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愍(5世紀?—535年),字魔憐,是南北朝北魏東魏時期的軍事人物,趙郡柏人縣人。

他是李元忠的族人,相貌魁梧,年輕時便胸懷大志,直到四十歲仍不願在州郡任職,反而聚集了一群市井之徒作為夥伴。北魏孝昌年間,河北起事,李愍藏身於林慮山,觀望局勢變化。孝昌二年(526 年),大都督長孫稚率軍鎮壓鮮于修禮、毛普賢等人的叛亂時,李愍被長孫稚徵召,擔任帳內統軍。長孫稚的軍隊抵達呼沱河後,遭遇叛軍迎擊而戰敗,李愍因此返回家鄉。

北魏安樂王元鑒擔任北道大行台併入駐鄴城時,李愍被元鑒徵召,任命為武騎常侍、假節、別將,駐守鄴城的東郭。葛榮的叛軍包圍信都,占領陽平以北地區,勢力強盛。李愍接受元鑒的命令擔任討伐軍先鋒,立下戰功。後來元鑒投降葛榮並叛變,李愍便裝病離開元鑒。不久,大都督源子邕駐守安陽,大都督裴衍駐守鄴城,準備討伐元鑒。李愍加入源子邕麾下,被任命為奉車都尉,以持節、別將的身份駐守鄴城西北的汁河。葛榮派叔父樂陵王葛萇率一萬騎兵進攻李愍,李愍利用險要地形抵抗,阻止了葛萇的前進。爾朱榮進入東關後,李愍與他會面。爾朱榮為了分割叛軍,讓李愍走另一條路前往襄國,襲擊叛軍陣營的廣州刺史田怙的軍隊。李愍尚未到達襄國,葛榮就被爾朱榮擒獲,叛亂平息。李愍被授予建忠將軍的稱號。後來,從廣平郡的易陽縣、襄國縣和南趙郡的中丘縣分出部分區域,新設易陽郡,李愍擔任該郡太守,並被封為襄國侯

永安三年(530年),李愍任平北將軍、持節、易陽郡大都督,後轉任樂平郡太守。在赴樂平郡上任前,魏孝莊帝被爾朱氏殺害,李愍便率領部下守衛西邊的石門山。他與幽州刺史劉靈助高昂兄弟、安州刺史盧曹等人聯絡,試圖對抗爾朱氏,但普泰元年(531年)劉靈助戰敗身亡,李愍便退回石門。高歡在信都起兵時,徵召李愍,他率領數千人加入高歡陣營,被任命為使持節、征南將軍、都督相州諸軍事、相州刺史,兼任尚書西南道行台。李愍返回西邊的舊鎮,在馬鞍山修築營壘,防備爾朱兆的進攻。中興二年(532年),高歡平定相州後,將李愍召回鄴城,任命他為西南道行台都官尚書,並讓他駐守故城。爾朱兆等人率軍進攻鄴城時,李愍被高歡徵召,負責守衛鄴城。

太昌元年(同年),李愍被任命為太守卿,後來以南荊州刺史、南荊州大都督的身份赴任。南荊州自孝昌年間以來,舊有道路斷絕,被任命的刺史需走小路赴任。李愍率領數千部下前往懸瓠,從比陽出發,一邊修復舊道一邊前進。他邊戰邊行三百多里,在各處設立郵亭,使少數民族屈服歸順。南朝梁南司州刺史任思祖、隨郡太守桓和等人率領三萬士兵包圍下溠戍,李愍親自率兵討伐,將其擊退,被加授車騎將軍稱號。他在南荊州整治水路,開墾了一千多頃灌溉水田。

後來,李愍轉任行東荊州事,隨後擔任驃騎將軍、東荊州刺史、東荊州大都督,並加授散騎常侍之位。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進入關中,李愍接受趙剛的建議,斬殺響應侯景的楊祖歡,考慮入關事宜。但他於天平二年(535年)去世,東魏追贈他為使持節、都督定殷二州諸軍事、儀同、定州刺史。[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北齊書》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