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war
軍事衝突

波蘭戰役是納粹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德軍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但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


巴巴羅薩行動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戰爭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東方戰線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和烏克蘭的東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的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裝備老舊和戰術不佳的蘇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由於嚴酷的寒冬而攻勢受阻。


突出部之役是納粹德國在1944年12月16日在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援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和狮鹫行动等,這些作戰的計畫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佔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四個軍,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是在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的極度秘密情況下計畫完成,即使是「Ultra」也未顯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於自己的進攻計畫、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第1軍團提升了突擊的效果。盟軍的情報部門完全未能察覺即將來臨的攻擊,而這意料之外的攻擊是發生在盟軍的強大空軍不能起飛的陰天,由德軍向盟軍防線薄弱部份發起進攻。


希臘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希臘本土及阿爾巴尼亞南部的戰爭,戰爭是由同盟國(希臘及大英國協)與軸心國(德国及意大利)之間對壘,包括克里特島戰役及數次海上戰役,希臘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戰場的大愛琴海部份。希臘戰役一向被認為是希意戰爭的延續,這場戰爭是義大利軍隊從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開始,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人被驅逐出希臘及希臘軍隊攻佔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大片領土,1941年3月,義大利的主要反攻失敗,德國向其盟友出手援助。希臘的戰事在伯羅奔尼撒的卡拉馬塔陷落後以德國完全勝利而結束;整個戰事持續24天。不過,無論德國及同盟國高層均對希臘士兵的勇敢表示欽佩。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他们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这次保卫战的成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四行仓库只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因此就将整个战斗展现在了西方世界面前。这进一步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但并没有如蒋中正所希望的那样给中国抗日战争带来实质性的国际支援。四行仓库经过改建后现今仍然存在,部分空间被改为纪念馆用来纪念四行仓库保卫战。

雷伊泰灣海戰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有海军历史学者认为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雷伊泰灣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大日本帝國海军联合舰队战败。


天王星行動为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战略性军事行动代号,目标为包圍德國第6軍團、羅馬尼亞王國第3和第4軍團及部份德國第4裝甲軍團。這個行動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一部分,作戰目的是消滅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及週邊地區的德軍。天王星行動的策劃早在1942年9月便開始,最終發展成包圍、消滅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在高加索地區的其他德軍。由于德軍沒有準備好在冬季作戰,加之位於蘇聯南方的部隊過分分散,其側翼又由較為貧弱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及義大利軍隊防守,因此蘇聯红軍佔盡了優勢。蘇軍的攻勢自羅馬尼亞軍隊正面防線展開,這些軸心國軍队战斗素质不如德军,同时还缺乏對抗蘇聯裝甲部隊的重型武器。


東所羅門海戰發生在1942年8月24日——1942年8月25日,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第3次航母戰役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與日本帝國海軍之間的第2大戰鬥。自從在珊瑚海和中途島以來,雙方的艦艇從來沒有直接看見對方。相反,任何一方所有的攻擊均由航空母艦或陸基飛機實施。經過多次破壞性空襲,美國和日本帝國的海軍戰鬥水面艦艇退出戰區以確保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明確的勝利。然而,美國和它的盟友比日本顯然獲得了更大的戰術和戰略優勢,因為盟軍部隊遭受比日軍較少之損失,而日軍失去了大量的飛機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島戰事或簡稱瓜島戰役,代號為瞭望台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洲和新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大日本帝國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瓜达尔卡纳尔是中途岛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眼鏡蛇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第戰役期間,美國第1軍團在D日8週之後,發起進攻的行動代號。美國陸軍中將奧馬爾·布萊德雷的意圖是趁德軍集中注意力應付英軍和加拿大軍在卡昂的軍事活動時,利用對手的分心和戰線上的不平衡,突破面對他的部隊的德軍防線。一旦一條走廊被建立起來,第1軍團屆時將能夠推進到布列塔尼,迂迴德軍兩翼和清除諾曼第灌叢農村對自己部隊推進的障礙。經過進攻開始時緩慢的進展後,德軍的抵抗崩潰,被擊潰部隊的殘餘邊戰邊逃到塞納河。由於缺乏資源,以應付這種情況,德軍的反攻未能成功,而整個諾曼第防線也崩潰了。眼鏡蛇行動,連同同時由英國第2和加拿大第1軍團的進攻,確保了盟軍在諾曼第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希意戰爭是義大利王國及希臘王國之間在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4月23日間爆發的軍事衝突,它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巴爾幹戰役的開始,從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干預起,這場衝突被稱為希臘戰役。最早其目的是由於本尼托·墨索里尼想要向阿道夫·希特勒證明義大利為地中海海域的大國,並且藉由戰爭勝利的方式來讓希特勒承認義大利對於南歐地區的影響力。然而這次戰爭最後反而像德國以及同盟國凸顯出義大利軍事實力薄弱的問題,並且迫使得德國必須對於戰事進行干預。在4月23日,包括義大利人在內的停戰協定被訂定,希臘-義大利戰爭正式結束。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該戰事迫使德國因為幫助義大利而延後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這使進攻被延後及令德軍面對俄羅斯嚴寒的冬天,進而導致莫斯科戰役的失敗。


中國抗日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入侵中国导致的中日之间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與期間,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


法國戰役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德軍第二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


西班牙内戰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得到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衝突和軸心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份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war/15 莫斯科戰役是蘇聯歷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最初,蘇聯紅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三層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攻勢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攻勢把德軍逐回奧廖爾、維亞濟馬及維捷布斯克,同時在過程中包圍了三個德國軍團。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紅軍首次成功的戰略性攻勢,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及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發生於1942年10月2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第4場航母戰役和美國海軍和日本帝國海軍之間在漫長的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第4場海上戰鬥。類似於前三次在珊瑚海、中途島和東索羅門的航母间戰鬥,雙方艦艇很少在直接視覺範圍內看見對方。相反,雙方幾乎所有的攻擊均由航空母艦上的或陸基飛機發動。日本在船舶沉沒和損壞的損失巨大,而日本失去了之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是不可替代的,這曾提供了相對於盟國一個重要的長期戰略優勢,而盟國飛行員在戰鬥中損失相對較低。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由於蘇聯紅軍在冬季的成功反攻,德意志國防軍自莫斯科周圍被逐退。同時,紅軍也耗盡了其後備力量。因此,他們嘗試奪回卡爾可夫來擴大戰果,鞏固其戰略主動權。1942年5月12日,由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所指揮的蘇軍自冬季反攻時形成的突出部向德國第6軍團發動攻勢。蘇軍在攻勢進行之初有成功的跡象,但隨後即被德軍強力的反擊而潰敗。由於蘇軍參謀人員以及最高統帥约瑟夫·斯大林對德國第6軍團實力錯誤認知,同時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訓部隊的實力,讓戰鬥經驗較豐富的德軍能自戰線上的兵力空隙處繞過,完成其鉗形攻勢,將蘇軍包圍殲滅。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war/23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war/24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war/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