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社会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英语:Social movement)是由个体社会群体松散组织为了实现推动、执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会变革变化,而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的一种政治现象行动与集体。社会运动被描述为“组织结构和战略,这些结构和战略可能使被压迫人口能够提出有效的挑战,并抵抗更强大和更有优势的精英”。某些观点认为,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有其社会责任存在,单单有著善意,不代表这组织能负起社会责任,而近来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关注也在增加。

精选条目

石墙骚乱发生前的美国LGBT平权运动事件列表:尽管1969年的石墙骚乱普遍被视为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开始,但早在石墙骚乱发生前就已有同性恋者自发或由同性恋团体组织的示威游行。这些行动的目的在于反同性恋歧视,例如抗议美军对同性恋者的排斥与古巴对待同性恋者的政策等。这些早期的示威活动成功凝结同性恋社群的共同意识,并在1969年石墙骚乱时爆发,使其成为美国乃至于全球各地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开端。

早期的平权运动常采取的抗议手段包括设置路障阻挡抗议对象的人员进出等。美国东部的LGBT组织如马太辛协会英语Mattachine Society女同性恋组织碧丽提丝的女儿英语Daughters of Bilitis詹纳斯协会英语Janus Society等组织在华盛顿纽约费城的总部或分会则组成东岸同志之友组织(East Coast Homophile Organizations,ECHO)以协调与组织示威游行。由于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有相对较多的LGBT人群,ECHO常在这些城市组织游行活动,同时他们也会对参加者的著装作出规定,例如男性必须系上领带、穿上夹克等;女性必须穿上裙子等。这些要求是由马太辛协会创办人法兰克·卡莫尼所提出的,他意图向人们展示,同性恋者是“体面且适宜雇用的”,并无与异性恋者有何异同。许多早期的示威者都继续投入后来的同性恋解放运动。

精选传记

梁天琦(英语:Edward Leung Tin-kei,1991年6月2日)是香港本土派政治人物、社会运动者、本土民主前线发言人。他曾主张推动香港独立运动,并提出“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等口号。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生,父亲是香港人,母亲当时户籍为武汉市。1岁时他随同母亲移居香港定居,先后就读天主教崇德英文书院元朗公立中学校友会邓兆棠中学香港大学哲学系、副修政治及公共行政。

2016年1月,梁天琦代表本土民主前线,参加香港立法会新界东地方选区补选。同年2月,他因参与旺角鱼蛋革命遭到逮捕,但也提升个人声望。最后在该次补选中,他以66,524张选票落选,支持度15.3%。这次选举鼓舞本土派参选同年9月的香港立法会选举,但导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要求参选者签署确认书。对此,梁天琦签署确认书,表示放弃香港独立运动的政治立场。然而选举主任认定其并未放弃原先的主张,最终取消参加选举的资格。2018年6月,他因为在旺角革命期间,于亚皆老街袭警罪与参与暴动罪成立,被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判处6年有期徒刑。

精选图片

伏尔泰琳·克蕾(英语:Voltairine de Cleyre,1866年-1912年),是一位美国无政府主义作家和女权主义者。

Photo credit: Unknown

欢迎参与

条目请求:
需要扩充或翻译的条目:
需要专家关注

相关主题

维基媒体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