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歡迎打開時間之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意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佈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馬歇爾計劃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為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軍事衝突

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導致的中日之間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戰之說。


冬季風暴作戰
冬季風暴作戰

冬季風暴作戰發生在1942年12月12日12月23日,是德國第4裝甲軍團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為嘗試救出被包圍的軸心國軍隊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在11月底,蘇聯紅軍完成了天王星行動,包圍了在史達林格勒城內及附近之軸心國軍隊,在史達林格勒包圍圈中及圈外的德軍被重新配屬在由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指揮的頓河集團軍,當紅軍繼續增加其力量,分配盡可能多的兵力及裝備實施計劃中的土星行動,從而將德國A集團軍從其它德意志國防軍孤立起來時,德國空軍已經開始嘗試利用空中橋樑向史達林格勒城內的德軍進行補給,但是當德國空軍証明沒有能力執行其使命及情況變得明顯地只有一次成功的突圍出現戰況才有可能改變,曼施坦因決定籌劃及實施一次專門的救援行動。

武器裝備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被改造成主力戰車供給裝甲師使用。此時的四號坦克的質素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

海上軍艦

大和號戰艦
大和號戰艦

大和號戰艦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型戰艦的一號艦,亦是大艦巨砲主義的象徵。艦名命名的由來是奈良縣的舊國名大和國。大和於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竣工及服役。其後,擔任了聯合艦隊旗艦的任務。後來,旗艦的任務被從大和的基礎上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武藏取代。1945年4月7日,大和由於被直擊彈擊中,導致艦上發生火災及對空武器被破壞。再者美軍裝備的高性能炸藥魚雷並集中攻擊大和左舷的結果,是令其喪失復原性及操控性。後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壞,令注排水十分困難。而後部操舵室更已完全損毀。在14時23分橫轉並沉沒。現在的大和,在長崎縣男女群島女島南方176千米,在水深345的地方。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製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遺

二戰歷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史達林
史達林

史太林蘇聯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任期間,他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導致了嚴重的饑荒。他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實施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同時斯大林也以對自己的個人崇拜、對政界和軍隊中的大清洗、對少數族裔的壓迫流放聞名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領導蘇聯和盟軍共同擊敗了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他扶植了東歐集團,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冷戰中與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峙。

軸心國傳記

山本五十六,舊名為「高野五十六」,大日本帝國海軍軍人,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擔任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指揮高層以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最高司令長官,生前軍銜最高達到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軍中歷任重要職位,進行了多項重大變更與改革,尤其是親手組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早期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並策劃或指揮了數次關鍵性的戰役,例如攻擊美國海軍基地的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島戰役。山本在搭乘飛機前往所羅門群島前線陣地視察的路上遭美軍P-38閃電式戰鬥機攔截,座機被擊落。山本之死對瑜仍在作戰的日本軍隊士氣造成了沉重打擊。

二戰分類

分類拼圖
分類拼圖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