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槟城福建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庇能福建話
Pī-né͘ng Hok-kiàn-ōa (白話字)
Pī-néeng Hok-kiàn-uā (台罗拼音)
Hokkien Pulau Pinang (馬來語)
IPA: /pi˨˩nɛŋ˦˥ hɔk̚˦kiɛn˥˧ua˨˩/
母语国家和地区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亞 泰國
区域 马来西亚檳島威省玻璃市吉打部分地區、霹雳北部如吉輦拉律上霹靂
 泰國普吉府
 印度尼西亞棉蘭
母语使用人数
1,824,741
語系
文字
紅毛字(Âng-môo-jī)
  • 修改型白話字(Pe̍͘h-ōa-jī)
  • 修改型台羅(Tâi-lô)
  • 臨時拼寫法
唐人字(Tn̂g-lâng-jī)
諺文(仍在試驗)
  • 漳泉音字(Hokkien Imji)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3nan
檳城福建話(音譯)
繁体字庇能福建話
简化字庇能福建话
白話字Pī-né͘ng Hok-kiàn-ōa
檳城福建話
繁体字檳城福建話
简化字槟城福建话
白話字Pin-siâⁿ Hok-kiàn-ōa
庇能福建話協會的一員 Timorthy Tye 以檳城福建話介紹該語言,攝於2014年2月17日

槟城福建话POJ:Pin-siâⁿ Hok-kiàn-ōa),又稱庇能福建话[1]POJ:Pī-né͘ng Hok-kiàn-ōa),是闽南语馬來西亞槟城的变体。

檳城福建話源自漳州府海澄縣三都(今廈門市海滄區三都),受馬來語英語潮州話廣府話以及少量泰語的影响形成,語音上類似中國福建省漳浦雲霄發音,及來自潮州府普寧縣潮州音。此外,槟城福建话也保留了一些已失传的闽南语词汇。檳城附近的州屬如吉打霹靂玻璃市以及對岸的印尼棉蘭北蘇門答臘省、鄰近的泰國普吉府亦通行相似的福建話,統稱北馬福建話。某些語境下,檳城福建話就是北馬福建話的代名詞。

正字法

[编辑]
位於檳城埠底的一攤售賣炒粿條的檔口,上書炒粿條的羅馬化為檳城人以臨時書寫系統書寫該詞的一種例子

檳城福建話主要是一種口語,但是也可以以漢字(當地稱「唐儂字」,POJ:Tn̂g-lâng-jī)書寫,不過最主要的拼寫法還是以拉丁字母(當地人稱之為「紅毛字」,POJ:Âng-mô͘-jī)爲主的白話字/教會羅馬字。檳城福建話書面用材的不斷增加,很大程度都歸功於社交媒體(例如:專門將文學、歷史、科學等相關的內容翻譯成檳城福建話的臉書專頁Penang Hokkien Library 檳城福建話文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這些書面用材的標準通常都是以白話字台羅爲準,並很大程度的進行不同的改變以適應當地福建話的語言習慣。

庇能福建話協會馬來語Persatuan Bahasa Hokkien Pulau Pinang,英語:The Hokkie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Penang)就是促進該語言使用和復興的組織,他們推動了一種基於台羅的拼寫系統[註 1],該系統經過修改以適應檳城福建話的音系及其外來詞。此外,另一個名爲「講福建話運動」(POJ:Kóng Hok-kiàn-ōa Ūn-tōng;英語:Speak Hokkien Campaign)的組織也提倡使用台灣教育部出版的「部薦字」作爲福建話的漢字書寫系統。

除此之外,網上上也有不少年輕人以教會羅馬字、台羅拼音以及檳城福建話(泉漳話)的漢字寫法來進行創作,例如:專在臉書以及Instagram上分享搞笑視頻的「麦按呢啦May姐」與「pukibinzzz」以及專門分享檳城福建話電影語錄以及迷因的「Penang Hokkien movie quotes 庇能福建話兮電火戲銘言」[2]和「檳城福建話的電影語錄」[3]

雖然檳城福建話已經有了規範用字,但是多數母語人士並不瞭解這些規範系統,而是以基於英文馬來文拉丁字母拼寫系統的臨時拼寫法。不過也有一些以該臨時拼寫法而準的規範字,例如檳城馳名的美食炒粿條通常拼寫為「Char kway teow」、「Char Koay Teow」或「char kuey teow」等,而不是以白話字為基準的「cha/tsa kue tiau」(POJ:chhá-kóe-tiâu)。這些書寫系統對母語人士來説更直觀,是一些非書面用材的標準規範。

語音

[编辑]

輔音

[编辑]
首字母
唇音 齦音 腭音 軟顎音 喉音
清音 清塞音
鼻音 m [m]
名 (miâ)
n [n]
爛 (nuā)
ng [ŋ]
硬 (ngēe)
塞音/
塞擦音
清音 p [p]
比 (pí)
t [t]
大 (tuā)
ts [ts]
姊 (tsí)
k [k]
教 (kàu)
[ʔ]
影 (iánn)
送氣音 ph []
脾 (phî)
th []
拖 (thua)
tsh [tsʰ]
飼 (tshī)
kh []
扣 (khàu)
濁音 b [b]
米 (bí)
d [d]
tsian-doi (煎蕊)
j [dz]
字 (jī)
g [g]
牛 (gû)
擦音 f [f]
sóo-fá (沙發)
s [s]
時 (sî)
sh [ʃ]
kú-shérn (古申)
h [h]
喜 (hí)
側音 l [l]
賴 (luā)
近似值 r [ɹ]
ríng-gi̋t (令吉)
y [j]
sa-yang (捎央)
w [w]
我 (wá)
  • 與閩南語其他方言不同,齒齦音塞擦音摩擦音保持不變,並沒有發生腭化而變成 /i/ 前的 齒槽腭側,例如時[si]而不是 [ɕi]。
  • 以零聲母開頭的單詞,即以沒有前導輔音的元音開頭的單詞,可能以聲門塞音 /ʔ/ 為特徵,但這在書寫中不會標明。
  • 子音 wy 只用於外來語的拼字。它們可以根據本土福建話音系分析為以零聲母開頭,因此可以分別用 ui 拼寫,例如我“wá”/“uá”和捎央“sa-yang”/“sa-iang”。
  • 子音 dfshr 只用於藉詞。
字尾
雙唇音 齒齦音 軟顎音 喉音
鼻音 -m [m]
暗 (àm)
-n [n]
安 (an)
-ng [ŋ]
紅 (âng)
塞音 -p []
答 (tap)
-t []
殺 (sat)
-k []
角 (kak)
-h [ʔ]
鴨 (ah)
音節輔音
雙唇音 軟顎音
塞音 m []
毋 ()
ng [ŋ̍]
霜 (sng)

元音

[编辑]
單元音
前元音 後元音
基本 鼻音 基本 鼻音
閉元音 i [i]
伊 (i)
inn [ĩ]
圓 (înn)
u [u]
有 (ū)
半閉元音 e [e]
會 (ē)
o [o]
蠔 (ô)
半開元音 ee [ɛ]
下 (ēe)
enn [ɛ̃]
嬰 (enn)
oo [ɔ]
烏 (oo)
onn [ɔ̃]
嗚 (onn)
開元音 a [a]
亞 (a)
ann [ã]
餡 (ānn)
雙元音 & 三元音
雙元音 三元音
ai [ai]
愛 (ài)
ia [ia]
椰 ()
io [io]
腰 (io)
iu [iu]
油 ()
ue [ue]
鍋 (ue)
iau [iau]
枵 (iau)
au [au]
後 (āu)
ia [iɛ]
燕 (n)*
ioo [iɔ]
娘 (niôo)*
ua [ua]
話 ()
ui [ui]
為 ()
uai [uai]
歪 (uai)
  • 在檳城福建話的台羅系統中,鼻化母音以尾 -nn 表示,而白話字則使用上標 ◌ⁿ。元音鼻音化出現在帶有鼻音首字母的單字(m-n-ng-),但是,在書寫中並沒有明確用 -nn◌ⁿ,例如:卵 nūi (/nuĩ/)而不是nūinn/nūiⁿ。
    對於大多數不熟悉台羅或白話字的使用者來說,鼻音化通常透過在單字的首輔音後放置 n 來表示。這在檳城著名美食「豆沙餅」(tāu-sa-piánn)中很常見。在其他情況下,可能根本沒有顯示鼻音化,例如“Popiah”(薄餅;po̍h-piánn),或常見的姓氏“Ooi”(黃;Uînn)。
  • 最後的 ioo 僅與以 n- 開頭的單字一起書寫,例如:娘「niôo」。在這種情況下,它的發音為 /iɔ̃/,是 ionn 的變體,但鼻音化由鼻音首字母表示。
  • 韻母 iaunnionn 的變體發音。這兩個字在檳城福建話中可以互換使用,例如: 張tiaunn/tionn,羊iâunn/iônn
  • ia 後面跟著最後的 -n-t 時,發音為 [iɛ],其中 ianiat 分別發音為 ianiat 分別發音為 [iɛn]。
    在語音中,這些聲音通常簡化為 [ɛn] 和 [ɛt̚],例如:免 mián / mén。
  • 在外來語中,雙母音 /ua/ 可以拼成 wa,例如:我 wá / uá。
  • 在外來語中,雙母音 /ia/ 可以拼成 ya,例如:捎央 sa-yang / sa-iang。
  • 檳城福建話的 /e/ 和 /ɛ/ 元音有明顯區別。例如,「家」一詞發音為 /kɛ/(台羅:kee,白話字:ke͘),而「雞」發音為 /ke/,在台羅和白話字中都收錄為 ⟨ke⟩。然而,許多檳城福建話台羅或白話字使用者容易忽略這種差異。原因是基於廈門話的正統白話文 /ɛ/ 沒有正式字母,而且大多數主流的POJ輸入法都不支援字母 ⟨e͘⟩。儘管 /ɛ/ 在台灣語中正式記作 ⟨ee⟩,但一些台語使用者似乎也忽略了它,可能是因為受到台灣在線資源的影響,這些資源不包含字母 /ee/,而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非母語元音(用於外來語)
台羅 IPA 舉例 注釋
er [ə] bēr-liân 出現在泉州話的閩南語變體中,馬來西亞南部和新加坡使用的閩南語變體。
用於馬來語和英語借詞。
y [y] 豬腸粉
tsý-tshiông-fân
用於廣府話借詞,發音為i.
ei [ei] 無釐頭
môu-lêi-thāu
用於廣府話借詞。
eoi [ɵy] 濕濕碎
sa̋p--sa̋p--sêoi
ue 的另一種發音,受廣府話影響。
用於廣府話借詞,可發音為 ue
oi [ɔi]
môi
用於馬來語和英語以及廣府話、潮州話借詞。
替換馬來語借詞中的 ol,例如:bo̍t-toi 瓿瓵 (botol),tsian-doi 煎蕊 (cendol)。
注釋:從標準馬來語詞尾 -l-i 的變化是檳城馬來語的普遍特徵,檳城馬來語是檳城福建話借用的地方變體。
這種音系變化也可在其他來自檳城馬來語的藉詞中看到,例如:sām-bai 參峇 (sambal)。
ou [ou] 大佬
tāi-lôu
用於廣府話和潮州話借詞。

押韻

[编辑]
母音 開元音 鼻音 塞音
[-] [◌̃] [m] [n] [ŋ] [p̚] [t̚] [k̚] [ʔ]
[a] a ann am an ang ap at ak ah
[ai] ai ainn aih
[au] au auh
[e] e eng ek eh
[ɛ] ee enn em* en* eeng* et* eek* eeh
[ə] er* ern* ert* erh*
[ei] ei*
[i] i inn im in ing* ip it ik* ih
[ia] ia iann iam iang iap iak iah
[iɛ] ian iat
[iau] iau iaunn
[io] io ioh
[iɔ] ioo* ionn iong iok
[iu] iu
母音 開元音 鼻音 塞音
[-] [◌̃] [m] [n] [ŋ] [p̚] [t̚] [k̚] [ʔ]
[o] o um* ung* uk* oh
[ɔ] oo onn om on* ong ot* ok ooh
[ɔi] oi*
[ou] ou*
[u] u un ut uh
[ua] ua uann uan uang* uat uah
[uai] uai uainn
[ue] ue ueh
[ui] ui uinn
[y] y* yn*
[ɵy] eoi*
[m̩] m
[ŋ̍] ng
  • 用於借詞、變體和擬聲詞

音調

[编辑]

檳城福建話中,兩個離調(3和7)實際上是相同的,除了在連讀形式上難以區分。因此,大多數以檳城福建話為母語的人只知道非限制音節中的四個聲調(高、低、上、下),以及限制音節中的兩個入聲(高、低)。在大多數羅馬化系統中,這總共被視為七個音調。音調如下:

檳城福建話聲調[4]
陰調 陽調
音調 調類 台羅 音值 變調 音調 調類 台羅 音值 變調
調平 1 陰平
im-piânn
a [˦˦] (44) [˨˩] (21) 5 陽平
iông-piânn
â [˨˧] (23) [˨˩] (21)
上聲 2 上聲
sióng-siann
á [˥˧] (53) [˦˦] (44)
[˦˦˥] (445)
去聲 3 陰去
im-khì
à [˨˩] (21) [˥˧] (53) 7 陽去
iông-khì
ā [˨˩] (21) [˨˩] (21)
[˦˦] (44)
入聲 4 陰入
im-ji̍p
a◌ [ʔ˧] (3) [ʔ˦] (4) 8 陽入
iông-ji̍p
a̍◌ [ʔ˦] (4) [ʔ˧] (3)
注釋 入聲 (4 & 8) 只出現在閉音節中,◌ 表示 -p, -t, -k, or -h.

音調的名稱不再與音調輪廓有任何關係。檳城福建話中的上聲有兩種變體,即高去聲 [˥˧] (53) 和高上聲 [˦˦˥] (445)。高去調 [˥˧] (53) 在老一輩中更為常見,而年輕一代則轉向使用高上調 [˦˦˥] (445)。當第三聲與第二聲連讀時,使用高降變體 [˥˧] (53),但有些說話者可能會將第三聲與第一聲連讀 (44)[4]。 跟廈門以及漳州一樣,這裡沒有較低的上聲(第六聲)。

與泉州話的區別

[编辑]

槟城福建话具有不少漳州話特色(尤其是漳州海澄三都一帶的腔調),以下是幾個明顯與泉州話不同處(以下省略聲調):

  • 使用[ũ̯ĩ],而偏泉片福建話則使用[ŋ̍];例:門([mũ̯ĩ]/mûi)、飯([pũ̯ĩ]/pūiⁿ)、酸([sũ̯ĩ]/suiⁿ)。
  • 使用[ɛ]、[ɛ̃], 而偏泉片福建話則使用[e]、[ĩ];例:家([]/ke͘)、蝦([]/hê͘)、生([sɛ̃]/seⁿ)。
  • 使用[o̯e],而偏泉片福建話則使用[e]或[ə];例;火([ho̯e]/hóe)、未([bo̯e]/bōe)。
  • 使用[e],而偏泉片福建話則使用[o̯e]或[əe];例:地([te]/tē)、細([se]/sè)。
  • 使用[o̯a],而偏泉片福建話和漳州部分地區則使用[o̯e];例:話([o̯a]/ōa)、瓜([ko̯a]/koa)。
  • 使用[ĩ̯ɔ̃]、[ĩ̯ãũ̯](在檳可互相使用),而偏泉片福建話和漳州漳浦話則使用[ĩ̯ũ];例:羊([ĩ̯ɔ̃]/iôⁿ、[ĩ̯ãũ̯]/iâuⁿ)、丈([tĩ̯ɔ̃]/tiōⁿ、[tĩ̯ãũ̯]/tiāuⁿ)、想([ɕĩ̯ɔ̃]/siōⁿ、[ɕĩ̯ãũ̯]/siāuⁿ)。
  • 宕攝字裡,漳州話用[i̯aŋ],泉州話使用[i̯ɔŋ],而檳城福建話則混著使用;例:上([ɕi̯aŋ]/siāng)、香([hi̯aŋ]/hiang)、傷([ɕi̯ɔŋ]/siong)。
  • 日母字使用[z]、[ʑ],而偏泉片福建話則使用[l];例:入([ʑip̚]/ji̍p)、熱([zo̯aʔ]/joa̍h)、日([ʑit̚]/ji̍t)。
  • 使用漳州話發音;例:糜([mõ̯ãĩ̯]/moâi)、先生([ɕinsɛ̃]/sin-seⁿ)。
  • 使用漳州話詞彙;例:挑羹(也作「調羹」)([tʰi̯au̯ki̯ɔŋ]/thiâu-kiong,懶音 thâu-kiong)。

借詞

[编辑]

由於檳城語言的多樣性,該語言也與其他語言也有密切關係,所以引用了大量借詞。包括馬來語(北馬馬來語方言)、英語潮州話廣府話、少量泰語

馬來語

[编辑]

正如在馬來西亞的其他華南移民(多為漢民)的母語一樣,檳城福建話也大量從馬來語借詞,但是相比之下數量會更多。

檳城福建話
白話字漢字
馬來語 傳統閩南語詞匯
臺語台羅
注釋
ān-ting anting 耳鉤
hīnn-kau
bā-lái balai polis 警察局
kíng-tshat-kio̍k
bā-lú
峇魯
baru 拄才
tú-tsiah
bān-san
萬山
bangsal 菜市仔
tshài-tshī-á
pá-sat(巴剎)也更常用
báng-kû bangkul 椅條
í-liâu
bá-tû
礣砥
batu 石頭
tsio̍h-thâu
bēr-liân/lên berlian 璇石
suān-tsio̍h
bī-nā-tang binatang 動物
tōng-bu̍t
禽獸(khîm-siù)也更常用
gâ-tái
疨㾂
gatal
tsiūnn
gēr-lí / gî-lí
疑理
geli
ònn
該詞可以指惡心、及恐怖的東西
jiám-bân
染蠻
jamban 便所
piān-sóo
「jamban」在馬來語中用於口語,「tandas」才是規範
便所(piān-sóo)也更常用
kan-nang-tsû / kan-lang-tsû
蕳砃薯
kentang 馬鈴薯
má-lîng-tsû
kau-în / kau-îng
交姻(交寅)
kahwin 結婚
kiat-hun
khit-siàn
乞善
kesian 可憐
khó-liân
lām-peng lampin 尿帕仔
jiō-phè-á
lô-ti
羅知
roti 麵包
mī-pau
ló-kun
老君
dukun 醫生
i-seng
馬來語「dukun」一詞其實是指以武術(偏方)治療病人的醫生
醫生(i-seng)也更常用
lui
duit
tsînn
馬來人在表示錢幣時并不使用「duit」而是「wang」。該詞比較具爭議性
má-ná
嘛哪
mana 佗落
tó-lo̍h
該詞常用來表示「哪有?」(嘛哪有)。
提問「哪裏」,佗落(tó-lo̍h)一詞會更常用
mā-nek manik 珠仔
tsu-á
má-tâ
馬打
mata-mata 警察
kíng-tshat
pīng-gang pinggang
io
pún
呠 / 僨
pun
馬來語口語(Bahasa Pasar)[5]
lā-sa rasa 感覺
kám-kak
sá-bûn
雪文
sabun 茶箍
tê-khoo
也爲臺語借詞
sâm-pá
儳㞎
sampah 糞埽
pùn-sò
sa-yang / sa-iang
捎央
sayang
ài
som-bóng
森妄
sombong 囂俳
hiau-pai
so͘-tong
蘇東
sotong 鰇魚
jiû-hû
su-kā / su-kah
私佮
suka 佮意
kah-ì
tá-hān
扙捍
tahan 忍耐
lím-nāi
ta-pí
焦比
tapi 但是
tān-sī
馬來語口語,規範為「tetapi」
to-lóng
多琅
tolong 鬥相共
tàu-sann-kāng
也有人用鬥跤手(tàu-kha-tshiú)
tong-kat
杖楬
tongkat 枴仔
kuái-á
chi-lā-kā celaka 該死
kai-sí
chiám-pó campur
tsham
tōa-la
大帤
tuala 面巾
bīn-kin

在馬來語借詞中也有引用福建話詞彙,有時候意思跟原本詞彙有些不同。

馬來語 檳城福建話
(白話字及漢字)
注釋
beca 馬車
bé͘-chhia
bihun 米粉
bí-hún
Jepun 日本
Ji̍t-pún
loteng 樓頂
lâu-téng
在泉漳廈台意思是指閣樓
kicap 鮭汁
kê-chiap
醬汁
kongsi 公司
kong-si
在泉漳廈台意思為商業公司
kuaci 瓜子
koa-chí
kuetiau 粿條
kóe-tiâu
kuih 粿
kóe
mi
sinseh 先生
sin-seⁿ
tauhu 豆腐
tāu-hū
tauke 頭家
thâu-ke˙
teh
tê͘
teko 茶鈷
tê͘-kó͘
Tionghua / Tionghoa 中華
Tiong-hôa
Tiongkok 中國
Tiong-kok
tukang 廚工
tû-kang

英語

[编辑]

檳城福建話也從英語中借用了一些詞彙,其中一些部份可能是透過馬來語借用的。通常這些詞語比馬來語詞更具技術性,且嵌入性較差,例如煞車、停車、管道、泵浦等。

檳城福建話
白話字漢字
英語 傳統閩南語詞匯
注釋
a-bôi
阿bôi
boy
kiánn
對自己兒子的熟悉的稱呼,也泛指別人的兒子或與兒子年齡相仿的年輕男性。
a-gêr
阿gêr
Girl 查某囝
tsa-bóo-kiánn
對自己女兒的熟悉的稱呼,也泛指別人的女兒或與自己女兒年齡相仿的年輕女性。
áng-kér
安哥
Uncle 阿叔
a-tsek
與父親年齡相仿的男子的熟悉稱呼,也泛指中年或老年男性。
án-tí
安娣
Aunty 阿姨
a-î
與母親年齡相仿的女性的熟悉稱呼,也泛指中年或老年婦女。
kú-shérn
古申
cushion
tiām
lé͘-liô
黎撩
radio 收音機
siu-im-ki
mó͘-tô
摩哆
motorcycle 摩托車
môo-thok-tshia
源自摩托車中的馬達
sé͘-le̋rt
沙(律)
salad 沙拉
sa-la
só͘-fá
沙發
sofa 膨椅
phòng-í

泰語

[编辑]

檳城福建話中也包含被認為是源自泰語的詞彙。

檳城福建話
白話字漢字
定義 其他福建話詞 注釋
poa̍t
鈸 / 鏺
貨幣單位的十分之一,即 10 仙/分,例:50仙 五十鈸 gō͘-cha̍p-poa̍t kak
詞源終究未知,但被認為是來自泰語發音的(บาท baht)

其他漢方言

[编辑]

檳城福建話中的一些詞彙源自馬來西亞及其周邊地區使用的其他漢語種類。

檳城福建話
源自於
注釋

ài
潮州話
福建閩南及台灣使用欲 beh

潮州話
福建閩南及台灣使用góa,然而檳城福建話採用了潮州話的發音。
我儂
wá-lâng
潮州話
也可縮寫為wang / uang (卬),福建閩南及台灣使用阮 gún / goán
汝儂
lú-lâng
潮州話
也可縮寫為luang (戎),福建閩南及台灣使用恁 lín
伊儂
i-lâng
潮州話
也可縮寫為yang/iang (傇),福建閩南及台灣使用𪜶 (亻因) in
無便
bô-piān
潮州話
豬母酸 / 霜
tu-bó-suiⁿ / sng
潮州話
檳城潮州話發音:豬母酸 tu-bó-sṳng.

ngam
廣府話
大佬
tāi-lôu
廣府話
檳城福建話採用廣府話發音
緊張
kán-chiong / kín-chiong
廣府話
來自廣府話中的緊張 gán jēung ,或由福建話的「緊」 (kín) + 廣府話「張」 (jēung) 組成,有時會用kín-tioⁿ / tiauⁿ這個音
無釐頭
môu-lêi-thāu
廣府話
來自廣府話的無厘頭 mòuh lèih tàuh
豬腸粉
chý-chhiông-fân
廣府話
檳城福建話採用廣府話發音
雲吞
oān-than
廣府話
檳城福建話採用廣府話發音
濕濕碎
sa̋p-sa̋p-sêoi
廣府話
檳城福建話採用廣府話發音
死爸 / 父
sí-pē͘
新加坡福建話
源自潮州話的死父 sí-pẽ及新加坡福建話的死爸 sí-pē
我老兮
wá-lāu-ê
新加坡福建話

參考

[编辑]
  1. ^ 王桂蘭 2017,第13,35頁。當地口語稱「庇能福建话」,「庇能」即檳城的純音譯,故當地習慣書寫為「槟城福建话」,學術界有些著作稱為「檳城閩南語」。
  2. ^ m.facebook.com/people/Penang-Hokkien-movie-quotes-%E5%BA%87%E8%83%BD%E7%A6%8F%E5%BB%BA%E8%A9%B1%E5%85%AE%E9%9B%BB%E7%81%AB%E6%88%B2%E9%8A%98%E8%A8%80/100067099915890/
  3. ^ www.instagram.com/penang_hokkien_quotes/%20Penang%20Hokkien%20movie%20quotes%20/
  4. ^ 4.0 4.1 Chuang, Ching-ting; Chang, Yueh-chin; Hsieh, Feng-fan, Complete and Not-So-Complete Tonal Neutralization in Penang Hokkien, 2013 –通过academia.edu (英语). 
  5. ^ prpm.dpd.gov.my/cari?keyword=pun

注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参閲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