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序听迷诗所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序听迷诗所经》,著於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或更早,有学者认为其被撰寫于公元635年至公元638年之间,其講述了基督教教內的聶斯脫留派(後演變為大秦景教)的思想

《序聽迷詩所經》開篇部份

該教典所用的紙張為厚黃紙,並且有捲軸,內容計有2830字,共170行(但遺漏了數行)。該教典被发现于敦煌石室,現存於日本

內容結構

[编辑]

宗教史學家林悟殊聲稱該教典的卷面漂亮、首尾完整、內容混亂,不似是被偽造出來的內容,可能是抄本,與《一神論》的作者應為同一人,內容為:

  • 一、大秦景教的教義。
  • 二、景尊降生以拯救世人一事。

該教典的內容的特點包括文法怪異、出現頗多佛教化用語,如:「移鼠」、「天尊[1]

學術研究

[编辑]

宗教史學研究人聲稱雖然《序听迷诗所经》的作者使用了「诸佛」、「」、「恶业恶报」、「受戒」及「阿羅漢」等佛教所使用的詞語,但是他們其實只是憑藉自己對佛教的粗淺認識,通過這些詞語來解釋大秦景教教義,例如「佛」被用來指稱匠帝,又例如 「诸佛」可能被用來指稱诸灵天使,並非因受到佛教教義所影響一事而使用這些詞語,故此其聲稱當時佛教教義尚未滲入大秦景教教內[2]。另一方面,有宗教史學家聲稱「諸佛」可能被用來指諸神或天使,當中諸神一詞是《舊約聖經》經常提及的,有神學家聲稱作者使用「佛」來指稱天主此舉並不恰當,原因是佛陀一詞的意思是覺者 而非神明,將其譯為「天尊」或「佛」此舉容易使大秦景教教義被與道教教義及儒教教義混淆在一起[3]

宗教哲學家聲稱從《序听迷诗所经》的內容的風格來看,它可能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因翻譯別的教典的內容一事而被寫成的,其聲稱《序經》的內容可能出自因一些人記錄了大秦景教宣教師以口頭方式宣教時所説的話一事而被寫成的講道文,這些內容可能不是被記錄在講稿上的,而是被即場記錄下來的,故顯得頗為雜亂無章,此外,其聲稱《序经》的內容包含了尊君思想,這可能反映了波斯經教神職人員在該宗教最初傳入中華時為取悅君王以得到立足之地一事而作出的努力[4]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田立柱. 《序听迷诗所经》—耶稣降生. 翼报. 2016-12-15 [2025-07-01] (中文). 
  2. ^ 龔天民.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略窥基督教与佛教的互动情形. 為真道爭辯. [2025-07-01] –通过归主出版社 (中文). 「序经」系属于景教经典中最古的一部,被撰述于景教入唐后不久之时。经文文字晦涩难解,连羽田享博士也大喊头痛。经之内容系叙说弥赛亚(耶稣)讲说天尊耶和华之法,以及从新旧两约圣经请说基督教教义与弥赛亚一代记。然而,在经中却出现了不少「诸佛」、「佛」、「恶业恶报」、「受戒」……等佛教重要用语。例如「诸佛及非人平章天阿罗汉」、「谁报佛慈恩」、「如有恶业众生堕落恶道」、「受戒人」等等。根据笔者之种种研究比较结果,「佛」系被用作基督教的神,「诸佛」似在指「诸灵」或「天使」。「恶业恶报」,非如佛教中的那般精细解释,不过是指犯恶者将要堕落于恶道地狱之意罢了。所谓「受戒」,无疑在指「受洗」而言了。关于「序经」中的佛教用语,愚见以为此乃不过是在初唐时的景教宣教师们,基于肤浅的佛教智识,借用了佛教用语,拟解释新兴宗教的景教教义罢了。当时景教的思想尚保持着一神论,还未受容有佛教教义。 
  3. ^ 宋蘭友. 景教有關「天主」的翻譯. 神學年刊. 1978, (2): 41-54 –通过聖神神哲學院. 在序聽迷詩所經內,「一神」這詞也不曾出現。我們很難肯定景教的傳教士,在應用這三個詞有什麼特別的含意,不過從這三篇經文來看 ,似乎「一神」是用來強調天主的一致性 ,而「天尊」卻用來表示天主的超越性。此外,我們知道,「天尊」本來是道教尊稱神的名詞。景教作者寫漢文經典時,隨手借用道家名詞,是在傳播三教同源的思想,以為「天尊即神」?抑是因為基督宗教初初傳到中國,要表達教義,苦無適當的詞彙名稱,只好就地取材,或用「天尊」,或用「佛」來代替希腊文Theos或英文God的意思?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們這樣不經修飾的用另一語言的名詞,借用另一種文化思想,無疑會使基督宗教與道教與儒家的思想,混淆不清。 …… 序經在不少地方都用「佛」或「諸佛」這兩個名詞,例如:「諸佛及非人平章天阿羅漠(漢),誰見天尊在於眾生。」「諸佛為此風流轉」,「人急之時每稱佛名」,「誰報佛慈恩」,「天尊受許辛苦,始立眾生,眾生理佛不遠 。」「此人及一依佛法,不成受戒之所。」「先遣眾生禮諸天,佛為佛受苦置立。」「聖上宮殿,於諸佛求得」等等。羽田亨博士和佐伯好郎博士都以為這些「佛」和「諸佛」,都是指基督宗教的God的意思。但龔天民先生則以為序經中的「佛」和「諸佛」的意義不同。他以為單數的「佛」是指上帝。但「諸佛」卻不是,他以為諸佛是指舊約中的諸神或天使而言。例如聖詠:「主啊,諸神之中沒有可比你的。」(詠86:8)「我要一心稱謝你 ,在諸神面前歌頌你。」(詠138:1) (見龔著)用佛和諸佛代舊約中的「上主」「雅威」和「諸神」的意思,也許可以說得通,但我以為我們很難說「佛」可以代替新約中天主,尤其是「天父」的概念。因為佛原是覺者的意思,是了悟無明十二因緣起論,知生死之由來,在心靈上獲得解脫生死之苦者。佛的本質和基督仁慈之父,時時以人類之救贖為念的天主,實在完全不同,我們又怎能以這個字來譯新約的Theos呢?再說,從佛的本質上看,佛只是覺者,並不是神或一個超越的存在。這種佛即神的思想,大概是因為漢朝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人用道教的神仙思想接受佛教的結果。所以說佛即神,已經是對佛教思想的一種誤解了,如果更以佛代天主的概念,更是錯上加錯。 
  4. ^ 項秉光. 敦煌寫卷《序聽迷詩所經》寫本考. 道風 : 漢語神學學刊. 2017, 46: 157-187 –通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