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病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圖邦病毒
圖邦病毒

擬菌病毒科(Mimiviridae)是核質巨DNA病毒的一個,成員均為巨大病毒,包含拟菌病毒Klosneuvirus英语KlosneuvirusCafeteriavirus英语Cafeteriavirus图邦病毒等,可能還包含許多目前被歸在藻類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的病毒。本科病毒的天然宿主的範圍甚廣,包括變形蟲定鞭藻門綠藻門古蟲界不等鞭毛類真核生物的不同類群,可能還包含能感染動物鱘魚)的Namao病毒德语Namao-Virus,亦有在人體中被發現的紀錄。

擬菌病毒科的病毒常與噬病毒體转座病毒体英语Transpoviron等元件共同出現,且本科病毒基因組中,早期轉錄的基因之啟動子中常有AAAATTGA的序列,基因的轉錄常以莖環結構終止,且許多病毒具有編碼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為此類病毒的重要特色,其中图邦病毒的基因組中甚至有多達20種不同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

病毒感染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狀總覽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狀總覽

埃博拉出血熱是一種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在埃博拉河附近发现而得名。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週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以及出疹症狀。病情之后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衰竭腎衰竭,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体外出血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内因血容量過低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埃博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週至數月内,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埃博拉病原體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醫界以及社區的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接觸者追蹤、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应穿著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埃博拉出血熱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

疫情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又稱SARS事件,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所引發的流行病疫情,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间散布于29个国家和地区。疫情的原发疫源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顺德市。疫情造成全球超过8,000人感染,导致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774例病人死亡,此次疫情初期讯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掩蓋,有關訊息透過参与SARS治疗的医师網際網路SMS中國社會傳播,最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视察时知晓,後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压力迫使中國黨政官員承認了疫情的嚴重性,並允諾與世界卫生组织充分合作。在疫情擴散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引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關注。

精選圖片

A man sneezing

飛沫流感病毒SARS-CoV-2等許多呼吸道病毒傳染的方式。呼吸、交談、咳嗽與打噴嚏都會釋放飛沫。

圖片來源:James Gathany (2009)

語錄

推薦條目

相關新聞

世界各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示意圖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英语Gouécké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英语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英语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1949年-)為英国科学家,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89年,他与朱桂霖英语Qui-Lim Choo郭勁宏丹尼尔·布拉德利共同发现了丙型肝炎。他还于1986年共同发现了丁型肝炎基因组。霍顿現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與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防治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德國麻疹)的疫苗,由三種疾病病毒的活性減毒性病毒混合而成,是以注射的方式施打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最早是由莫里斯·希勒曼默克藥廠時所研發。

最早特許的麻疹疫苗是在1963年問世,在1968年出現了改良版的疫苗。腮腺炎疫苗及風疹疫苗分別是在1967年及1969年發明的。1971年時這三種疫苗合併為三联疫苗,也就是麻腮风三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在1971年獲得美國的許可使用,在1989年開始引入第二劑的施打。自從1970年代出現的最原始版本起,麻腮风三联疫苗開始在世界各地廣為使用,已在超過六十個國家使用,數量超過五億劑。

麻腮风三联疫苗一般是給兒童施打的疫苗,第一劑一般是在一歲時施打,在入學前(大約四到五歲)會再施打第二劑。第二劑是為了小部份(約2至5%)施打第一劑後對麻疹還無法完全免疫的人施打,使其建立免疫力,不過施打疫苗的時程會隨各國而不同。

分類

病毒的子分類

主題

任務

維基專題與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計畫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