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衡
外觀
吳阿衡 | |
---|---|
大明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
籍貫 | 河南裕州 |
字號 | 字平子,號隆徽 |
諡號 | 忠毅 |
出生 | 萬曆十四年丙戌二月初三日 |
逝世 | 崇禎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
配偶 | 娶樊氏 |
出身 | |
|
吳阿衡(1586年—1638年),字平子,號隆媺[1]、隆徽[2],河南裕州(今方城縣)人。明末官員,官至薊遼總督。
生平
[編輯]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河南鄉試第六十二名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捷己未科進士[3],刑部觀政,四十八年任山東淄川縣知縣,天啓元年(1621年)調歷城縣。當時,白蓮教眾數萬攻歷城,吳阿衡設伏兵敗敵,因功獲欽錫盔甲及御製「忠」字。天啓四年父親去世丁憂,吳阿衡因劾魏忠賢,遭到閹黨嫉恨,因丁憂去職免禍。守孝期間,協助城防,抵禦農民軍。崇禎元年(1628年)考選,授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陝西。二年革職。
崇禎三年起復原職,任順天巡按御史,五年丁憂歸。八年起升山西河東(蒲州)副使。崇禎九年(1636年)升兵部侍郎,薊遼總督、保定軍務,節制寧遠、山海、順天三處巡撫。崇禎十一年(1638年)秋,清兵破牆子嶺、青山口入關,吳阿衡連戰五晝夜,兵敗被俘,誓死不降,九月二十一日被處決。福王時追諡忠毅。遺骨由友人歸葬裕州城南。
墓葬
[編輯]吳阿衡墓在今方城縣券橋鎮姬莊村朱莊西北,現為方城縣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有墓誌出土。
家族
[編輯]曾祖吳江,湖廣按察司知事。祖父吳一相。父吳弘道(1558年-1624年),字子端,別號心齋,庠生。母胡氏,封孺人。
參考文獻
[編輯]- ^ 葉燦《答門人吳隆媺侍御書》
-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履歷》:吳阿衡,隆徽,書二房,丙申二月初三日生。裕州人,戊午六十二,會一百十名,三甲二百三十五名。刑部政,庚申授淄川知縣,辛酉調歷城縣,丁憂,戊辰考授湖廣道御史,升陝西巡按,己巳革職,庚午起湖廣道,欽差,順天巡按,壬申丁憂,乙亥升山西付使。
- ^ 《明故己未科進士兵部右侍郎加服俸一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吳公諱阿衡字平子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巡撫雲南等處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彭而述撰文
賜進士出身撫治商洛道右參議許宸篆額
賜進士出身廷試二甲考選內翰林院庶吉士孫期昌書丹
少司馬吳公諱阿衡,字平子,世為陝西乾州人。其始祖吳公諱伯綱,於明洪武初年奉旨遷於河南而裕,因家焉,世稱名族。太封君吳公諱弘道,太夫人胡氏所生公一人。公生平磊落不群,以孝友著於閶里。少有異才,過目成誦。嘗以文星將星自許,聯捷明萬曆戊午、己未科進士,筮仕東齊歷下,有真父母之稱。以征白蓮軍功,擢監察御史。正色立朝有四,具鐵面之風。其後參政蒲東,鎮守寧武,巡撫遵化、薊州,俱有異政。都北密雲,乃朔方一大巨鎮也,非智勇兼備、才略過人者鮮克勝其任焉。時當途公推公堪為北門鎖鑰,擢兵部右侍郎,加服俸一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九省,彈壓山海等關。以恩結士卒之心,以威攝將帥之氣,諸邊安靜,烽煙無告。擬之大小范、韓魏公,其竑猷自堪並駕,真可出鎮邊疆,入坐論道。無何,以數奇,內與楊大司馬有卻,外與鄧內都不協,分其兵勢。時邊庭告警,公止提內丁數百往御之,調各路軍兵不至,公率數百人保牆子嶺山堡,七天矢盡援絶,為敵所執,公神色不變,仗節不屈,遂遇於難。於年內九月告終,至次年六月移柩燕京,諸奸黨以為假,借換棺之名,欲驗虛實,爾時詔命下,諸大臣皆往觀焉。公面貌如生,目瞬不瞑,鬚髮上指,人人慟悼。時因世道多故,寄葬慈惠蘭若。不數年,明鼎遷移,清朝當易,而僧人大發慈悲,為之百方保全。於順治八年,公之姻親王大宗伯諱鐸,字覺斯,與公交稱莫逆,誓同生死,方之陳雷管鮑不是過也。承旨祭華岳,道經方城,召公之夫人、長郎至,責以大義,即發家人攜之京師,將公柩移出,扶送旋里,其路費皆王大宗伯麥舟之助。公之夫人樊氏、高氏皆持節,冰霜共凜,松筠同清。公生子四,長崴,娶王氏;仲巖,娶楊氏;季嶸,未娶;四嶔,娶張氏;皆公生時之命名。孫二,長宗胤,崴子,王氏出;次宗延,嶔子,張氏出。四子俱列弟子員,勤學進修,不墜家聲。述同在宛,屬誼屬晚眷,知其素履頗詳,今卜葬公於祖營(塋),封君公之墓側。其諸子走鄧求志,亦無俟余贅。於新野郵亭,聞王大宗伯極口稱公「真關聖賢、岳武穆一流人」,此語足為公傳矣。
外部連結
[編輯]官銜 | ||
---|---|---|
前任: 韓琳 |
明朝淄川縣知縣 1620年—1621年 |
繼任: 李政修 |
前任: 黎國器 |
明朝歷城縣知縣 1621年—天啟年間 |
繼任: 郭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