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
李邦华(1574年—1644年),字孟暗,号懋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生而早慧,受业于同里的东林党元老邹元标[1][2],后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与父李廷谏一起中式癸卯科江西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李邦华取得甲辰科第三甲进士,授泾县知县。任内,他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3],在大灾之年大举赈济救活六万余人,又濬水利、兴学校、捐义田、靖剧盗,后经行取被朝廷擢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4]。当时朝士多诋毁顾宪成,邦华为之辩解,遂被指为东林党人。[5]期间,邦华奏陈法祖用人十事,但没有得到万历帝回应。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疾归里,那时候他老师邹元标被指为东林党魁,李邦华为人好辨黑白是非而多得罪人,有朋友劝邦华应该要转向奉承齐楚浙党以避祸,邦华则回答说“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复之小人”,于是更加被人忌恨[6]。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起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迁光禄寺少卿。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以病请辞下野。[7]
天启元年(1621年),满洲女真崛起,辽东告急。二年(1622年),受东林党人邹元标、方震孺推荐[8][9],朝廷先征召李邦华为山东海右道参议[10],不久后累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当时天津军镇新立,庶务草创,李邦华到任后躬勘海道要害,极力整饬军务,最终使得天津成为诸镇之冠[11]。任内山东正值徐鸿儒作乱,贼兵围攻景州,李邦华成功用奇兵斩俘四千多人[12],升兵部右侍郎。后来杨涟等东林党人被陆续逼害,李邦华也因阉党怀疑他要和孙承宗清君侧,因而被阉党削籍[13][14]。后来,李邦华被阉党罗织列入《东林点将录》之中,名为“地勇星病尉迟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起为工部右侍郎。不久在东林党人瞿式耜推荐下[15],改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任内曾经为死去的东林元老邹元标请求赐葬赠荫[16]。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改为兵部尚书,综理京营戎政。李邦华一年进行两次考察,成功“汰京军虚冒者四千五十余人”,又淘汰老弱千人,京军缺非年壮力强者不再收录;惩治了积猾贪污的掾史[17],每年节省京营不必要开支二十二万石[18];任内又整顿器械[19]、严打滥借军马[20],在他治下京营史称“戎政大釐”、“营帑遂裕”。后来清兵入塞,史称己巳之变,李邦华知道后亲自捐钱造炮车及诸火器,又请命亲自出守监军。当时总督京营的襄城伯李守锜和李邦华不和,其他利益受损的小人亦怨怨邦华[21],因此当李邦华手下的京营炮兵不慎误击德胜门的满桂友军时,言官们便交章弹劾李邦华,最终李邦华被罢官而去[22]。
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为南京兵部尚书,重定营制,汰不急之将。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抵九江,正好遇上左良玉溃兵,他声称缺乏粮饷打算要直接进入南京“寄粮”就食,南京文武官员皆大惊失色,百姓一晚之内逃跑数次。李邦华叹道“中原安静土,东南一角耳。身为大臣,忍坐视决裂,袖手局外而去乎”,于是写信给左良玉责以大义,又权宜发九江库银十五万及粮食六个月,单骑入左良玉军中安抚慰劳兵士,左良玉及部下皆感动并誓言杀贼报国。崇祯帝听闻后大喜,嘉奖了李邦华的举动,当君臣面见时“温语如家人”。[23]。出任左都御使期间,他改进了御使出巡的制度,又罢黜了冒滥和贪污的御使,使得都察院官员自此“畏法”[24]。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李邦华请崇祯帝固守京师,未得反应。又曾经举明成祖北征而留时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为例,建议让皇太子监军南京,但同样未得皇帝反应[25]。不久后,又推荐袁继咸、张国维、路振飞等“差有方略堪御贼”,而史可法“饶忠胆,南方当耑委之”,但未得答复[26]。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国公(文天祥)祠[27],十九日,内城亦陷,李邦华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说:“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又有诗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死[28]。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朝时赐谥忠肃。
家族
[编辑]出自唐忠武西平郡王李晟之后。祖父李秀,赠南京刑部浙江司主事。父李廷谏(1553年-1641年),字信卿,号文源,万历庚子举人,甲辰授广德州学正,戊申迁国子博士,壬子量移大理评事,改南京刑部浙江司主事,晋郎中。以子李邦华贵,累封兵部尚书,阶资政大夫。生五子:长子李邦华;次李邦英,曲靖府推官;次李邦藻,邑诸生;次李邦著,拔贡生;次李邦蔚,邑廪生。[29]
注释
[编辑]- ^ 《明史. 李邦华传》“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受业同里邹元标”
- ^ 《东林列传》“少读史至诸葛亮、颜真卿、文天祥诸传,慨然流涕,同邑邹元标一见奇之,邦华遂从讲学。”
- ^ 《东林列传》:“举于乡,明年成进士,知泾县事,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
- ^ 《泾县志》(卷16):“万历三十二年以进士知泾县,下车未几即尽悉民间奸慝,纎毫无遁形,不事威严,民自不敢犯,桀点舞文之俗一变。暇则集父老问风俗,家产饶乏靡不周知。戊申岁大祲,按籍劝赈,全活者六万余人。立社仓、濬水利、兴学校、捐义田、靖剧盗、戢亡命,清惠最著。六年,擢御史。”
- ^ 《江西通志》(卷79):“时朝士多诋顾宪成,邦华与相拄,遂指目为东林”
- ^ 《明史》(李邦华传):“四十四年引疾归。时群小力排东林,指邹元标为党魁。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或劝其委蛇,邦华曰:“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复之小人。”闻者益嫉之。”
-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二》:“升山西副使阎调羹为参政分守冀南,以前参政李邦华未任乞休,抚臣奏保之也。”
-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湖广御史方震孺请速催新简添注兵部侍郎诸臣,一以为经抚之应援...召用而加衔以代管无如熊明遇、李邦华,铨司急宜采访,俾边疆倚之为...”
-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九》:“刑部右侍郎邹元标言今日国事之败,皆二十年诸臣酝酿所致也...与事如涂宗浚、李邦华诸臣业举之矣,熊明遇、刘宪宠、陈大绶、周起元一时伟望,今已推升...”
-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补原任参政曹尔祯于山东,原任参议李邦华于山东。”
- ^ 《明史.李邦华传》:“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军府新立,庶务草创,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
- ^ 《东林列传》“旋用边才荐陞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妖贼围景州急,邦华方到官,猝用奇兵斩俘四千人”
- ^ 《明史.李邦华传》“进兵部右侍郎,复还家省父。四年夏抵京,阉党大哗,谓枢辅孙承宗以万寿节入觐,将清君侧之恶,邦华实召之。乃立勒承宗还镇,邦华引疾去。明年秋,阉党弹劾其官。”
- ^ 《东林列传》“召为兵部右侍郎。会杨涟疏斥魏忠贤二十四罪,忠贤及魏广微等衔东林诸臣,大兴党狱,斥清流殆尽,而邦华一人仅存。枢辅孙承宗督师行边,请入见言事,广微剧指为邦华所召将不利于君侧,忠贤大恐,矫旨趋还镇。明日御史李蕃并弹劾邦华,于是邦华亟请归养去,旋削籍。”
- ^ 《崇祯长编》“户科给事中瞿式耜言当神庙初年...原任兵部侍郎李邦华八面雄才,抚津实饶经济,举朝无不知之...”“ 夫良彦与李邦华熊明遇均负边材...”
- ^ 《崇祯长编》:“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左侍郎李邦华等,疏颂原任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言元标刚介执法,忠荩匡时,立朝正气,励世清节,与海忠介瑞风裁一同;乃其性学醇深,悟修兼至,羽翼圣真,大振宗风,又复过之。今其子燧孤弱,不能万里陈情,臣等谨采大节,冒渎圣聪,乞皇上将元标易名速命阁拟,仍敕下吏礼二部,将应得葬赠荫全典从优具覆。从之。”
- ^ 《明史·李邦华传》:“三大营领六副将,又分三十六营,官以三百六十七人计,所用掾史皆积猾。邦华按罪十余人,又行一岁二考察之令,自是诸奸为戢。”
- ^ 《明史·李邦华传》:“仓场总督南居益言:“京营岁支米百六十六万四千余石,视万历四十六年增五万七千余石,宜减省。”邦华因上议军以十二万为额,饷以百四十四万石为额,岁省二十二万有奇。”
- ^ 《明史·李邦华传》:“时方郊,总督勋臣缺,邦华兼摄其事。所设云辇、龙旌、宝纛、金鼓、旗帜、甲胄、剑戟,焕然一新,帝悦。”
- ^ 《明史·李邦华传》:“营马额二万六千,至是止万五千。他官公事得借骑,总督、协理及巡视科道,例有坐班马,不肖且折橐入钱,营马大耗。邦华首减己班马三之一,他官借马,非公事不得骑,自是滥借为希。”
- ^ 《明史·李邦华传》:“帝知邦华忠,奏无不从,邦华亦感帝知,不顾后患。诸失利者衔次骨,而怨谤纷然矣。”
- ^ 《明史.李邦华传》:“其年十月,畿辅被兵,简精卒三千守通州,二千援蓟州,自督诸军营城外,军容甚壮。俄有命邦华军撤还守陴,于是侦者不敢远出,声息遂断,则请防寇贼,缉间谍,散奸宄,禁讹言。邦华自闻警,衣不解带,捐赀造炮车及诸火器,又以外城单薄,自请出守。而诸不逞之徒,乃构蜚语入大内。襄城伯李守锜督京营,亦衔邦华扼己,乘间诋諆。邦华自危,上疏陈情,归命于帝。会满桂兵拒大清兵德胜门外,城上发大炮助桂,误伤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张道泽遂劾邦华,言官交章论列,遂罢邦华闲住。”
- ^ 《明史.李邦华传》:“十五年冬,起故官,掌南京都察院事,俄代刘宗周为左都御史。都城被兵,即日请督东南援兵入卫,力疾上道。明年三月抵九江。左良玉溃兵数十万,声言饷乏,欲寄帑于南京,艨艟蔽江东下。留都士民一夕数徙,文武大吏相顾愕眙。邦华叹曰:“中原安静土,东南一角耳。身为大臣,忍坐视决裂,袖手局外而去乎!”乃停舟草檄告良玉,责以大义。良玉气沮,答书语颇恭。邦华用便宜发九江库银十五万饷之,而身入其军,开诚慰劳。良玉及其下皆感激,誓杀贼报国,一军遂安。帝闻之,大喜,陛见嘉劳。邦华跪奏移时,数诏起立,温语如家人,中官屏息远伏。其后召对百官,帝辄目注邦华云。”
- ^ 《明史.李邦华传》:“旧例,御史出巡,回道考核。邦华谓回道而后黜,害政已多。论罢巡按、巡盐御史各一人。奉命考试御史,黜冒滥者一人,追黜御史无显过而先任推官著贪声者一人。台中始畏法。”
- ^ 《东林列传》:“先朝成祖北征,仁宗以东宫监国南都,中外宴然。臣见皇太子英武端凝,宜急仿仁庙故事抚军南京,简亲王大臣忠智威望者数人专敕辅弼军国大事,便宜施行迫不可缓也。疏入三日不报。”
- ^ 《东林列传》:“窃观在朝诸臣,真正边才实难其选,如袁继咸、张国维、路振飞差有方略堪御贼,史可法饶忠胆,南方当耑委之。疏上,又不报。”
- ^ 邵长蘅《青门旅稿·李邦华传》:“十八日,贼破外城,公移宿吉安馆文信公祠下。”
- ^ 刘同升撰墓铭云:“遗命曰:吾已身殉国,复何言?但未知上所在,勿敛吾尸。言讫投缳而终”。(刘同升,<文水先生墓志铭>,收入李邦华,《文水李忠肃先生集》附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页16。
- ^ 刘宗周《诰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原任南京刑部浙江司郎中文源李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