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鄒守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鄒守益
大明中順大夫南京國子監祭酒
籍貫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謙之,號東廓
諡號文莊(隆慶間追諡)
出生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初一日
江西安福縣
逝世明世宗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江西安福縣
配偶娶王氏
親屬曾祖鄒仕魯、祖父鄒思傑、父鄒賢
子鄒義、鄒美、鄒善、鄒養、鄒蓋
鄒德涵鄒德溥鄒德泳
出身
  • 正德二年丁卯科舉人
  • 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及第
著作
  • 《東廓鄒先生文集》 二十卷

鄒守益(1491年—1562年),謙之東廓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軍籍,明朝學者、政治人物,探花及第。

生平

[编辑]

正德二年(1507年)江西鄉試第四十六名舉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一甲第三名進士[1][2]。鄒守益初見王守仁於虔臺,求表父墓,無意於學,後聽王守仁日夕談學,忽有省悟,而明白「格致之即慎獨也」[3],遂為王守仁門生。[4]

翰林院編修。逾年告歸,在江西拜謁王守仁,講學於贛州朱宸濠叛亂,鄒守益隨王守仁籌劃軍事。直至明世宗即位,始回京赴官。嘉靖改元(1522年)啟用[4]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上疏,世宗大怒,下詔獄拷打,謫廣德州判官。廢淫祠,建復初書院,與學者講授期間。[4]後擢南京禮部郎中,任滿告歸,州人立生祠以祀。聞其師王守仁卒,為位哭,服心喪,日與呂柟湛若水錢德洪王畿薛侃等論學。考滿入都,即引疾歸。

久之,以薦起南京吏部郎中,召為司經局洗馬。次年遷太常寺少卿侍讀學士,掌南院,陞南京國子監祭酒。九廟災,有旨大臣自陳,大臣皆恐慌引罪。鄒守益上疏陳君臣交修之道,帝大怒,遂落職。[4]

居家講學,四方遊者接踵而至,學者稱「東廓先生」。四十一年卒。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贈右侍郎文莊[5][4]

功夫論──以靜修己[4]

[编辑]

之所以要戒慎,是因為他認為此為「為學大要」、「聖門要旨」,是恢復「吾心本體,精明靈覺」的始終、內外的貫通功夫,因此幾乎是以宗教家苦修、苦煉的精神去做功夫(對待「戒慎恐懼」之學)[4]

讀書學習、好學好察,並非從外物中所求、擴充、增益知識,而是為了恢復「良知」(心)的本體之明。

只是原初明也,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6]

此功夫是貫徹體用、內外、始終一貫的,絕不能將內外二分。若「倚於感」而「逐外」。「倚於內」而「專內」,則失聖學之要(將無欲視為聖學之要),病人本性。

博文格物,即戒懼擴充,一箇功夫,非有二也。[7]

反對聶豹「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主張在本體上用歸寂功夫),鄒守益主張在體、用上都用功夫[4]。東廓自認為只有自己的「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也」的觀點才符合「聖門要旨」和王學的「良知之教」(雙江彭山之論都屬「粗而不精」)。

本體論

[编辑]

視良知為一個自滿自足的先天之知,是一個透明清澈的本體,它能畢照萬物,物來則應,認識了「良知」這個「精神靈覺」的本體後,便無所不知。

無論是「寂然不動」之體還是「感而遂通」之用,都是「良知一也」,故「體用非二物也」。

成就

[编辑]

師從王守仁,講學於贛州,以「居敬」、「戒懼」為「致良知」宗旨。「戒慎之學」與宋代理學家的「主敬」說有些脈相承的關係

建有復初書院。

曾助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亂

黃宗羲認為其學是王陽明的正宗。

其時雙江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先生言其「倚於內,是裂心體而二之也」。彭山惡自然而標警惕,先生言其「滯而不化,非行所無事也」。夫子之後,源遠而流分,陽明之沒,不失其傳者,不得不以先生為宗子也。夫流行之為性體,釋氏亦能見之,第其捍禦外物,是非善惡一歸之空,以無礙我之流行。蓋有得於渾然一片者,而日用倫物之間,條理脈絡,不能分明矣。粗而不精,此學者所當論也。[7]

作品

[编辑]

家族

[编辑]

曾祖鄒仕魯;祖父鄒思傑,封大理寺評事;父鄒賢按察司僉事贈奉政大夫。母周氏(封孺人)。嚴侍下。弟鄒守明、鄒守蒙[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张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 
  2. ^ 鲁小俊,江俊伟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明史. 鄒守益傳 二八三卷.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容肇祖. 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1993: 284–290. ISBN 957-668-158-8. 
  5. ^ ·張廷玉等,《明史》(卷283):“鄒守益,字謙之,安福人。父賢,字恢才,弘治九年進士。授南京大理評事,數有條奏,歷官福建僉事,擒殺武平賊渠黃友勝。居家以孝友稱。
    守益舉正德六年會試第一,出王守仁門。以廷對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逾年告歸,謁守仁,講學於贛州。宸濠反,與守仁軍事。世宗即位,始赴官。嘉靖三年二月,帝欲去興獻帝本生之稱。守益疏諫,忤旨,被責。逾月,復上疏曰:陛下欲隆本生之恩,屢下群臣會議,群臣據禮正言,致蒙詰讓,道路相傳,有孝長子之稱。昔曾元以父寢疾,憚於易簀,蓋愛之至也。而曾子責之曰:「姑息」。魯公受天子禮樂,以祀周公,蓋尊之至也。而孔子傷之曰「周公其衰矣」。臣願陛下勿以姑息事獻帝,而使後世有其衰之嘆。且群臣援經證古,欲陛下專意正統,此皆為陛下忠謀,乃不察而督過之,謂忤且慢。臣歷觀前史,如冷褒、段猶之徒,當時所謂忠愛,後世所斥以為邪媚也。師丹、司馬光之徒,當時所謂欺慢,後世所仰以為正直也。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古。望陛下不吝改過,察群臣之忠愛,信而用之,復召其去國者,無使奸人動搖國是,離間宮闈。
    昔先帝南巡,群臣交章諫阻,先帝赫然震怒,豈不謂欺慢可罪哉。陛下在藩邸聞之,必以是為盡忠於先帝。今入繼大統,獨不容群臣盡忠於陛下乎。
    帝大怒,下詔獄拷掠,謫廣德州判官。廢淫祠,建復初書院,與學者講授其間。稍遷南京禮部郎中,州人立生祠以祀。聞守仁卒,為位哭,服心喪,日與呂柟、湛若水、錢德洪、王畿、薛侃輩論學。考滿入都,即引疾歸。久之,以薦起南京吏部郎中,召為司經局洗馬。守益以太子幼,未能出閣,乃與霍韜上《聖功圖》,自神堯茅茨土階,至帝西苑耕稼蠶桑,凡為圖十三。帝以為謗訕,幾得罪,賴韜受帝知,事乃解。明年遷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出掌南京翰林院,夏言欲遠之也。御史毛愷請留侍東宮,被謫。尋改南京祭酒。九廟災,守益陳上下交修之道,言:「殷中宗、高宗,反妖為祥,亨國長久。」帝大怒,落職歸。
    守益天姿純粹。守仁嘗曰:「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謙之近之矣。」裏居,日事講學,四方從遊者踵至,學者稱東廓先生。居家二十餘年卒。隆慶初,贈南京禮部右侍郎,諡文莊。”
  6. ^ 鄒守益. 《東廓先生文集》 卷4. . 〈複夏太僕敦夫〉. 
  7. ^ 7.0 7.1 黃宗羲. 《明儒學案》 卷16. . 《江右王門學案一》. 
  8. ^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正德六年辛未科進士登科錄》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四》,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出自《明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