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社會
外觀
社會科學主題: 社會 · 社會學 · 藝術 · 人類學 · 文化 · 經濟學 · 教育 · 地理 · 歷史 · 人權 · 歧視 · 身心障礙 · 網際網路 · 法律 · 哲學 · 社會運動 · LGBT · 女性主義 · 自由主義 · 無政府主義
社會主題
典範條目
女性主義(英語:Feminism)又稱女權運動,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選舉權、代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殘割女性生殖器(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地區的職場天花板效應。而如強姦、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特色圖片
特色人物
艾米琳·潘克斯特(英語:Emmeline Pankhurst,原姓戈頓(Goulden),1858年7月15日-1928年6月14日)是一位英國活躍政治家和幫助英國女性贏得投票權的婦女參政運動的領導者。入選《時代》雜誌1999年評選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人物,評選說明是:「她塑造了我們這個時代女性的想法,她使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模式,這可能已沒有回頭路。」("she shaped an idea of women for our time; she shook society into a new pattern from which there could be no going back.")她的激進策略曾經廣受批評,但她的工作確實是實現英國婦女參政權的一個關鍵因素。2002年,她入選英國廣播公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排名第27位。1858年潘克斯特生於曼徹斯特。1928年6月14日逝世,享年69歲。
分類維基專題相關主題網絡資源其他主題維基媒體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