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歡迎打開時間之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意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佈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殺,又稱「卡廷森林大屠殺」、「卡廷事件」或「卡廷慘案」,是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於1940年4月至5月間對被俘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此次屠殺起源於拉夫連季·貝利亞的關於處決所有波蘭軍官成員的提議,正式文檔於1940年3月5日由包括約瑟夫·斯大林在內的蘇共中央政治局簽署批准。遇害人數估計約為22,000人,最常見的數字為21,768人。受害者中約8,000人是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的戰俘,其餘則是被指控為「情報人員、憲兵、破壞者、地主、工廠主、牧師及官員」而遭逮捕的平民,其中還包括波蘭籍的猶太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格魯吉亞人韃靼人白俄羅斯人以及基督教徒穆斯林

軍事衝突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德軍第二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意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


卡西諾戰役
卡西諾戰役

卡西諾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為突破冬季防線及攻佔羅馬而發動的一系列共4場高昂代價的戰役。在1944年初,冬季防線的西半部是德軍堅守的萊皮多、利里和加里利亞諾河谷和周圍的一些山峰,被統稱為古斯塔夫防線2月15日俯瞰山下卡西諾鎮的寺院,被美軍轟炸機投下了的1.400噸炸彈炸毀。轟炸後2天,德軍傘兵湧進廢墟;很矛盾的是,轟炸造成的破壞和由此產生的鋸齒狀荒地的瓦礫為這些地面部隊為避開空軍及炮兵攻擊提供更好的掩護。從1月17日5月18日,盟軍部隊向古斯塔夫防線發起4次大規模進攻。在最後一次攻勢中,盟軍沿20英里長的戰線集中20個師發起進攻,擊退了德國守軍,但同時負出了高昂的代價。

武器裝備

74號反坦克手榴彈
74號反坦克手榴彈

74號反坦克手榴彈俗稱粘性炸彈,是一款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設計和生產的手榴彈。它是其中一種為英國陸軍國土警衛隊而開發的反坦克武器。由於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時便成為一項替代品,以解決反坦克炮數量不足的問題。74號反坦克手榴彈由第一防衛司設計,它內部有一個盛載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強力粘合劑,用以固定於金屬外殼上。該手榴彈的設計有幾處缺陷。當使用者拉出手榴彈手抦上的針,外殼會一分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針將啟動爆炸機制。使用者然後需要將它放上敵方坦克或其他載具,亦必需用少許力以打破玻璃球。測試時,它不能粘附佈滿灰塵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針的話,玻璃球很容易就會粘上制服。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國土警衛隊,但在北非的英國和英聯邦軍隊亦有使用,在新幾內亞戰役亦有被澳大利亞陸軍採用。法國游擊隊亦有使用。

海上軍艦

大和號戰艦
大和號戰艦

大和號戰艦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型戰艦的一號艦,亦是大艦巨砲主義的象徵。艦名命名的由來是奈良縣的舊國名大和國。大和於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竣工及服役。其後,擔任了聯合艦隊旗艦的任務。後來,旗艦的任務被從大和的基礎上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武藏取代。1945年4月7日,大和由於被直擊彈擊中,導致艦上發生火災及對空武器被破壞。再者美軍裝備的高性能炸藥魚雷並集中攻擊大和左舷的結果,是令其喪失復原性及操控性。後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壞,令注排水十分困難。而後部操舵室更已完全損毀。在14時23分橫轉並沉沒。現在的大和,在長崎縣男女群島女島南方176千米,在水深345的地方。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製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遺

二戰歷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史達林
史達林

史太林蘇聯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任期間,他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導致了嚴重的饑荒。他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實施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同時斯大林也以對自己的個人崇拜、對政界和軍隊中的大清洗、對少數族裔的壓迫流放聞名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領導蘇聯和盟軍共同擊敗了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他扶植了東歐集團,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冷戰中與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峙。

軸心國傳記

費多爾·馮·博克
費多爾·馮·博克

費多爾·馮·博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二戰爆發後,波克先於1939年入侵波蘭的行動中指揮北方集團軍;1940年,波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1941年,波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波克指揮中央集團軍完成了數個重大的包圍與殲滅會戰,俘虜與擊潰超過百萬名蘇軍,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團軍在波克的反對下被抽調裝甲部隊至其他戰線,延遲了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攻擊時間,使蘇軍得以組織、集結部隊和設置防線,當地的冬季亦到來,而德軍莫斯科前線部隊並未獲得冬季裝備,攻擊力度盡失。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後又為B集團軍司令,指揮藍色行動,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隊進展過慢,引起希特拉不滿而被免職,從此便再未獲啟用。

二戰分類

分類拼圖
分類拼圖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