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胡應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應辰
大明四川按察司副使
籍貫湖廣武昌府興國州大冶縣
出生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五月初七日
嘉靖甲寅五月初七日(官年)
逝世萬曆四十五年丁巳
配偶娶袁氏
出身
  •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進士

胡應辰(1546年—1617年),原名胡宸,字汝拱,號對微,湖廣武昌府興國州大冶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年十三,父希瑗卒於潼川任上,哀毀骨立,守吏扶櫬由側門出,叱令出中門。家甚貧,一老僕販柴糊家。中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湖廣鄉試第四十名,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九十七名,登二甲第三十一名進士[1][2]。通政司觀政,次年授戶部主事,十三年榷九江關稅,十四年差滿回部,十六年升員外郎,本年升郎中,甘肅管糧,轉餉蘭州。一日戍兵盡出,虜寇忽至城下,應臣令老弱登城,多張旗幟,雜沓往來,敵疑有伏,遂引去。三日後,督臣郜光先援兵到,奏聞,賜白金、文綺,萬曆二十年(1592年)旋升四川按察副使,備兵川東。播州楊應龍[3],上平蠻七略,監軍討賊,擒其前鋒李旭,值議撫撤兵,二十八年革任閒住,遂罷歸。卒年七十二[4]

家族

[編輯]

曾祖胡玉堂;祖父胡遠,號東泉,曾任儒官。墓志銘中說他「生而早慧,未弱冠補弟子員」,「年十四而孤,侍母李孺人,督課公嚴,借農為喻」,「公奉母教,日夜淬勵,每試輒弁邑諸生,學使薛公、蔡公、郡守郭公、仲公多器之」。無奈「竟久試不售,後領嘉靖辛卯歲薦而母李已謝世矣」。生子二。「日手一編教諸子,諄諄以立身行已為本」。父胡希瑗(1513年-1558年),字子翼,號橋南[5]。明嘉靖丁酉年(1537年)舉人,歷任四川巴州、潼川州知州。母周氏(1516年-1555年)。永感下。兄賓、廩、定。弟寀[6]。叔父胡希寅,號雲野,嘉靖丙午年(1546年)舉人。曾任廣東開建縣知縣,後調任常州府通判。從弟胡基,胡希寅長子,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舉人,任都昌縣知縣。舅父周大烈,曾官四川按察司副使。

胡應辰長子胡允同(胡同祖),字敬嗣,廩生,才智出眾,詩文突出,著有《延清園拜石亭詩草》。不幸早逝(46歲)。有子三,胡繩祖、胡念祖、胡率祖。胡繩祖,字畏思,崇禎十五年(1636年)舉人,曾任潛山縣知縣。著有《讀史論略》、《〈史記〉評略》、《晚箴錄》、《歸農雜撰》。胡念祖,字鶴心,清順治丙戌年(1646年)舉人。著有《詩瓢》、《慈衛閣稿》、《及晨草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萬曆二十二年三月,播酋楊應龍拒殺官兵,四川巡按吳禮嘉查參失事以聞,部議:參將郭成、游擊丁光宇戴罪;副使胡應辰、同知汪京重罰;總兵劉承嗣甫任非辜,巡撫王繼光候代宜免,然未離地方,責難委卸,仍促新撫譚希思刻期赴任,檄問罪酋,務得真情轉奏,軍中一切悉聽便宜。 上以巡按所報與本酋奏辯懸殊,仍令查確,川省會同貴州撫鎮相機征剿,余如議行。
  4. ^ 《武昌府志》
  5. ^ 余繼登《潼川守橋南胡公暨配周宜人墓志銘》
  6.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殿試登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