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吳阿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吴阿衡
吴阿衡
大明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籍貫河南裕州
字號字平子,號隆徽
諡號忠毅
出生萬曆十四年丙戌二月初三日
逝世崇祯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配偶娶樊氏
出身
  • 萬曆四十六年戊午科舉人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

吴阿衡(1586年—1638年),平子,號隆徽[1]河南裕州(今方城县)人。明末官员,官至蓟辽总督

生平

[编辑]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河南鄉試第六十二名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2],刑部觀政,四十八年任山东淄川县知县,天啓元年(1621年)调历城县。当时,白莲教众数万攻历城,吴阿衡设伏兵败敌,因功获钦锡盔甲及御制“忠”字。天啓四年父亲去世丁憂,吴阿衡因劾魏忠贤,遭到阉党嫉恨,因丁忧去职免祸。守孝期间,协助城防,抵御农民军。崇祯元年(1628年)考选,授湖广监察御史,巡按陕西。二年革职。

崇祯三年起复原职,任順天巡按御史,五年丁憂歸。八年起升山西河东蒲州)副使。崇禎九年(1636年)升兵部侍郎蓟辽总督保定军务,节制宁远山海顺天三处巡抚崇祯十一年(1638年)秋,清兵破墙子岭、青山口入关,吴阿衡连战五昼夜,兵败被俘,誓死不降,九月二十一日被处决。福王时追忠毅。遗骨由友人归葬裕州城南。

墓葬

[编辑]

吳阿衡墓在今方城县券桥镇姬庄村朱庄西北,現為方城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有墓志出土。

家族

[编辑]

曾祖吴江,湖廣按察司知事。祖父吴一相。父吴弘道(1558年-1624年),字子端,别号心斋,庠生。母胡氏,封孺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履歷》:吴阿衡,隆徽,書二房,丙申二月初三日生。裕州人,戊午六十二,会一百十名,三甲二百三十五名。刑部政,庚申授淄川知縣,辛酉調歷城县,丁憂,戊辰考授湖廣道御史,升陕西巡按,己巳革职,庚午起湖廣道,钦差,順天巡按,壬申丁憂,乙亥升山西付使。
  2. ^ 《明故己未科进士兵部右侍郎加服俸一级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公諱阿衡字平子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巡撫雲南等處提督軍務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彭而述撰文
    賜進士出身撫治商洛道右參議許宸篆额
    賜進士出身廷试二甲考选内翰林院庶吉士孫期昌書丹
    少司馬吴公諱阿衡,字平子,世为陕西乾州人。其始祖吴公諱伯綱,于明洪武初年奉旨遷于河南而裕,因家焉,世稱名族。太封君吴公諱弘道,太夫人胡氏所生公一人。公生平磊落不群,以孝友著于阊里。少有异才,过目成诵。嘗以文星将星自许,联捷明万历戊午、己未科进士,筮仕東齊歷下,有真父母之稱。以征白莲军功,擢监察御史。正色立朝有四,具铁面之风。其后参政蒲东,鎮守宁武,巡抚遵化、蓟州,俱有異政。都北密云,乃朔方一大巨镇也,非智勇兼备、才略过人者鲜克胜其任焉。时当途公推公堪为北门锁钥,擢兵部右侍郎,加服俸一级,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九省,弹压山海等关。以恩结士卒之心,以威摄将帅之气,诸边安静,烽烟无告。拟之大小范、韩魏公,其竑猷自堪并驾,真可出镇边疆,入坐论道。无何,以数奇,内与杨大司马有却,外与邓内都不协,分其兵势。時邊庭告警,公止提内丁数百往御之,调各路军兵不至,公率数百人保墙子岭山堡,七天矢盡援絶,为敌所执,公神色不变,仗節不屈,遂遇于難。于年内九月告終,至次年六月移柩燕京,諸奸黨以为假,借换棺之名,欲验虚实,尔時詔命下,諸大臣皆往观焉。公面貌如生,目瞬不瞑,须发上指,人人慟悼。時因世道多故,寄葬慈惠蘭若。不数年,明鼎迁移,清朝當易,而僧人大发慈悲,为之百方保全。于顺治八年,公之姻親王大宗伯諱鐸,字覺斯,与公交稱莫逆,誓同生死,方之陈雷管鲍不是过也。承旨祭華岳,道經方城,召公之夫人、長郎至,责以大义,即发家人携之京师,将公柩移出,扶送旋里,其路费皆王大宗伯麦舟之助。公之夫人樊氏、高氏皆持節,冰霜共凛,松筠同清。公生子四,長崴,娶王氏;仲巖,娶杨氏;季嶸,未娶;四嵚,娶张氏;皆公生時之命名。孫二,長宗胤,崴子,王氏出;次宗延,嵚子,张氏出。四子俱列弟子员,勤学进修,不墜家聲。述同在宛,属谊属晚眷,知其素履颇详,今卜葬公于祖营(茔),封君公之墓侧。其诸子走邓求志,亦无俟余赘。于新野邮亭,闻王大宗伯极口称公“真关圣贤、岳武穆一流人”,此语足为公传矣。

外部連結

[编辑]
官衔
前任:
韓琳
明朝淄川縣知縣
1620年—1621年
繼任:
李政修
前任:
黎國器
明朝歷城縣知縣
1621年—天啟年間
繼任:
郭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