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蕃 (萬曆進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蕃(?—?),號河岑山東青州府日照縣人。

生平

[編輯]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山東鄉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1],都察院觀政,患病調理。四十二年授湖廣廬江縣知縣,四十六年本省同考,四十七年丁憂歸。天啓元年(1621年)起補長子知縣,二年四月考選,授候補御史,十二月填補廣東道御史,始諂事魏廣微馮銓崔呈秀,復諂事魏忠賢,天啓四年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請入朝,忠賢指使御史李蕃急奏,有樞輔舉動可駭一疏,引自古擁兵閫外,恐喝朝廷,如王敦、李懷光去來自如,不遵朝命,又謂樞輔此來,人(戶部侍郎李邦華)實召之云云,上大懼,至卻行,急傳兵部令承宗急還山海關。尋又奉忠賢命參論大學士朱國楨罷職而歸。五月正月管理章奏,本年巡視蘆溝橋,六年三月出督畿輔學政[2],呼魏忠賢為「九千歲」[3],建祠河間、天津等地[4],七年十月官加太僕寺少卿。與同年李魯生,時號兩人為四姓奴。

崇禎元年四月,廣西道試御史鄒毓祚疏劾太僕寺添注少卿楊維垣、禮科給事中李恆茂,有「占氣得先,轉身得捷」之語,旨令直指其人,乃以維垣告,復言李恆茂與李魯生、李蕃號曰「三李」,為維垣密友,聲勢薰灼,故長安為之謠曰:「官要起,問三李」。今魯生、李蕃己劾免,恆懋亦乞立賜處分,於是二人皆罷。二年正月名定「逆案」,被削籍,又為吏科都給事中沈惟炳等疏言,判徒三年,贖為民[5]

家族

[編輯]

曾祖李玉。祖父李鸞,教諭。父李時珍,庠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進士履歷》:李蕃,河岑,春秋房,壬午二月十七日生。日照縣人,己酉鄉試二十一名,會試七十名,三甲一百二十四名。都察院政,患病,甲寅授廬江知縣,戊午本省同考,己未丁憂,辛酉補長子知縣,壬戌行取考選,授廣東道御史,乙丑管章奏,本年巡視蘆溝橋,丙寅北直提學,丁卯升太僕寺少卿,加太僕寺卿,戊辰養病,己巳為民。
  2. ^ 《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之六十九》:天啓六年三月,以廣東道御史李蕃為北直提學御史。
  3. ^ 《崇禎長編卷之六》:崇禎元年二月己未,禮科給事中閻可陛疏紏創建三祠者:李蕃迎像行九拜禮,呼九千歲。
  4. ^ 《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之八十四》:天啓七年五月,總督遼餉戶部尚書黃運泰、巡撫保定張鳳翼、提督學政李蕃、巡按直隸倪文煥合疏頌魏忠賢冰心浴日,玉柱擎天,未雨徹桑,三韓鞏金湯之固;捐資恤士,萬軍頌醪纊之仁。請於河間、天津二處各建生祠。得旨:河間祠已落成,額名仰德;天津祠方創建,額名感仁。
  5. ^ 《日照縣誌》
官銜
前任:
章達
明朝廬江縣知縣
1614年-1619年
繼任:
劉五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