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愍(5世纪?—535年),字魔怜,是南北朝北魏东魏时期的军事人物,赵郡柏人县人。

他是李元忠的族人,相貌魁梧,年轻时便胸怀大志,直到四十岁仍不愿在州郡任职,反而聚集了一群市井之徒作为伙伴。北魏孝昌年间,河北起事,李愍藏身于林虑山,观望局势变化。孝昌二年(526 年),大都督长孙稚率军镇压鲜于修礼、毛普贤等人的叛乱时,李愍被长孙稚征召,担任帐内统军。长孙稚的军队抵达呼沱河后,遭遇叛军迎击而战败,李愍因此返回家乡。

北魏安乐王元鉴担任北道大行台并入驻邺城时,李愍被元鉴征召,任命为武骑常侍、假节、别将,驻守邺城的东郭。葛荣的叛军包围信都,占领阳平以北地区,势力强盛。李愍接受元鉴的命令担任讨伐军先锋,立下战功。后来元鉴投降葛荣并叛变,李愍便装病离开元鉴。不久,大都督源子邕驻守安阳,大都督裴衍驻守邺城,准备讨伐元鉴。李愍加入源子邕麾下,被任命为奉车都尉,以持节、别将的身份驻守邺城西北的汁河。葛荣派叔父乐陵王葛苌率一万骑兵进攻李愍,李愍利用险要地形抵抗,阻止了葛苌的前进。尔朱荣进入东关后,李愍与他会面。尔朱荣为了分割叛军,让李愍走另一条路前往襄国,袭击叛军阵营的广州刺史田怙的军队。李愍尚未到达襄国,葛荣就被尔朱荣擒获,叛乱平息。李愍被授予建忠将军的称号。后来,从广平郡的易阳县、襄国县和南赵郡的中丘县分出部分区域,新设易阳郡,李愍担任该郡太守,并被封为襄国侯

永安三年(530年),李愍任平北将军、持节、易阳郡大都督,后转任乐平郡太守。在赴乐平郡上任前,魏孝庄帝被尔朱氏杀害,李愍便率领部下守卫西边的石门山。他与幽州刺史刘灵助高昂兄弟、安州刺史卢曹等人联络,试图对抗尔朱氏,但普泰元年(531年)刘灵助战败身亡,李愍便退回石门。高欢在信都起兵时,征召李愍,他率领数千人加入高欢阵营,被任命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兼任尚书西南道行台。李愍返回西边的旧镇,在马鞍山修筑营垒,防备尔朱兆的进攻。中兴二年(532年),高欢平定相州后,将李愍召回邺城,任命他为西南道行台都官尚书,并让他驻守故城。尔朱兆等人率军进攻邺城时,李愍被高欢征召,负责守卫邺城。

太昌元年(同年),李愍被任命为太守卿,后来以南荆州刺史、南荆州大都督的身份赴任。南荆州自孝昌年间以来,旧有道路断绝,被任命的刺史需走小路赴任。李愍率领数千部下前往悬瓠,从比阳出发,一边修复旧道一边前进。他边战边行三百多里,在各处设立邮亭,使少数民族屈服归顺。南朝梁南司州刺史任思祖、随郡太守桓和等人率领三万士兵包围下溠戍,李愍亲自率兵讨伐,将其击退,被加授车骑将军称号。他在南荆州整治水路,开垦了一千多顷灌溉水田。

后来,李愍转任行东荆州事,随后担任骠骑将军、东荆州刺史、东荆州大都督,并加授散骑常侍之位。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进入关中,李愍接受赵刚的建议,斩杀响应侯景的杨祖欢,考虑入关事宜。但他于天平二年(535年)去世,东魏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定殷二州诸军事、仪同、定州刺史。[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北齐书》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