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专题讨论:ACG/维基ACG专题奖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标准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ACG专题 (获评专题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ACG专题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日系ACGN类条目内容的专案。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首页,参与其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动画专题 (获评专题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动画专题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非日系动画或卡通类条目(Animation & Cartoon)内容的专案。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首页,参与其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漫画专题 (获评专题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漫画专题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非日系漫画(Comics)内容的专案。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首页,参与其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电子游戏专题
本维基专题属于电子游戏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电子游戏内容。您若有意参与,欢迎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自动获评专题级

复核规则的小修改

[编辑]

根据讨论,得出共识对复核规则进行修改。以下列出修改的内容。

--ℍ𝕠𝕨𝕖𝕪维基ACG专题创作奖 2024年1月19日 (五) 12:41 (UTC)回复

特殊:diff/80197323/80561270--ℍ𝕠𝕨𝕖𝕪维基ACG专题创作奖 2024年1月19日 (五) 12:43 (UTC)回复

ACG创作奖规则修订(2025年2月)

[编辑]

问题1

[编辑]
原讨论串
说明:虽然没有显式的评审,但是确实改善了条目的内容、来源使用,我认为也可以相当于是“完整评审”。--深鸣留言2025年2月1日 (六) 06:11 (UTC)回复
请问璃月的评审在什么位置?--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日 (日) 14:13 (UTC)回复
@HoweyYuan其实我的意思是这些改善,因为似乎不满足2的“原文少于新版本的1/3”,但确实符合8的“改善……内容、来源使用”,所以或许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评审。不知能否算成8,或是2的“改善条目”。--深鸣留言2025年2月2日 (日) 14:21 (UTC)回复
恕个人认为这些改善不满足现行制度中的任何得分项目。如你所说,这些更改并不满足项目2的要求。项目8也明确指出是他人评审。
当初制定新规时,洛普利宁说:给予条目评审者奖励 — 对于品质较好的条目,如果想继续精进,我认为他人的实质检查是必要的。可见他提出项目8的初衷便是鼓励条目评审从而促进现有条目的改善。也如你所说,这种“自我精进”的方式在结果上确实有效提升了条目质量,值得鼓励。相比于这种相对小的修改,创建或重写一个新的条目,往往能得到社群的更多认可和鼓励。但私认为只有类似此种的改动,才能让高浏览量、较为完善的条目的质量更上一层楼。若您对此感兴趣,欢迎您发起讨论,制定新规。--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日 (日) 14:43 (UTC)回复
项目2“扩充和改善条目”实则只奖励“扩充”(还分成了3个字节门槛),不奖励“改善”。
我觉得可以考虑拆分为“扩充”和“改善”,“改善”则以“提升条目评级”为标准(C以上)?然后给1分?
也可以设置为2个门槛“小作品或初级→C:1分,C→B:2分”。“B→优良以及典范”已经被项目4涵盖了,就不重复奖励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日 (日) 15:10 (UTC)回复
是的,“改善”可能还会删除原先条目中的爱好者内容。如果原先条目中此类内容太多的话,可能很难达到目前扩充的标准。
此外改善的实质和条目评审应该挺相似,后者实际上也是改善,只不过是没有亲自修改而已。--深鸣留言2025年2月2日 (日) 15:21 (UTC)回复
又是评级赋分制。
现在来看我对这个模式没什么态度,但看看维基专题讨论: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 § 维基ACG专题创作奖维基专题讨论:电子游戏/2023年 § 废除乙级?可能会有所启发 。去年因为乙级难以评审等原因,这个方案曾被废除。--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3日 (一) 14:56 (UTC)回复
反正审核者也是我们几个熟面孔,评级赋分制也并非不可,审得严一点即可。兜底就是如果出现争议可以随时复核。
或者再不然,就在创作奖评定的时候此条单独拿出来搞投票制,集齐X票才能通过(其实没必要搞成这样,毕竟理论上投票不能代替共识)。
英文维基百科那边,不管是DYK还是优良条目都是1人评审制,1人觉得达标就达标(当然其他人可以进来提出异议)而无须投票,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对审核者太信任了……不过他们运行下来,主要也就是那么些熟人在评审,所以英维就一直这样延续了。相比之下,丙级、乙级要求比较低,我觉得我们在ACG小圈子内试试看还是OK的。--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4日 (二) 04:38 (UTC)回复
邀请去年相关讨论的主要参与者@Nostalgiacn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发表意见。
我认为投票是邪恶的,投票只有在需要加快站务处理效率时才值得使用。而本奖项需要处理的条目远少于你提到的其他评选,因此我反对将投票制复辟。--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05:40 (UTC)回复
或许把讨论串移动到WikiProject_talk: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登记处更合适,毕竟和是否得分的相关性比较弱了,放到这里占据版面也不太好看。
我感觉在本站,(认真评审出的)乙级就相当于甚至还优于优良级了。毕竟前者还要对照乙级的六个方面的标准一一评审,后者可能条目都不点进去,直接{{yesGA}}。投票我感觉没什么必要,条目的质量毕竟是相对客观的,不像方针那样还有诸多主观因素。--深鸣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06:46 (UTC)回复
那就移动过去吧。--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4日 (二) 07:20 (UTC)回复

原因是Nostalgiacn君对璃月条目做出了较大范围的改善,但发现现行规则中似乎没有能够奖励此类行为的。进而发现项目2中的“扩充和改善”中实质上仅奖励了“扩充”而非改善,因此可能有必要修订ACG创作奖规则。主要是针对项目2中的“改善”。

SuperGrey君称可以将“扩充和改善”拆分为“扩充”和“改善”两项,并提出了评级赋分制,还认为可以采用投票制度。HoweyYuan君对此列出了历史相关讨论:维基专题讨论: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 § 维基ACG专题创作奖维基专题讨论:电子游戏/2023年 § 废除乙级?,同时反对以投票赋分的方式。--深鸣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08:54 (UTC)回复

我本人并不赞成投票制度(原讨论串我已经引用了“投票不能代替共识”)。我只是提出了两种办法:A)沿袭其他评奖项目,采用1人评审制(即公示制);B)投票制。两种方法都为维基百科常见的达成共识的方式,同时列出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大家讨论。--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4日 (二) 09:04 (UTC)回复
可以考虑1和2的长度分体系不变,把丙级和乙级加到4里面。如果一次提升多个等级,就把低等级的分也加上。
比如无论是创建丙级条目,还是从小/初扩充到丙级条目,都是拿1或2的长度分,再加上无/小/初→丙的1分。如果独立编写从小扩充到乙级,哪怕一次申请也是给2c + 丙级分 + 乙级分(建议给3分)。这样一次性创建小条目2分,初级条目3分,丙级条目5分(1c+5+丙级分),乙级条目8分(1c+5+丙级分+乙级分),优良条目13分,梯度还能接受
执行方面,丙级争议应该不大,主要问题还是在乙级。或许可以按讨论页横幅走,如果没人来评那就只能给丙级的分,将来优良了也可以把B的分补回来。评审人或主要编者自己评乙级倒也不是不行,只要认为能把评级理由解释清楚,不会有人申请重评就OK。--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4日 (二) 10:27 (UTC)回复
作为半个当事人,我并不在意这一两分的去留。但是为了避免子贡赎人的情况,还是以事论事。
首先璃月本身就是GA,这个情况与“丙级和乙级”无关,因为我的情况是对GA的改善。按现行机制,要么修改内容符合“扩充后原文少于新版本的1/3,并至少扩充2,000字节”(1),要么到了修改让条目通过FA(4c)。
乐观来说,你可以等条目日后变成FA,看我当时改善的内容是否有保留下来,再就我的贡献给出酌情分数。
还有就是,璃月在我改善之前,我已经挂“更新维护模板”很久了。如果有人以内容太久没更新(像Talk: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蒙特利尔#优良条目重审),重审让条目失去GA,我的改善能条目重回GA(当然这是未知数),我也能吃一波4b。事实上,我就是因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蒙特利尔重审降级,所以才出手去更新和改善内容。
如果你认为我的修改值得获得分数,代表你可能默认原本条目在改善前已经“德不配位”。--Nostalgiacn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10:38 (UTC)回复
按照洛普利宁君所说的,根据条目等级给分是一方面。如果类似于斐波拉契数列给分,我认为比较合适。不过也诚如N君所说,一篇条目可能明面上是GA,实际上评级可能掉到了丙级。正如Wikipedia:条目半衰期所说的,许多优质的条目必须不断维护才能继续保持优质,而维持条目的品质,我认为也应得到分数。目前的“扩充和改善条目”感觉仅是看“量”,而忽略了“质”。按照现行标准,第五人格 (游戏)中有9,493个字,若有人改善,目测可能有1000-2000字能够得以保留。想要达到扩充后原文少于新版本的1/3,我感觉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建议可以把洛普利宁君提出的分级制度,以及现行的GA、FA评选拆分到新的项目“改善”中,同时“移除维护模板”也可被视为“改善”。编者如果看到条目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先挂上相应的维护模板,经改善后,达到移除的标准即可得到对应分数。如果没有挂上模板,编者也可在登记分数时具体指出改善了哪个/些维护模板所对应的问题,经过确认后即可加分。“德不配位”的条目必然能够被挂上相应的维护模板。--深鸣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11:47 (UTC)回复
说起GA名不符实,倒是有个算分逻辑:把维护前的条目品质当成起点,维护完毕的状态当成维护者促成了一次GAN,然后维护者按贡献比重分配拿他那部分的4b得分。当然如果维护贡献被认为不到1/10,想0.5分四舍五入都够,可就没法加分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4日 (二) 13:18 (UTC)回复
我考虑过这样,但是修复{{Copy edit}}之类的问题,可能不好计算“贡献比重”。同时若不符合GA,大概率也不符合乙级(按照本站现状)。若认为不符合FA,大概率GA也当不了。丙级到乙级之间的跨度还是挺大的,不符合一项和不符合两项乙级标准,处理起来的差距应该还是有的。所以可能以“修复问题数”会更加合适?--深鸣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14:27 (UTC)回复
如果在不改变既有机制下,鼓励不涉及条目扩充的改善,可以从3“活动”入手,开设一个认可的常驻活动,处理WikiProject:电子游戏#专题工作中的清理、维基化、扩充、来源引用等问题后,可以常驻活动中过一次,然后就能以3“活动”在ACG专题创作奖获得分数。
“常驻活动”可以就维护模板悬挂的时间,如超过1个月以上,改善可以算达成活动要求。--Nostalgiacn留言2025年2月4日 (二) 14:51 (UTC)回复
ACG创作奖,活动在ACG专题开设更为合适。--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5日 (三) 05:08 (UTC)回复
3“活动”备注“目前具体包括:动漫条目请求、电子游戏条目请求、游戏基础条目扩充挑战及编辑松或动员令”,专题层面的,三个有两个是游戏专题的。只是个别专题的活动并无不妥。
其次,维基专题:ACG都没有类似游戏专题的“维基专题:电子游戏/开放任务”的“传统”。操作起来似乎缺乏基础。--Nostalgiacn留言2025年2月6日 (四) 02:31 (UTC)回复

一个星期了,所以结论是什么?采用等级分制,将条目提升到C/B也能得分。然后在得分项3下开个典优拯救活动之类,不足1分但是拯救FARC/GAR(或拯救潜在FARC/GAR)的,也能有兜底的1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14日 (五) 13:46 (UTC)回复

我是同意您的等级制度的。但是关键问题是社群有没有为条目评级的能力(尤其是GA和FA,基本上就是点票游戏😂)。不过考虑到这个专题有社群基础,或许可以先试行一段时间。--深鸣留言2025年2月14日 (五) 13:56 (UTC)回复
可以试试最近流行的“试行7天”。--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15日 (六) 06:04 (UTC)回复

问题2

[编辑]

目前活动项目3中包含电子游戏条目请求。不过Nostalgiacn指出可能算是卡Bug的情况,即先将条目加入请求列表,再自己写条目,并且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有无必要限制此类问题?--深鸣留言2025年2月12日 (三) 14:36 (UTC)回复

理论上都可以这样做,但是短期内这样绕一圈,还要一增一删两次请求页没什么必要,不如大家自动都加一分基础分好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13日 (四) 05:33 (UTC)回复
自动都加基础分和都不加好像没区别😂。从活动本身来说,是不是认为电子游戏条目请求里的条目优先级更高,所以才加分的?--深鸣留言2025年2月14日 (五) 03:39 (UTC)回复
条目请求是奖项的原住民(之前叫欢迎参与,后面改组成了条目请求),前几年要搞PJ:VG-VA才戴了个活动的帽子,顺便加上了动员令等活动。
至于条目请求页面,以前也没几多条目,现在的内容基本都是2016年。--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14日 (五) 12:49 (UTC)回复
或许可以给条目加上时间限制,如果请求时间超过一个星期,那么就有效,否则无效。--深鸣留言2025年2月14日 (五) 13:58 (UTC)回复
感觉一星期聊胜于无啊⋯⋯不如编者自由心证好了,自我请求时立下一个小目标(编辑摘要或心里),如果最后条目品质超出预期,就申请那1分犒劳自己好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14日 (五) 14:20 (UTC)回复
我觉得可行。--深鸣留言2025年2月15日 (六) 00:26 (UTC)回复
既然是自由心证的话,当前的规则应该也不需要改动了。--深鸣留言2025年2月15日 (六) 00:29 (UTC)回复
自由心证这套“吾心吾行澄如明镜,所作所为皆为正义”,比子贡赎人的坏影响更糟糕。--Nostalgiacn留言2025年2月15日 (六) 06:43 (UTC)回复
作为一个创作奖项,还是一个排行榜,追求的不仅是得分上的公平,更是标准上的统一。若自由心证及其相关思想在这里得到落实,不同的人就会对是否适合得分这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出现每人得分的标准不统一的现象。说难听点,就会有人故意使用活动项目刷分。若没有统一的得分标准,则本项目的分数就会膨胀。大多数的条目提名,得分都在4-5分左右。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是1分的膨胀,也在“通货总量”中有着不小的占比。因此,自由心证会导致分数排行榜不能有效反应编者贡献的多少。个人认为,自由心证思想只在特定的条件下适用于条目及其评审,上面也提到,这种制度的落实也会对站务的秩序造成不好的影响。--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18日 (二) 10:22 (UTC)回复
既有机制,已经有一个可行的方案,5类提到“得分者奖项等级5级”为分界线。新人和有经验的编者区分标准。
出于鼓励新人创造(欢迎参与),他们自身加入“请求条目”的内容一段时间后(一周),自己创建也能得分。新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多拿积分,强制的缓冲期也能变相鼓励“收集资料”,等同新人给自己的一周小目标。
有经验的编者就只能完成他人加入的“请求条目”的内容,无时间限制。--Nostalgiacn留言2025年2月15日 (六) 06:41 (UTC)回复

新版本

[编辑]

WikiProject: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2025年写了新版本,重新调整了架构。条目编写方面分为内容扩充、品质提升、格式、活动四部分。原来的新建和扩充合并成“内容扩充”部分。按品质等级赋分算到“品质提升”部分,拯救典优条目在“品质提升”和“活动”里各留了一块,条目请求自我提名的问题也写了上方意见,DYK扔到了“活动”里面。

现在问题是,拯救失格FA/GA这个说是按比例来算分。但是我没有参与过核分问题,不知道实际来说行不行。哪位能抽几个saved FA/GA条目模拟一下?(但是话说我们有这种例子吗)--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19日 (三) 14:50 (UTC)回复

条目评审的“完整”感觉需要理清,指的是审阅条目内容上的完整(即必须审阅整篇条目),还是说格式、内容、来源使用这些方面都要兼顾到?而且,审阅一篇小作品或是初级条目,与审阅一篇乙级、优良条目,两者花费的心思可能相差不少。并且条目评审大概会带来条目品质的提升,这样的话评审人能否获得一定的品质提升分数?
失格GA的话,璃月不知道能不能算。N君做了不少修改和整理,我认为整理前的条目可能不符合GA标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0日 (四) 08:55 (UTC)回复
倒不如说是“评审”需要理清,毕竟“评审=投票”,“邀请评审=拉支持票”😂 说正经的,评审那1分应该是导向意义大于实际奖励意义。中维典优评选也好,同行评审也好,基本都是DYKN式的随心评审——比如提红链换绿链,加入参考语言标签等不痛不痒的问题——完整阅读和面向兼顾一项都不沾。
审阅不同等级的条目确实消耗心力不同。比如文字方面,B级能看明白就算通过,检查比较轻松;GA级要求没有语病,评审就像作病句改错题;FA要求文笔优美,不工于文字的评审者有心也无力。而到FA这个层面,也确实需要内容、文字、格式等方面的专业编辑各司其职,携手检查。
我的看法是增加评审部分的分数。分割品质提升分感觉像零和博弈,不如评审者额外拿分,这也能鼓励大家合作。至于怎么给分,是要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了。
至于璃月,我没有分配共作典优条目分数的经验,只能提出些空中楼阁的理念。您青睐的给分方案是什么,或者说依您之见,N君当得多少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0日 (四) 15:43 (UTC)回复
上述提到的问题2,我觉得修改后的条文算是解决了。
评审相关的问题,我想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得分,鼓励评审的风气。例如,简短评审(像是您在Talk:2048 (游戏) § 同行评审中的评审,或者是对较短条目的评审)或是仅关注了某些方面的评审(例如仅检查来源、仅检查行文),可以得1分;对较长条目的完整评审(像是您在Talk:纪念碑谷 (游戏) § 同行评审中的评审)可以得2分。如果想把FA和GA区分开的话,可以GA的完整评审得2分,FA的完整评审得3分。提名人可以自行主张得几分,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有争议的话就复核。
关于问题1。像是璃月之类的改善,我感觉不能单纯地归为“共作典优条目”,因为对原内容做删减和增补,单从字节变化上来说,似乎看不出来。就N君所说的修改内容(Talk:璃月 § 大幅修改),我觉得符合实际。就得分而言,首先是解决了{{Update}};其次他说重新梳理和整合了相关内容,我认为算是解决了{{Copy edit}}删减了一些一手资料,增加对二手资料的使用,算是改善了{{Primarysources}}。前者可以给1分,后两者的情况似乎没有那么严重,可以给1分或是2分。所以加起来得2-3分。目前从丙级→优良是8分(之所以跳过乙级,是因为乙级和优良感觉差不多,甚至乙级的要求更严),所以2-3分的得分应该比较合适。--深鸣留言2025年2月21日 (五) 13:59 (UTC)回复
那就“对照标准的完整检查,大致相当于对应品质提升分的⅓”?简评、部分方面的评审、短条目,或者条目品质很好,可以为品质背书但没什么要说的,就酌量给分?
初次申请因为是大幅扩充,基本上只看长度就ok。维护清理阶段长度可能长度变化不大,甚至是反向变化,毕竟ACGN标准1和DYK现在也是看新增内容长度;而且来源方面本身也是GA要检查的重要一环。当然再开一个规则也不是问题,我是认为算成共作理论上会比较统一。比如现在的条目可以认为条目由N君和“之前编辑者”两人共作,然后算N君二至三成的贡献,分割丙到优良的8分,再从活动拯救GA里拿1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1日 (五) 18:31 (UTC)回复
“共作”才是真正的自由心证,把提名及审核变得十分麻烦。我更倾向于简单、可以直接公式化的规则,提名时可以不带脑子填。--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1日 (五) 20:41 (UTC)回复
关于评审,我认为可行。我相信能够为条目评审的编者,也大约知道自己的评审能够得多少分。
共作我觉得是可行的。不过S君的意思应该是对“共作”而非“拯救失格FA/GA”的质疑。目前共作的规则为首先由编者自行对分数进行分配,但是拯救失格FA/GA,总分并不是固定的(毕竟不是改善人得到1分,原作者就扣去1分)。所以此处的分配可能会更困难一些。简单、可以直接公式化的规则,我可以理解成方便量化的规则吗?但是似乎没有什么好量化的标准,凭字节数也不行。假设我对千早爱音没有在讨论页列出评审,而是直接上手修改,那或许可以算作共作。您怎么判断我所做的修改是提高还是降低了条目质量?如果提高了,那么贡献大约占多少呢?毕竟原先的内容可能已经符合了乙级或是GA的标准,去GAN大概率能直接过去。--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2:06 (UTC)回复
共作至少东西是明面上的,条目改善前后的历史就在那里,只是大家的看法未必相同。上面那种“自由心证”,我在心里订下目标,谁也不知道我订的是什么,那就没法谈。
申请方面如深鸣所言问题不大,自己搞的条目知道贡献几何。主要还是审核者这边要仔细看条目,会比较麻烦。虽然可以要求像英维那样一人评审,编者和审核者达成共识后条目入选,其他人有意见可以介入,没意见就let it go,但是审核人还是麻烦😂
如果要公式化,那就不如申请撤销条目,等条目撤完再重新选,然后算促成全新GA。毕竟GA就有条标准是内容稳定,反正大改理论上还是得重审--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2:23 (UTC)回复
不妨以WikiProject: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登记处#2月13日为例。如果按照2025年的新标准重新提名,要怎么提出呢?得分又如何分配。我可以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提名,这样就马上有新规则的范例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2:24 (UTC)回复
这个例子您是符合新标准的1c、2a、2b、2c、3得13分。深鸣君的评审视为乙级兼优良的完整评审,得2b+2c的⅓,也就是8*⅓=2.67=3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2:35 (UTC)回复
所以说5的实际操作规则是,按提升条目质量的1/3来计?您可以更新一下WikiProject: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2025年。--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2:47 (UTC)回复
我还以为是“分割2”。如果2不分割,就没有“共作”一说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2:51 (UTC)回复
昨天刚提的这个方法,所以还没动😂--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2:59 (UTC)回复
如果多人评审怎么规定?同行评议里比较常见。每个都独立计算3分吗(假设条目品质符合2a+2b+2c)?--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02 (UTC)回复
多人评审应该不冲突,每个人单独算分,评审虽然有点博弈的性质(一处错误甲指出了,乙就不能再指出了),不过大体上不是竞争的关系。后面的人指出的问题少一点,就少给点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15 (UTC)回复
首先阁下是1c、2a、2b、2c、3、4,一共是14(13为计算错误)分。然后条目品质提升一共有9分,我的得分不能超过3分。我觉得这要取决于您认为这篇评审有多大价值?我个人倒是觉得2分或是3分可能比较合适。(与之对比,包括但不限于要乐奈长崎爽世的评审分可以少一点)--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2:36 (UTC)回复
1c、2a、2b、2c、3、4加起来是14分。然后去掉已提名过的1c、3、4,得2a、2b、2c共9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2:48 (UTC)回复
对,加的时候我把4漏掉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2:50 (UTC)回复
看来通货膨胀比我预想的快不少啊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2:54 (UTC)回复
感觉主要还是因为引入了“乙级”的原因?虽说本地可能乙级甚至强于优良,前者大概率会有编者看一遍条目。--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02 (UTC)回复
我大抵是支持评审得分的。按照评审的各项标准(比如乙级检查表)完成一次完整评审我觉得就值得3分(或者第2条的1/3)——毕竟条目也读完了,每一项都检查过了,来源也全看过了(或者抽查过了)——发表建议反倒不是最重要的。--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00 (UTC)回复
此外,4是不是可以列出一些“快捷方式”?例如DYK可以设置成4a之类的。档案多上载至commons wiki而非本地。,我感觉把“多”改成“应”比较好,可自由使用的为什么不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2:42 (UTC)回复
确实。不过里面错字一堆,也不差这点😂--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2:59 (UTC)回复
另外还有一些评审没有明确界定的评审该怎么处理: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2:59 (UTC)回复
或者说1/3只是一个上限,然后主编可以凭感觉给个分。例如“火焰之纹章系列”以及“芙宁娜”,最终品质为优良,那么评审最多就是3分。“通往黑暗之路”或许可以看作优良评审,并且仅检查了行文算是短评?辐射那篇我觉得BlackShadowG君和您可以按FA评审的标准得分,其他的评审或许太短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11 (UTC)回复
我觉得还是有希望规则化的。比如这样:
  • 5a)对“可供查证”、“涵盖面”、“格式”、“行文”之一进行完整评审:1分。可以累加,最多不超过3分/4分(若评审标准相当于乙级或优良条目/甲级或典范条目)。
  • 5b)参照乙级或优良条目标准,对条目以上全部方面进行完整评审:3分。
  • 5c)参照甲级或典范条目标准,对条目以上全部方面进行完整评审:6分。
这样就不必手算1/3,也便于设置“捷径”。--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12 (UTC)回复
不过“芙宁娜”有高于乙级标准的意见,这个怎么算呢?--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16 (UTC)回复
( π )题外话:要不要试试看把芙宁娜拿去推FA评选?WikiProject:电子游戏/虚构角色条目里面竟然还没有过FA。--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23 (UTC)回复
理论上可以,不过感觉确实跑题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36 (UTC)回复
已提名。冲刺第一篇FA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3日 (日) 02:11 (UTC)回复
那就这样:
  • 以乙级/优良条目标准(或评审标准与此相当),对以下方面之一进行完整评审,得1分:
    • 5a) “可供查证”
    • 5b) “涵盖面”
    • 5c) “格式”
    • 5d) “行文”
  • 以甲级/典范条目标准(或评审标准与此相当),对以上方面之一进行完整评审,加计1分。
  • 以上规则可以累计,但最多计6分。
例如5a 5a 5b 5b 5c 5c 5d 5d即对FA全方面的完整评审,计6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36 (UTC)回复
例如“芙宁娜”的评审就符合5a 5b 5c 5c 5d 5d,这样就相当于拿满FA评审得分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45 (UTC)回复
然后再加一条“对于同一位评审者,每3个月内最多计6分”,这样就解决了条目降级重评的问题。--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3:48 (UTC)回复
这样的话,有些快评(Talk:2048 (游戏) § 同行评审)能算作“完整”吗?虽然评审的内容是涵盖了全篇,但是快评的5d和仔细评审的5d,差距似乎挺大。并且GA的5a和FA的5a有什么区别,检查来源数量的差别吗?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但个人还是更倾向主编根据评审的品质,给相应的分数。--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54 (UTC)回复
FA的对来源品质的要求要高,不过我们估计还没能力来区分。另外检查数量也是一方面,比如英维编者第一次FAC,所有来源都会被检查一遍。倒是格式方面FA和GA没多大区别,加上image review、稳定性等杂七杂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GA现在也从“遵循五条格式手册”变成“遵守所有格式手册”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4:01 (UTC)回复
另外B级检查和GA检查说区别也还是有一点。比如条目如果有架构方面的问题或者逻辑比较乱,我基本会先提这些方面的问题。行文方面我基本就不会提,一个是行文方面是相对是小问题,另一方面看完其他部分也没劲了。于是我就真的只按B级要求只提那些影响条目理解的语病,能看懂的部分就留给其他人(比如未来的GAN评审者)解决
或者还是酌情给分?把常见的等级提升列出来,比如C到B是1分、B到GA是2分封顶、C到GA是3分封顶、GA到FA是3分封顶,然后提名者会评审者协商。如果有芙宁娜那种就在乙级评审1分上酌情加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4:09 (UTC)回复
检查语病我觉得也算是对行文进行评审了。出于鼓励的目的,其实不必对检查行文到什么程度作那么细致的区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4:31 (UTC)回复
“酌情加分”就又变得随意起来了。假如我按照“酌情加分”的原则,给N君加到6分,算“酌情”吗?--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4:33 (UTC)回复
一般理解就是B级以上GA未满,也就是酌情加1分吧。真加6分可以复审,又不是没人看😂--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4:36 (UTC)回复
而且好多像同行评审之类就是可能也是内容、来源、格式之类的混杂到一起。比如他可以指出标点符号用了半角、图片没有图注、看了地区词,但参考文献的bare url又不管。最后就只能说,印象上是大体按照优良标准评的,这方面拿0.7分,那方面拿0.4分之类,最后拼起来大概有个1.7分的样子,就算两分好了。当然这个思路很好,各个方面都有综合考虑到,但写的时候有要写方面代码,但是一项一分,单独说拿哪一分好像也不太容易。--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4:48 (UTC)回复
优良条目完整性、行文、来源全盘检查3分,只完整检查一个方面1分,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而完整的行文简评看起来是0.5分的样子,这1分给或者不给,都是50%的差距。另外上面的“酌情加分”说成“整体印象分”应该更准确一些,即允许各个标准内部互相匀一下凑整。--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5:11 (UTC)回复
那不如就“可供查证”最多记1次。--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4:29 (UTC)回复
或者可以按en:Wikipedia:Assessing_articles#Quality_ratings:_an_awkward_compromise,把检查面分为三块:文笔,覆盖面(含中立性),来源与格式(含图片版权检查等杂项),每项一分。算分时三项各估计出小数分,求和后四舍五入报出。虽然每个人估计的不一样,但至少有个方向。不过这样0.5分和1.4分报出来都是1分,不知道能不能接受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5:29 (UTC)回复
或者乙级/优良层面三个方面简评½分,完整评审1分;典范层面翻倍(?);三个月内6分封顶。类似他荐两次一分,两个½积累到1分再申请。比如Talk:2048_(游戏)#同行评审算文笔方面的简评,可以和另一个简评合组成1分申请。--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5:49 (UTC)回复
这个可以。--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2日 (六) 05:52 (UTC)回复
先按这个方式改了草案--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6:25 (UTC)回复
我想或许还可以加一个“其他”项,比如说写出有用的模板、制订优秀的方针、维护数据库之类的,提名之后可以共同商讨出比较合适的分数。毕竟这些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条目中,但对专题的发展而言还是挺有益处的。--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03:24 (UTC)回复
或许清理WikiProject:电子游戏#专题工作也可以考虑进来。比如长期上传游戏封面,数量方面不太好量化,就可以专题商讨给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04:55 (UTC)回复
我觉得可以。--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10:26 (UTC)回复

新版本(分段)

[编辑]

新版本的WikiProject:ACG/维基ACG专题创作奖/2025年,已经按上方意见调整了,连带把其他说明也重写了一遍。现在还有哪些方面要调整?--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14:12 (UTC)回复

这个版本的细节有点问题。
  • 目前没有标注项目编号a),b),c),提名的时候难以辨认。
  • 简要规则概括的不全面。这里应该让读者在不阅读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对该项目的整体略知一二。“每项一分”这种表述,相当于没有。读者更在意的是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分,而不是得多少。内容扩充的表述也有歧义。
  • 可以参见快速删除方针,其项目的增加或废除应该在原有编号的基础上排序,有利于迎合老编者的习惯,减少歧义。比如格式的项目编号应为5。
  • 正如supergrey所说,现版本的得分可能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其排行榜也会因此失信。我目前对此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而鼓励提升质量和评审条目也十分必要。若社群对此也没什么成熟的解决方案,那也只能先用这套机制了。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3日 (日) 03:34 (UTC)回复
感谢您的意见:
  • 编号问题我主要考虑的是扩展性。第一项长度扩充,基本就是区分小作品很初级作品,目测标准是不会变了,用abc是ok的。第二项品质提升,现在就丙、乙、优良、典范四档,可以标abcd,但未来如果真的加入甲级8分,在典范的d后面插个e反而会比较奇怪。第四项我之前有考虑过标abc、ijk,但是也不见得好记(草案有一个版本我标过,然后我自己都记不住)。当然,(我能想到的)得分方面都有写编码,不过对申请人(尤其是新人申请人)来说,“扩充7 kB,初级到丙级,动漫条目请求,DYK”,可能更好操作一些。真正需要用到代码的是{{ACG提名/check}},但是这个模板也不是必须的,只要核分人能算对分,愿意和以前一样手敲文字也可以😂
  • 简要规则概括那部分,本身也不影响规则完整性。正文得分部分的点列也很明显,本身也不不怕找不到;但现在改编后塞来一堆理念性的概述,怕TLDR吓到新编辑者,所以就融合了原来的表格版表述。如果认为没必要,确实可以移除。
  • 第三项我是想的重新设计架构,前4条对应条目编辑,后4条对应非条目编辑类。老手写的条目一般都是到丙级水平,这样1(长扩充)、2(丙级)、3(格式)、4(DYK)一气呵成也比较好看。磨合期肯定是有,不过提名又不是全自动操作,核分人提示一下就好。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3日 (日) 04:25 (UTC)回复
我有一个想法,有空可以写一个用于自动提名或核对的可视化插件,这样就可以解决编码问题,还能降低门槛。应该不会特别麻烦。--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3日 (日) 04:40 (UTC)回复
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插件,不过我不会js,看有没有技术大神来做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3日 (日) 04:42 (UTC)回复
可以具体展开说说这个可视化插件想要什么功能吗?--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3日 (日) 04:43 (UTC)回复
  • 提名功能
    • 列出所有得分项目的选项及其详细说明,依据题名人的选项自动生成项目代码
    • 自动计算提名应得分数
    • 一个可供题名人说明其他信息的文本框放在最后
    • 识别提名区是否有当日的子标题,若无则创建,若无则空置。
  • 核对功能
    • 识别提名的具体项目,为核对者提供符合/不符合/分数减半的选项,最终生成相应的核对代码在模板之中。
    • 根据提名子标题的日期选择正确的存档页面一键存档。
我能想到的就这些。由于鄙人对网页系的代码也不甚熟悉,所以爱莫能助。--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3日 (日) 04:56 (UTC)回复
OK。我这几天试试看能不能开发出来。--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3日 (日) 05:00 (UTC)回复
做了个{{ACG提名/request2}},申请时也可以用代码封装,这样应该能少处理一点逻辑。(其实可以搞个{{ACG提名2}},把第一列最后那个写分的cell给kill了,反正现在核分人在下面也要写一遍😂)--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3日 (日) 05:42 (UTC)回复
既然有这个模板说明分数了,那表格的“分”栏目是不是可以去掉了--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3日 (日) 06:28 (UTC)回复
那就计划启用{{ACG提名2}}{{ACG提名2/extra}}{{ACG提名2/request}}{{ACG提名2/check}}这四个模板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3日 (日) 07:20 (UTC)回复
{{ACG提名2/extra}}也去掉了。现在提名就四个匿名参数,复数提名再往后续5到8、9到12就行了。反正都要改了,不如来个大的。--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3日 (日) 12:15 (UTC)回复
补充,在核对页面:
  • 显示条目当前大小、各用户贡献大小
  • 显示当前条目的专题评级及评审状态
  • 被提名用户讨论页链接(如当前版本的{{ACG提名}})
  • 条目信息链接,同样可复制自上述模板
您辛苦了。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5日 (二) 13:14 (UTC)回复
虽然没有直接显示出“各用户贡献大小”(图表不好处理,且XTools似乎没有对应的接口),但嵌入了XTools页面资讯,以及到XTools详细统计页面的连结。还是点进去XTools里面看吧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1日 (六) 12:11 (UTC)回复
我刚在细节和概括上改动了一下,请审阅。方通读新制,提出第二轮意见:
  • 现行标准将条目大小在2kb以上设为基本要求,而当前版本仅用于限制项目1的得分。接受不足2kb的小作品,是否合适?
  • 若评审者不依任何标准,而是仅凭自己对方针指引的理解进行片面评审,或者作为核对者无法明确看出其依照哪个标准评审,怎样给分?
  • 特色图片的5分是额外加的,还是包含了之前的3分?需要说清楚
  • 模板代码不需要那么复杂。比如丙级直接可以用c来表示,新条目推荐用dyk,典优用ga/fa……另按照顺序编写一套基准代码,对于项目2:丙、乙、优良、典范分别为2a,2b,2c,2d。并将c,b,ga,fa重定向至此。此外,所有项目编号必须在规则中明确标注,因为新用户不会闲的没事翻那个模板文档。
谢谢。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5日 (二) 13:26 (UTC)回复
  • 所有规则都不接受不足2 kB的小作品。项目2丙级起评,项目4的前半部分是DYK和拯救GA,都和小作品没有关系。项目3和项目4的后半部分都需要同时提名1或2。
  • 看不出标准的问题我也举出了一些实例,您怎样看?毕竟现在本站就没多少像样的评审,正式GA和FA里的许多投票都是不依标准来的,很难找到真正针对品质来裁决的讨论。或许真的只能说碰到问题再商讨了😂
  • 是额外加的,已补充。
  • 这个问题我在上面说明了想法。现在的确可以编辑为2a、2b、2c、2d,但如果未来加入介于GA和FA之间的A级(毕竟现在的评审中也提到甲级),那样c和d中间就没地方插了。更何况Wikipedia:ASSESS里还有D和B+两个等级。为了避免将来出现“C-B-GA-FA-A-D-Bplus”这种可能性,我刻意避开了编号形式。当然如果有信心就订死这四个等级,绝对不可能再序列里加入A级,或者愿意接受从低到高是“abced”的顺序,或者能接受FA从2d改成2e的成本,那模板就按2a、2b这样做了。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5日 (二) 15:32 (UTC)回复
另外我认为代码只是供{{ACG提名2/request}}{{ACG提名2/check}}两个模板使用的的捷径,不必和规则直接关联。编者可以用{{ACG提名2/request}},也可以直接手填描述。对于新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写描述,而不是硬用模板,然后被迫去看一堆不明所以的代码。--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5日 (二) 15:49 (UTC)回复
我认为现在定死这个编号是极端必要的。规则细节变得更为复杂,无论对于新手老手都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在新制初立的当下,无论是在实践中都会有很多困惑,在不可避免的复核或讨论过程中,若没有一套成熟的编码方案做指代,很可能会造成歧义,或降低讨论效率。就像各方针指引都有其快捷方式一样,当然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于我来说,去模板文档查阅代码挺麻烦的。在规则标注项目代码,只需要在规则后面加一个代码的括号就行,没有什么不明所以的代码。而且其似乎并没有什么需要避免的害处。所以我还是建议在规则处加入项目编号。
对于设立新等级,您是观察到了什么社群动向吗?而且就如此次修改,及时添加甲级也可以调整编号次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当然,上述内容在有提名插件的帮助下都能不攻自破,哈哈。
其他的想法我觉得挺好的,在规则中添加就可以结案。别名功能实为一个好主意,我抽时间处理,非常感谢您的贡献。--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6日 (三) 15:40 (UTC)回复
A级现在没有加入,但我不好说以后会不会加入。毕竟刚才就出现了优良以上典范未满的实例,要FA之前做一次评审的需求也是存在的。现在的模板是用lua写的,不能替换引用。如果把2d从FA修改成A,那以前所有存档的2d都会跟着编成A。解决办法就是插入代码就只能换模板名(比如{{ACG提名/request3}}),或者现在每次提名加个版本号参数(比如{{ACG提名2/request|ver=202502|1c 3}})。调整编号也有调整编号的问题,这个就看怎么选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7日 (四) 00:06 (UTC)回复
还是先就用这一版吧……如果再改,我写一半的代码也得再改一遍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7日 (四) 01:33 (UTC)回复
要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就等新增甲级之后重新新建一个模板,这样无论对于插件还是模板的代码,修改几乎零成本。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7日 (四) 12:39 (UTC)回复
SuperGreyHoweyYuan两位协商如何处理代码问题吧,我这没技术方面的问题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7日 (四) 13:00 (UTC)回复
我的意见与Grey相符,即在确定甲级前维持现状。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7日 (四) 13:05 (UTC)回复
好吧,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现状
["2-c"] = { "丙級", 1, aliases = { 'c' } },
而在SuperGrey君开始写js的时候还是
["2-c"] = { "丙級", 1 },
但是您的意见是要把["2-c"]改成["2a"](或者至少在aliases里加个2a),这就需要SuperGrey再改代码。
PS:我的意见是还是只加代码而不删代码,修改成本是0。使用2-fa或者简单的fa都不用。而重新建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模板,把同样的代码抄一遍只为把2d改成2e,虽然也很容易,但是技术上看很ugly。--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7日 (四) 13:23 (UTC)回复
谢谢解释。我同意Grey的看法,可以将别名系统搁置。插件开发为先,即使维持现状,所有问题都能迅速得到解决。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7日 (四) 13:30 (UTC)回复
我确认一下,{{/request}}也支持用[]表示计多少分对吧?--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8日 (五) 10:06 (UTC)回复
应该是可以的。建议更新模板文档,把这个写法补充进去。--SuperGrey (留言) 2025年2月28日 (五) 10:45 (UTC)回复
已加。--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8日 (五) 12:55 (UTC)回复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刚刚发现,模板(无论是外模板还是check)目前还无法处理复杂签名(例子:Special:Permalink/86282864),会发生错位、无法识别等问题。--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1日 (六) 09:11 (UTC)回复
可能还是得用具名参数?--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1日 (六) 09:16 (UTC)回复
或者{{ACG提名2}}的参数名用|article1=|nominee1=|request1=|check1=|article2=⋯⋯这样?就是改js会不会很麻烦😂--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1日 (六) 09:17 (UTC)回复
还是这样比较好。支持改。--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1日 (六) 09:21 (UTC)回复
Special:PermaLink/86283170,那就还用老版本的汉字名称做参数名了,但后面必须必须带序数。--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1日 (六) 09:37 (UTC)回复
加了个别名功能。我就加了个别名DYK,您也加入些您认为有用的别名测试一下?--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5日 (二) 16:42 (UTC)回复
提名时的提示也写好了,我的想法甚至是这里只列1a、1b、1c、2c、3、4-dyk这几个项目。剩下的的项目都是方便老手,毕竟连模板都不看的新手估计也用不到。然后代码的事情(包括规则页写不写、写在哪里、怎么写),有想法就自己改吧。问我我也只能说“我以为新手以为的未必是新手以为的”。--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5日 (二) 17:14 (UTC)回复
我想你应该是理解错我的想法了。沙盒这些内容确实没有必要展示。展示项目代码让没有参加本次讨论的人快速定位项目位置。等今天晚些时候拍一下版就可以了,到时候看看效果。--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6日 (三) 23:03 (UTC)回复

另外因为简略优良评审引入了0.5分概念,两次堆积到一起不好审核。不如审核时接受0.5分,把半分写到名单里,反正lua 5.1的number写成整数也是double,但展示分数的场合(比如排名榜或计算创作奖等级)地板舍入,看不到小数?(他荐也可以类比处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14:18 (UTC)回复

总体感觉不错,👍 。我也同意将半分列入相关规则中。目前仅有一个疑问:品质提升对于列表怎么处理呢?--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14:42 (UTC)回复
列表级对标初级,其他除了GA层面,ACG领域列表和条目都互相对标,制度上问题不大。虽然执行方面那个列表级估计不少都要重评,乙丙列表评级都没太多经验😂--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14:51 (UTC)回复
那么从乙级列表到特色列表的话,是得10分还是15分呢?如果对标条目得15分的话,或许可以补充说明列表不设优良级别,但由乙级提升至特色直接获得15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2日 (六) 14:56 (UTC)回复
加上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2日 (六) 15:04 (UTC)回复

或许这两天就能直接应用新版规则了?前面其他用户提出的疑虑也都解决了。--深鸣留言2025年2月24日 (一) 09:19 (UTC)回复

现在应该是稳定了,或者放一周等到3月4日凑个整?--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5日 (二) 14:22 (UTC)回复
可以,不过这几天的ACG提名应该如何处理呢?并且HoweyYuan君提出的意见似乎还需解决。--深鸣留言2025年2月25日 (二) 14:40 (UTC)回复
反正也没要求什么时候处理,如果不着急就先不处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2月25日 (二) 15:40 (UTC)回复
好了,我现在已无意见,若各位对86261756版本没有异议,可进入公示阶段。 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7日 (四) 13:51 (UTC)回复
那就 公示7日,2025年3月7日 (五) 15:34 (UTC)结束,顺便给SuperGrey一些时间。--HoweyYuan留言2025年2月28日 (五) 15:34 (UTC)回复
或许直接到3月4日凑个整好了。之前那么长时间里,相关编者看到这个讨论串后,应该也会加入讨论了。多公示7天似乎没什么用,也不是方针之类。--深鸣留言2025年2月28日 (五) 15:37 (UTC)回复
好。--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1日 (六) 01:17 (UTC)回复
User:SuperGrey/gadgets/ACGATool小工具正式发布。
脚本入口:User:SuperGrey/gadgets/ACGATool/main.js
欢迎大家反馈bug!--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1日 (六) 11:51 (UTC)回复
撒花🎉--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1日 (六) 12:13 (UTC)回复
目前说是在Common.css中添加代码启用ACGATool工具,为什么不是在Common.js里面呢思考...--深鸣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12:07 (UTC)回复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日 (日) 12:15 (UTC)回复
在哪看到的说法?肯定不是CSS吧?--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2日 (日) 13:41 (UTC)回复
Special:diff//86298316,🤔--深鸣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13:55 (UTC)回复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2日 (日) 22:23 (UTC)回复
好了,我是来找茬的。(6) 媒体仍存在一些判定上的问题,以最近的图片删除为例,有版权问题的图片可能会两三年时间后才被删除。是否侵权的判定存在一定门槛,个人认为大部分编辑都未必能理解。
如果出现给出评分,后续图片删除,是否回扣?这个项目极少人申请,操作案例不足,过去和现在都缺乏讨论。--Nostalgiacn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07:04 (UTC)回复
七天公示过了就存档,存档的分就算判错了不动,所以按说应该是不回扣。关键还是核分阶段要验证一下,能不能在本站或commons上找位熟悉图片版权的人,咨询一下有无明显问题?--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日 (日) 07:25 (UTC)回复
还有个问题。HoweyYuan君在这里对前四项内容整体要求了“新增至少2000字节”,而我写草案是刻意把这个要求去掉的。因为第一项本身已经要求了长度,第二项是品质评级,而包括WP:WIAFAWP:WIAGAWP:WIABCA对长度的要求都间接反映在内容完整程度上;我希望评品质的时候就按照标准走,不要再关注长度。而且从B到GA可能就是润色一下文字,根本加不了几个字,按此规则就无法单独提名😂 另外高品质条目存在清理,字数反而可能是倒退的;我明白这里的新增指的是扩充,但用长度来约束还是就很奇怪。各位是什么意见?--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日 (日) 11:54 (UTC)回复
我认为不应该加上长度约束。条目的品质和长度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在清理维护时。--深鸣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12:05 (UTC)回复
现在看来长度限制加与不加感觉没什么本质区别,去掉我也没有什么意见。我举出一种观点中和一下:条目长度能有效反应编者对条目消耗的精力(大多数情况下)。当然,我的看法是,项目1已经足以进行约束。--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12:54 (UTC)回复
对于你说的B到GA没法提名的事,我发现我是写错了。原版的基本要求主要条目本身达到2000字节就能过,而不是看新增的大小。--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12:56 (UTC)回复

重命名

[编辑]

隔壁HoweyYuan给出的论述论述,我发行现在这个创作奖新评分机制有一个严肃的问题。根据2025年的评分细则,已经超过了“创作奖”的范畴,是否应该更名?--Nostalgiacn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14:21 (UTC)回复

Category:ACG特别贡献这里是把本奖项视为创作那块,现在至少“编辑”方面是包括了。那是直接叫“维基ACG专题贡献奖”或“维基ACG专题奖”,缩写还是ACGA;还是直接把编辑方面算成“间接创作”,然后还叫创作奖?--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日 (日) 15:00 (UTC)回复
对比一下其他专题级别奖项,维基香港创作奖是被分割成了“内容奖”和“图像奖”。还是说现在的叫法才是对的,“地震创作奖”和某点DYK数目的奖项叫“创作奖”固然不能说错,但更精确的叫法应该是“地震内容奖”和“维基内容奖”?当然(5)评审和(8)其他这个确实是创作奖中史无前例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日 (日) 15:33 (UTC)回复
要不就叫ACG专题奖,或ACG奖——ACGAward--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2日 (日) 22:35 (UTC)回复
感觉“ACG专题奖”可以。虽然我认为评审、维护之类也算是创作,只不过不是“创作新条目”罢了。--深鸣留言2025年3月3日 (一) 05:08 (UTC)回复
看来改为“ACG专题奖”应该没异议了,又重写了下序言。或许明天可以改名并套用新规则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3日 (一) 13:48 (UTC)回复
可以着手开始更新了。--深鸣留言2025年3月4日 (二) 01:06 (UTC)回复
RIP创作奖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5年3月4日 (二) 03:03 (UTC)回复

项目编号

[编辑]
目前大体上应该改完了。不过可能会有细节问题需要处理,例如某些地方可能还会用“ACG创作奖”。--深鸣留言2025年3月4日 (二) 05:43 (UTC)回复
EzrealChen提到2-c这个写法可能会让人误会是“(2) 品质提升”的“c) 由乙级提升至优良”。或许应该更换一种编号(例如希腊字母)?--深鸣留言2025年3月4日 (二) 06:25 (UTC)回复
该规则是在3月4日才通过的,应该是新申请新办法,旧申请旧办法(祖父条款),或者是3月4日后编辑的才以新规实施。--Nostalgiacn留言2025年3月4日 (二) 06:31 (UTC)回复
新规通过后的所有提名只能使用新规,但该规则中称此规则于2025年3月调整,为避免追溯历史,暂只接受2025年1月1日后完成改善的提名,未审核的提名,两者应该均适用。我是提醒提名人可以使用新规,因新规在得分上较旧规更有利。上面Lopullinen君的回复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深鸣留言2025年3月4日 (二) 07:01 (UTC)回复
个人会出于避嫌,不给自己写的内容评级,前不久申报的条目,现在还是标记“小作品级”。专题的评级,你们说得很乐观,但是我不免要老调重弹一下。--Nostalgiacn留言2025年3月4日 (二) 07:21 (UTC)回复
就当变相优良从5分变成8分(9分)吧。写个5 kB的条目就有3分,优良才5分,我是觉得分值项相当不合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4日 (二) 15:10 (UTC)回复
祖父条款适用于法律领域而非这里,因为他荐制度就允许了“先斩后奏”这种操作存在。若你认为祖父条款之精神适用于这里,则意味着他荐提名需要被题名人接受后才能进一步处理。个人倾向反对这种做法。不像维基荣誉,这里的提名不会对被题名人产生明显影响,但这样做会降低处理效率。--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5日 (三) 12:34 (UTC)回复
前面有说过标号的问题,我的倾向是可有可无,不过既然可有可无,也就没再讨论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4日 (二) 15:25 (UTC)回复
标号可全用阿拉伯数字。其他的符号打字的门槛有点高。2-c改为2.3可能更为清晰。--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5日 (三) 12:36 (UTC)回复
可以使用小工具(包括提名、审核),这样就完全避免了与标号打交道。--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5日 (三) 13:28 (UTC)回复
上面说过,小工具确实显著提高了核对效率,但期间发生的讨论和复核,需要一套完善的“快捷方式”,方便在讨论中指代。--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5日 (三) 14:18 (UTC)回复
都是阿拉伯数字,有一定概率会出现混淆?不过总体上不反对。--深鸣留言2025年3月7日 (五) 15:09 (UTC)回复

条目编号的问题,来看看我们在上面讨论出些什么结论。在我提议回复字母编号后,洛普利宁君认为本专题若在后期添加甲级可能不好操作,写贡献描述可以平替。同时,为解决此问题,洛普利宁还提出了版本号方案解决。后来他制作了一个别名系统,可帮助编者用自己喜欢的逻辑进行描述,但SuperGrey君称添加繁杂的别名会使其开发的小工具无法识别,而有了小工具就不用纠结编号问题。现在,深鸣又指出现行编号容易带来误解。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本专题的老人,还是初来乍到的新手,没有参加本次讨论的人几乎都不知道小工具的存在,和项目编号的修订。点开现在的登记处,就可以明显的发现几个依据原来编号提名的请求。对此,我在前几天添加了更显眼的提示,但编号有歧义,且不能直观的从描述中看出来,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几天的想法有些改变,在这里统一发表意见。首先,用数字标号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本质上这样标记和字母标记没有任何本质区别,还可能引起误解。虽然别名的添加可能会在小工具的修改上抛出大量工作,但我认为设置别名的初衷还是为了方便初来乍到的人,对新制熟悉后自然可以使用小工具增加效率,因此小工具无需识别别名,直接人看就好。对于可能添加其他评级的问题,上面提到的版本号方案应该可以实现在不对小工具代码进行大改,并保证技术上的优雅性的前提下,解决后顾之忧。因此我的意见是,废除现行编号制度,在项目描述处标记a),b),c),为常用活动添加别名,并为模板添加版本号参数。--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7日 (五) 15:52 (UTC)回复

废除现行编号制度,可以说得详细一点吗?指的是删去目前的(1)-(8),然后提名模板中用文字表示提名项目吗?--深鸣留言2025年3月7日 (五) 15:59 (UTC)回复
要是是这样,对代码的改动就只有替换项目编号改成用中文表示而已,并没有太大难度。
或许HoweyYuan君对我之前说的“对小工具进行大改”有点误解。我的意思是,无论别名系统还是另一种标号系统,都要遵循一定的格式才能被洛普利宁君的模板以及我的小工具识别(例如,使用英文和数字结合的编号,用括号隔开),而纯文本或者无规律的编号则既难以识别,也容易出现歧异。
目前的规则代码并不复杂,且新规有磨合期也属正常,故我建议再观察一阵子再讨论编号和别名的事宜。对于觉得编号不易查询的编辑或初来乍到者,我觉得应该优先引导其使用小工具进行提名,使用小工具就可以完全避开接触代码,而不是让其继续在复杂的奖励规则里琢磨怎么提名。--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00:02 (UTC)回复
你说的对,别名确实可有可无,但主诉更改编号形式为“阿拉伯数字)字母”只需要更改几个字符串即可,成本很低。至于版本号,前面已经做好了--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06:32 (UTC)回复
“阿拉伯数字)字母”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写法呢?愿闻其详。--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06:40 (UTC)回复
就是上面所说的:
  • 1.项目标题
    • a) 项目一
    • b) 项目二
    • c) 项目三
其中,1a指代项目一。与原来的版本无异--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07:26 (UTC)回复
原来如此。此写法OK,我没有意见。--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07:31 (UTC)回复
@SuperGrey我仅对前几个容易引发歧义的项目进行了修改,现请您将rules函数var rules = 内的几个识别码字符串进行修改。如rule: '2-c', 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09:30 (UTC)回复
新的名称已调整。--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10:46 (UTC)回复
( π )题外话,关于甲级的事情,互助客栈正在讨论甲级的存废问题,欢迎有识之君前往发表意见。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提议废除甲级、乙上级与丁级 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08:38 (UTC)回复
已经懒得说这个问题了,但还是没忍住。给社群留点面子,有些话我还是写这吧。如果有评审高品质的条目的经验,是可以感受到C、B、GA、FA的差别的。但看起来社群既没有评审的能力,也没有评审的意愿,现在依然还是用评C级的态度来评FA和GA。既然这样,不如C级以上全留给社群,让他们自己胡整吧。--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8日 (六) 14:18 (UTC)回复
是的,而且其实GA和FA之间的差别挺大,只是好像没有这种能力分辨罢了。如果真的不需要这几个级别,并不需要从技术上废除,只要没人用这几个等级,就相当于废止了。--深鸣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14:25 (UTC)回复
我觉得甲级存废是不痛不痒的问题。社群怎么不去讨论GA、FA的评审改革? 不比讨论甲级的去留有意义多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14:30 (UTC)回复
之前曾短暂试行过审议制,但社群风气短时间内真的很难改(可见洛普利宁君写的致提议采用审议制条目评选的维基人)。反正我是不报希望了,只能说对自我要求高一些,同时也力所能及地给一些可信任的编者做点评审(不得不提起这两天碰到的某些事)。--深鸣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14:37 (UTC)回复
再次引用Nostalgiacn语录:“面面俱到是需要相应的行政成本,一如上一次修订中,提到的评级机制长期缺人,甲级废止,失败的FA评选改革是为明证。简约明了的激励机制是符合当时的社区状态的。”中维的社群规模远远比不上英维。历史唯物主义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时的社群,“没有评审的能力”是不能推行这种先进评审方式的主要原因。其高昂的“行政成本”,使得“英维模式”不可能在中维推行。社群规模的问题,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而且这是基金会的职责。我们能做的,不仅是要纠正社群风气,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使其变得温和。个人认为检查表就是个很好的发明。投票时以检查表论事,不比一个(+)支持有效多了--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9日 (日) 03:40 (UTC)回复
但是如果没有评审的意愿,这种检查表也可以草草全部直接填写通过了事。说到底,还是每个人自身的意愿问题。正如洛普利宁君说的,审议制或投票制只是表象,社群的严谨程度才内核。有心精审,投票制也能做得很好;无意细察,审议制一样是橡皮图章。如果社群没有仔细检查条目的决心,那改换制度也只是徒劳。 --深鸣留言2025年3月9日 (日) 03:51 (UTC)回复
检查表是提醒用的,不会评的人给检查表还是不会评。比如英维的优良是单人评审,需要独自把所有标准全部看一遍。有时候只顾著看行文,自己都忘掉检查来源或者图像了,所以看需要检查表。而英维的典范是多人评审,基本每个人都只负责一个面向(比如有人专做source review),最后有个只管结案的协调员,反而用不到检查表。--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9日 (日) 04:01 (UTC)回复

小工具

[编辑]

编号问题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小工具的一些问题。

  • 登记新提名按钮右侧的那个笔,实在不太显眼。在没有README前我还花了好多时间去找这个按钮😂。我建议把它改成个类似等级新提名按钮的文字按钮,并将原有按钮改为“手动登记新提名”,并把颜色改为灰色;将“笔”图标改为蓝色的“等级新提名”按钮,置于手动登记按钮右侧。
  • 相似的,编辑提名按钮改为“(编辑)”文字可能会更加清晰。
  • 提名新条目的时候,各个选项还是描述一下更好。不仅能在新制试行背景下,提醒不熟悉规则的编者是否符合条件,还能降低新手参与的门槛。我认为需要修改的,是1、2、3、4、6项目,可以把选项改为横向排版,并添加适当的说明,摘自规则正文。
  • 核对完提名之后,不一定需要刷新页面。这个常常页面体积巨大,可能浪费不少时间。
  • 发布核对后工具会发一个通知,我建议在这个通知里面把分数排行榜的链接,和核对结果(如:深鸣 69+14=73)附上,这样操作起来更方便。

由于鄙人暂未获得界面管理员权限,上面的修改还要烦请您代为修改。知会@SuperGrey--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09:56 (UTC)回复

抱歉,我撤回我的观点,核对完成刷新页面还是很必要的。反之,将页面和某一个字标题所有未处理的提名聚合在一个页面,在页面首部,和日期子标题处添加一个“一键核对”按钮,可避免刷新带来的时间浪费。
既然您已经开发出了连续提名的操作,连续核对应该也不费劲,同一个函数改改参数就好。当然这个功能也挺无关紧要的,要是麻烦搁置也好。--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11:15 (UTC)回复
页面首部、日期子标题的“一键核对”不太合理,毕竟跨批次的提名并无关联,理论上不应在一次完成审核。对于一个表格内的提名倒是值得加“一键核对”,不过确实需要花一定时间修改。我这几天有空的时候研究一下。--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12:15 (UTC)回复
  • 新提名已改成按钮,原按钮也从蓝色改为了白色以示区别。
  • 编辑提名和核对提名的按钮暂时未改,因为图标比文字更醒目。如果图标太小,我可以放大一号。
  • 增加了文字描述。
  • 直接一键打开分数排行榜,编辑摘要也自动填写了。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12:11 (UTC)回复
( π )题外话,小工具更新之后,相应截图也可以更新了。并且图片或许最好上传到中文维基百科而非维基共享资源,毕竟其他计划用不到这图片。(参考:{{Esoteric file}})--深鸣留言2025年3月8日 (六) 13:55 (UTC)回复
您直接给图片上传新版本即可。--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14:08 (UTC)回复

给模板留了个后手,规则定义到了子页面。目前是定义到了Module:ACGaward/nominee_check_new/1,然后可以{{ACG提名2/request|ver=1|1a 2a}},也可以不设定ver而套用预设值。现在是提名时就指定规则版本号,还是未来如果要换页面,再批量替换以前存档到代码?--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9日 (日) 03:05 (UTC)回复

建议提名时就指定。目前新提名数量较少,还来得及改。--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9日 (日) 03:24 (UTC)回复
我把doc、手动提名表格和现有提名区的代码改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9日 (日) 03:51 (UTC)回复

新一轮bug:

  • 存档功能的目的地页面应该以章节标题的月份数算,目前的版本按照操作时间算,比如在3月存2月的提名,软件就会把其添加到3月存档下。
  • 若是新建存档页面,需要添加代码{{Talk archive|WikiProject:ACG/維基ACG專題創作獎/登記處}}
  • 有的时候软件会不删除已经存档的提名。[1]

知会@SuperGrey阁下,谢谢--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11日 (二) 15:36 (UTC)回复

感谢反馈!前两个问题已修复。第三个问题是存档手速过快,MediaWiki软件还没反应过来,故程式抓取到的源代码未更新;为此,我添加了一个提示气泡小工具正在归档中,请耐心等待。,希望能增加体感上的“等待感”,让您的手速慢下来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11日 (二) 20:12 (UTC)回复

@SuperGrey刚刚发现,用小工具核对分数之后,好像会把ver删掉,然后会报错(可见此处)。可能需要麻烦您处理一下。--深鸣留言2025年3月13日 (四) 04:41 (UTC)回复

之前加ver参数的时候漏了一处,已补上。--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13日 (四) 04:44 (UTC)回复


话说核对的编辑摘要直接写成“核分”会不会更好?“提名核分”粗看还以为是新建提名and核对分数😂--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0日 (四) 16:57 (UTC)回复

改成了4字的“核对分数”,这样和“新增提名”之类的字数一样,更整齐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20日 (四) 18:27 (UTC)回复
好吧,“新提名”是3字的。不管了😂--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20日 (四) 18:29 (UTC)回复

实操下来发现这个工具的存档功能有点鸡肋。当出现数个需要存档的提名的情况时,一个一个点存档的话,Mediawiki软件重复加载的时间会比手动存档慢的多。围绕此问题,提出新版本的相关建议,如果您有兴趣可以着手改善。

  • 在核对主页面左侧添加管理面板,大概20em效果比较好,按照日期和表格设置词条,点击词条后右侧重定向到相应的提名。完成多个核对操作后统一发布编辑。

比如:

  • 3月27日
    • 提名1
    • 提名2
  • 3月28日
    • 提名1
    • 提名2

……

  • 依据操作写编辑摘要:新提名、核对、存档……
  • 管理面板词条右侧设置存档按钮,点击后使用删除线标记词条,随后将其替换为撤销按钮,用于在发布编辑前撤销存档。并在管理面板词条左侧添加选择按钮,在下方添加一键存档、新提名按钮。点击新提名后右侧定向到新提名页面。
  • 在识别需要核对、存档、复核中的提名,在管理面板分别以黄色、绿色、蓝色高亮标记,完成核对进入公示的则不添加背景高亮。并按照识别结果,若检测到存档了不该存档的提名时弹出梯形框,且在编辑摘要中注明。
  • 还可以把核对完成后右上角弹出的通知改为提示框,这样更显眼,其中标注应该手动修改的分数变化,和需要讨论页颁奖的用户及等级数。如果能自动操作那就更好了。
  • 在核对提名界面添加[复核中]开关。

管理面板功能可以整合很多编辑,并且增加了处理效率。并且,这个功能的制作可能可以推广到维基奖励和条目评审等领域。个人项目管理经验缺乏,有什么没说清楚的请尽管提问。这个功能做起来可能有点复杂,请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非常感谢您的贡献。不知大语言模型是否能给编写代码提供一些帮助--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28日 (五) 07:17 (UTC)回复

行,我之后有空研究一下。感觉加上这些功能,就全自动化了,我看是偷懒到了极致啊 🤣。--SuperGrey (留言) 2025年3月28日 (五) 23:39 (UTC)回复
补充:被标记“提名无效”后,应该在留言最后提及提名者,提醒其若有异议在7天内发起复核。 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30日 (日) 09:03 (UTC)回复

复核

[编辑]

是不是可以在{{ACG提名2/check}}里面新增参数,使之变成“待复核”的状态,并且背景颜色不为白色,方便其他维基人注意到🤣。--深鸣留言2025年3月24日 (一) 00:03 (UTC)回复

加了|status=rechecking,不知道是否影响小工具运转😂--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4日 (一) 14:41 (UTC)回复
👍 ,感觉显示效果还不错。--深鸣留言2025年3月24日 (一) 14:52 (UTC)回复
其实直接手敲[复核中]也能让格子变色😂--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3月24日 (一) 14:58 (UTC)回复

应该限制一般复核的公示时限,并对没有人参与讨论的情况作出处理。我的想法是有共识的在无合理异议的情况下公示七天后即时结案,7天内无人理睬的延长公示7天,达成共识即公示7天结案,无共识的按照原结果处置。--HoweyYuan留言2025年3月25日 (二) 13:51 (UTC)回复

是的,这个得补充,目前规则里面好像没写。这个提案也比较合适。--深鸣留言2025年3月25日 (二) 16:2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