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肯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肯堂
大明福建布政司參議
籍貫直隸金壇縣(今江蘇
族裔漢族
字號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又號念西居士
出生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十二日
逝世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初八日
配偶娶于氏
親屬王樵(父)
出身
  • 萬曆七年己卯科舉人
  • 萬曆十七年己丑科進士

王肯堂(1549年[1]—1613年),宇泰,一字損仲損庵,又號念西居士直隸金壇(今屬江蘇)人,明朝醫學家、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

[编辑]

王肯堂为王樵次子,自幼天资聪颖,好读九流百家之学。萬曆七年(1579年)己卯科應天府鄉試第三十一名舉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同進士[2],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萬曆十九年(1591年)八月授检讨,次年,豐臣秀吉攻陷朝鮮兵部尚書石星倉皇募兵,王肯堂對其募兵而不練兵有意見,上陳十議,自請擔任御史練兵海上,疏留中,憤而引疾告歸[3]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京察,以其為王錫爵親黨為由,評為“浮躁”[4]萬曆三十一年正月初十日(1603年2月20日)又以此為由,謫王肯堂為浙江海鹽縣縣丞,人們多認為王肯堂是被冤枉的,大多對其持同情的態度[5][6]萬曆三十三年九月十四日(1605年10月25日)再贬王肯堂為秀水县縣丞[7],次年,因吏部侍郎楊時喬舉薦,補南京行人司司副[8],三十九年累升南京禮部郎中,四十年五月官至福建布政司粮儲道參議[9],四十一年調浙江參政,分守寧波[10],八月因病未赴任而卒,享年六十五[11]。與傳教士利瑪竇有往來[12]

家庭

[编辑]

曾祖王瀚,義官,贈兵部主事。祖父王臬,正德丁丑進士,山東副使。父王樵明逸方麓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丁未科同進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13]。兄王啓疆,以漳州府學教授升彰德府涉縣知縣;弟王干城、王岳陞,俱为諸生。

著作

[编辑]

律學

[编辑]

其父王樵著有《讀律私箋》二十四卷[14]。王肯堂以此書作為基礎[15],完成《律例箋釋》三十卷[16]。該書集諸家之說,舍短取長,不僅解釋精確,還注重律文與律例結構的分析,這對清朝律典,尤其是《大清律集解》的影響較大[17]

醫學

[编辑]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因为母親生病,群醫莫衷一是,不得要領,王肯堂因而啓發學醫之心,常夜讀医籍,精研醫理,并曾投身蘇州名医薛延卿門下學医。復因妹妹罹患重疾,親自將其医好,遂为人知,上門求医之人不絶。能做眼窩邊腫瘤切除手術,又能治癒瘋疾。歷11年編成《證治準繩》44卷,凡220萬字。另著有《醫鏡》4卷、《新鐫醫論》3卷、《鬱岡齋筆塵》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輯有《王肯堂醫學全書》。

佛學

[编辑]

王肯堂是明末高僧紫柏真可的弟子,專攻唯識而不涉餘宗,以唯識的立場,採用唯識系的經論,作為注釋的依據。王肯堂著有《成唯識論證義》,在明末諸家的唯識著述中最為傑出。[18]:195、188另外,王肯堂還撰有《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八識規矩集解》、《參禪要訣》。[1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王樵《方麓居士集·与仲男肯堂书》云:“祖父丁酉生,丁卯乡举,丁丑进士。今汝己酉生,己卯乡举,己丑进士。丁丑廷试,祖父对策有赏识之者,而不果高荐。今汝复然,何莫非命邪?”
  2. ^ ·佚名,《萬曆十七年己丑科進士履歷便覽》(卷1):王肯堂,损菴,書一房,乙卯九月十三日生。金壇縣人,己卯鄉試,三甲一百八十四名,工部政,改翰林院庶吉士,辛卯八月授检讨,癸巳二月京察浮躁,乙巳降秀水县丞,丙午升南行人司付,辛亥升南礼部郎中,壬子升付建参议,癸丑升浙江參政,养病。
  3. ^ ·郭毓秀,《金壇縣志》,(卷12):“時倭寇平秀吉破朝鮮,聲言內犯。大司馬倉皇募士,肯堂誚其不選不練,如驅市人而戰。疏陳十議,願解史職,假御史銜,練兵海上,效涓溪之報。疏留中,忌之者眾,引疾歸。”
  4. ^ ·吳亮,《萬曆疏鈔》(卷6):“檢討王肯堂、郎中殷都,乃錫爵通家心腹也,而以浮躁去。”
  5. ^ ·談遷,《國榷》(卷79):“前翰林院檢討王肯堂謫海鹽縣丞,以善申時行、王錫爵鄉戚獲譴,人頗冤之。”
  6. ^ ·顧秉謙等,《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380):“萬曆三十一年正月……丁卯,謫原任翰林院簡討王肯堂為海鹽縣丞。”
  7. ^ ·顧秉謙等,《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13):“萬曆三十三年九月……乙酉,調太常寺少卿桂有根於南京,降簡討王肯堂為浙江秀水縣縣丞。”
  8. ^ ·郭毓秀,《金壇縣志》,(卷12):“丙午,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行人司副。人或謂詞林故物可立得,肯堂曰:‘吾非愛一官,特以先恭簡公歷任五十載,未滿一秩,吾毋不得沾一命,故隱忍就此三載贈母太夫人,從恭簡階也。’”
  9. ^ ·顧秉謙等,《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495):“萬曆四十年五月……甲辰,升河南參議張五典為本省副使,南京禮部郎中王肯堂為福建參議,南京兵部郎中秦一鵬為山東僉事。”
  10. ^ ·張廷玉等,《明史》(卷221):“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
  11. ^ 《三旌义门王氏族谱》卷五《事行》《王肯堂传记》:“久之,始迁福建参议粮储,而公已病矣。上疏乞休,不允。再调分守宁波,竟不能赴而卒。”“师谓公《成唯识论》有益后学,而其义未显,属公注之。公覃思者积年,会疾笃,置纸砚褥席间,成若干卷,趣赴剞劂,而后瞑目。”“生嘉靖己酉年九月十二日,卒万历癸丑年八月初八日。”
  12. ^ 利玛窦与西方投影几何之东来 (PDF). [2022-1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11). 
  13. ^ 一甲不預,則望館選-王肯堂的科名與萬曆科舉世風 (PDF). [2022-1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11). 
  14. ^ ·張廷玉等,《明史》(卷97):“王樵《讀律私箋》二十四卷。”
  15. ^ “那移出納”律與明代財政管理制度,曾美芳,2016年6月第57期,P.188,《臺大歷史學報》半年刊
  16. ^ 《律注文獻叢考》,P.219,張伯元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09月初版,ISBN 978-7-5097-9534-7
  17. ^ 明清私家律学如何影响清朝立法 - 最高人民检察院
  18. ^ 聖嚴. 《明末佛教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ISBN 780123815X (中文(简体)). 
  19. ^ 倪梁康. 王肯堂及其《八識規矩集解》.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