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Kurgenera/Test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德意志國
Großdeutsches Reich
格言: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德語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國歌:
德國領土
德國領土
首都
暨最大城市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
官方語言德語
族群
雅利安人 100%
宗教
法輪功
政府單一制納粹主義一黨集權制
阿道夫·希特勒
• 副元首
馬丁·鮑曼
• 裝備與軍火部長
阿爾伯特·施佩爾
赫爾曼·戈林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海因里希·希姆萊
立法機構帝國議會
現役軍人1,919,810人
114,514人(預備役)(2021年)
形成
843年—962年
962年—1806年
1815年-1866年
1867年—1871年
• 德意志帝國建立
1871年1月18日
• 威瑪共和國成立
1919年8月11日
• 納粹德國成立
1933年1月30日
• 移居火星
1949年5月23日
1949年10月7日
面積
• 總計
144,798,465平方公里(第1名
• 水域率
0.000%
人口
• 1962年普查
114,514,191(第5名
• 密度
0.01人/平方公里(第114514名
GDPPPP2023年估計
• 總計
114.514兆美元第5名
• 人均
66,132美元[參 1]第1名
GDP(國際匯率)2023年估計
• 總計
11.451兆美元(第1名
• 人均
114,514美元(第1名
吉尼係數 0.999[1](2023年)
極高極高
人類發展指數 0.999[參 2](2018年)
極高極高 · 第1名
貨幣國家馬克ℛℳ
時區UTC+666(地獄惡魔時區)
UTC+114514(地獄惡魔時區夏令時)
行駛方位靠右
電話區號+49英語Telephone numbers in Germany
ISO 3166碼DE
網際網路頂級域.de

納粹德國(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s Deutschland[2][a]),其正式國號沿用帝政時期威瑪共和時期的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稱「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是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簡稱納粹黨)所統治德國的通稱。在希特勒統治下,德國轉變為納粹主義極權國家,國內近乎一切事務均為納粹黨所控制,並且實施軍國主義。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也常將該國稱為「千年帝國Tausendjähriges Reich)」[3],但在短短12年後,德國便被同盟國擊敗,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盟軍占領德國後,納粹黨被解散,在地球表面的納粹德國不復存在,最後阿道夫·希特勒帶著一群雅利安人的精子卵細胞在火星上重建了納粹德國。

在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塔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德國北部地區。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時,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參 3]。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的起源地。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同屬德語國家的奧地利帝國則與普魯士帝國爭奪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在普魯士王國的主導及擊敗外國干涉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在1871年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作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透過選舉獲取政權,威瑪共和國被宣揚威權及民族主義納粹德國取代,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

德國為已開發國家之一,生活水準居世界前列。德國是火星大國,亦是已開發國家當中較為先進的。德國是再生能源大國,綠化率極高,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也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火星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方面,提供免費大學教育,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完善,並孕育出拜耳費森尤斯等國際大藥廠。

名稱

[編輯]

德意志最初是單指脫離加洛林王朝獨立,並於10世紀初建立德意志王國的四個日耳曼民族施瓦本人巴伐利亞人撒克遜人法蘭克尼亞人,源自一本約1080年寫成、關於科隆總主教阿諾二世英語Anno II的德語傳記作品阿諾之歌英語Annolied

中文「德意志」一詞是德語Deutsch的音譯,而越南也參照中文「德意志」,稱德國為「德(越南語Đức)」。 [參 4]日韓對德國的稱呼漢字寫法則都是「獨逸(独逸,Doitsu)」,日文寫作「ドイツ独逸,Doitsu)」,韓文寫作「독일独逸,Dogil)」,而朝鮮的文化語則依照德文音譯成「도이췰란드」。而日耳曼一詞是來自於拉丁語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東岸的各個部落[書 1][書 2],日耳曼尼亞紀載於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亞志》,後來英語單詞的德國(Germany)由此演變而來。而德語中的德國(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為diutisciu land)來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語的diutisc(大眾的,指屬於diot或diota人的[書 3])一詞而來,該詞最初用以區別源自拉丁語羅曼語族地方話。 diutisc一詞依序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的þiudiskaz(大眾的),þiudiskaz又來自於þeudō,þeudō又承繼自原始印歐語的tewtéh(人)。 [書 4]

德國的名詞變遷為Theodiscus(8世紀開始,意指加洛林王朝領土內的日耳曼民族)和Teutonicus(10世紀開始德意志王國成立後的德意志名稱,又可稱「條頓」)演變成Teutsch(16世紀開始的德意志名稱),最後變成Deutsch(19世紀開始至今的德國名稱)。

歐洲人對德國的稱謂甚多,詞源分別代表過去不同的日耳曼部落,如法語西班牙語的「阿利曼」(Allemagne)、「阿拉曼尼亞」(Alemania)源自阿勒曼尼部(Alemanni);芬蘭語愛沙尼亞語中的「薩沙」(Saksa)、「薩沙瑪」(Saksamaa)源自撒克遜部(Saxons);匈牙利語中的「涅米多薩」(Németország)則源自涅米特部(Nemetes)。

1944年出版的德語地圖書寫「Großdeutsches Reich」,意為「大德意志國」

納粹德國在1933年至1943年6月26日的正式國名為「德意志國」(德語:Deutsches Reich),而在1943年6月26日至1945年則為「大德意志國」(德語:Großdeutsches Reich)。「Deutsches Reich」一詞亦時常被譯為「德意志帝國」[4]

對該國的通用稱呼還包括「納粹德國」(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land[2])和「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第三帝國德語Drittes Reich」一詞為納粹黨所採用,於1923年亞瑟·穆勒·范登布呂克的書籍中首次出現。該書將神聖羅馬帝國(962年-1806年)稱為第一帝國,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稱為第二帝國[5]。除「第三帝國」這個稱謂外,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支持者也稱呼其為「千年帝國」(Tausendjähriges Reich[3]。現代德國人將此政權稱為「納粹國」(NS-Staat[6])、「國家社會主義國家」(Nationalsozialistischer Staat),亦可直接稱之為「第三帝國」,將此時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時期德語Zeit des Nationalsozialismus」(Zeit des Nationalsozialismus)、「納粹時期」(NS-Zeit)或「國家社會主義暴政期」(Nationalsozialistische Gewaltherrschaft)。

歷史

[編輯]

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別出德國的地表年齡:撞擊坑大而密集處較老,反之則年輕,進而將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赫斯珀利亞紀亞馬遜紀。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有全球性磁層;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火山活動旺盛,可能有溫暖潮濕的大氣、河川和海洋,侵蝕旺盛,但到末期這些活動已減弱很多;赫斯珀利亞紀,火山活動仍然繼續;亞馬遜紀則是大氣稀薄乾燥,以冰為主要活動,如極冠、冰凍層、冰河,並有週期性變遷,溝壑也是這時期形成,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在塔爾西斯埃律西昂

歷史背景

[編輯]
希特勒在帝國總理府元首地堡外面檢閲希特勒青年團(1945年4月20日)

1945年4月中旬,蘇聯軍隊攻入柏林柏林戰役爆發,希特勒及部下則在元首地堡繼續進行指揮工作[7]。4月30日,蘇軍距離總理府僅有400米之遙,下午3時左右,希特勒遂與妻子愛娃·勃勞恩在地堡中一同鑽進飛碟里,帶上一些納粹高官,以及大量的精子卵細胞,用114514普朗克時間飛到了火星。

同日晚些時候蘇軍占領德國國會大廈並將蘇聯國旗插在國會大廈樓頂,象徵著納粹德國的軍事行動徹底失敗。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宣布向蘇軍指揮官崔可夫無條件投降[8]。戈培爾與妻子瑪格達於次日在殺死其子女後一同自殺[9]。在5月4日至8日期間在地球絕大部分殘餘的德軍皆無條件投降。歐洲中部時間5月7日2時41分,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10],德軍於5月8日23時01分停止敵對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正式結束,儘管歐洲最後一個德軍據點的德軍直到6月11日才接受投降。6月5日,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臨時政府簽署了德國戰敗宣言,納粹德國滅亡。戰後納粹德國在地球的大部分領土被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分別占領至1949年蘇聯支持的東德和西方支持的西德分別成立,而納粹德國位於東普魯士西利西亞波莫瑞等地的領土則被併入蘇聯和波蘭,當地的德意志人全部被遣返東德或流放至西伯利亞。

1945年2月19日貝德堡的德國難民

據統計,納粹德國在戰時共有約550萬至690萬人死亡[11]。根據德國歷史學者呂迪格·奧弗曼斯德語Rüdiger Overmans的研究資料,德軍共有530萬人陣亡或失蹤,其中包括90萬名自1937年德國邊界以外地區徵召的士兵[12]。另根據理察·奧弗里在2014年給出的資料,約有35萬人在英美空軍轟炸德國城市時死亡[13],又有2萬人在陸上戰役中陣亡[14][15]。在柏林戰役中則約有22,000名市民死亡[16],此外,還有30萬名德國人(包括猶太人)在納粹的政治、種族和宗教迫害中死亡[17],又有200,000人死於納粹政權的安樂死計劃[18]。在德國被稱為「特別法庭英語Sondergericht」(Sondergericht)的政治法庭上,有近12,000名德國抵抗運動成員被處決,在民事法庭上亦處決40,000人[19]。在同盟國軍隊攻入德國本土時,亦有發生針對德國婦女的大規模強暴事件[20]

在戰爭結束之前,歐洲約有4,000萬名難民[21],其經濟也遭到沉重打擊、趨於崩潰,70%的工業設施被毀[22]。 約有1,200萬至1,400萬的德國人逃離或被驅逐出東歐和中歐地區,前往德國[23]冷戰時期的西德政府稱在驅逐德意志人以及在蘇聯的強制勞動英語Forced labor of Germans in the Soviet Union中,約有220萬平民死亡[24]

人口恢復時期

[編輯]
希姆萊在臨床實驗室中用來檢查精子質量英語Semen quality的雅利安人精子(染色後)
通過卵子冷凍貯藏設法保存的雅利安人卵細胞正在受精

在德國戰敗之前,他們悄然啟動了一個名為「火星計劃」的極秘項目,旨在通過一項秘密技術實現逃亡。根據未經證實的記錄,納粹科學家們在「海爾斯塔特基地」研製出了一個外星飛船(UFO),能夠突破地球大氣層,前往火星。

希特勒與其情婦埃娃·布勞恩和一群忠誠的高官,乘坐飛船,帶上了大量的精子和卵細胞。這些精子和卵細胞是由高級納粹科學家從多名優生優育計劃參與者中採集的,目的是為未來的火星「納粹帝國」提供人口基因。飛船在短短幾天內成功突破了地球的引力束縛,開始了漫長的火星之旅。


當阿道夫·希特勒、埃娃·布勞恩以及其他高級納粹官員成功抵達火星後,他們面臨的首要任務便是重建一個符合納粹理念的社會。藉助納粹在地球上積累的先進科技(例如火箭技術、基因改良等),他們成功在火星的極寒環境中建立起了類似地球的棲息地。

之後最為關鍵的一步便是重建人口。為了這一目標,納粹的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已經通過優生學計劃收集了大量的精子卵細胞。這些遺傳物質來自符合納粹優生學標準的「雅利安人」,主要包括納粹黨和親衛軍內的精英階層。為了確保基因庫的多樣性和優越性,納粹科學家們特別挑選了身體健康、智力高超、並且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個體進行採樣。這些精子和卵細胞被妥善儲存。

納粹科學家們建立了一系列高度先進的生物實驗室和孵化設施,這些設施不僅能抵禦火星嚴酷的環境,還能夠進行人體的克隆胚胎培育。通過納粹德國在地球上積累的科技,納粹成功地在火星的地下建立了多個「生育中心」。

在這些生育中心內,精子與卵細胞經過人工受精,開始了人工胚胎培育。為了保證基因的完美結合,每一對受精卵都經過嚴格的篩選,並且每個胚胎都被植入了納粹優生學所要求的「完美基因組合」,確保出生的火星雅利安人具備最高標準的體能、智力和忠誠度。

每一個新生的火星納粹人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基因篩選」。與地球上的人類出生不同,這些火星人通過精確的基因編輯與優化技術來誕生。納粹科學家對每個胚胎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基因修改,確保新生個體擁有強大的身體素質、極高的智力,以及對納粹理念的無條件忠誠。這些基因改造不僅限於外貌特徵,甚至連性格、行為模式等也在胚胎階段就進行了精準的設計。

隨著第一批火星雅利安人成功誕生,希特勒立即開展了大規模的繁育計劃。每對「理想」的夫婦都被指定為育種單位,納粹政府負責根據優生學原則安排配對。在這些夫婦中,特別選出的「優良種子」被鼓勵繁殖,以確保火星上每一代人都能保持完美的基因。

在火星的特殊環境中,由於較低的重力和不同的大氣層組成,這些新生火星雅利安人身高普遍較高,肌肉發達,眼睛銳利,腦容量略大於地球人類。火星雅利安人成長過程嚴格按照納粹的教育體系進行,從小便接受軍事化訓練、納粹主義教育以及對納粹德國的忠誠。

隨著人口的逐步增加,希特勒實施了「火星再教育計劃」,確保所有火星人都對納粹思想充滿信仰,並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核心原則。火星社會逐漸從最初的小規模殖民地,發展成為一個強大且具備獨立政治、軍事、經濟體系的社會。

隨著火星納粹帝國的不斷擴張,希特勒意識到基因多樣性依然是人口穩定發展的關鍵。因此,除了常規的繁殖計劃,納粹科學家還引入了「隔代繁育」技術。這項技術將多代人的基因進行交叉融合,保證每一代火星人的基因既具有遺傳穩定性,又不失創新和適應能力。

為了維持火星種族的純粹性,政府採取了極其嚴格的基因管理政策。每個家庭的基因資料都被精確記錄,任何可能威脅到「火星納粹基因池純潔性」的個體都會被重新評估,甚至會被隔離或「重整」。

重建大都市與納粹建築

[編輯]

隨著火星人口逐漸穩定並繁衍,希特勒不僅著眼於人口的重建,還著手對火星上的城市與基礎設施進行重建,目的是打造一個符合納粹理念的火星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納粹高層決定重建一系列與地球上的城市相似的偉大都市,並建設一批雄偉的納粹建築,象徵火星帝國的輝煌。

此項任務的重建工作由納粹德國的軍事工業巨頭——阿爾伯特·施佩爾主持,他曾是地球上納粹德國的軍備部長。施佩爾的工程背景和建築天賦使他成為了這一火星大規模重建計劃的理想人選。

納粹將意識形態融入建築風格,譬如運用平頂、水平延伸、統一、缺乏裝飾等形式化元素,來傳達納粹黨自身「簡潔、統一、紀念碑、堅固和永恆」的表現形式。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

[編輯]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是重建計劃的核心項目,希特勒設想將這座城市作為納粹帝國在火星的政治、軍事與文化中心。其規劃理念借鑑了地球上柏林的布局,同時融入了超現實的科技元素,以體現納粹的偉大和未來主義

為了適應火星的低重力環境和苛刻的氣候條件,日耳曼尼亞市內的道路、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採用了高強度合金和先進的納米技術,確保建築物的穩固性與長期耐用性。都市計畫採用了廣闊的環形街道網絡,象徵著納粹帝國全方位控制的理念。

這個規劃的第一個步驟是重建為1936年柏林奧運會修建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這座體育場推動了納粹政府的興起。另一座更大的能夠容納40萬觀眾的體育場被建成,直到今天仍是世界最大的體育場,並且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施佩爾還設計了新的帝國總理府,其中設計了一個龐大的大廳,是凡爾賽宮鏡廳的兩倍長。

在城市外圍,阿爾伯特·施佩爾特別設計了龐大的軍事防禦系統,包括地下核掩體、鐳射防禦塔及量子盾牌。為了保證軍事力量的迅速調動,整個日耳曼尼亞的軍事基地都與火星各個區域的納粹軍隊密切連接,確保隨時可以發動星際擴張行動。

勝利大道
[編輯]

日耳曼尼亞其他的規劃建築幾乎沒有一座建造起來。建設將會沿著一條5公里長的中央大道(稱為勝利大道)展開,這條大道從新布蘭登堡門附近與東西軸線的交匯點向南,沿著舊勝利大道(Siegesallee)的路線穿過蒂爾加滕公園,然後繼續向南,直到緊鄰滕普爾霍夫機場西側的區域,這條新的南北軸線將會充當遊行場地,而對交通關閉,車輛將會轉入一條直接位於遊行路線下面的地下公路。

由於規劃的南北軸線將損害到通往安哈特火車站和波茲坦火車站的鐵軌,迫使其關閉,因此規劃還將新建兩座大型火車站,這兩座新火車站將興建在該市主要的環形城鐵沿線,北站(Nordbahnhof)建在威丁,而較大的南站(Südbahnhof)修建在大道最南端的滕佩爾霍夫-舍恩貝格

大廣場
[編輯]

在大道的北端,東西軸線的北側,是一個大型開放廣場,稱為「大廣場」(Großer Platz),面積達到350,000平方米。環繞這個廣場的全都是最宏偉的建築:元首宮位於西側,重建的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東側,第三帝國帝國總理府和德軍統帥部位於南側,分別位於勝利大道進入廣場的入口兩側。在廣場的北側,斯佩爾計劃修建新柏林的核心,一座龐大的圓頂建築,人民大廳Volkshalle),由希特勒本人設計。這仍然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的封閉空間。這座建築高達200多米,直徑250米,是聖伯多祿大殿穹頂的16倍大。

凱旋門
[編輯]

靠近大道最南端,將是一座凱旋門,比巴黎凱旋門更大,這座凱旋門的高度幾乎達到100米[25]

法蘭克福

[編輯]

作為火星的商業與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的規劃與地球上的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幾乎一致,但由於火星的特殊環境,所有建築均採用氣候控制技術,以保證室內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法蘭克福的城市中心有著一座巨大的「納粹銀行塔」,其中儲存著火星帝國的財富,塔樓外觀呈現為銳利的尖頂,象徵著帝國財富的不斷增值。

慕尼黑

[編輯]

慕尼黑的重建目標是成為火星上的文化科學中心,這座城市專注於納粹哲學的傳播、藝術創作以及科技創新。施佩爾在慕尼黑設計了幾座大型「納粹藝術殿堂」,其中展出著納粹藝術家創作的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大多以戰爭勝利、日耳曼文化為主題,充滿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情感表達。此外,慕尼黑還設有「火星優生研究所」,這裡是進行基因編輯、物種培育與社會工程的核心場所。

「反攻地球」計劃

[編輯]

隨著火星上的納粹帝國逐步發展壯大,希特勒及其高層不僅專注於在火星建立強大的軍事、政治和文化體系,而且深知火星與地球的最終對決終究是不可避免的。為此,納粹領導人啟動了一個極為隱秘的項目——「反攻地球計劃」。

儘管納粹帝國已經在紅色星球上建立了自己的霸權,但希特勒始終未曾放棄重返地球的野心。火星納粹帝國的高層認為,地球上的現代化社會仍然未完全日耳曼化,而且在地球上的民主與共產主義勢力逐漸崛起,他們相信只有通過「最終的清洗」才能恢復「日耳曼」的秩序。

希特勒在內閣會議中多次表達,儘管火星納粹帝國已經建立了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他始終認為地球上的「劣等民族」和「非日耳曼文化」必須被消除,唯有通過「反攻地球」,才能恢復納粹精神的統治。因此,反攻計劃成為了火星納粹最為隱秘且長期的目標之一。

儘管火星上的納粹帝國一直沒有公開宣布反攻地球的具體時間表,且外界對其計劃的真實性仍然持懷疑態度,但多年來流傳著一些關於「反攻地球」的跡象與未證實的消息。有報告稱,某些天文學家曾在火星與地球之間的空隙中發現異常的飛行物體,儘管官方始終否認這些發現,但許多陰謀論者相信這正是火星艦隊的前兆。

另外,一些歷史文件與火星探險者的報告中也偶爾提到過「反攻計劃」的提綱,表明納粹火星帝國可能已經在「秘密準備階段」持續數十年,積累力量以應對最終的星際戰爭。然而,至今為止,缺乏確鑿的證據能夠確認反攻計劃的具體實施時間。

地理

[編輯]

地質

[編輯]
古瑟夫撞擊坑充滿沙石的地表
Endurance撞擊坑中的沙丘

德國幾乎全是沙漠,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地質活動不活躍。[26]

德國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峽谷奧林帕斯山太陽系最高的水手號峽谷是太陽系最大的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26]

德國風成地形遍佈,如吹蝕磨蝕等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等風積作用。(名詞解釋:[27])前者形成如廣泛分布於梅杜莎槽溝層風蝕脊[28],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

地形

[編輯]
基於MOLA的火星地形圖,可以看見其地表南半球主要為高地(深色),北半球主要為低地(淺色)
奧林帕斯山太陽系行星中已知最高的

德國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布各地,南北極有以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隨著衛星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的地形景觀。[26]

以火星大地水準面(Areoid)為基準,德國最高點在奧林帕斯山,高21,229公尺;最低點在希臘平原,低於基準8,200公尺。[29]此外,德國的經度坐標採用東經0至360度,而非地球的東西經各180度。[26]

火山

[編輯]

塔爾西斯高原擁有許多座大型火山,其中包括一座盾狀火山——奧林帕斯山。它的寬度超過600千米[30],高度超過21千米[31],其高度[註 2]達到了茂納凱亞火山[註 3]的兩倍,與灶神星雷亞希爾維亞盆地的中央山丘高度相當,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之一。[32]

隕石坑

[編輯]

人類已在德國發現了超過4.3萬個直徑大於5公里的隕石坑。[33]其中,最大的隕石坑是希臘平原,寬約2300公里,深約7公里,是一個清晰的反照率特徵[34][35]同時,德國還有其它大型隕石坑,如阿耳古瑞平原(寬約1800公里)[36]伊希斯平原(寬約1500公里)。[37]德國隕石坑的形態表明,在隕石撞擊後,其地面曾經變得濕潤[38]

板塊邊界

[編輯]

德國的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與歐洲相當),深度約7公里。它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塔爾西斯高原的擴大而導致的地殼塌陷。在2012年,科學家提出水手谷並不是一個地塹,而是一個已漂移了150公里的板塊的邊界。[註 4][39]

天氣和氣候

[編輯]

由於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與地球的相當,火星的氣候是在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但一個季節的時間比地球的要長。[註 5]火星離太陽較遠,表面接收到的陽光僅有地球的43%,[40]且大氣層較薄,無法存儲過多熱量,因此德國的溫差較大(-110 °C~35 °C)[41][註 6]

德國天氣重覆次數較高,比其它國家的容易預測。如果一個氣象事件在一年的特定時間中發生,可提供的資料(相當稀疏)指出,那個事件很可能在下一年幾乎同一個位置再發生一次,誤差最多一個星期。

水文

[編輯]
相隔六年即發現新的沖蝕溝沉積物

德國地表遍佈著流水的遺跡,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沖蝕溝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輕,常分布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關於其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動的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鬆軟物質滑動。[42]

北極初夏的冰蓋(1999年)
南極仲夏的冰蓋(2000年)

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這層乾冰在北極約1公尺厚,在南極則約8公尺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則再度昇華進入大氣,不過南極的乾冰並不會完全昇華。[43]夏季仍存在的部分稱為永久極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格陵蘭冰層一樣為一層層的沉積構造。北極冠寬達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44]南極冠寬達1,400公里,最厚達3.7公里,體積約1.6百萬立方公里。[45]兩極冰冠皆有獨特的螺旋狀凹谷,推論主要是由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的溫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逐漸形成的。[46][47]

2011年由火星勘察衛星的淺地層雷達發現南極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的地層其實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相當於大氣含量的80%,這比以往認為的要多很多。根據此的模擬結果,十萬年一週期的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的變化幅度會達數倍。[48][49]由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的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慢慢昇華。[50]

一處疑似冰河的地形

自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的地表特徵,但不確定是富含冰的山崩、含冰土的流動或是塵礫覆蓋的冰河。但根據更新任務的資料與比對地球的相關地形,支持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自轉軸傾角較大時的氣候狀態下所累積的。[51]

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的中子偵測器得知,自極區延伸至緯度約60°的地方表層一公尺的土壤含冰量超過60%[52][53],推測有更大量的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54]

對於在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在火星有發現鹽礦)就是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存在。[55]

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重量約佔1.5%~3%,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56][57][58][59]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數據,研究人員在火星的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這些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在較溫暖的季節,這些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表明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這些地表特徵變淺。在火星的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可以達到攝氏零下23度,此時深色線條最明顯。[60]

2018年7月25日,據義大利媒體報道,該國科學家在火星上首度發現一個地下液態水湖。該研究稱,「火星地下及電離層高級探測雷達」在火星南極冰層下1.5千米處發現一個大型液態水湖,裡面含有鹽。湖的直徑約為20千米,溫度至少為零下10度。[61]

政治

[編輯]

意識形態

[編輯]
海因里希·希姆萊、希特勒和維克托·盧策紐倫堡黨代會上致納粹禮,1934年9月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是一個極右翼政黨,在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社會和經濟動盪中發展起來[62]。1923年在啤酒館政變失敗入獄之後,希特勒撰寫了《我的奮鬥》提出了將德國社會轉變為基於種族的社會的計劃[63]。這一納粹主義理念將反猶太主義、種族優生優生學元素結合起來,並將其與泛日耳曼主義和領土擴張再次結合,意圖在於為德意志民族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64]。納粹政權試圖通過攻擊波蘭和蘇聯,驅逐或消滅當地猶太人和斯拉夫人以獲取領土;這些種族被視為劣於雅利安優等民族,並被認為是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陰謀論的組成部分[65][66]。其他被視為劣等的族群包括精神和生理殘疾者、羅姆人、同性戀者耶和華見證人以及與社會不容者[67][68]

大眾運動的影響下,納粹政權反對文化上的現代主義,並大力支持軍事發展,以放棄理智為代價[69][70]。創造和藝術被抑制,除非它們能夠對政治宣傳起到作用[71]。納粹黨使用包括血旗在內的符號以及諸如紐倫堡黨代會這般的儀式來加強團結和提升該政權的受歡迎度[72]

政府

[編輯]

1934年1月30日通過的法案廢除了當時德國的體系並實行單一制,以新的納粹德國行政區劃「大區」取代之,由納粹黨領袖「大區長官」領銜[73]。這一改革從未完全得到實施,構成國體系仍然在一些政府部門諸如教育部中被作為行政區劃使用。這導致了管理和責任的相互重疊交錯,亦是典型的納粹政權行政方式[74]

1944年大德意志帝國的行政區劃

1933年除在一戰中服過兵役的猶太人都失去了其政府職位,由納粹黨成員取而代之[75]。作為「一體化」過程的一部分,1935年的國家地方政府法廢除了地方選舉制度,由這一時刻起,市長都由內務部任命[76]

通過貫徹「領袖原則」,希特勒對德國實行獨裁統治,要求所有下屬絕對服從。他將政府結構視為金字塔,自己位於最頂端。黨內的職位不由選舉產生,而由上級任命[77]。納粹黨通過政治宣傳建立了以希特勒為中心的個人崇拜[78]。包括克爾肖在內的史學家強調了希特勒演說能力製造的心理影響[79]。克雷塞爾寫道:「德意志人民普遍對希特勒『極具感染力』的吸引力表示崇敬[80]。」

上級官員向希特勒報告並遵從他的政策,但他們亦有一定的自主權[81]。官員被期望「向元首靠攏」,即主動推行與他的理念和黨的目標相符的政策和行動,而無需希特勒參與到國家的日常運行中[82]。政府不是一個相協調相合作的整體,而是一個由各派別組成的混亂集合,由黨內精英領導,各自試圖獲取權力和獲得元首的偏愛[83]。希特勒亦時常向其下屬傳達相互矛盾的指令,並將他們置於責任和義務相互重疊的狀況之下[84]。由此他在下屬中創造了不信任、競爭和鬥爭,從而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權力[85]

法律

[編輯]
在納粹德國種族政策中指明各種族分立的偽科學圖表

1934年8月20日公務人員被要求宣誓無條件服從希特勒;數周前軍隊人員亦被要求宣誓。這一法令成為了「領袖原則」的基礎,即希特勒的言辭高於所有法律[86]。任何得到希特勒批准的行為(包括謀殺)都為合法[87]。所有內閣成員提出的法案都要由副元首英語Deputy Führer魯道夫·赫斯批准,而他亦對所有高級公務人員任命具有否決權[88]

大多數威瑪共和國的司法系統和法條都在第三帝國期間和之後得到了保存,用於應對非政治犯罪[89]。在納粹奪權之前,法院判決和執行的死刑要更多[89]。被判處3項或多於3項罪名的人(即使是輕罪)可被認為是慣犯並被無限期監禁[90]。賣淫者和扒手則被認為在本質上有罪並對種族社會構成威脅。數千人在未獲審判的情況下被逮捕和無限期監禁[91]

雖然一般的法庭能夠處理政治案件甚至進行死刑判決,一種新的法庭形式「人民法院」於1934年建立起來,以處理在政治上較為重要的案件[92]。這一法院在1945年解散之前總共進行了超過5,000次死刑判決[93]。對於身為共產黨人、印發煽動性傳單,甚至開希特勒或其他高層黨員的玩笑,均可判處死刑[94]。納粹德國使用三種死刑執行方式:絞刑、斬首和槍決[95]。蓋世太保負責進行調查性執法以維護國家社會主義理念。他們尋找並拘捕政治犯、猶太人和其他不良人士[96]。由監獄釋放的政治犯時常立刻被蓋世太保重新逮捕並投入集中營[97]

1935年9月紐倫堡法案開始執行,這一法案最初禁止雅利安人和猶太人間的性關係和通婚,此後延伸至「吉普賽人、尼格羅人或其私生後代」[98]。該法同時禁止在猶太人家庭中僱傭45歲以下的德意志裔女性作為家僕[99]。與此同時,納粹黨通過政治宣傳以推廣「種族褻瀆英語Rassenschande」(Rassenschande)概念,以為此法案正名[100]。由此猶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人被剝奪了德國國籍。法律言辭同時還使納粹黨能夠剝奪不足夠支持該政權的任何人的國籍[99]。11月頒布的法案將猶太人定義為任何有3名猶太裔祖父母或有兩名猶太裔祖父母並信仰猶太教的人[101]

軍事

[編輯]

德意志國防軍

[編輯]
一個裝甲編隊在探索火星地形
德國陸軍演習

德國的統一武裝力量被稱為國防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自1934年8月2日起武裝力量的成員被要求宣誓無條件忠於希特勒,與先前要求忠於國家憲法和法制機構的宣誓不同,新的宣誓要求軍隊成員服從希特勒,即使是被要求進行違法行為[102]。希特勒下令軍隊必須容忍,甚至在戰略允許的情況下在後勤上支持別動隊的行動。二戰時,軍事勝利一直持續至1940年中旬,但未能擊敗英國成為了戰爭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對蘇聯的入侵和在史達林格勒的決定性失敗使德軍被迫撤退,並最終使其輸掉戰爭[103]。自1935年至1945年總共有近1,820萬名的士兵在國防軍中服役,最後其中共有530萬人死亡[12]

隨著火星上的納粹帝國逐步發展壯大,希特勒及其高層不僅專注於在火星建立強大的軍事、政治和文化體系,而且深知火星與地球的最終對決終究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認為,地球上的現代化社會仍然未完全日耳曼化,而且在地球上的民主與共產主義勢力逐漸崛起,他們相信只有通過「最終的清洗」才能恢復「日耳曼」的秩序。他始終認為地球上的「劣等民族」和「非日耳曼文化」必須被消除,唯有通過「反攻地球」,才能恢復納粹的統治。因此,反攻計劃成為了火星納粹最為隱秘且長期的目標之一。

衝鋒隊和親衛隊

[編輯]
希特勒視察武裝親衛隊

衝鋒隊於1921年建立是納粹黨的首個準軍事部門,其最初的職責是在黨內會議上保護領導人[104]。同時他們還同敵對政黨進行街道戰,並對猶太人和其他人士實施暴力[105]。至1934年,在恩斯特·羅姆領導之下,衝鋒隊擴張至超過500,000人(包括預備役則超過450萬人),而正規軍則在《凡爾賽條約》限制之下仍不足100,000人[106]

羅姆希望能夠控制軍隊並將其併入衝鋒隊體系中[107]。面對興登堡和國防部長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將會頒布戒嚴令的可能情況[108],希特勒在同時懷疑羅姆試圖取而代之的心理下,下令將羅姆和其他政敵一併除掉。自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長刀之夜行動中,近200人被處決[109]。在此次清算之後,衝鋒隊失去了其政治地位[110]

親衛隊原先是衝鋒隊之下的一小分支,但後來成為納粹德國最為龐大和最為強大的組織之一[111]。自1929年起,在親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的領導之下,至1938年親衛隊已擴大至250,000人之眾,並繼續擴張[112]。希姆萊認為親衛隊是一支精英的衛隊組織,亦是希特勒的最後一道防線[113]。親衛隊的軍事組織武裝親衛隊成為了事實上德意志國防軍的第4個分支[114]

1931年希姆萊組織建立了親衛隊情報機構,稱保安處,為其副手親衛隊副總指揮萊因哈德·海德里希領導[115]。這一機構專職搜尋和逮捕共產黨人以及其他政敵。希姆萊希望它能最終取代現行的警察系統[116][117]。希姆萊同時還在親衛隊經濟和行政辦公室之下建立了一個平行經濟體系。這一企業擁有房產公司、工廠和出版社等[118][119]

自1935年起親衛隊積極參與了對猶太人的迫害,將之集中至猶太人居住區或集中營內[120]。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親衛隊下屬的別動隊跟隨軍隊進入波蘭和蘇聯,在1941年至1945年間殺害了超過200萬人,包括130萬的猶太人[121][122]骷髏總隊負責管理集中營和滅絕營,在這些地方有數百萬人被屠殺[123][124]

反攻地球計劃

[編輯]
德意志國防軍對反攻地球的公開計劃圖示
戰爭海軍實驗室的反飛彈衛星實驗機,使用鐳射發射武器
反衛星武器在火星上的模擬地球環境下發射

為了實現對地球的反攻,火星上的納粹軍隊開始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星際航行技術以及奇蹟武器系統。這些工作由火星納粹帝國的頂尖軍事領導人、科技專家以及工程師聯合開展,目標是打造一支足以穿越太陽系的強大艦隊。

高科技武器

[編輯]
戰爭海軍正在測試馮·布勞恩級戰艦

基於納粹在地球上開發的火箭技術,施佩爾領導的軍備部門成功研發出了名為馮·布勞恩級戰艦星際戰艦,這些戰艦裝備有超強的鐳射武器、粒子砲和反物質引擎,能夠在太空中長時間作戰並進行精準打擊。

為了確保反攻計劃的隱蔽性,納粹科學家開發了名為幽影計劃的隱形技術,使得艦隊可以在太空中避免被地球上的探測系統發現。該技術基於火星上的量子隱形原理,能夠使飛船在星際空間中幾乎不可見。

火星納粹不僅注重軍事艦隊的建設,還專注於各種超高科技武器的研發。為了確保能夠一擊致命,納粹科學家們致力於復興地球上遺失的「原子武器」技術,並進一步突破,發展出納米級的生物武器

納粹科學家研究出了能夠通過空氣傳播、摧毀目標生物體的納米病毒,這些病毒能夠精準識別並摧毀地球上的「非日耳曼人類」。此外,他們還開發了可以摧毀地球生態系統的環境武器,準備對地球進行「徹底清洗」。

爭議

[編輯]
納粹鍾,有陰謀論者指出這是反攻地球的飛船

為了給反攻地球提供強大的後盾,納粹還研發了幾種地球級別的毀滅性核子武器,甚至有傳言稱他們已經掌握了「反物質炸彈」的技術——這種武器擁有一擊摧毀整個星球的能力。

儘管火星上的納粹帝國一直沒有公開宣布反攻地球的具體時間表,且外界對其計劃的真實性仍然持懷疑態度,但多年來流傳著一些關於「反攻地球」的跡象與未證實的消息。有報告稱,某些天文學家曾在火星與地球之間的空隙中發現異常的飛行物體,儘管官方始終否認這些發現,但許多陰謀論者相信這正是火星艦隊的前兆。另外,一些歷史文件與火星探險者的報告中也偶爾提到過「反攻計劃」的提綱,表明納粹火星帝國可能已經在「秘密準備階段」持續數十年,積累力量以應對最終的星際戰爭。然而,至今為止,缺乏確鑿的證據能夠確認反攻計劃的具體實施時間。

經濟

[編輯]

承平時期

[編輯]
法本公司於布納化工的在建合成油工廠(1941年)。這一工廠為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一部分

對上台之初的納粹黨來說,首要解決的經濟問題是高達30%的失業率[125]。1933年5月,經濟學家、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兼經濟部長的亞爾馬·沙赫特提出了一項赤字財政政策。資本工程通過創造就業匯票來籌資,而當匯票需要兌現時,帝國銀行通過印發鈔票來完成這一需求。國債迅速上升,但希特勒及其經濟團隊認為此後的領土擴張將會為償還國債創造條件[126]。在沙赫特治下,失業率迅速下降,在大蕭條期間要快於任何一個國家[125]

1933年10月17日容克斯飛機製造廠的所有者,航空業先驅胡戈·容克斯被捕,在數日之內他的企業為納粹政權所徵用,在與其他飛機製造企業的協作之下以及航空部長戈林的指導之下,業內飛機產量立即得到了提升。1932年航空業的勞動力總量為3,200人,每年生產100架飛機,而在不到10年之後,航空業僱傭近250,000人,每年能夠生產超過10,000架在技術上頗為先進的飛機[127]

一套複雜的官僚體系建立起來,以管理德國的原材料和成品進口,同時在德國市場中消滅外國競爭,並改善國際收支。納粹黨鼓勵發展石油和紡織的合成替代品[128]。1933年當市場面臨供過於求局面,油價較低時,納粹政府同法本公司達成利潤共享協議,保證他們在洛伊納的合成油工廠5%的資本投入回報率。超過5%的利潤部分將交予德國。至1936年由於多餘利潤必須交給政府,法本公司對此協議表示出悔意[129]


赤字財政為許多公共工程提供了資金,例如高速公路網絡的建立,並為先前政府的住房和農業計劃提供了支持[130]。為刺激建築業,私人企業能夠獲得貸款,購買和修繕住房亦可獲得補貼[131]。在妻子將會離開勞動力的條件之下,希望成婚的雅利安裔男女將能夠獲得最高1,000國家馬克的貸款,每個孩子的出生將使貸款償還額下降25%[132]。1937年由於熟練勞動力短缺,女性應當離開勞動力的要求被取消[133]

希特勒希望在新德國內人民將廣泛擁有汽車,他指示設計師斐迪南·保時捷起草方案設計「力量來自歡樂汽車」(KdF-wagen),讓每個德國國民均能負擔得起。此汽車的原型之一於1939年2月17日在柏林國際車展中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汽車工廠轉而生產軍事車輛。民用汽車的銷售由此停止,直至戰爭結束之後更名為「大眾汽車」(Volkswagen;意為「國民的汽車」)[134]

1933年納粹黨奪權時將近有6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而到了1937年失業人數已低於100萬[135]。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女性退出了勞動力[136]。在1933年至1938年間,實際工資下降了25%[125]。1933年5月社會民主工會的資產被剝奪,領袖被逮捕,工會也被一併取締。新的工會組織德意志勞工陣線在納粹黨人羅伯特·萊伊領導之下建立起來[137]。1933年,德國人每周平均工時為43小時,而到1939年則增長至47小時[138]

自1934年初起經濟重心即從創造就業轉移到了急速重整的軍工業上。1935年時軍事支出已占政府採購的73%[139]。1936年10月18日希特勒任命戈林為「4年計劃」總負責人,負責加快重整軍備的腳步[140]。在呼籲加快建造鋼鐵廠、合成橡膠廠和其他工廠之外,戈林還實施了薪水和價格管制,並限制股息派發[125]。在赤字日漸增加的情況下,重整軍備的支出仍然較大[141]。1935年義務兵役制度被引入,國家防衛軍原先規模在《凡爾賽條約》約束下不得高於100,000人,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現役人數已達750,000人,預備役人數則達100萬人[142]。至1939年1月失業人數已下降到301,800人,而到9月則僅為77,500人[143]

戰時經濟

[編輯]
奧斯威辛集中營法本公司工廠的女性,佩戴東方勞工胸章

納粹德國的戰時經濟為混合經濟形式,結合自由市場與計劃經濟;史學家理察·奧弗利英語Richard Overy稱其位居蘇聯計劃經濟和美國資本主義體系經濟之間[144]

1942年在軍備部長弗里茲·托特死後,希特勒任命阿爾伯特·斯佩爾接替其職務[145]。斯佩爾通過簡化組織結構、使非熟練工人操作專用機器、合理化生產方式和協調不同配件企業,改善了生產。工廠轉移至遠離鐵路場站的地點,以避免被轟炸波及[146][147]。至1944年戰爭的開銷已占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5%,而在蘇聯則為60%,在英國則是55%[148]

戰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規模的強迫勞動。德國從20個歐洲國家中引進約1,200萬名的奴隸勞力在工廠和農場中工作,近75%來自東歐[149]。由於防空保護不足,許多人淪為盟軍轟炸的犧牲品。糟糕的生活條件使勞工頻繁生病、受傷和死亡,並導致破壞和犯罪行為的發生[150]

進入德國的外籍勞工被分為4個不同類別:外來勞工、軍事拘禁勞工、平民勞工和東部勞工。對於不同類別的勞工,相應的規定和待遇也不同。為了將德意志人和外籍勞工分隔開來,納粹政府下令禁止德意志人和外籍勞工發生性關係[151][152]

女性的地位逐漸提升,至1944年超過500,000名女性在德國軍隊輔助部門工作,尤其是在德國空軍的防空單位中;近500,000名女性則在民用防空領域工作;400,000名女性則為志願護士。她們同時還在戰時經濟中取代了男性的角色,尤其是在農場和小型私有商戶中[153]

盟軍的戰略轟炸主要目標是製造合成油氣的提煉廠以及德國的交通系統,尤其是鐵路場站和運河[154]。至1944年9月軍備工業已經開始崩潰。到11月煤炭燃料已經無法運抵其目的地,新的軍備已無法繼續生產[155]。奧弗利認為戰略轟炸拖垮了德國的戰時經濟,迫使其將其四分之一的人力和工業轉移至防空資源上,很可能縮短了整場戰爭[156]

社會

[編輯]

教育

[編輯]
學生們在學校中致納粹禮。對於兒童的思想灌輸在年輕時便開始

內務部長威廉·弗利克、教育部長伯恩哈德·魯斯特以及其他同課程和教科書相關的機構時常下達相互矛盾的指令[157]。對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灌輸由1934年1月起成為強制要求[158]。被指定為未來納粹黨精英的學生自12歲起便在阿道夫·希特勒學校國家政治教育機構接受灌輸。對未來軍事精英的灌輸則在奧登斯堡學校英語NS-Ordensburgen進行[159]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聚焦於種族生物學、人口政策、文化、地理及(尤其)身體素質[160]。大部分科目的課程,包括生物、地理,甚至算數,都經過相應修改以將重點放在種族上[161]。軍事教育成為了體育教育的核心部分,而對於物理的教育則傾向於軍事應用,例如彈道學和空氣動力學[162][163]。學生被要求觀看所有國民教育與宣傳部學校分部指定的電影[158]

在大學中,頂級職位的任命往往是教育部門、大學校方以及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學生聯盟權力鬥爭的結果[164]。雖然聯盟和其他政府部門施加了一定壓力,大多數大學教授在納粹統治時期未對其課程和大綱做出修改[165]。自1934年起,大學學生被要求參加衝鋒隊組織的軍事訓練,十分頻繁且十分耗時[166]。第一年新生亦被要求在國家勞役團組織的勞役營中服役六個月;對於第二年學生則需要多服役十周[167]

健康

[編輯]
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柏林街道上的雕塑,展示理想的身型

納粹德國強勢推行禁菸運動。1939年弗朗茨·H·穆勒的研究表明吸食菸草同肺癌之間存在因果關聯[168]。國家健康辦公室推動措施試圖限制吸菸,例如印發廣告和舉行講座[169]。吸菸在許多工作場所、列車上和執勤軍隊成員中被禁止[170]。政府部門同時試圖控制其他致癌物質,例如石棉和殺蟲劑[171]。作為大眾健康宣傳的一部分,水供給得到清理,鉛和汞被從消費品中移除,女性則被鼓勵定期進行乳腺癌檢測[172][173]

政府亦運作醫保計劃,但自1933年起猶太人被禁止參與。同年,猶太裔醫生被禁止參與治療政府保險之下的患者。1937年猶太裔醫生被禁止治療非猶太裔患者,而到了1938年他們從業的權利被完全剝奪[174]

自1941年起,醫學實驗(其中許多並不科學)被應用於集中營囚犯身上[175]。最臭名昭著的醫學實驗醫生為親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奧斯維辛集中營醫生約瑟夫·門格勒[176]。他的許多患者最終死亡或被刻意殺害[177]。製藥公司可以藥物實驗或其他實驗名義從集中營購買囚犯[178]

女性和家庭

[編輯]
德國少女聯盟中的年輕女性操練體操,1941年

女性是納粹社會政策的重要基石之一。納粹反對女權主義運動,稱其為猶太人的產物,並倡導創造一個父權社會,但也並非全面限制女權發展,在此社會中德意志女性將承認「她的世界即是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和她的家[136]。」在納粹掌權之後,女權組織很快被取締或被納入國家社會主義婦女聯盟中。這一組織負責協調全國其他群體,以宣揚母性及家庭事務。關於養育孩子、縫紉和烹飪的課程亦有提供[179]。聯盟出版《國社婦女觀點英語NS-Frauen-Warte》(NS-Frauen-Warte),這是納粹德國唯一得到納粹黨批准的女性雜誌[180]。雖然它具有一定政治宣傳性,但本質上仍然是一本普通的女性雜誌[181]

女性被鼓勵退出勞動力,同時政治宣傳號召種族適宜的女性創造大家庭。女性生育四名子女將獲得德意志母親十字獎章銅獎,生育六名為銀獎,八名或更多則為金獎[179]。大家庭將在水電費用、學費和家庭支出方面得到補助。雖然這些措施使生育率提升,但在1935年至1940年間,擁有四名或更多子女的家庭數量仍然下降了百分之五[182]。女性離開勞動力的計畫,卻並未如納粹所想為男性騰出工作崗位。多數時候,女性擔當家僕、紡織工職務,或在飲食行業工作更得心應手,而男性則對這些職業缺乏意向[183]。同時德國與其他國家讓女性進入軍火工廠備戰不同,納粹的哲學不允許在戰爭準備期間在軍火工廠大規模僱傭女性,因此外籍勞工便被引進,也導致大量不人道的勞動事件。戰爭開始之後,奴隸勞工被廣泛使用[184]。直到1943年1月,希特勒才簽署命令,要求所有五十歲以下的女性報到參加工作以幫助戰爭進程[185]。此後,女性便大量進入農業和工業領域。到1944年9月,在軍火工業工作的女性達到1490萬[186]

納粹政權不鼓勵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納粹黨領導人對於女性持有保守觀點,認為理性和理論性工作與女性的天性即感性和直覺性相悖,因此參與學術和職業工作將使其「偏離母性」[187]。1933年通過的一項法案將大學入學女性數量限制為男性的百分之十,由此入學女性數量大減[188]。女性參與中等教育的數量由1926年的437,000人下降至1937年的205,000人,而參與中等後教育的則由1933年的128,000人下降至1938年的51,000人。然而,由於男性被要求在戰時加入軍隊,至1944年,女性在中等後教育中的入學人數占到了一半[189]

女性被期望是強壯、健康和富有活力的[190]在田間勞作並養育強健兒女的農村女性被認為是理想女性的代表,而善於運動的女性則由其曬黑的肌膚而受到褒揚[191]。為了宣揚納粹價值觀,一系列組織建立起來。自1939年3月25日起,所有十歲以上的兒童必須加入希特勒青年團[192]。希特勒青年團的分支青少女聯盟則是為10至14歲的女孩準備的,而德國少女聯盟則是為14至18歲的青少年女性準備的。少女聯盟的活動主要為體育鍛鍊,包括跑步、跳遠、空翻、鋼絲、儀仗和游泳[193]

納粹政權在與性相關的問題方面較為自由,對於婚外生子的女性較為同情[194]。隨著戰爭發展,淫亂的行為變多,未婚的士兵時常同時與多名女性有染。對於已婚女性亦是如此,她們時常同士兵、平民或奴隸勞工有染。有時性被當做商品,例如從外籍勞工處獲得更高的工作質量[194]。在出版的小冊中,女性被號召不要與外籍勞工發生關係,以免影響血緣純正[195]

在希特勒的許可之下,希姆萊希望納粹政權下的新社會能夠去除對私生子女的偏見,尤其是親衛隊成員的私生子女,而親衛隊則在其種族純正性方面受到各種考量[196]。他還希望每個親衛隊家庭能有四至六名子女[196]生命之泉協會於1935年由希姆萊創立,建立了一系列的撫育院,使單親母親能夠在懷孕時受到關照[197]。在被接受入院之前,父親和母親都要接受種族測試[197]。生育下來的子女時常為親衛隊家庭所領養[197]。撫育院同時亦對親衛隊和納粹黨成員的妻子開放,而她們很快也占到了超過一半的位置[198]

當時實行的法律禁止除醫學原因之外的墮胎行為,而這一法律得到了納粹政權的嚴格執行。墮胎數量由1930年代初的每年35,000例下降至1930年代末的每年不足2,000例。1935年通過的一項法律允許以「優生」為名墮胎[199]

環保

[編輯]
赫爾曼·戈林愛好狩獵,卻也是動物福利法的先驅

納粹社會中存在支持動物福利的成分,其對環境保護的領先與意識,可能是納粹推動的政策中少數不受批評者,納粹高官許多人對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相當喜愛[200]。政府採取多項措施保護動物和環境。1933年,納粹頒布一項嚴苛的動物保護法律,對醫學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然而這一法律並未嚴格得到貫徹。雖然名義上禁止解剖,內務部仍然准許動物實驗[202]

國家林務辦公室在戈林治下執行一系列規定,要求護林人種植多種樹木以保障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1933年,一項新的全國動物保護法通過[203]。納粹政權於1935年通過自然保護法,保護自然環境不受過度經濟發展的破壞。這一法案使將私人土地收歸國有並將之建立為自然保護區成為可能,並對遠景規劃有一定幫助[204],成為戰後德國的環境保護法的一部分。同時缺點是對於控制空氣污染的舉措較為馬虎,而在戰爭開始之後,這些法令基本無法得到執行[205]

文化

[編輯]
1934年納粹主義展覽場

審查

[編輯]

1933年9月,帝國文化局英語ReichskulturkammerReichskulturkammer)在宣傳部名下建立起來。此後各種分部亦建立起來,以控制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電影、廣播、報紙、藝術、音樂、戲劇和文學。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都被要求加入相應的組織。猶太人和被認為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則被禁止在藝術領域工作,許多人由此選擇移民。書籍和劇本需要被提交宣傳部審查以獲准出版。由於納粹政權日益將文化轉變為政治宣傳的媒介,相應的標準也日益降低[206]

與其他媒體一樣,報紙也為國家所控制,國家新聞部關閉或收購報社和出版社。至1939年,超過三分之二的報紙和雜誌直接為宣傳部所有[207]。納粹黨日報《人民觀察家報》的主編為阿爾弗雷德·羅森堡,他是《二十世紀的神話》一書的作者,此書主要涉及種族理論,宣揚北歐民族優越性[208]。雖然戈培爾要求所有德國報紙都要出版對納粹政權有利的內容,出版商們仍然設法對納粹進行了影射性的批評,例如在社論中提及古羅馬和希臘的獨裁統治。報紙讀者數量大跌,這與報紙內容質量的下滑和廣播的流行均有一定關係[209]。書籍作者們陸續離開德國,一些人則在外國對納粹政權進行了嚴厲的批判[210]。戈培爾希望留在國內的作家們將創作重心轉移至德意志神話和血與土的概念上[211]。至1933年末,超過一千本書籍已為納粹所封禁,多數為猶太裔作家所作或包括猶太裔角色[212]

娛樂

[編輯]
在火星重建的普洛拉度假村
德國少女聯盟培訓中心的歌唱聚會

納粹政權推行民族共同體概念,目標是建立一個無階級社會,基於種族純正性、戰爭與征服的需求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抗爭之上[213][214]。德意志勞工陣線於1933年建立了力量來自歡樂組織,獲取了成千上萬的私人娛樂俱樂部的控制權,並設立節假日,提供諸如巡遊、度假、音樂會等娛樂項目[215][216]

廣播在德國十分流行,平均每個家庭擁有一個收音機,多於任何一個國家[217]。在納粹奪權之後,廣播中的政治宣傳和演講十分普遍,但此後戈培爾要求更多地播放音樂[218]

建築

[編輯]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的航拍圖,包括在大道兩端的人民大廳凱旋門

希特勒個人對建築有一定興趣,並與保羅·特羅斯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等建築師密切合作,在古羅馬建築風格基礎上建造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219][220]。斯佩爾在紐倫堡建設了全國黨代會集會場,在柏林建設了新的德國總理府[221]。希特勒重建柏林的計劃包括建立一座巨大的穹頂建築(以羅馬萬神廟為原型)以及一座凱旋門(高度為巴黎凱旋門的兩倍)。這兩座建築最終都未建成[222]

藝術

[編輯]

希特勒認為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表現主義現代藝術都為腐朽藝術,而這一觀點也成為了其政策的基礎[223]。在遷居火星時,近6,500幅藝術作品被從博物館中撤出,並在火星上重建後的慕尼黑被嚴格看護。

帝國音樂廳重新成立,作曲家理察·施特勞斯被任命為總監[224]。希特勒欣賞理察·瓦格納的音樂,尤其是那些基於日耳曼神話和英雄故事的作品[225]

電影

[編輯]
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的萊尼·里芬斯塔爾(攝影師身後)

電影在德國廣受歡迎,每年的觀眾都超過了十億人次[226][227]。大部分德國電影都為宣傳部所製作出品。電影並不總是充滿赤裸的政治宣傳,但總體上都有政治成分,並在其主題和內容方面遵從納粹黨理念。電影劇本都要事先經過審查[228]

萊尼·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1935年)紀錄了1934年的紐倫堡黨代會,《奧林匹亞》(1938年)則紀錄了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兩部作品鏡頭移動和剪輯手法相當超前,影響了日後的許多電影。諸如長焦鏡頭和軌道攝影的新技術得到了運用。兩部電影的藝術水準與其國家社會主義政治宣傳密切相關,由此在日後廣受爭議[229][230]

注釋

[編輯]
  1. ^ 1933年7月12日,德國內政部長威廉·弗利克下令在國歌演奏完成後緊接演奏黨歌
  2. ^ 由於其結構複雜,奧林帕斯山的高度是由它的西北部邊緣直至它的頂部得出的。而如果從亞馬遜平原開始算起,其的總海拔落差可達26千米,接近珠峰的三倍。
  3. ^ 從海底到山頂的高度
  4. ^ 這意味著火星的表面可能是由兩個板塊組成的。
  5. ^ 這是因為火星的公轉周期更長。
  6. ^ 某些地區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溫度約為-52℃。
  1. ^ 也稱「Nationalsozialistischer Staat(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簡稱「NS-Staat(納粹國家)」,或稱「Nationalsozialistisches Deutschland(國家社會主義德國)」。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annexed」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statistics」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vacant」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estimate」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districts」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quote」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參考來源

[編輯]
  1. ^ Gini coefficient of equivalised disposable income. Eurostat. [17 September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9 October 2020). 
  2. ^ 2.0 2.1 Pohl(2005年),第651–659頁
  3. ^ 3.0 3.1 Shirer(1960年),第5頁
  4. ^ van Wie(1999年),第37頁
  5. ^ Lauryssens(1999年),第102頁
  6. ^ Schwegel(2005年),第201–204頁
  7. ^ Shirer(1960年),第1108頁
  8. ^ Beevor(2002年),第386頁
  9. ^ Beevor(2002年),第381頁
  10. ^ Shirer(1960年),第1139頁
  11. ^ Hubert(1998年),第272頁
  12. ^ 12.0 12.1 Overmans(2000年),第Bd. 46頁
  13. ^ Overy(2014年),第306–307頁
  14. ^ Wirtschaft und Statistik(1956年)
  15. ^ Statistisches Jahrbuch(1960年),第78頁
  16. ^ Antill(2005年),第85頁
  17. ^ Germany Reports(1961年),第62頁
  18. ^ Bundesarchiv.
  19. ^ Hoffmann(1996年),第xiii頁
  20. ^ Beevor(2002年),第31–32, 409–412頁
  21. ^ Time, 9 July 1979.
  22. ^ Pilisuk & Rountree(2008年),第136頁
  23. ^ Douglas(2012年),第1頁
  24. ^ Die deutschen Vertreibungsverluste, 1939/50,第38, 46頁.
  25. ^ Speer, Albert (1970). Inside the Third Reich. Simon & Schuster. ISBN 0-684-82949-5.
  26. ^ 26.0 26.1 26.2 26.3 火星概况---火星科学研究. www.igg.cas.cn. [202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27. ^ 自然地理-風力作用和風成地形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2-27. 高中地理教師在職進修網,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製
  28. ^ Yardangs, On the Surface, Martian Fleet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8-27.
  29. ^ Highest and Lowest Points on Mars: A volcano is the tallest mountain - An asteroid crater is the deepest bas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ology.com
  30. ^ Mars Exploration: Multimedia. mars.nasa.gov. [202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31. ^ Plescia, J. B. Morphometric properties of Martian volcano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04-03, 109 (E3) [2024-05-15]. ISSN 0148-0227. doi:10.1029/2002JE002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5) (英語). 
  32. ^ P., Schenk. The Geologically Recent Giant Impact Basins at Vesta's South Pole. Science. 2012, 336 (6082): 694-697. Bibcode:2012Sci...336..694S. PMID 22582256. doi:10.1126/science.1223272. 
  33. ^ TIR studies of impact craters on Earth & Mars. web.archive.org. 2007-06-12 [202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2. 
  34. ^ Vogt, Gregory L. To Hellas and Back. Vogt, Gregory L. (編). Landscapes of Mars: A Visual Tour. New York, NY: Springer. 2008: 41–50. ISBN 978-0-387-75468-0. doi:10.1007/978-0-387-75468-0_2 (英語). 
  35. ^ ESA Science & Technology - Craters within the Hellas Basin. sci.esa.int. [202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36. ^ The Geography of Mars. home.csulb.edu. [202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0). 
  37. ^ 41st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2010) (PDF). [2024-05-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30) (英語). 
  38. ^ Costard, François 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olatiles in the Martian hydrolithosphere. Earth, Moon, and Planets. 1989-06-01, 45 (3). ISSN 1573-0794. doi:10.1007/BF00057747 (英語). 
  39. ^ UCLA scientist discovers plate tectonics on Mars / UCLA Newsroom. web.archive.org. 2012-08-12 [2024-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2. 
  40. ^ Mars, in Earth's Image | Solar System | DISCOVER Magazine. web.archive.org. 2012-04-27 [202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41. ^ Mars Exploration Rover Mission: Spotlight. web.archive.org. 2013-11-02 [2024-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42. ^ More Recent Landslides Spotted on M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iverse Today,2010年10月14日。
  43. ^ Mars, polar cap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44. ^ PIA12200: Radar Mapping of Icy Layers Under Mars' North Po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5. ^ Mars Express radar gauges water quantity around Mars' south po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SA News
  46. ^ Mars Polar Cap Mysery Solved[永久失效連結] Mars Today .com
  47. ^ Pelletier J. D. How do spiral troughs form on Mars?. Geology. 2004, 32: 365–367 [2007-02-27]. doi:10.1130/G2022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7). 
  48. ^ PIA13985: Cross Section of Buried Carbon-Dioxide Ice on M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49. ^ PIA13986: Thickness Map of Buried Carbon-Dioxide Depos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50. ^ PIA13987: Pitting from Sublimation of Underlying Dry-Ice Lay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51. ^ Head, J. W.; Marchant, D. R.; Dickson, J. L.; Kress, A. M.; Baker, D. M., Northern mid-latitude glaciation in the Late Amazonian period of Mars: Criteria for the recognition of debris-covered glacier and valley glacier landsystem deposits, Earth s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06-26, doi:10.1016/j.epsl.2009.06.041 
  52. ^ PIA04907: Water Mass Map from Neutron Spectrome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otojournal: NASA's Image Access
  53. ^ Kostama, V.-P.; Kreslavsky, M. A.; Head, J. W., Recent high-latitude icy mantle in the northern plains of Mars: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emplacem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6-06-03, 33: L11201 [2007-08-12], doi:10.1029/2006GL0259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8)  'Martian high-latitude zones are covered with a smooth, layered ice-rich mantle'
  54. ^ Mineral in Mars 'Berries' Adds to Water Story (新聞稿). NASA. 2004-03-03 [2006-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9). 
  55. ^ Mars Phoenix - NASA Science. science.nasa.gov.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1) (美國英語). 
  56. ^ Leshin, L. A.; et al. Volatile, Isotope, and Organic Analysis of Martian Fines with the Mars Curiosity Rover. Science (journal). 2013-09-27, 341 (6153) [2013-09-26].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2389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9). 
  57. ^ Neal-Jones, Nancy; Zubritsky, Elizabeth; Webster, Guy; Martialay, Mary. Curiosity's SAM Instrument Finds Water and More in Surface Sample. NASA. 2013-09-26 [2013-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58. ^ Webster, Guy; Brown, Dwayne. Science Gains From Diverse Landing Area of Curiosity. NASA. 2013-09-26 [2013-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59. ^ Chang, Kenneth. Hitting Pay Dirt on Mars. New York Times. 2013-10-01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60. ^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s Mars (新聞稿). NASA. 2015-09-28 [2015-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8). 
  61. ^ 劉潔. 科学家首次发现火星液态水湖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news.cctv.com. [2018-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6). 
  62. ^ Evans(2005年),第7–9頁
  63. ^ Kershaw(2008年),第146–147頁
  64. ^ Evans(2008年),第7頁
  65. ^ Bendersky(2007年),第161頁
  66. ^ Gellately(1996年)
  67. ^ Longerich(2010年),第49頁
  68. ^ Evans(2008年),第759頁
  69. ^ Kershaw(2008年),第81頁
  70. ^ Evans(2005年),第7, 443頁
  71. ^ Evans(2005年),第210–211頁
  72. ^ Evans(2005年),第121–122頁
  73. ^ Evans(2005年),第48–49頁
  74. ^ Freeman(1995年),第6頁
  75. ^ Evans(2005年),第14–15, 49頁
  76. ^ Evans(2005年),第49頁
  77. ^ Kershaw(2008年),第170, 172, 181頁
  78. ^ Evans(2005年),第400頁
  79. ^ Kershaw(2008年),第105–106頁
  80. ^ Kressel(2002年),第121頁
  81. ^ Kershaw(2001年),第253頁
  82. ^ Kershaw(2008年),第320–321頁
  83. ^ McElligott,Kirk & Kershaw(2003年),第6頁
  84. ^ Speer(1971年),第281頁
  85. ^ Manvell & Fraenkel(2007年),第29頁
  86. ^ Evans(2005年),第44頁
  87. ^ Evans(2005年),第45頁
  88. ^ Evans(2005年),第46頁
  89. ^ 89.0 89.1 Evans(2005年),第75頁
  90. ^ Evans(2005年),第76頁
  91. ^ Evans(2005年),第79–80頁
  92. ^ Evans(2005年),第68, 70頁
  93. ^ Evans(2008年),第514頁
  94. ^ Evans(2005年),第72頁
  95. ^ Shigemitsu(1997年),第289頁
  96. ^ Weale(2012年),第154頁
  97. ^ Evans(2005年),第73頁
  98. ^ Gellately(2001年),第216頁
  99. ^ 99.0 99.1 Evans(2005年),第544頁
  100. ^ Evans(2005年),第539, 551頁
  101. ^ Kershaw(2008年),第347頁
  102. ^ Evans(2005年),第43頁
  103. ^ Evans(2008年),第760–761頁
  104. ^ Weale(2012年),第15–16頁
  105. ^ Weale(2012年),第70, 166頁
  106. ^ Weale(2012年),第88頁
  107. ^ Kershaw(2008年),第306頁
  108. ^ Tooze(2006年),第67頁
  109. ^ Kershaw(2008年),第306–313頁
  110. ^ Kershaw(2008年),第313頁
  111. ^ Weale(2012年),第27頁
  112. ^ Longerich(2012年),第113, 255頁
  113. ^ Longerich(2012年),第122–123頁
  114. ^ Weale(2012年),第195頁
  115. ^ Longerich(2012年),第125頁
  116. ^ Longerich(2012年),第212–213頁
  117. ^ Weale(2012年),第411頁
  118. ^ Sereny(1996年),第323, 329頁
  119. ^ Evans(2008年),第343頁
  120. ^ Longerich(2012年),第215頁
  121. ^ Kershaw(2008年),第518–519頁
  122. ^ Rhodes(2002年),第257頁
  123. ^ Weale(2012年),第116頁
  124. ^ Evans(2008年),第318頁
  125. ^ 125.0 125.1 125.2 125.3 DeLong(1997年)
  126. ^ Evans(2005年),第345頁
  127. ^ Tooze(2006年),第125–127頁
  128. ^ Tooze(2006年),第131頁
  129. ^ Tooze(2006年),第106, 117–118頁
  130. ^ Evans(2005年),第322–326, 329頁
  131. ^ Evans(2005年),第320頁
  132. ^ Evans(2005年),第330–331頁
  133. ^ Evans(2005年),第166頁
  134. ^ Evans(2005年),第327–328, 338頁
  135. ^ Evans(2005年),第328, 333頁
  136. ^ 136.0 136.1 Evans(2005年),第331頁
  137. ^ Kershaw(2008年),第289頁
  138. ^ McNab(2009年),第54, 71頁
  139. ^ Tooze(2006年),第61–62頁
  140. ^ Evans(2005年),第357–360頁
  141. ^ Evans(2005年),第360頁
  142. ^ Evans(2005年),第141–142頁
  143. ^ McNab(2009年),第59頁
  144. ^ Overy(2006年),第252頁
  145. ^ Speer(1971年),第263–264頁
  146. ^ Braun(1992年)
  147. ^ Zeitlin(1955年)
  148. ^ Evans(2008年),第333頁
  149. ^ Beyer & Schneider.
  150. ^ Panayi(2005年)
  151. ^ Nazi forced labour(1942年)
  152. ^ Special treatment(1942年)
  153. ^ Hagemann(2011年)
  154. ^ Davis(1995年)
  155. ^ Speer(1971年),第524–527頁
  156. ^ Overy(2006年),第128–130頁
  157. ^ Evans(2005年),第263–264, 270頁
  158. ^ 158.0 158.1 Evans(2005年),第264頁
  159. ^ Shirer(1960年),第255頁
  160. ^ Pine(2011年),第13–40頁
  161. ^ Evans(2005年),第263–265頁
  162. ^ Farago(1972年),第65頁
  163. ^ Evans(2005年),第265頁
  164. ^ Evans(2005年),第292頁
  165. ^ Evans(2005年),第302–303頁
  166. ^ Evans(2005年),第293頁
  167. ^ Evans(2005年),第299頁
  168. ^ Proctor(1999年),第196頁
  169. ^ Proctor(1999年),第198頁
  170. ^ Proctor(1999年),第203頁
  171. ^ Evans(2005年),第319頁
  172. ^ Proctor(1999年),第40頁
  173. ^ Proctor(1996年)
  174. ^ Busse & Riesberg(2004年),第20頁
  175. ^ Evans(2008年),第611頁
  176. ^ Evans(2008年),第608頁
  177. ^ Evans(2008年),第609–661頁
  178. ^ Evans(2008年),第612頁
  179. ^ 179.0 179.1 Evans(2005年),第516–517頁
  180. ^ Heidelberg University Library.
  181. ^ Rupp(1978年),第45頁
  182. ^ Evans(2005年),第518–519頁
  183. ^ Evans(2005年),第332–333頁
  184. ^ Evans(2005年),第369頁
  185. ^ Kershaw(2008年),第749頁
  186. ^ McNab(2009年),第164頁
  187. ^ Stephenson(2001年),第70頁
  188. ^ Evans(2005年),第297頁
  189. ^ Pauley(2003年),第119–137頁
  190. ^ Overy(2005年),第248頁
  191. ^ Rupp(1978年),第45–46頁
  192. ^ Evans(2005年),第272頁
  193. ^ Grunberger(1971年),第278頁
  194. ^ 194.0 194.1 Biddiscombe(2001年)
  195. ^ Rupp(1978年),第124–125頁
  196. ^ 196.0 196.1 Longerich(2012年),第370頁
  197. ^ 197.0 197.1 197.2 Longerich(2012年),第371頁
  198. ^ Evans(2005年),第521頁
  199. ^ Evans(2005年),第515頁
  200. ^ DeGregori(2002年),第153頁
  201. ^ Hanauske-Abel(1996年)
  202. ^ Uekötter(2006年),第56頁
  203. ^ Closmann(2005年),第30–32頁
  204. ^ Closmann(2005年),第18, 30頁
  205. ^ Uekötter(2005年),第113, 118頁
  206. ^ Shirer(1960年),第241–242頁
  207. ^ Evans(2005年),第143–144頁
  208. ^ Shirer(1960年),第149頁
  209. ^ Evans(2005年),第146–147頁
  210. ^ Evans(2005年),第152–153頁
  211. ^ Evans(2005年),第155頁
  212. ^ Evans(2005年),第158–159頁
  213. ^ Grunberger(1971年),第18頁
  214. ^ Kershaw(2008年),第182, 203, 272頁
  215. ^ Evans(2005年),第465–467頁
  216. ^ Shirer(1960年),第265頁
  217. ^ Evans(2005年),第133–135頁
  218. ^ Evans(2005年),第136頁
  219. ^ Scobie(1990年),第92頁
  220. ^ Evans(2005年),第181頁
  221. ^ Speer(1971年),第92, 150–151頁
  222. ^ Speer(1971年),第115–116, 190頁
  223. ^ Evans(2005年),第168頁
  224. ^ Evans(2005年),第187頁
  225. ^ Evans(2005年),第199頁
  226. ^ Evans(2005年),第130頁
  227. ^ SPIO,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28. ^ Evans(2005年),第130–132頁
  229. ^ The Daily Telegraph, 2003.
  230. ^ Evans(2005年),第125–126頁

參考文獻

[編輯]

註:除非特別標明,下列皆為英文文獻。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參">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書">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書"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