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赵刚 (北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赵刚,字僧庆,是南北朝北魏北周时期的军事人物,河南郡洛阳县人。

他是宁远将军赵和之子,年少时便机智善辩、才能出众。初任奉朝请,后被授予镇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又担任大行台郎中、征东将军,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之后任司徒府从事中郎,加授阁内都督。

534年(永熙三年),魏孝武帝与丞相高欢关系恶化,赵刚受孝武帝密令前往东荆州,劝说刺史冯景昭起兵入洛阳。冯景昭尚未行动时,高欢逼近洛阳,孝武帝逃往关中。冯景昭召集属僚商议去留,司马冯道和建议据守东荆州等待洛阳政权处置,赵刚则力劝率军前往长安。因无人支持,赵刚拔刀掷地喝道:“你若为忠臣,当斩冯道和;若愿从贼,就杀了我!”冯景昭于是决意追随孝武帝,率军向关中进发。途中遭侯景逼近穰城,东荆州杨祖欢等人响应侯景起兵阻击,冯景昭战败,赵刚被南方少数民族俘获,后自付赎金获释。赵刚会见东魏东荆州刺史李愍,劝其归附孝武帝。李魔憐采纳建议,派赵刚赴并州秘密侦察局势。高欢设宴召见赵刚,托其带回给东荆州的命令书。赵刚返回后劝李魔憐斩杀杨祖欢等人,归附孝武帝,李魔憐遂派他前往长安。

535年(大统元年),赵刚在灞上面见宇文泰,详细汇报关东局势,获宇文泰赏识,封阳邑县子,授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后因夺回东荆州之功晋爵临汝县伯。孝武帝西迁后,贺拔胜独孤信流亡南朝梁,赵刚奏请西魏文帝召回二人,遂兼任给事黄门侍郎,以使者身份至梁朝魏兴郡,将文帝亲笔信交给梁州刺史杜怀宝,请求放归贺拔胜等人。杜怀宝将信送建康,梁武帝派使者与赵刚一同返国。赵刚回朝后晋爵武城县侯,任大丞相府帐内都督,后再次出使魏兴郡,不久梁武帝以厚礼送贺拔胜、独孤信等人回到西魏。御史中尉董绍奏请攻略梁朝汉中,被任为行台、梁州刺史,率军前往。赵刚反对未果,董绍最终兵败免官。赵刚后任颍川郡太守,加授通直散骑常侍、卫大将军。

537年(大统三年),赵刚随宇文泰参与夺回弘农之战,升任大都督、东道军司,统率开府李延孙等七军攻克复阳城,俘获太守王智纳,后转任陈留郡太守。东魏行台吉宁率三万兵攻破陈留郡城,赵刚逃往颍川,代理颍川郡事。他遭侯景击败后率残军入洛阳,又奉大行台元海之命回颍川征粮。此时侯景军已占据颍川,赵刚从颍川西境招集阳翟县两万户百姓,欲运往洛阳。538年(大统四年),洛阳陷落,赵刚孤立无援,仍连败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当时侯景部将陆太、颍川太守高沖等率八千兵进攻襄城等五郡,赵刚以五百兵将其击败。开府李延孙被长史杨伯兰杀害后,赵刚攻斩杨伯兰,又攻克广州,进军阳翟。侯景从邺入鲁阳与赵刚交战,后退回宜阳。赵刚进军伊、洛,侯景渡黄河筑城防御。赵刚前后攻克东魏三郡,俘获一太守,又击败侯景行台梅迁,斩首千余人,任尚书金部郎中。543年(大统九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归附西魏,赵刚兼任大行台左丞,持节赴颍川统辖当地军队。回师后,他在南陆击败侯景先锋,俘获两太守。此时西魏流言称赵刚欲降东魏,高欢亦施反间计,声称派使者迎接赵刚。赵刚率骑兵袭击并攻克东魏下坞,以行动自证清白,宇文泰知其忠心,加以赏赐,后任营州刺史,晋爵为公,加授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550年(大统十六年),渭州郑五醜联合羌人傍乞铁怱叛乱,赵刚奉命前往镇压,攻破定夷镇及叛军营寨,郑五醜逃往傍乞铁怱处。赵刚进军攻克傍乞铁怱据守的广宁郡。宇文贵西征时,赵刚代理渭州事,为军队补给粮草。叛乱平定后,一千羌兵被俘配属其军中,赵刚加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入朝任光禄卿。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北周设立六官,他任膳部中大夫。

557年,北周孝闵帝即位,赵刚晋爵浮阳郡公,外任利州总管、利沙方渠四州诸军事。沙州氐族反抗,被他讨平;隆州獠族首次开始承担赋役。他又动员利州、沙州等十四州兵力经略信州少数民族,兼任渠州刺史。到任后,渠州首领因畏惧其军威相继归降,但因出征日久、士兵疲惫,首领不久后再次反抗,赵刚战败撤退,又因与部下仪同尹才争执被召回长安,途中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追赠中淅涿三州刺史,谥号。其子趙元卿(嗣爵)、趙仲卿。[1][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周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五
  2. ^ 北史》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