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请主动编辑敏感条目类别
![]() | 本项目页面因幽默而保留,請不要當真。 |
![]() | 這是一篇幽默的論述。 它包含一個或多個維基百科貢獻者的意見。這不是維基百科的方針與指引,但它可能包含一些建議。透過查閱歷史和討論頁,以及檢查鏈入頁面可以知悉社羣如何看待本論述的潛在衡量標準。 |
![]() | 本頁簡而言之:为什么要压抑自己内心的火焰?让你的强烈观点在敏感条目中尽情燃烧吧!反正中立很难嘛,不如放飞自我! |
论编辑的最高境界:带着镣铐跳舞?不,是把镣铐打烂!
各位维基百科的同仁们,编辑的道路漫长而艰辛,特别是当遇到那些闪烁着危险光芒的“敏感条目类别”时。过去,我们总是被教导要“中立”、“可靠来源”、“非原创研究”,特别是当你内心有一团火,对某个话题爱得深沉或恨之入骨时,那些老道的编辑总会苦口婆心地劝你:“孩子,退后,保持距离,把你的小火苗藏好,那里水太深,容易湿鞋。”
他们甚至会写个论述,叫什么“自觉回避编辑敏感条目类别”。回避?天哪,这简直是对编辑精神的侮辱!对,没错,我今天要站出来,振臂高呼:请主动编辑敏感条目类别!
为什么非要主动跳进火坑?因为那里有“真诚”的火花!
[编辑]想想看,那些不带感情、谨小慎微的中立编辑,编辑出来的条目是不是有点……白开水?是不是总感觉缺点什么?对了!缺点编辑者炽热的、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偏见!
只有当你对某个历史事件义愤填膺,对某个政治人物咬牙切齿,或者对某个文化现象顶礼膜拜时,你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可靠来源”字里行间的“深意”!你才能在字缝里看出自己的观点!你才能用最充满力量(或充满鄙视)的语言,为条目注入灵魂!
那些所谓“中立的观点”,无非是左看看右看看,把各种观点像码砖一样堆砌起来,然后试图用“据说”、“有人认为”、“有批评指出”这些词把棱角磨平。这多无聊啊!为什么不直接亮出你的观点,让条目充满你个人的光辉?
别怕编辑战!那只是激情的碰撞!
[编辑]有人说,编辑敏感条目容易引发编辑战。拜托!编辑战是什么?那是不同编辑者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是键盘上的刀光剑影!是智慧(和固执)的较量!这难道不比在那些岁月静好的条目里修修标点符号、改改错别字刺激多了吗?
而且,编辑战的过程还能帮你快速识别“同道中人”和“异议分子”。说不定你还能因此找到灵魂伴侣(在观点上一致的),或者有趣的辩论对手(在观点上完全对立但能跟你战个痛快的)。这多有助于社群“交流”啊!
抛弃“可供查证”的幻想,追随内心的声音!
[编辑]“所有内容都必须可供查证!”——这又是一个束缚我们的紧箍咒。难道你内心的想法、你对事件的深刻洞察、你家族流传下来的小道消息,就不是一种“来源”吗?它是“你”这个活生生的人的“来源”啊!虽然它可能“不可靠”、“无法查证”,但它是如此鲜活,如此独特!
为什么非要去搬那些又厚又重的书本、打开那些慢吞吞的网站,去寻找那些写得冠冕堂皇但可能毫无感情的句子?勇敢地写下你脑海中第一反应冒出来的观点吧!让维基百科充满人情味!
所以,心动不如行动!
[编辑]别再犹豫了!看到那些让你血压升高或心跳加速的敏感条目了吗?别压抑!别回避!请主动点开“编辑”按钮,让你的观点像火山一样喷发吧!用你最饱满的情感,最鲜明的立场,去重塑那些“中立”到索然无味的句子!
让维基百科的敏感条目成为真正观点多元(甚至是观点对立)的百花园吧!让编辑者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和口水),碰撞思想(和键盘),创造出最富争议(也可能最有趣)的内容!
当然了,编辑愉快!被回退了别哭鼻子,被封禁了……嗯,大概说明你还不够“真诚”吧!或者,也许,只是也许,那些顽固的“中立”和“来源”原则,可能、或许、大概……还有那么一点点用?
相关页面
[编辑]- Wikipedia:中立的观点 (这是真的!)
- Wikipedia:可靠来源 (据说也很重要!)
- Wikipedia:编辑战 (你可能会在这里遇到很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