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亮
外觀
劉宇亮 | |
---|---|
大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 |
籍貫 | 四川綿竹縣 |
字號 | 字季龍,號蓬玄 |
出生 | 六月初二日 |
逝世 | 崇禎十五年(1642年) |
出身 | |
|
劉宇亮(?—1642年),字季龍,號蓬玄,四川綿竹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己未進士。崇禎時任內閣首輔。
生平
[編輯]萬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四川鄉試舉人,四十七年(1620年)登己未科進士[1],改庶吉士[2],天啓元年(1621年)授翰林院檢討[3]。天啟二年(1622年)參與修撰《明熹宗實錄》,後授南京光祿寺卿[4]、左春坊贊善、右春坊右諭德[5]。崇禎年間,兼任翰林院侍讀[5]、詹事府少詹事[6],嘉議大夫[7]、兼侍讀學士[7]。升吏部左侍郎[8]。崇禎十年(1637年)陞任禮部尚書[8],兼東閣大學士[8]。次年改文淵閣大學士[9],督察各鎮援兵。再兼兵部尚書[9]。《明史》有傳[10]。
事跡
[編輯]劉宇亮其人短小精悍,善擊劍。在翰林院時,常與家僮角逐為樂。其性不嗜書,在館中纂修、直講、典試諸事務,皆不勝任[10]。
在京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受徐光啟的影響,接受了西方科學文化和天主教信仰。崇禎十四年(1641年), 他邀請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傳道,並在當地建堂,即後來的綿竹耶穌聖心堂。綿竹的天主教會(今屬天主教成都教區)也成了川南貴三省天主教會的母教會。《聖教入川記》中對劉宇亮的描述是「短小精悍,善擊劍。居翰林,常與家僮角逐為樂。性不嗜書,館中纂修、直講、典試諸事,皆不得與[11]。」
家族
[編輯]曾祖劉廷圭,貢生。祖父劉夔,主簿。父劉延齡,知縣。有兄劉宇烈。
參考文獻
[編輯]-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履歷》:劉宇亮,蓬玄,禮一房,甲午六月初二日生。綿竹縣人,壬子五名,會二百三,三甲一百九十一。吏部政,改庶吉士,辛酉授檢討,戊辰管撰文,升右贊善,升右諭德,戊辰養病,辛未升左庶子,掌左春坊印,升少詹事,管纂修,癸酉升詹事。
- ^ 神宗實錄 ,591卷
- ^ 熹宗實錄 ,12卷
- ^ 崇禎長編 ,14卷
- ^ 5.0 5.1 崇禎長編 ,41卷
- ^ 崇禎長編 ,63卷
- ^ 7.0 7.1 熹宗實錄 ,1卷
- ^ 8.0 8.1 8.2 崇禎實錄 ,10卷
- ^ 9.0 9.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33505號
- ^ 10.0 10.1 《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 ^ 古洛東 (編). 《圣教入川记》 (PDF).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p. 2 [1918] [2024-04-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19) (中文(簡體)).
參見
[編輯]外部鏈接
[編輯]官銜 | ||
---|---|---|
前任: 孔貞運 |
明朝內閣首輔 1639年-1640年 |
繼任: 薛國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