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
欢迎打开时间之门!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过规模最庞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广泛的全球性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以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以及由德国日本意大利军国主义国家所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在战争进展到最为激烈时全世界有近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整整有超过1亿多名军事人员被动员并参与这次军事冲突,并且估计有19亿以上的人口因而被卷入战争之中。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之上,同时也将民用与军用的资源合并以方便统筹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部总计造成将近5,000万至7,200万人因而死亡,占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9亿7千万)3.18%左右的比例,这也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人类历史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此外根据估计在战争期间导致近13,850亿美元的钱财损失,并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厂、农庄、铁路和桥梁则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坏。

尽管在战争爆发前由于主张军国主义之轴心国集团的举动各地便爆发不少军事冲突,这包括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爆发的殖民地战争、以及中国与日本展开的军事冲突等,但绝大多数学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导致欧洲战场爆发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战火立刻遍及到欧洲、亚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时交战双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后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宣告结束,由同盟国集团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战争结束后苏联美国分别发展成为超级大国,进而造成之后长达45年的冷战,而为了避免之后爆发这类大规模军事冲突使得世界各国一同成立了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自决风气也促使亚洲与非洲展开许多非殖民化运动,但另一方面欧洲则开始追求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

特色条目

纳粹德国禁烟运动
纳粹德国禁烟运动

纳粹德国禁烟运动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德国的禁烟运动。在德国医师首次研究出吸烟肺癌的关联后,纳粹德国便开始强烈提倡禁烟运动,而开创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众禁烟运动。二十世纪初起,禁运动逐渐在各国生根,但除德国外成效明显不彰。德国禁烟运动获得权力渐长的纳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响力最甚的禁烟运动。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领袖谴责吸烟行为,有的更公然批判购买香烟。在纳粹统治下,吸烟与其对健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蓬勃发展。希特勒本人厌恶香烟,而纳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烟运动因素。禁烟运动并结合了反犹太主义种族主义

军事冲突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也被称为瓜达尔卡纳尔岛战事或简称瓜岛战役,代号为瞭望台行动,是同盟国部队(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中,于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周围的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以保护美国澳洲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这是在科科达小径战役实施数个月后,盟军对大日本帝国实施的第2个主要攻势。瓜达尔卡纳尔是中途岛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雷伊泰岛战役
雷伊泰岛战役

雷伊泰岛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军队在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于1944年10月17日12月31日进攻位于菲律宾中部雷伊泰岛之战役,以消灭由日军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日本军,此战役为解放整个菲律宾群岛、建立菲律宾之民主及结束日本在菲律宾3年多之统治拉开叙幕。雷伊泰岛战役是美国人解放菲律宾的第一步及决定性的行动,美军在此战役付出了损失15,584人的代价,其中3,593人死亡。日军在此战役中估计付出了80,000人之代价,损失极其惨重。总之,日本在雷伊泰岛战役的损失是决定性的,日本被赶出菲律宾群岛令盟军能切断日本的外来资源供应,盟军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希望快将实现。

武器装备

74号反坦克手榴弹
74号反坦克手榴弹

74号反坦克手榴弹俗称粘性炸弹,是一款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和生产的手榴弹。它是其中一种为英国陆军国土警卫队而开发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时便成为一项替代品,以解决反坦克炮数量不足的问题。74号反坦克手榴弹由第一防卫司设计,它内部有一个盛载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强力粘合剂,用以固定于金属外壳上。该手榴弹的设计有几处缺陷。当使用者拉出手榴弹手抦上的针,外壳会一分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针将启动爆炸机制。使用者然后需要将它放上敌方坦克或其他载具,亦必需用少许力以打破玻璃球。测试时,它不能粘附布满灰尘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针的话,玻璃球很容易就会粘上制服。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国土警卫队,但在北非的英国和英联邦军队亦有使用,在新几内亚战役亦有被澳大利亚陆军采用。法国游击队亦有使用。

海上军舰

无畏号航空母舰
无畏号航空母舰

无畏号航空母舰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为艾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三号舰。无畏号于1941年开始建造,1943年下水服役,开始参与太平洋战争。战后无畏号退役封存,在朝鲜战争后开始进行SCB-27C改建,又在期间重编为攻击航母,于1954年在大西洋舰队重新服役。稍后无畏号又进行SCB-125现代化改建,增设斜角飞行甲板。1962年无畏号重编为反潜航母,舷号改为CVS-11,继续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执勤。稍后无畏号参与美国的太空计划,分别担任水星-宇宙神7号双子座3号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无畏号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参与越战。无畏号在1974年退役,海军在1981年将无畏号捐赠到纽约作博物馆舰。1986年,无畏号获评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航空武器

B-17轰炸机
B-17轰炸机

B-17轰炸机美国波音美国陆军航空军制造的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美军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轰炸机的生产合约,当时参与竞争还有道格拉斯格伦·L·马丁,最终波音设计的机型胜出,甚至比陆军航空军原先要求的规格更好。B-17的原型机在一次时坠毁令合约取消,但陆军航空军对波音的B-17设计印象深刻并订购了13架,其后陆军航空军恢复全面量产,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种多用途的飞机,除了在美国陆军航空军中作为轰炸机服役及在皇家空军中作炸弹运输机外,其他国家亦有采用。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B-17是美国陆军航空军对德国工业和军事目标进行日间战略轰炸的主力机种。战后因为结构坚固,有不少被使用为森林消防机,直到1980年代美国还有一批B-17消防机在使用。

二战拾遗

二战历史上的今天

同盟国传记

杨慕琦爵士是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1886年6月30日生于英属印度1909年1928年间于锡兰任职,官至首席助理辅政司兼锡兰行政局秘书,后来先后于塞拉利昂巴勒斯坦托管地服务,期间曾任塞拉利昂护督及署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1933年1938年出任巴巴多斯总督,期间推行不少改革,贡献良多。在1941年9月,杨慕琦获委任为第21任香港总督,惟日本随后在同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继而入侵香港,最终杨爵士在12月25日向日军投降,沦为战俘,开展了香港3年零8个月艰辛的“日治时期”。大战在1945年8月结束后,杨慕琦没有立即复任港督,而香港事务则暂由军政府打理,直到他在1946年复任港督。战后杨慕琦爵士试图在任内于香港推行“杨慕琦计划”,试图改革香港政治,但碍于中国大陆局势不稳,方案以流产告终。杨慕琦卸任港督以后,选择退休,未有再出任公职,晚年退居于英国英格兰温彻斯特,最后在1974年5月12日逝世,享年87岁。

轴心国传记

费多尔·冯·博克
费多尔·冯·博克

费多尔·冯·博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陆军元帅。二战爆发后,波克先于1939年入侵波兰的行动中指挥北方集团军;1940年,波克再于西线攻势中指挥B集团军;1941年,波克再度担任中央集团军司令,为入侵苏联的作战——“巴巴罗萨行动”的主力。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波克指挥中央集团军完成了数个重大的包围与歼灭会战,俘虏与击溃超过百万名苏军,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团军在波克的反对下被抽调装甲部队至其他战线,延迟了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攻击时间,使苏军得以组织、集结部队和设置防线,当地的冬季亦到来,而德军莫斯科前线部队并未获得冬季装备,攻击力度尽失。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团军总司令,后又为B集团军司令,指挥蓝色行动,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队进展过慢,引起希特勒不满而被免职,从此便再未获启用。

二战分类

分类拼图
分类拼图

其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