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病毒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與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或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與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與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真菌病毒(Mycovirus)泛指可以感染真菌的病毒。多數真菌病毒都屬於雙股RNA病毒,但也有約三成屬於正義單鏈RNA病毒。真菌病毒必須具備感染健康真菌的能力,許多真菌細胞內類似病毒的物質並無感染能力,故只能稱為類病毒顆粒,並非真正的真菌病毒。大多數真菌病毒的感染都沒有任何症狀,它們可能在長期共演化之下,演化出對宿主無害、甚至對宿主有益的共生機制,例如嗜殺酵母細胞內的雙股RNA病毒可編碼毒素,幫助其宿主毒殺周圍的其他酵母菌,不過仍有少數真菌病毒的感染會嚴重影響真菌的生長,並降低部分植物病原真菌感染植物的能力。真菌病毒學是病毒學中一個相對較新的分支領域,其研究範圍包括真菌病毒的分類、起源、演化、宿主種類、傳播機制與對宿主的影響等。
病毒感染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人類引起之病症。大約有90%到95%的感染並沒有任何症狀。剩下5%到10%有發燒、頭痛、嘔吐、腹瀉、頸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輕微症狀,肌力變弱的狀況往往發生在下肢,大多數的人可以自行復原,但少數的人會造成終生殘疾。在感染此病毒造成肌力變弱的患者中,有2%到5%的幼年患者與15%到30%成年患者會導致死亡。從後小兒麻痺感染症候群中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有如同感染時期一樣的肌力不足。該病不僅會感染小兒,成年人也會因感染發病而造成殘疾,如發明四乙基鉛與氟利昂的美國化學家托馬斯·米基利等。脊髓灰質炎病毒通常經糞口傳播,脊髓灰質炎疫苗可預防此病感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旅客還有居住在脊髓灰質炎病毒依然猖獗的國家裡面的居民,應追加注射/服用脊髓灰質炎疫苗。一旦感染後,目前尚無特效藥或療法。
脊髓灰質炎已存在有千年之久,在古代的藝術品中,處處可見對此病症的描寫。在1789年,英國醫師麥可·安德伍德首先對脊髓灰質炎提出完整的臨床描述,大規模的疾病爆發始於19世紀末的歐洲與美國。20世紀,小兒痲痺症更接著成為疫區中最讓人擔憂的幼童疾病。1950年代,美國病毒學家喬納斯·索爾克製作出世上第一劑小兒痲痺疫苗。期盼藉由疫苗的施打和早期發現,WHO在2013年預計最終可於2018年將這個疾病自世界上根除。脊髓灰質炎的感染人數,已從1988年的35萬例,降至2013年的416例,不過在2013年在敘利亞出現幾例新個案,且2014年五月,世界衛生組織因為小兒痲痺症在亞洲、非洲以及中東的疫情爆發所以發佈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疫情
1889–1890年流感大流行又稱俄國流感,是指於1889年爆發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最主要的一波疫情發生於1889年-1890年,此後1890年-1892年又發生了兩波較大規模的疫情。此次大流行共造成了全球約100萬人死亡,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也是十九世紀最嚴重的疫情之一。
1889年5月,該病最早在俄羅斯帝國位於中亞地區的布哈拉被發現,與此同時加拿大、格林蘭島等地也有疫情報告。俄國當地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加重了疫情。1889年10月,該流感傳播到了聖彼得堡、莫斯科,並沿着鐵路線傳播到了歐洲大陸。1890年初,流感傳播到了美國,紐約、波士頓等地相繼爆發疫情,共造成約13000名美國人死亡。
俄國流感的致病病原不明確,有研究認為是H2N2流感病毒,有研究認為是H3N8流感病毒,也人認為是人類冠狀病毒OC43造成,而非流感病毒所致。
精選圖片
語錄
推薦條目
病毒種類:冠狀病毒 • 輪狀病毒
• 鼠冠狀病毒
• 人類冠狀病毒229E
• 人類冠狀病毒NL63
• 果子貍SARS冠狀病毒
• B病毒
病毒疾病:流行性感冒 • 埃博拉出血熱
• 登革熱
• 天花
• 腦膜炎
• 貓傳染性腹膜炎
疫情與流行病學:中國大陸艾滋病情況 • 2019冠狀病毒病朝鮮疫情
大眾文化:與時間賽跑:在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尋找希望
人物:安尼魯·康特
相關新聞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的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的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的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1949年-)為英國科學家,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1989年,他與朱桂霖,郭勁宏和丹尼爾·布拉德利共同發現了丙型肝炎。他還於1986年共同發現了丁型肝炎的基因組。霍頓現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與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防治
司美匹韋(Simeprevir),是一種抗病毒藥物,常與其他藥物併用治療C型肝炎。本品主要用於治療C型肝炎第一及四型基因型,常見的市售藥名為奧利西奧。可併用的藥物有索非布韋、利巴韋林及長效型干擾素α(。此藥治療C型肝炎的治癒率高達八至九成,同時罹有愛滋病的患者也可以使用。通常的療程為每天口服一次,持續12週。
司美匹韋常見的副作用為有疲倦感、頭痛、起紅疹、搔癢及畏光。若患者有B型肝炎病史,亦可能會使相關潛伏疾病復發。肝臟功能嚴重不佳者不建議使用,懷孕的患者如果併用利巴韋林可能影響胎兒;與索非布韋併用是否安全,則尚無定論。本品屬於C型肝炎病毒蛋白酶抑制劑,可透過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活性以阻止病毒複製增生。
分類
主題
任務
- 發表您對這個主題頁面的看法
- 加入病毒專題
- 在病毒相關條目的討論頁加上{{WikiProject Viruses}}
- 創立目前仍缺乏的病毒條目
- 擴充現有的病毒小作品與初級條目,增添內容、圖片與參考來源
- 擴充現有的病毒條目,將其提升至優良條目
或典範條目
等級
- 推薦可展示於本頁的條目、圖片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