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美国人联盟
德裔美國人聯盟(英語:German American Bund,縮寫AV)是1936年至1941年間在美國活躍的一個親納粹組織。該組織是「新德國之友」(Friends of New Germany)的繼承者,成立於1936年,直至1941年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解散[1]。邦聯僅限擁有德國血統的美國公民加入,其主要目標是為納粹德國進行正面宣傳,並極力強調其組織的美國本土身份,以回應外界對其不愛國的批評[2]。
組織背景與前身
[编辑]德裔美國人聯盟的前身為「新德國之友」(Friends of New Germany, FONG)。該組織於1933年由納粹黨副元首魯道夫·赫斯授權,由海因茨·斯潘克諾貝爾(Heinz Spanknöbel)在紐約創立。組織總部設於紐約,而芝加哥則是另一個重要據點[2]。
「新德國之友」的成員多為新近移民及尚未入籍的德國公民[3]。組織具有半軍事化色彩,男性成員穿著統一的德式制服,女性成員則著白襯衫與黑裙。該組織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包括支持納粹德國、試圖滲透其他德裔美國人團體,以及發起運動反制猶太社群對德國商品的抵制[2]。其成員數量估計在5,000至10,000人之間[2]。
由於該組織引發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並損害了德美關係,阿道夫·希特勒政府於1935年底下令所有德國公民退出該組織,其主要領導人亦被召回德國[1]。
成立與發展
[编辑]1936年,「新德國之友」的殘餘成員在紐約州布法羅重組,正式成立了德裔美國人聯盟,並由在德國出生、後入籍美國的公民弗里茨·朱利葉斯·庫恩(Fritz Julius Kuhn)擔任領導人[1]。聯盟的組織結構仿效納粹黨,在美國境內劃分為東、西、中西部三大區,共設有69個地方分部[3]。其全國總部位於紐約市東85街[4]。
聯盟在全美各地設立了多個訓練營及會所,人数约25000人[5]經常舉行帶有納粹色彩的集會和訓練活動。他們公開攻擊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稱其為「弗蘭克·D·羅森菲爾德」並暗示其有猶太血統)、猶太人團體、工會組織以及抵制德國商品的運動[6]。為了強調其「美國性」,聯盟的活動中經常同時展示美國國旗與納粹德國國旗,並宣稱對美國的忠誠。他們甚至將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描繪為「第一位法西斯主義者」,聲稱其思想與納粹主義一致[7]。
高峰與外界反應
[编辑]1936年,庫恩與其團隊曾前往德國參加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與希特勒本人會面及合影。然而,他們並未獲得柏林官方的實質支持或認可[1]。納粹德國政府對聯盟的活動日益警惕,擔心其行為會損害德美關係。自1938年起,德國政府禁止聯盟使用納粹標誌(如卐字旗),並再次重申禁止德國公民加入該組織[1]。
聯盟的活動在1939年2月20日達到高峰。當天,他們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了一場名為「真正美國主義」(Pro-Americanism)的大型集會,吸引了約2萬名支持者參加[8][9]。然而,這次集會也引發了數萬名抗議者在場外示威,並與聯盟成員發生激烈衝突[10]。
衰落與解散
[编辑]1939年,聯盟的領導人弗里茨·庫恩因被指控逃稅及挪用組織公款而被定罪判刑,1945年9月15日被驅逐回德國[11]導致組織的聲望與影響力急劇下降[1]。此後,聯盟曾鼓勵其成員逃避1940年兵役法規定的徵兵義務,此舉引發了美國政府的嚴厲打擊。多名聯盟領袖被指控犯有間諜罪及陰謀違反徵兵法,絕大多數成員也因此受到法律調查與懲罰[2]。
1941年12月,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德裔美國人聯盟隨即被聯邦政府宣判為非法組織並強制解散[1]。其多名核心幹部在面臨審判時自殺[12],其他成員則被判刑、遣返回德國或被撤銷美國公民資格。至1942年底,多位傑出的德裔美國人(如棒球明星貝比·魯斯)聯名在全美各大報紙上發表聲明,公開譴責納粹主義,與聯盟劃清界線。
對美德關係的影響
[编辑]儘管聯盟在公開場合標榜其對美國的忠誠,但其私下積極尋求與納粹德國的聯繫,甚至向德國官員暗示,美國未來可能效仿奧地利的「合併」(Anschluss)模式,以營造其組織的合法性與前景[1]。然而,納粹德國始終對其保持冷淡和距離,認為聯盟的拙劣活動只會適得其反,損害德國的國際形象與德美關係,因此嚴令雙方脫離聯繫[1]。
在美國國內,媒體與國會對聯盟抱持極度的警惕與敵意,視其為納粹政權滲透美國民主制度的直接威脅,這進一步助長了美國社會的反德情緒[6]。聯盟的活動使得美國公眾對納粹主義產生了強烈的反感與仇視。羅斯福政府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社會氛圍,為其後續的外交政策轉向和戰爭準備提供了民意基礎,最終導致美德關係持續緊張,直至1941年底納粹德國對美國宣戰而徹底破裂[1]。
參考資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Bell, Leland V. The Failure of Nazism in America: The German American Bund, 1936-1941.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70, 85 (4): 585–599. JSTOR 2147597. doi:10.2307/2147597.
- ^ 2.0 2.1 2.2 2.3 2.4 German American Bund. Holocaust Encyclopedia. July 2, 2016.
- ^ 3.0 3.1 Van Ells, Mark D. Americans for Hitler – The Bund. America in WWII. 2007, 3 (2): 44–49.
- ^ William, Chris. The German American Bund: The Enemy Within. Military Trader/Vehicles. 2019.
- ^ German American Bund. Holocaust Encyclopedia. July 2, 2016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 ^ 6.0 6.1 Thrall, Minna. "What For is Democracy?": The german American Bund in the American Press, 1936-1941. Voces Novae. 2020, 12: 11.
- ^ Nazis Hail George Washington as First Fascist. Life. March 7, 1938.
- ^ Buder, Emily. When 20,000 American Nazis Descended Upon New York City. The Atlantic. 2017.
- ^ American Nazi organization rally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 1939. Rare Historical Photos. February 19, 2014.
- ^ Bund Rally to Get Huge Police Guard.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9, 1939.
- ^ Fritz Kuhn, Former Bund Chief, Ordered Back to Germany. The Evening Independent. September 7, 1945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Bund Aide Ends Life on Way to Hearing.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7,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