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魁
外观
何廷魁(1577年9月1日—1621年),字汝谦,號觀欹,山西大同威远卫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辛丑(1601年)进士。
生平
[编辑]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1600年)舉人第七名[1][2],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本年六月授泾县知縣,三十一年應天府同考,三十三年改任宁晋县。三十六年入為刑部貴州司主事,三十九年升员外郎,四十年关外审决,本年升郎中,四十一年历任歸德府、衛輝府知府,四十三年調河南府知府,四十四年升任陕西西宁副使,四十八年降黎平知府,本年迁山東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右參議,分巡遼陽[3]。在遼陽準備軍隊,與袁应泰多有不合,就是否要接納因飢荒前來遼陽投靠之蒙古人一事爭執不下。后瀋陽淪陷,後金大軍過河,其請半夜偷襲,袁應泰不聽。后遼陽城池淪陷,何廷魁回到公署,懷抱公印投井自殺。其妾高氏、金氏從其一同自殺,婢仆六人同死。追贈大理寺卿,謚忠愍[4]。
何廷魁与張銓、高邦佐都是山西人,后诏书在宣武门外建造祠堂,命名“三忠”[5]。
家族
[编辑]曾祖何青,祖何洵,父何嚴師,王府審理,性孤介,力學能文章,與兄餘師齊名,以貢判邠州;母項氏,慈侍下。兄鍾秀、衍秀、廷秀、廷俊(選貢生)。娶劉氏。
参考文献
[编辑]- ^ 四庫全書《山西通志·卷六十九·科目五》:萬厯二十八年庚子科鄉試……何廷魁 大同人進士
- ^ 《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進士登科錄》:何廷魁 貫山西威遠衛官籍,國子生,治《詩經》,字汝謙,行三,年二十五,八月二十日生。曾祖青,祖洵,父嚴師 王府審理,母項氏,慈侍下,兄鍾秀、衍秀、廷秀、廷俊 選貢生,娶劉氏。山西鄉試第七名,會試第二百四十四名。
- ^ 《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進士履歷便覽》:何廷魁,觀欹,诗五房,丁丑八月二十日生。庚子七名,会二百四十四名,三甲三十七名。都察院政,本年六月授泾县知县,癸卯應天同考,乙巳調宁晋知县,戊申升刑部貴州司主事,辛亥升员外,壬子关外审决,本年升郎中,癸丑升河南歸德知府,本年卫辉知府,乙卯調河南府,丙辰升陕西付使,庚申降黎平知府,本年升遼阳付使,辛酉阵亡,贈光禄寺卿。
- ^ 《明季北略》(卷2):“何廷魁,字汝謙,山西大同人,萬歷辛丑進士,授涇縣知縣,改令寧晉。入為刑部主事,升歸德知府,擢西寧副使,降黎平知府,尋備兵遼陽,與袁應泰多抵牾,爭納降事不得,乃貽書家人曰:吾不知死所矣。瀋陽陷,同事者爭遣其孥,公曰:吾不敢為民望。大兵濟河,請於應泰,乘半渡急擊。不聽。及薄城未合,請悉銳禦之,又不聽。城陷,還署,懷印自投於井。妾高氏、金氏從之。婢仆六人,一時同死。贈光祿寺卿,再贈大理寺卿,謚忠湣,蔭一子,錦衣世百戶,賜祭,祀昭忠。”
- ^ 《明史》(卷291):“邦佐與張銓、何廷魁皆山西人,詔建祠宣武門外,顏曰三忠。”
官衔 | ||
---|---|---|
前任: 翁汝遇 |
明朝卫辉府知府 萬曆年間 |
繼任: 孫鳳翔 山東舉人 |
未知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丘度
|
明朝歸德府知府 萬曆年間 |
未知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鄭三俊
|
宣武門外「三忠」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