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社會學
外觀

社會學主題
更多關於社會學…… |
特色條目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蒸汽時代。 |
特色圖片
![]() |
法國大革命(法語:Révolution française,1789年-1799年)是一段法國激進的社會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傳統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被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等新原則推翻。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現代共和制、自由民主思想是此次革命的標誌性產物。它不僅改變政府體制,也廢除了舊的社會形式。
維基專題
社會學家
皮耶·波迪堯(法語: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一位法國社會學家,發明許多調查架構和術語,如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慣習和場域等。他的作品強調實踐與體現(embodiment)在社會動態和世界觀的建構所扮演的角色或其型態,經常處在反對普世化的西方哲學傳統的立場。波迪堯的作品受到許多傳統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影響,從馬克斯·韋伯開始關注社會生活中宰制和符號學的重要性,以及社會秩序的概念,最終轉變成場域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