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理性原则
外观
![]() |
![]() | 本頁簡而言之: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理性。任何不合理的行为都不应被执行。 |
虽然维基百科拥有一系列明确的方针与指引,但还有一条“非正式”的规则应为所有参与者所遵守,即:理性原则。
理性原则的起源
[编辑]“理性原则”这一术语最初似乎源自保险业,例如:在评估某项医疗程序是否有必要对某个客户施行时,保险公司会以是否“合理”为判断依据,以决定是否理赔。然而,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诸多领域,包括:
- 在法律与执法中,理性原则常用于判断某人是否应被犯罪指控,其在侵权行为或民事诉讼中的责任程度,裁决的判决是否合理,惩罚是否相称,以及诸如“这是正义的吗?”、“惩罚是否符合罪行?”、“实现正义的最佳方式是什么?”等根本问题。
- 在商业领域,理性原则常见于交易实践中。合同的签署与履行往往基于对双方条款的合理性判断。甚至可以说,合同法中所谓“意思表示一致”的要求,就是理性原则的体现。
- 在教育中,尤其是大学与学院层面,成绩评定通常也反映出理性原则。例如:“合理期望学生达到什么水平?”、“给 Wendell 这门课打 A 是否合理?”、“Byron 若发生学术不端是否应被惩罚?”、“Byron 是否真的作弊?”等问题都涉及理性判断。
理性原则如何适用于维基百科
[编辑]在维基百科这样的大型协作项目中,编辑者应始终坚持理性原则:
- 共识的形成依赖于社区大多数成员认为某一行为或呈现方式是“合理”的。尽管社区中总有不同意见的声音,编辑者需确保,即使存在分歧,形成共识的过程也须合理地纳入各方观点。相反,若形成的“共识”违背了维基方针(例如与WP:可靠来源所载事实相悖),那便是不合理的。
- 若某人坚持采取与大多数社区成员相悖的立场或行动,屡次撤销获得共识支持的编辑,就违反了理性原则——这种行为默认社区整体是在恶意行事。反之,若实际上并不存在共识,却有人坚持“已有共识”,也同样是不合理的行为。遗憾的是,这类违反理性原则的行为在维基百科中屡见不鲜,往往导致编辑战、调解,甚至需要管理员采取更严厉措施。
- 管理员在执行方针时也必须遵循理性原则。例如:根据维基百科方针删除某条目是否合理?某用户名是否合适?对一位严重扰乱编辑的用户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该行为是否符合其历史表现与编辑倾向?
换一种方式理解理性原则:当你参与某项行为或判断时,尝试换位思考。如果角色对调之后你认为该行为就不合理了,那原来的行为就违反了理性原则。这类违反应尽量避免——若每个人都遵循理性原则,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提升协作效率和参与乐趣。这正是所有协作项目所追求的目标。
参见
[编辑]- Wikipedia:管理
- Wikipedia:参与维基百科
- Wikipedia:规则只是原则
- Wikipedia:忽略所有规则
- Wikipedia:一句话不叫条目
- Wikipedia:使用常识
- Wikipedia:不要缺乏同理心
- Wikipedia:维基百科社群的期望与规范
- Wikipedia:方针在协作无政府状态中的角色
- 对维基百科行为的观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