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大倫
外觀
區大倫 | |
---|---|
大明南京戶部左侍郎 | |
籍貫 | 廣東肇慶府高明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孝先,號羅陽 |
出生 | 十一月二十一日 廣東高明縣 |
逝世 | 崇禎四年 |
出身 | |
|
區大倫(1551年—1631年),字孝先,號羅陽,晚號端溪,廣東肇慶府高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大倫少負氣節,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科中廣東鄉試舉人。與兄區大相入南京國子監讀書。當時海瑞任南京都御史,直聲震天下,大倫甚得海瑞賞識。萬曆十七年(1589年),區大倫與兄大相同登己丑科進士[1]。兵部觀政,八月授任北直隸東明縣知縣,二十三年授雲南道御史,本年十二月因上疏建言,被革職為民[2]。在家鄉修築煙霞圃,灌園讀書。一件褐衣穿二十年,坐處皆穿破。建蓬山、滄溪二書院,聚集學生,為講學之所。
光宗即位,起光祿寺丞,轉南尚寶司卿,天啓元年(1621年)五月升添注南太常寺少卿[3]、署南祭酒,掌翰林院事,恢復拓展湛甘泉書院。進聖學三剳,保艾聖躬,規切時政,上嘉納之。天啓三年二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入侍經筵[4],四年升太僕寺卿,五年改南京戶部左侍郎,六年三月南京河南道御史何早疏參區大倫、魏說為邪黨,被革職為民,追奪誥命[5]。崇禎初,還復原職,不久因病終於家。[6]
著作
[編輯]所著有《大學定本》、《四書翼》、《南都講錄》、《端溪日錄》、《崇禎闢邪録》、《端溪游稿》、《江州存稿》諸書。
家族
[編輯]曾祖區政。祖父區琳,生員。父區益,溫州府同知。兄區大樞、區大相。
參考書目
[編輯]- ^ 《萬曆十七年己丑科進士履歷》:區大倫,羅陽,易五房,辛亥十一月二十一日生。高明人,丁卯鄉試,三甲一百一名。兵部政,八月授北直東明知縣,乙未行取雲南道御史,本年十二月建言為民,庚申起光祿寺丞,庚申升升尚寶司卿,辛酉升太常寺少卿,癸亥升大理寺左少卿,甲子升太僕寺卿,乙丑升南戶部左侍郎,丙寅為民。
- ^ 萬曆二十三年十二月,雲南道御史區大倫言天者百神之主,王者所從受命。郊之祭也,王者所以致其精之德,以上交於天,享必躬親,故謂之郊。郊而遣代,則精誠隔塞,天與人不交,而非郊矣。 陛下嗣統御極,欽明文思, 上帝屬心,乃冬至 大祀,復遣公徐文璧恭代,臣不知其可矣。臣聞之郊則報本而反始,仁之至也;郊則尊祖以配天,孝之至也。禮稱唯聖人為能饗,帝此豈臣工之任耶。禮曰神不歆非類,王者為天之子,氣相合而心相通,故郊焉而格。今以臣子而攝天子之祭,於氣為非類,於心不相貫矣。王者祀天之道,唯儀與誠,遣官恭代,儀則具矣,誠於何有?乃復命則以遣代年久,徐文璧屢效勤勞,恩進太師。文璧之遣代也,臣謂 陛下不親郊,非美事也。人臣爵以太師,至榮寵也,奈何令 陛下蒙不美之號而人臣享至榮之階乎? 郊祀重典,不宜遣代,緣此加恩,尤不可訓。願收回文璧恩命,自今南北 郊祀 廟享時祭,必煩躬薦,則上下格而休徵應矣。疏奏,不報。
辛亥,大學士趙志皋等言:臣等在閣辦事,該文書房發下兵部遵例拾遺本,奉 聖旨:昨覽兵部考選黜留本中,錦衣一衛內如何以副千戶未行題奏輙署四品之職,該部附結市恩,泛濫授予,該科通若不聞,職守何在?吳文梓與該司官韓範俱降雜職;劉仕瞻、曾偉芳等各降三級調極邊方,不許朦朧推升。昨者區大倫、張同德屢行瀆擾前,俞價、強思頻章以無指實之事參劾,黨附結納,至該部司官趨媚假官的,亦無一言其於公而忘私何在?區大倫、張同德、俞價、強思也著降三級調外任用。且兵部近來詐冒賄買之官,屢經東廠獲奏,尚無畏慎,堂上官姑各罰俸二月,著策勵供職。又該刑部接出 聖諭,今日覽科道會參武職本內,劾崇信伯費甲金隱匿逆犯,客用家財,欺君玩法,革任閒住,仍革去祿米三分之二,該部還嚴追所寄,贓物解收。其原奉旨官王坤、覺大義提問擬罪來說,宋金革職為民,王之楨等姑各降一級策勵供職。東廠及該衛東西二司房陸彩等及五所掌印官,都革職為民,與宋金俱永不敘用。夫一日之內,兩奉嚴綸,大小內外衙門官黜罰過多。竊惟兵部考查官員名數繁夥,容或一時擬議未精,無以仰當 聖心,但念五年考選系國家大典,而品流猥雜最難甄別者,又無如武弁一途。今年賴尚書石星殫精竭慮,乃蒙嚴責,似於體貌大臣稍有未盡。至於該部屬官、該科長貳官及科道區大倫等,祗因一事牽連,遂至相尋降罰,似於政體未妥。臣等又惟毀譽之言,類多增飾,而輦轂之下,尤易風波,如崇信伯費甲金守官不慎,科道交章拾遺,可謂允稱。至言寄匿逆犯多贓,風聞道聽,安可便以為據。伏望大弘 聖度,曲賜優容,將兵部司官及該科道官量免降級,以安尚書石星之心。其費甲金寄匿事,聽法司從問理。 上以已有旨答之。 - ^ 天啟元年五月,升南京尚寶司卿區大倫添注南太常寺少卿。
- ^ 天啟三年二月,升大理寺右少卿黃運泰為太僕寺卿管京營少卿事,通政使司右通政郝名宦為光祿寺卿管少卿事,南京太常寺少卿區大倫為大理寺左少卿,吏部考功司郎中程正己為太僕寺少卿。
- ^ 天啟六年三月,南京河南道御史何早疏參南京戶部左侍郎區大倫、原任應天府尹升戶部右侍郎魏說皆冢臣張問達庚申起用之人,大倫與董應舉納交,魏說柔媚無骨,均宜褫斥。得旨:區大倫、魏說邪黨漏網,都著削了籍為民,當差仍追奪誥命。
- ^ 《肇慶府志》:區大倫,與兄大相同登己丑科進士。任東明縣知縣,勸農桑,教孝讓。鬻子女者悉為贖還,出稅契羨買牛數百,以給貧乏。入覲,策蹇數千里,面目黧黑。授雲南道御史,草疏必焚香涕泣,期於誠感。神宗朝,諫不親郊祀,奪職歸。築煙霞圃,一褐衣二十年,坐處皆穿。灌園讀書,晏如也,郡邑不識其面。有欲周其乏者,卻之以詩。潛心學胍,夢陳江門贈以詩句,益透悟,直標明明德宗旨。會集訶林,與士大夫明辨。居數年,四方從者愈眾。建蓬山、滄溪二書院,為會講。光宗即位,起光祿寺丞,轉南尚寶司卿、南太常寺少卿、署南祭酒掌翰林院事,恢拓湛甘泉書院,講學留都,其學抑狂進狷,以挽頹風,闢禪偽,絕黨狥,以衛聖真,禆實用。熹宗初,進聖學三剳,保艾聖躬,規切時政,上嘉納之。以大理左少卿入侍經筵,黨人側目。由太僕卿改南戶部侍郎,時璫焰方熾,郎屬附之者悉糾彈無所避,附者恨欲中之,復奪職歸。崇禎初,還原職,未幾以疾終於家。及門士執心喪,凡若千人,常曰:吾生為二事,一崇正學,一佐太平,今耋矣,將寄撰述以俟知者。疾且革,猶惓切後學,言不及家事事。
- 《明實錄》
- 《廣東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