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歡迎打開時間之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殺,又稱「卡廷森林大屠殺」、「卡廷事件」或「卡廷慘案」,是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於1940年4月至5月間對被俘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此次屠殺起源於拉夫連季·貝利亞的關於處決所有波蘭軍官成員的提議,正式文檔於1940年3月5日由包括約瑟夫·斯大林在內的蘇共中央政治局簽署批准。遇害人數估計約為22,000人,最常見的數字為21,768人。受害者中約8,000人是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的戰俘,其餘則是被指控為「情報人員、憲兵、破壞者、地主、工廠主、牧師及官員」而遭逮捕的平民,其中還包括波蘭籍的猶太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格魯吉亞人韃靼人白俄羅斯人以及基督教徒穆斯林

軍事衝突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德軍第二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


卡西諾戰役
卡西諾戰役

卡西諾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為突破冬季防線及攻佔羅馬而發動的一系列共4場高昂代價的戰役。在1944年初,冬季防線的西半部是德軍堅守的萊皮多、利里和加里利亞諾河谷和周圍的一些山峰,被統稱為古斯塔夫防線2月15日俯瞰山下卡西諾鎮的寺院,被美軍轟炸機投下了的1.400噸炸彈炸毀。轟炸後2天,德軍傘兵湧進廢墟;很矛盾的是,轟炸造成的破壞和由此產生的鋸齒狀荒地的瓦礫為這些地面部隊為避開空軍及炮兵攻擊提供更好的掩護。從1月17日5月18日,盟軍部隊向古斯塔夫防線發起4次大規模進攻。在最後一次攻勢中,盟軍沿20英里長的戰線集中20個師發起進攻,擊退了德國守軍,但同時負出了高昂的代價。

武器裝備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被改造成主力戰車供給裝甲師使用。此時的四號坦克的質素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

海上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她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但改建完成後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並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16號太陽神17號的指揮艙,最後在1973年退役除籍。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製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遺

二戰歷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蔣中正
蔣中正

蔣中正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華民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橋鎮,生於清朝浙江省寧波奉化縣溪口,逝世於中華民國台北市的住所士林官邸內。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他是唯一同時統治過中國大陸台灣的近代中國領導人。蔣中正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毀譽兼有的人,人們對他評價趨於兩極化。蔣中正留下文字極多,但許多文章由蔣之文學侍從陳布雷陶希聖等代筆,如《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主要內容收入《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軸心國傳記

費多爾·馮·博克
費多爾·馮·博克

費多爾·馮·博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二戰爆發後,波克先於1939年入侵波蘭的行動中指揮北方集團軍;1940年,波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1941年,波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波克指揮中央集團軍完成了數個重大的包圍與殲滅會戰,俘虜與擊潰超過百萬名蘇軍,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團軍在波克的反對下被抽調裝甲部隊至其他戰線,延遲了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攻擊時間,使蘇軍得以組織、集結部隊和設置防線,當地的冬季亦到來,而德軍莫斯科前線部隊並未獲得冬季裝備,攻擊力度盡失。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後又為B集團軍司令,指揮藍色行動,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隊進展過慢,引起希特勒不滿而被免職,從此便再未獲啟用。

二戰分類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