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宗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宗衡(?—1642年),字石松[1],號梁山,山東臨清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

[編輯]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山東鄉試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2]。兵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四十四年擢大理寺左評事,四十六年升右寺副,四十七年升右寺正,天啟元年(1621年)出官南直隸松江府知府[3]天啓五年(1625年)補歸德府,本年三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分守口北道,六年十一月加參政銜,照舊管事,七年四月調任昌平兵備道,五月升本省按察使,照舊管口北道。崇禎元年(1628年)官大同巡撫右僉都御史,四年遷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李自成入山西,牽連落職。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兵入關,圍河間,遠近震動。臨清總兵官劉源清偕榷關主事陳興言、同知路如瀛、判官徐應芳、吏目陳翔龍、員外郎邢泰吉、臨汾知縣尹任、前太常寺少卿張振秀以及張宗衡等合力備禦。不久,城池被圍,力拒數日,孤立無援。城破,張宗衡戰死。[4][5][6]

著作

[編輯]

輯有《放翁詩選》。

家族

[編輯]

曾祖張蘊德。祖父張聯璧。父張三極,萬曆壬辰進士,順天府教授。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姚希孟《大同撫院張石松》
  2. ^ 《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進士履歷》:張宗衡,梁山,春秋房,壬午正月十七日生。臨清州人,丙午鄉試四十七名,會試一百二十七名,三甲一百三十三名。兵部政,丙寅授左評事,戊午升右寺付,己未右寺正,庚申升松江知府,乙丑補歸德府,升山西付使,調口北道付使,丙寅加升參政,丁卯改昌平兵備,加升參政,保留口北道,升按察使,戊辰升大同巡撫、右僉都,辛未升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革任。曾祖蘊德。祖聯璧。父三極,壬辰進士。
  3. ^ 編纂委員會.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 ISBN 7-80618-881-9. 
  4. ^ 《明史·列傳291卷》7474:崇禎十五年,大清兵圍河間,遠近震恐。臨清總兵官劉源清偕榷關主事陳興言、同知路如瀛、判官徐應芳、吏目陳翔龍、在籍兵部侍郎張宗衡、員外郎邢泰吉、臨汾知縣尹任及振秀等合力備禦。未幾,城被圍,力拒數日,援不至,城破,並死之。
  5. ^ 《臨清直隸州志·卷之八·人物》:張宗衡,號石林,三極長子,資稟穎異,讀書一目數行下。輒不忘善,屬文多根本。於周萊峰茅鹿門。萬曆癸丑登進士,授行人,歷守松江、歸德,遷口北道,簡大同巡撫,晉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會闖賊入山西,廷臣銜夙嫌責,以玩寇免歸。崇正壬午,與張振秀並在籍臨汾知縣尹任協力守城同死。
  6. ^ 民國《臨清縣誌》:張宗衡字石林,三極長子。資稟頴異,善屬文。萬歷癸丑進士,授行人,歷守松江、歸德,遷口北道,簡大同巡撫,晉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闖賊入山西,廷臣銜夙嫌,責以玩寇免歸。崇禎壬午與張振秀、並在籍臨汾知縣尹任,協力守城死。
官銜
前任:
陶鴻儒
松江府知府
1621年-1625年
繼任:
仇時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