版本,以供選擇。由於僅限於「沿用(古籍)引文原有的專名號」,不必列舉不勝枚舉的专名類別。況且,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專名號舉凡該手冊最多之十類,恐未窮盡;而中國大陸國家標準及現行條文中的容許「官署名、组织名」與不容許「单位名」也似乎相悖,令人費解。因此,類別詳情不在此列出,可在條目空間查閲。—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上方討論傾向似乎不分古今。故暫定2B版本。--—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8:04 (UTC)
引6
[编辑]
|
|
《香港中文大學 資訊處 大學刊物編輯指引(中文)》第3頁(標點符號)指「講座、展覽、會議題目,報刊內的欄目,用引號「」,如「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作品展」、「藝文風景」欄。
」;《中央大學學報中文撰稿體例》指「未正式出版之研討會論文、演講稿、檔案案名等採用單引號「」。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撰稿體例」指「作品名稱、展演節目、專有名詞用「」。
」均爲現行條文所缺,故而綜合增修如上。助動詞為「可」,非鼓勵或強制。—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8:18 (UTC)
- 似乎和「書3」有關係。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8日 (三) 09:46 (UTC)
- 的確。本想後接「如……作品名稱,建議以{{引书号转换}}……」,但是發現其轉換方向與引6所需轉換方向相反,於是未接。--—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9:52 (UTC)
- 即刻起公示此版提案7日。—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間2
[编辑]
|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間隔號)指「用於書名號乙式套書與單本書名之間
」;《中央大學學報中文撰稿體例》指「若篇名中另有篇名,則可省略一篇名號, 二篇名之間加黑點(‧)以示區隔,如:《詩經》〈周南.桃夭〉。
」均爲現行條文所缺,故而綜合增修如上。—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3:43 (UTC)
- 應該提供字詞轉換的方法,或者全面廢除單雙書名號轉換。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18日 (三) 09:45 (UTC)
- 「间2」何處需要轉換?爲何需要轉換?--—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9:49 (UTC)
- 大陆不会使用“《诗经》〈周南·桃夭〉”,而是“《诗经·周南·桃夭》”。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09:57 (UTC)
- 此等轉換過於複雜,目前惟有手工轉換可期可行。然而本頁所需手工轉換不少,並未逐一列全,況且此例比之其他未列手工轉換語法者更爲罕見,所以不需列出。--— Gohan 2025年6月19日 (四) 10:25 (UTC)
- 大陆不会使用“《诗经》〈周南·桃夭〉”,而是“《诗经·周南·桃夭》”。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8日 (三) 09:57 (UTC)
- 「间2」何處需要轉換?爲何需要轉換?--—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9:49 (UTC)
- 即刻起公示此版提案7日。—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 条文正文可以保留,但示例部分应移除这种各地有争议的书名号用法(“《诗经》〈周南·桃夭〉”)。这条提案只是规范间隔号使用,不涉及书名号。上述新增示例部分应移除,以免新编者误会此条在书名号使用方面有约束力。(本条留言应属WP:最后留言七天公示方针中所指的“正当合理的新意见”,具有中止公示的效力)--PATLABOR 英格拉姆Ingram Talk 2025年6月27日 (五) 22:52 (UTC)
顿3
[编辑]
|
|
現行條文與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第4頁(頓號)「二、用於標示條列次序的文字之後
」、「(三)1、…… 2、…… 3、……
」衝突,予以相容。— Gohan 2025年6月18日 (三) 08:22 (UTC)
- 即刻起公示此版提案7日。—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引1
[编辑]
|
|
- 變動:下劃線改爲引號。括號內添加句號。— Gohan 2025年6月23日 (一) 10:56 (UTC)
依據現行條文:
- 若引用部分位于句中,則引文末尾原有的括號、書名號等都不得保留,顯然不妥;
- 若引用部分位于句末,無論是否隻言片語,則如
普京表示川普是他的「好同志(如同夫妻)」。
必須寫成普京表示川普是他的「好同志(如同夫妻。)」
或(假設「句尾符号标于引号内」誤作「句尾符号标于括号内」)普京表示川普是他的「好同志(如同夫妻)。」
,更是不妥。
因此,
- 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3.1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3.1.1 句末点号 用于句末的点号,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3.1.2 句内点号 用于句内的点号,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之中「点号」的概念,不再濫殺其他標點符號; - 參照《語文天地一標點符號使用法》(六)引號:「
小叮嚀:若是引用完整原文,句尾的標點符號要放在引號內。若只是部分引用,且屬於全句結構中的一部分,則下引號前通常不加標點符號。
」;
綜合修訂如上。引文末尾所保留的点号限於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若保留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亦不妥。此外,「句尾符号标于引号内」之情形僅限於沿用引文原狀,而不由編者添加;現行「不加」亦可理解為「編者不添加」,改「不标」以免誤解。— Gohan 2025年6月19日 (四) 10:18 (UTC)
- (+)支持修订。不过提议条文中突出重点用的下划线似乎并非中文合法标点,或许改成着重号?(以及括号中的语句应当加上句号?)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19日 (四) 10:55 (UTC)
- 下劃線本為便於句讀「不標點號」,似乎不爲著重。已改爲可標示不常見概念的引號。已加句號。— Gohan 2025年6月23日 (一) 10:56 (UTC)
效力與助動詞
[编辑]MOS:標點普遍缺乏與其強制力相稱的助動詞,致其效力不明,削減其指引作用。所謂「A標點用作B情境」,是否一律意味著「必須」或強制力?如有強制力,是指「A標點只能用作B情境」抑或是「B情境中必須使用A標點」,或是二者皆有?若爲「B情境中必須使用A標點」,則應寫成如此句式才更合理,然而實非如此。甚至其中「专名号用作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作品里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
」等句更像是陳述事實而非規範,不少類似句段也混淆陳述與規範之間的界限,有必要厘清。本欲置頂通告劃一了事,但置頂通告不便於僅查閲單一章節者知悉;且各標點在各情境是否惟一可行的確大不相同,不宜劃一。因此,經逐一審視,建議MOS:標點:
- 排除條件複句(「……才……」等)、假設複句(「若……則……」等),「用作」、「用於」、「用在」、(單一動詞)「標示」(不計「用◯標示」等複合動詞)、「分隔」前無任何助動詞(「可」、「應」、「能」、「必須」等)或否定詞(「不」等)的散點有(數字)序各項首句一律在「用作」、「用於」、「用在」、(單一動詞)「標示」(不計「用◯標示」等複合動詞)、「分隔」前添加助動詞「可」。
- 敬請注意:上述動詞包括「標示」但不包括「表示」,即對任一「表示」前皆不作改動;提案也不涉及不以散點起首、不以數字爲序的章首段落或其他文段。
之所以上列文句的此等動詞前加「可」,是因為上列文句的情境之於有關標點、或有關標點之於上列文句的情境——MOS:標點大多數情境——皆非必需。— Gohan 2025年6月23日 (一) 10:52 (UTC)
- 能不能解釋所謂陳述事實和規範的分別。那個「專名號」的例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句很簡單現象總述而已。--Ghren🐦🕛 2025年6月24日 (二) 16:25 (UTC)
- 就標點符號而言,「陳述事實」指陳述標點符號的應用實況,即包括「現象總述」;「規範」指指導、約束標點符號的使用。格式手冊應著重「規範」,並在助動詞等措辭上劃清「規範」與「陳述事實」之間,以免令人誤以「規範」爲「陳述事實」而無效(毋須遵守)。--—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8:02 (UTC)
- 能不能多舉幾個例子說明。手冊首句已經有說明「本頁是對維基百科條目編輯過程中各種標點符號使用的規範」,應不會有誤會才是。「GB/T 15834-2011」首句亦云:「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用法。」,全文也大多部份也沒有,也不需要加上助動詞說明效力。我們應該參考才是。「專名號」一句基本也是照搬。如果您認為這一句有問題,應該搬走這一句才是。--Ghren🐦🕛 2025年6月25日 (三) 16:32 (UTC)
- 「專名號」一句的句式結構是「A標點用作标示B詞/情境」,無論是此種句式,或是僅限於「……用作……」或「……标示……」的文句,都在此格式手冊廣泛存在。「專名號」一句的「陳述事實」嫌疑重大,也不能排除其他相同句式或類似文句是在「陳述事實」,或爲人如此合理解讀。況且,更爲重要的考量是在「所謂「A標點用作B情境」……然而實非如此。」兩句。此外,若無助動詞,各句效力究竟是高於「可」還是低於「可」,高於「應當」還是低於「應當」?有人認爲無助動詞者則意味著必須;然而縱觀MOS:標點,無助動詞者的必要性低於含「可」者的絕非微乎其微。—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 能不能多舉幾個例子說明。手冊首句已經有說明「本頁是對維基百科條目編輯過程中各種標點符號使用的規範」,應不會有誤會才是。「GB/T 15834-2011」首句亦云:「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用法。」,全文也大多部份也沒有,也不需要加上助動詞說明效力。我們應該參考才是。「專名號」一句基本也是照搬。如果您認為這一句有問題,應該搬走這一句才是。--Ghren🐦🕛 2025年6月25日 (三) 16:32 (UTC)
- 就標點符號而言,「陳述事實」指陳述標點符號的應用實況,即包括「現象總述」;「規範」指指導、約束標點符號的使用。格式手冊應著重「規範」,並在助動詞等措辭上劃清「規範」與「陳述事實」之間,以免令人誤以「規範」爲「陳述事實」而無效(毋須遵守)。--—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8:02 (UTC)
引5與助動詞
[编辑]
|
|
此句的助動詞是「應當」,然而引號另有更多用途,不應束縛於展示情緒化的意見,是衆多需要增加或調整助動詞的文句其中一例。此外,情緒化的意見若存在於自成一段的直接引语中,不一定會有引號。— Gohan 2025年6月26日 (四) 09:18 (UTC)
间1
[编辑]「间1:间隔号可用作标示外国人名或各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
」缺乏足夠效力,「各民族」也欠準確。暫擬改爲:「间1:间隔号可用作标示人名内部的分界。純粹出於音译,名、姓分明且符合原本語序之非漢字語言所音譯的中文非漢化姓名一般應以间隔号分隔其名、姓,除非有違其人意願等;含有人名的作品名稱等非人名专有名词,則應遵循其固有寫法,不受前項規限。
」然而中間的分句或許仍不周全。有所回應後再出對比提案。— Gohan 2025年6月23日 (一) 10:52 (UTC)
|
— Gohan 2025年6月27日 (五) 08:59 (UTC)
间4
[编辑]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第20頁(間隔號)指「附 注 國字整數與小數分界處也可使用間隔號,如:「三. 五公里」。
」而「228事件」、「911事件」等在公文等可靠來源中亦常有,不應加以限制。綜合修訂如上。新華網也用“二·二八”事件,不知是否常見以至應否改寫「只在一、十一、十二月后用间隔号」的限制。—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8:01 (UTC)
- 「三· 五公里」对我来说不能接受。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08:11 (UTC)
- 即使容許,大概只在圖表中存在;正如「间3」禁止專有名詞「和」「·」並存,效果都不會顯著。--—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8:25 (UTC)
- 创建字词转换模板,在大陆简体模式下显示为“点”即可。题外话,提议条文裏“·”後多了一个空格。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25日 (三) 08:48 (UTC)
- 已去空格。—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9:08 (UTC)
未完待續
[编辑]是否应该取消单双书名号转换?
[编辑]上面的#間2提案讓我感覺單雙書名號轉換是一團亂麻,而且其實似乎很多條目也沒有做到單雙書名號轉換。我覺得確實可以考慮廢除。另參見WP:,@。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08:15 (UTC)
- 如果某地大多數(文)人在某種語境中都不習慣某種書名號,那麽轉換也無可厚非。沒有做到只因如今的智能難以做到,未必需要廢除。不過更值得檢討的是,(外層)單書名號不一定一律在港澳星馬轉換為雙書名號——論文篇名在港澳星馬使用單書名號似乎更加規範;而在音樂轉換組的歌名單書名號則需另外討論。--— Gohan 2025年6月25日 (三) 08:34 (UTC)
- 强烈反对:标点符号的差异均是易于掌握的系统性差异,要比“视频-影片”“通过-透过”等地区词转换乃至部分繁简转换要清晰得多。在废除後者前显然不应废除前者。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25日 (三) 08:52 (UTC)
- 我确实不是很支持转换“通过-透过”。“视频-影片”不了解,不作评论。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17:17 (UTC)
- @魔琴:其实那两个只是举例,基本上是涵盖了一切地区词的。绝大部分词汇的“交叉使用程度”都要比标点更高,比如大陆我就根本没有见过用单书名号来表示篇名的,但用“透过”的正式文献有不少,连“软体”这样的差异非常明显的词,大陆人的瞭解程度也比单书名号更多。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25日 (三) 17:20 (UTC) 1
- 如果能高效转换自然很好,但是目前我看到的书名号转换规则多,没转换到的情况也多,也许一定程度上符合WP:LFMOS中提到的「技术限制」。还有,我觉得,不管是中国大陆的还是台湾的标点符号规定,都是中文的规定(我一向主张慎用字词转换功能);而且,字词转换最原始的目的是让各地读者能看得懂地区词,单双书名号的差异并不会引起明显的阅读障碍。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17:36 (UTC)
- @魔琴:感觉不如地区词复杂,尤其是“矢量-向量”这类大陆-臺湾有区别、大陆内部不同学科也有区别的,或是“教宗-教皇”这类難以判断地区词的。离“技术限制”感觉很远,我觉得书名号的差异还是非常清晰和系统的。『
不管是中国大陆的还是台湾的标点符号规定,都是中文的规定(我一向主张慎用字词转换功能)
』:我赞同,所以除非某一中文词汇/标点等明确是单纯地区问题,否则我一律不支持地区词转换(乃至任何技术上的转换),包括参考文献格式等等(今天恰好在AC群有讨论到这个问题。我是认为只有“脚注显示为‘[1][2]’还是‘[1-2]’”纔是可以统一或由读者用小工具切换的技术范畴,而参考文献著录方式本身不是,不应做统一也不应做全站小工具)。『字词转换最原始的目的是让各地读者能看得懂地区词,单双书名号的差异并不会引起明显的阅读障碍。
』:上两条留言(以及本留言第一句)所讲的就是单双书名号会给读者造成的困惑应大于大部分地区词。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25日 (三) 17:54 (UTC)
- @魔琴:感觉不如地区词复杂,尤其是“矢量-向量”这类大陆-臺湾有区别、大陆内部不同学科也有区别的,或是“教宗-教皇”这类難以判断地区词的。离“技术限制”感觉很远,我觉得书名号的差异还是非常清晰和系统的。『
- 如果能高效转换自然很好,但是目前我看到的书名号转换规则多,没转换到的情况也多,也许一定程度上符合WP:LFMOS中提到的「技术限制」。还有,我觉得,不管是中国大陆的还是台湾的标点符号规定,都是中文的规定(我一向主张慎用字词转换功能);而且,字词转换最原始的目的是让各地读者能看得懂地区词,单双书名号的差异并不会引起明显的阅读障碍。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17:36 (UTC)
- @魔琴:其实那两个只是举例,基本上是涵盖了一切地区词的。绝大部分词汇的“交叉使用程度”都要比标点更高,比如大陆我就根本没有见过用单书名号来表示篇名的,但用“透过”的正式文献有不少,连“软体”这样的差异非常明显的词,大陆人的瞭解程度也比单书名号更多。 ——自由雨日🌧️❄️ 2025年6月25日 (三) 17:20 (UTC) 1
- 我确实不是很支持转换“通过-透过”。“视频-影片”不了解,不作评论。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學 PJ:兩岸] 2025年6月25日 (三) 17:17 (UTC)
- 顯然不應廢除——力所能及與放縱錯誤是兩碼子事。倒是應鼓勵使用模板。——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6月26日 (四) 09:28 (UT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