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邦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邦華(1574年—1644年),字孟闇,號懋明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李邦华行书手札

生而早慧,受业於同里的東林黨元老邹元标[1][2],後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与父李廷谏一起中式癸卯科江西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李邦華取得甲辰科第三甲进士,授泾县知县。任內,他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3],在大災之年大舉賑濟救活六萬餘人,又濬水利、興學校、捐義田、靖劇盜,後經行取被朝廷擢升為山東道監察御史[4]。當時朝士多詆毀顾宪成,邦华為之辯解,遂被指為东林黨人。[5]期間,邦華奏陈法祖用人十事,但沒有得到萬曆帝回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疾归里,那時候他老師邹元标被指為東林黨魁,李邦華為人好辨黑白是非而多得罪人,有朋友勸邦華應該要轉向奉承齊楚浙黨以避禍,邦華則回答說「寧為偏枯之學問,不作反覆之小人」,於是更加被人忌恨[6]。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起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遷光祿寺少卿。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以病請辭下野。[7]

天啟元年(1621年),滿洲女真崛起,遼東告急。二年(1622年),受東林黨人邹元标方震孺推薦[8][9],朝廷先徵召李邦華為山東海右道參議[10],不久後累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當時天津軍鎮新立,庶務草創,李邦華到任後躬勘海道要害,極力整飭軍務,最終使得天津成為諸鎮之冠[11]。任內山東正值徐鴻儒作亂,賊兵圍攻景州,李邦華成功用奇兵斬俘四千多人[12],升兵部右侍郎。後來楊漣等東林黨人被陸續逼害,李邦華也因閹黨懷疑他要和孫承宗清君側,因而被閹黨削籍[13][14]。後來,李邦華被閹黨羅織列入《東林點將錄》之中,名為「地勇星病尉遲兵部右侍郎李邦華」。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為工部右侍郎。不久在東林黨人瞿式耜推薦下[15],改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任內曾經為死去的東林元老鄒元標請求賜葬贈廕[16]。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改為兵部尚書,綜理京營戎政。李邦華一年進行兩次考察,成功“汰京軍虛冒者四千五十餘人”,又淘汰老弱千人,京軍缺非年壯力強者不再收錄;懲治了積猾貪污的掾史[17],每年節省京營不必要開支二十二萬石[18];任內又整頓器械[19]、嚴打濫借軍馬[20],在他治下京營史稱「戎政大釐」、「營帑遂裕」。後來清兵入塞,史稱己巳之變,李邦華知道後親自捐錢造炮車及諸火器,又請命親自出守監軍。當時總督京營的襄城伯李守錡和李邦華不和,其他利益受損的小人亦怨怨邦華[21],因此當李邦華手下的京營炮兵不慎誤擊德勝門的滿桂友軍時,言官們便交章彈劾李邦華,最終李邦華被罷官而去[22]

崇禎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為南京兵部尚書,重定營制,汰不急之將。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抵九江,正好遇上左良玉潰兵,他聲稱缺乏糧餉打算要直接進入南京「寄糧」就食,南京文武官員皆大驚失色,百姓一晚之內逃跑數次。李邦華嘆道「中原安靜土,東南一角耳。身為大臣,忍坐視決裂,袖手局外而去乎」,於是寫信給左良玉責以大義,又權宜發九江庫銀十五萬及糧食六個月,單騎入左良玉軍中安撫慰勞兵士,左良玉及部下皆感動並誓言殺賊報國。崇禎帝聽聞後大喜,嘉獎了李邦華的舉動,當君臣面見時「溫語如家人」。[23]。出任左都御使期間,他改進了御使出巡的制度,又罷黜了冒濫和貪污的御使,使得都察院官員自此「畏法」[24]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李邦華請崇禎帝固守京師,未得反應。又曾經舉明成祖北征而留時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為例,建議讓皇太子監軍南京,但同樣未得皇帝反應[25]。不久後,又推薦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等「差有方略堪禦賊」,而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耑委之」,但未得答覆[26]。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公(文天祥)祠[27],十九日,內城亦陷,李邦華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並說:“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又有詩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繯而死[28]。贈太保、吏部尚書,諡忠文。清朝時賜諡忠肅

家族

[编辑]

出自唐忠武西平郡王李晟之后。祖父李秀,赠南京刑部浙江司主事。父李廷谏(1553年-1641年),字信卿,號文源,萬曆庚子舉人,甲辰授广德州学正,戊申迁国子博士,壬子量移大理评事,改南京刑部浙江司主事,晋郎中。以子李邦華贵,累封兵部尚书,阶资政大夫。生五子:长子李邦华;次李邦英,曲靖府推官;次李邦藻,邑诸生;次李邦著,拔贡生;次李邦蔚,邑廪生。[29]

註釋

[编辑]
  1. ^ 《明史. 李邦華傳》「李邦華,字孟闇,吉水人。受業同里鄒元標」
  2. ^ 《東林列傳》「少讀史至諸葛亮、顏真卿、文天祥諸傳,慨然流涕,同邑鄒元標一見奇之,邦華遂從講學。」
  3. ^ 《東林列傳》:「舉於鄉,明年成進士,知涇縣事,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
  4. ^ 《涇縣志》(卷16):「萬歷三十二年以進士知涇縣,下車未幾即盡悉民間奸慝,纎毫無遁形,不事威嚴,民自不敢犯,桀點舞文之俗一變。暇則集父老問風俗,家産饒乏靡不周知。戊申歲大祲,按籍勸賑,全活者六萬餘人。立社倉、濬水利、興學校、捐義田、靖劇盜、戢亡命,清惠最著。六年,擢御史。」
  5. ^ 《江西通志》(卷79):「時朝士多詆顧憲成,邦華與相拄,遂指目為東林」
  6. ^ 《明史》(李邦華傳):「四十四年引疾歸。時群小力排東林,指鄒元標為黨魁。邦華與元標同里,相師友,又性好別黑白。或勸其委蛇,邦華曰:「寧為偏枯之學問,不作反覆之小人。」聞者益嫉之。」
  7.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七十二》:「升山西副使閻調羹為參政分守冀南,以前參政李邦華未任乞休,撫臣奏保之也。」
  8. ^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六》:「湖廣御史方震孺請速催新簡添注兵部侍郎諸臣,一以為經撫之應援...召用而加銜以代管無如熊明遇、李邦華,銓司急宜採訪,俾邊疆倚之為...」
  9. ^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九》:「刑部右侍郎鄒元標言今日國事之敗,皆二十年諸臣醞釀所致也...與事如塗宗浚、李邦華諸臣業舉之矣,熊明遇、劉憲寵、陳大綬、周起元一時偉望,今已推升...」
  10. ^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八》:「補原任參政曹爾禎於山東,原任參議李邦華於山東。」
  11. ^ 《明史.李邦華傳》:「四月,擢右僉都御史,代畢自嚴巡撫天津。軍府新立,庶務草創,邦華至,極力振飭,津門軍遂為諸鎮冠。」
  12. ^ 《東林列傳》「旋用邊才薦陞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妖賊圍景州急,邦華方到官,猝用奇兵斬俘四千人」
  13. ^ 《明史.李邦華傳》「進兵部右侍郎,復還家省父。四年夏抵京,閹黨大嘩,謂樞輔孫承宗以萬壽節入覲,將清君側之惡,邦華實召之。乃立勒承宗還鎮,邦華引疾去。明年秋,閹黨彈劾其官。」
  14. ^ 《東林列傳》「召為兵部右侍郎。會楊漣疏斥魏忠賢二十四罪,忠賢及魏廣微等銜東林諸臣,大興黨獄,斥清流殆盡,而邦華一人僅存。樞輔孫承宗督師行邊,請入見言事,廣微劇指為邦華所召將不利於君側,忠賢大恐,矯旨趨還鎮。明日御史李蕃並彈劾邦華,於是邦華亟請歸養去,旋削籍。」
  15. ^ 《崇禎長編》「戶科給事中瞿式耜言當神廟初年...原任兵部侍郎李邦華八面雄才,撫津實饒經濟,舉朝無不知之...」「 夫良彥與李邦華熊明遇均負邊材...」
  16. ^ 《崇禎長編》:「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左侍郎李邦華等,疏頌原任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言元標剛介執法,忠藎匡時,立朝正氣,勵世清節,與海忠介瑞風裁一同;乃其性學醇深,悟修兼至,羽翼聖真,大振宗風,又復過之。今其子燧孤弱,不能萬里陳情,臣等謹採大節,冒瀆聖聰,乞皇上將元標易名速命閣擬,仍敕下吏禮二部,將應得葬贈廕全典從優具覆。從之。」
  17. ^ 《明史·李邦華傳》:「三大營領六副將,又分三十六營,官以三百六十七人計,所用掾史皆積猾。邦華按罪十餘人,又行一歲二考察之令,自是諸奸為戢。」
  18. ^ 《明史·李邦華傳》:「倉場總督南居益言:「京營歲支米百六十六萬四千餘石,視萬曆四十六年增五萬七千餘石,宜減省。」邦華因上議軍以十二萬為額,餉以百四十四萬石為額,歲省二十二萬有奇。」
  19. ^ 《明史·李邦華傳》:「時方郊,總督勳臣缺,邦華兼攝其事。所設雲輦、龍旌、寶纛、金鼓、旗幟、甲胄、劍戟,煥然一新,帝悅。」
  20. ^ 《明史·李邦華傳》:「營馬額二萬六千,至是止萬五千。他官公事得借騎,總督、協理及巡視科道,例有坐班馬,不肖且折橐入錢,營馬大耗。邦華首減己班馬三之一,他官借馬,非公事不得騎,自是濫借為希。」
  21. ^ 《明史·李邦華傳》:「帝知邦華忠,奏無不從,邦華亦感帝知,不顧後患。諸失利者銜次骨,而怨謗紛然矣。」
  22. ^ 《明史.李邦華傳》:「其年十月,畿輔被兵,簡精卒三千守通州,二千援薊州,自督諸軍營城外,軍容甚壯。俄有命邦華軍撤還守陴,於是偵者不敢遠出,聲息遂斷,則請防寇賊,緝間諜,散奸宄,禁訛言。邦華自聞警,衣不解帶,捐貲造炮車及諸火器,又以外城單薄,自請出守。而諸不逞之徒,乃構蜚語入大內。襄城伯李守錡督京營,亦銜邦華扼己,乘間詆諆。邦華自危,上疏陳情,歸命於帝。會滿桂兵拒大清兵德勝門外,城上發大炮助桂,誤傷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張道澤遂劾邦華,言官交章論列,遂罷邦華閒住。」
  23. ^ 《明史.李邦華傳》:「十五年冬,起故官,掌南京都察院事,俄代劉宗周為左都御史。都城被兵,即日請督東南援兵入衛,力疾上道。明年三月抵九江。左良玉潰兵數十萬,聲言餉乏,欲寄帑於南京,艨艟蔽江東下。留都士民一夕數徙,文武大吏相顧愕眙。邦華嘆曰:「中原安靜土,東南一角耳。身為大臣,忍坐視決裂,袖手局外而去乎!」乃停舟草檄告良玉,責以大義。良玉氣沮,答書語頗恭。邦華用便宜發九江庫銀十五萬餉之,而身入其軍,開誠慰勞。良玉及其下皆感激,誓殺賊報國,一軍遂安。帝聞之,大喜,陛見嘉勞。邦華跪奏移時,數詔起立,溫語如家人,中官屏息遠伏。其後召對百官,帝輒目注邦華云。」
  24. ^ 《明史.李邦華傳》:「舊例,御史出巡,回道考核。邦華謂回道而後黜,害政已多。論罷巡按、巡鹽御史各一人。奉命考試御史,黜冒濫者一人,追黜御史無顯過而先任推官著貪聲者一人。臺中始畏法。」
  25. ^ 《東林列傳》:「先朝成祖北征,仁宗以東宫監國南都,中外宴然。臣見皇太子英武端凝,宜急倣仁廟故事撫軍南京,簡親王大臣忠智威望者數人專敕輔弼軍國大事,便宜施行迫不可緩也。疏入三日不報。」
  26. ^ 《東林列傳》:「竊觀在朝諸臣,真正邊才實難其選,如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差有方略堪禦賊,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耑委之。疏上,又不報。」
  27. ^ 邵長蘅《青門旅稿·李邦華傳》:“十八日,賊破外城,公移宿吉安館文信公祠下。”
  28. ^ 劉同升撰墓銘云:“遺命曰:吾已身殉國,復何言?但未知上所在,勿斂吾屍。言訖投繯而終”。(劉同升,<文水先生墓誌銘>,收入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附錄,《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頁16。
  29. ^ 劉宗周《诰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原任南京刑部浙江司郎中文源李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