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语白话文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2月29日) |
闽文 | |
---|---|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1910年代(或更早)至今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姊妹体系 | 官话白话文 吴语白话文 粤语白话文 闽南语白话文 |
闽语白话文(简称闽白或闽文)是一种符合闽语语法、词汇、句式,混用传统汉字和闽语汉字行文的闽语书写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北方汉语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以符合官话口语词汇、语法的现代汉语白话文逐渐取代了与口语脱离的文言文。与此同时,中国各地方语言都相继出现了各自的中文书面语。在民间闽语白话文也得以延续并在民间广泛使用,例如闽剧剧本和其它书籍等。
闽文使用传统汉字和民间专门为书写闽语而创制的闽语汉字书写。经过长期发展,闽语行文已经趋于成熟,闽语成文一般情况没有什么问题。对于闽语使用者而言,闽文达意优于现代汉语白话文,因为后者与闽语词汇、文法脱离,表达某些意境或精确纪录闽语原话的时候会造成某些失真。
历史
[编辑]
在20世纪以前,中国的标准书面语是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根据是上古汉语。这种书写形式维持了二千多年,和实际口语的差别愈来愈大。从十七世纪开始,明朝的小说开始有出现以当时的口语直接入文,部份如《水浒传》更应用了地方方言,可说是白话文的先声。20世纪初,中国改革人士如胡适看到有必要改革中文,因此开始了白话文运动,以达到文字和口语一致。北方官话有大量使用者,获选作新的汉语白话文,但以官话为标准的白话文和粤语差距颇大,无论文法、字义、常用词语和谚语皆有出入,故此在福建出现了以闽语口语直接入文的闽语白话文。一些在官话白话文中没有的字词,又或者已遗忘的古字,往往需要假借同音或近音的字,甚至创造新字。
闽语白话文目前最早的考证是在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出现,是来自于福州评话刻本的《七星白纸马》。在此之前的大明时期出现了公众场所演唱的伬艺,伬艺的歌词里就保留非常多的闽语白话文体,在福州、福宁等地流行。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创作出《天文问答》书籍,该书籍使用了大量的闽语白话文书写。
十九世纪来福州府的传教士怀德(M. C. White)在回忆录中有写道:“福州街边书摊上租售的民间读书大多是方言汉字书写。”[1]。可见,在当时用闽语字来书写闽语白话文的读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福州市场规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前,闽语白话文在福建、台湾和海外闽侨的之间已经非常盛行,但中国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通话成为全国标准语言并逐渐推广全国,故此闽语白话文并没有得到重视,但直至今日仍然有不少闽语人使用。福州的闽剧剧本和评话至今还在使用闽语白话文书写。
代表作品
[编辑]文学
[编辑]
- 戏曲文学:贻顺哥烛蒂、郑唐传、红裙记、拣茶记、荔枝换降桃、双碟扇、贬官记、甘国宝、王连连拜香
- 歌谣文学:福州歌谣甲集(真鸟囝、月光光、祭灶祭葫芦(祭灶歌)等)
- 教会文学:圣经旧约:初集、圣经新约全书、天文问答
- 课本文学:日华对译福州语、日闽会话、闽语入门
字词典
[编辑]- 闽英辞汇(陈立鸥、罗杰瑞 合编,1965年)
- 福州方言词典(李如龙、梁玉璋、邹光椿、陈泽平编,1994年)
- 福州方言词典(冯爱珍著,1998年)
- 福州八音字典(施文铃著,2013年)
- 福州语音字典(涂祯梁著,2010年)
- 福州八音字典(施文铃著,2013年)
- 福州方言大词典(陈泽平、林勤著,2020年)
- 现代福州八音字典(卢美松著,2020年)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