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教宗君士坦丁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教宗
君士坦丁
Constantinus PP.
羅馬主教
位於城外聖保祿大殿的教宗君士坦丁圖像
就任708年3月25日
卸任715年4月9日(在位7年15天)
前任教宗西西諾
繼任教宗額我略二世
個人資料
出生664年
奧瑪亞哈里發國沙姆地區泰爾
逝世715年4月9日715-04-09
羅馬
教宗君士坦丁
的教宗敬稱
參考敬稱教宗閣下
語體敬稱教宗閣下
宗教敬稱聖父
身後敬稱(無)

教宗君士坦丁拉丁語Constantinus PP.;664年—715年4月9日)自708年3月25日起擔任羅馬主教直至逝世。[1]他是拜占庭教廷最後幾任教宗之一,其任期內的關鍵時刻是710/711年訪問君士坦丁堡,並在那裡就第五六合一公會議的特魯洛教規與查士丁尼二世達成妥協。下一次有教宗訪問該城是在1967年。

成長經歷

[編輯]

君士坦丁出生於倭馬亞王朝泰爾(現黎巴嫩[2],具有希臘血統。[3]他能夠流利地使用希臘語,沉浸於東方的儀式與習俗。[4]從他的成長經歷來看,他應該「完全適應八世紀早期拜占庭宮廷的東方環境」。[4]除了對立教宗君士坦丁之外,他是唯一一位擁有如此「典型」的東方皇帝名字的教宗。[5]

在被選為教宗之前,他曾兩次訪問君士坦丁堡。[4]他是 680/681 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教宗使節之一。[4]682 年,他還向君士坦丁四世皇帝遞交了教宗良二世的一封充滿戰鬥意味的信件。[4]在這兩次訪問中,他皆與君士坦丁四世的兒子查士丁尼二世會面並建立了融洽的關係。[4]

教宗生涯

[編輯]

君士坦丁的前任西西尼烏斯只擔任了二十天的教宗。[6][7]不到兩個月後,君士坦丁於708年3月成為教宗。[6]他是拜占庭教廷時期眾多希臘裔教宗之一。當時羅馬正處於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教宗的任命需要皇帝的批准。君士坦丁當選教宗時,教廷的關鍵問題是西方國家拒絕接受第五六合一公會議制定的特魯洛教規。[8]教宗若望七世曾收到這些教規以供批准,但他卻將其退回且「沒有任何修改」。[8]若望七世的前任色爾爵一世曾宣稱他寧願死也不願加入該會議。[8]

訪問君士坦丁堡

[編輯]

710 年,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一次召見中要求教宗君士坦丁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見他。[9]皇帝的命令「清楚地表明這位冷酷無情的統治者希望徹底解決羅馬是否接受特魯洛法令的問題」。[5]與其前任相比,君士坦丁並未拖延或藉口逃避出現在皇城。實際上,他對拜占庭的認同感是其前任羅馬教宗所未曾具備的。[5]在君士坦丁離開之前,查士丁尼以試圖推翻他的統治為由弄瞎了拉文納大主教菲利克斯的眼睛,這一舉動改善了教宗與拜占庭的關係。[4]他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因特魯洛法令而產生分歧。[4]

君士坦丁於公元710年10月5日啟程離去。[4]在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居住於普拉西迪亞宮,該宮殿曾於公元547年由教宗維吉呂居住。維吉呂是教宗瑪爾定一世佳德的代表,參與了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10]在君士坦丁的十三名同伴中,有十一位的姓名得以確認,其中包括兩位主教、三位牧師,以及宗座文書院和教宗侍從的所有高級成員,且這些人均為東方血統。[11]陪同君士坦丁的還有未來的教宗額我略二世(當時是一名執事)和另一位拉丁副執事朱利安。[11]君士坦丁特別挑選了與他「性格相似」且可能同情東方的侍從。[4]

在那不勒斯過境時,君士坦丁與拉文納總督約翰三世·里佐科波相遇,當時約翰三世正前往羅馬,準備割喉處決四名教廷高級官員。[4]這四個人(從他們留下來的行為記錄可以看出)反對君士坦丁與君士坦丁堡和解的新政策。[4]毫無疑問,君士坦丁本人在出發前往西西里島加里波利奧特朗托(一行人在那裡過冬)之前就了解了總督的使命。[4]到了春天,君士坦丁橫渡伊奧尼亞海,在希俄斯島會見了帝國艦隊的將軍,並在前往君士坦丁堡之前受到了卡拉比西安的接待。[4]

君士坦丁騎著一匹「披著鍍金鞍衣、繫著金色韁繩、頭戴卡美拉瓊帽的駿馬進入君士坦丁堡,這種冠冕只有君主才被授權佩戴,而且只能在『主的重大公共節日』上佩戴」。[4]查士丁尼二世的兒子及共治皇帝提比略,與牧首居魯士、元老、貴族、神職人員及其他眾多人士一道,以帝國降臨節的儀式在距離城市七英里處迎接君士坦丁。[12]當時查士丁尼二世正在尼西亞,他敦促教宗前往尼科米底亞與他會面。[12]教宗名錄》記述了加冕皇帝在教宗面前俯首稱臣的怪異場景,但實際上可能更多的是相互問候。[12]在那個星期天,查士丁尼二世從教宗手中領受了聖餐,並對羅馬教廷的各項特權進行了模糊的確認。[12]

關於特魯洛教規的談判由未來的教宗額我略二世主持。最終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協(「所謂的尼科米底亞妥協」),該妥協「巧妙地迴避了」是否接受這些教規的實際問題。[12]儘管君士坦丁在經濟方面做出了讓步,但他並沒有對羅馬人的絕大多數不滿之處做出讓步。[12]該協議更多的是為了確保東西方政治統一,而不是解決任何教義爭端。[12]君士坦丁被召至君士坦丁堡的事實才是「皇帝的命令仍然在羅馬有效」的真正證明。[12]君士坦丁於711年10月離開君士坦丁堡,他是1967年保祿六世之前最後一位訪問這座城市的教宗。[13][14]

拒絕一志論

[編輯]
君士坦丁拒絕接受鑄有菲利皮科斯肖像的硬幣

君士坦丁在返回羅馬後不久,查士丁尼二世於711年11月被其叛軍殺害。新任皇帝菲利皮科斯是基督一志論的支持者,拒絕接受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決議。他要求君士坦丁支持基督只有一個意志的理論。然而在712年,君士坦丁拒絕了菲利皮科斯恢復基督一志論的請求。此外他還拒絕接受皇帝的肖像或印有皇帝肖像的硬幣,並在彌撒中不予紀念皇帝。[8]

當總督試圖強制執行皇帝的命令時爆發了衝突,君士坦丁最終平息了衝突。菲利皮科斯於713年6月被推翻,其繼任者阿納斯塔修斯二世派遣總督斯科拉斯蒂庫斯並致函教宗,確認皇帝支持第六次大公會議

逝世

[編輯]

君士坦丁於715年4月9日在羅馬去世,教宗額我略二世繼位。[15]

譯名列表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ope Constantine. 天主教百科全書.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2. ^ The five Syrian popes. Aleteia.org. 2021-09-18 [202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8). 
  3. ^ Spyropoulos, Evangelos. Two Nations on Wheels: Greeks and Poles at the Crossroads: a Millennial History.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2008: 603. ISBN 978-0-88033-618-5 (英語). Pope Constantine, of Greek descent, stayed for several months in Byzantium.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Ekonomou 2007,第271頁
  5. ^ 5.0 5.1 5.2 Ekonomou 2007,第270頁
  6. ^ 6.0 6.1 Ekonomou 2007,第246頁
  7. ^ *Williams, George L. 2004. Papal Genealogy: The Families and Descendants of the Popes. McFarland. ISBN 0-7864-2071-5. p. 10.
  8. ^ 8.0 8.1 8.2 8.3 Ekonomou 2007,第247頁
  9. ^ Ekonomou 2007,第269頁
  10. ^ Ekonomou 2007,第30頁
  11. ^ 11.0 11.1 Ekonomou 2007,第245頁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Ekonomou 2007,第272頁
  13. ^ Fiske, Edward B, Papal Pilgrimage Is Viewed as a Major Step Toward Reun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67-07-26: 2 [202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14. ^ Pope holds Mass at ancient Christian site in Turkey, USA Today, 2006-11-29 [200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9) 
  15. ^ Constantine/Pop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6-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8). 
  16. ^ 朝圣胜地. 梵蒂岡廣播電台. [202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04). 
  17. ^ 历任教宗. 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 [202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0-23).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天主教會職銜
前任者:
教宗西西諾
羅馬主教
教宗

708年3月25日-715年4月9日
繼任者:
教宗額我略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