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的聖安多尼
帕多瓦的聖安多尼 (里斯本的聖安多尼) | |
---|---|
![]() 帕多瓦的聖安多尼与圣婴耶稣 由安東尼奧·德·佩雷達所绘 | |
教會聖師、司鐸 | |
出生 | 1195年8月15日![]() |
逝世 | 1231年6月13日![]() | (35歲)
敬礼於 | 罗马天主教 聖公宗 |
封圣 | 1232年5月30日 由教宗额我略九世 於意大利斯波莱托 |
主要朝聖地 | 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 里斯本,聖安多尼堂 |
瞻礼 | 6月13日 |
象徵 | 书本; 面包; 圣婴耶稣; 百合; 鱼; 燃烧的心;骡子 |
主保 | 聖地保管人、奇迹、旅行者、寻找伴侣、怀孕、丰收、动物、遭海難者、尋找失物者、失踪者、失落的灵魂、贫穷、男女不育、病患、残疾者、受压迫者、饥饿的人、老者、对圣体圣事的信仰、海员、渔民、摆渡人、豬倌、郵遞員、印第安人、葡萄牙里斯本、意大利帕多瓦等 |
秘傳基督教主題 |
基督教神秘主義 |
---|
![]() |
帕多瓦的聖安多尼(英語:Anthony of Padua;義大利語:Antonio di Padova),又称里斯本的聖安多尼(英語:Anthony of Lisbon;葡萄牙語:António de Lisboa),原名費迪南德·布爾良(葡萄牙語:Fernando de Bulhões),是一位天主教聖人,有「福音博士」和「異端之槌」之稱號。今日他是天主教最著名的聖人之一,在遺失物品時,常為天主教徒所呼求協助。
安多尼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的一個富裕家庭,並在義大利帕多瓦去世。他因其強而有力的講道、對聖經的精湛知識,以及對窮人和病患的無私熱愛與奉獻而受到同時代人們的讚譽。他是教會歷史上最快被封聖的聖人之一,在去世不到一年後即被封聖。
生平
[编辑]早年經歷
[编辑]
安多尼本名為費爾南多·馬丁斯·德·布良斯(葡萄牙語:Fernando de Bulhões),1195年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1]。十五世紀的文獻記載,他的父母為維森特·馬丁斯(Vicente Martins)與特蕾莎·派斯·塔維拉(Teresa Pais Taveira),且其父為佩德羅·馬丁斯·德·布良斯(Pedro Martins de Bulhões)的兄弟——布良(Bulhão)或布良斯(Bulhões)家族的祖先。他出身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家人安排他在當地的主教座堂學校接受教育。15歲時,他進入位於里斯本郊外的聖文森修道院,加入奧斯定會[1]。
1212年,由於家人與朋友經常探訪使他分心,他請求轉往該修會的總院——位於當時葡萄牙首都科英布拉的聖十字修道院[2]。在那裡,年輕的費爾南多學習了神學與拉丁文。
加入方濟各會
[编辑]費爾南多在晉鐸後,年僅19歲即被任命為接待長,負責修道院的接待事務。當時他仍在科英布拉,數位小方濟各會士抵達科英布拉並在郊外建立了一座獻給聖安多尼的小型隱修所[2]。費爾南多深受這些修士簡樸而福音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而他們的修會也才創立短短11年。
1220年,五位方濟各會士在摩洛哥被斬首,消息傳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二世出資贖回他們的遺體,並將其安葬於科英布拉聖十字修道院,以殉道者身份紀念[2]。費爾南多倍有感觸而加入方濟會,準備去遠方傳教。因此,可以說正是那種為信仰奉獻至死的精神與使命感,驅使他轉向方濟各會。成為修士後,他前往位於奧利瓦伊什的小型隱修所,並採用「安多尼」為名,此後便以此名為人所知[3]。後安多尼被修會派往非洲傳教,但因安多尼中途染重病而只好到西西里島休養[4]。在此,他們得知亞西西的方濟各為了舉行聖神降臨節的大會(總會議),召集了所有的修士,所有人皆被邀請參與。於是,1221年春天,安多尼便與墨西拿的修士們一同徒步北上,展開了他的義大利之旅。
《L'Assidua》記載:
「總會如常結束後,各省會長已將所屬修士分派回各自的地區,唯獨安多尼被遺留在總會長手中,因為沒有任何省會長提出要他。由於他默默無聞,看起來像是個毫無用處的新人。最終,他私下找到當時負責羅馬涅地區的格拉齊安修士,懇求他向總會長請求將自己帶回羅馬涅,並願意在那裡接受初步的靈修培訓。他絲毫未提及自己曾受過的學問,也未炫耀曾擔任聖職的經歷,而是為了基督之愛隱藏自己的才智與聰慧,表明他只願意認識、愛慕並擁抱被釘十字架的耶穌。」
因爲修會長上的安排,安多尼自西西里前往托斯卡納,並被指派至一座方濟各會的修道院,但由於他體弱多病,遭受許多困難。最終,他被分派至位於羅馬涅地區弗利附近的鄉間隱修院——Montepaolo di Dovadola(意為多瓦多拉的聖保祿山),此地之選,是考量到他的身體狀況。在那裡,他在一位修士於附近洞穴中所建的簡陋小室中居住,以勞苦工作度日,並潛心於祈禱與研讀[5]。
嶄露頭角
[编辑]1222年下半年,在弗利鎮上,數位道明會修士前來參加晉鐸典禮,然而在講道人選上卻出現了誤會。方濟各會方面原以為擅長講道的道明會士會登上講壇,而道明會士則以為將由方濟各會士講道,因此未作準備。陷入兩難之際,當地隱修院的負責人認為自己修會中的謙卑修士們難以勝任此重任,遂轉而請求安多尼發言,因為他認爲安多尼或許最具資格,便懇求他說出聖神所啓迪的話語[4]。安多尼起初推辭,但最終仍被勸服。雖然有些慌張,他逐漸轉變,把初時那種怯場的態度,變成鎮靜、安詳、和悅的表情,聲音越說越響亮清晰。他即興的講道令在場聽眾印象深刻,不僅因他渾厚的嗓音與引人注目的風采,更因其講道的主題與內容,對聖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傳達信息時所展現的博學雄辯與感召力。
自發覺安多尼有宣道的天才之後,博洛尼亞的方濟各會省會長格拉齊安,立刻把這奇妙的事情通知縂會長——聖五傷方濟各。方濟各曾對神學在方濟各會生活中的地位抱持深深的不信任,擔心過度鑽研學問會使弟兄們偏離對真正貧窮與服務生活的聖愿。然而在安多尼身上,他看見了一位志同道合者——不僅分享他的理想,亦有能力教導那些渴望晉鐸的年輕修士。於是,在1224年,方濟各將修士的學術培育責任託付給安多尼。
安多尼於1222年秋季被正式任命為講道者,他所負責的區域除了羅馬涅,還包括艾米利亞、特雷維索邊區、倫巴底以及利古里亞。雖然任務範圍遼闊,但他毫不氣餒。根據晚期的傳說,此時出現了著名的「向魚講道」的故事。據說他當時在里米尼,那裡有一個頑固的加塔爾派社群。由於人們對他的講道不屑一顧,他便轉向海邊向魚群講道,奇蹟般地,魚群聚集在他面前,如同在聽他說話。
1223年底或1224年初,安多尼來到波隆那,當時該地僅次於巴黎,是一座著名的學術城市。在這裡,聖方濟各正式指派他負責神學研究。安多尼具有深厚的神學修養,因此對抗反天主教異端的講道使命對他來說如魚得水。他也藉此指出,若無堅實的教義基礎,便不可能進行有力的神學與反異端論證。因此,他極力推動在1223年於波隆那建立第一所方濟會神學院,設於聖母普利奧拉修道院內。安多尼的努力在此意義上也改變了方濟各會的面貌,使之在當時逐漸建立起規則與身份認同。
安多尼繼續在意大利境内各處傳揚天主的道理,歸化的人確是與日俱增。迨至1224年底,教宗何諾留三世請求方濟各派遣會士前往法國南部傳教,會長方濟各便命令他越過亞爾卑斯山,到法國所管轄的地方傳揚天主的福音,並委他在法囯境内增建修院,以對抗當時正在法國興起的異端教派阿爾比派。安多尼對異端學説予以攻擊,不遺餘力,這一階段對抗異端的熱切講道,最終為他贏得了著名的稱號:「異端之鎚」(malleus hereticorum)。
在法國北部傳教
[编辑]安多尼於1224年深秋抵達法國,並在當地停留了數年,直到亞西西的方濟各去世為止。他主要在普羅旺斯、朗格多克和加斯科涅等地區傳教。關於安多尼在法國的具體行程並無明確記載。據說他最初前往蒙彼利埃——這是一座捍衛天主教正統信仰的大學城——傳說中他在此地曾出現過「雙身同現」的奇蹟,能同時在城內兩處不同地點講道。隨後他又前往亞爾,參加普羅旺斯地區的省會議。傳說在他講道期間,出現了方濟各顯靈祝福群眾的景象,這一神秘事件使安多尼的形象更加蒙上了神聖的光輝。不久之後,他來到圖盧茲,面對阿爾比派異端,以清晰且簡單的論點展開深刻辯證。有些文獻記載,在此地發生了著名的「騾子奇蹟」:一頭禁食中的騾子捨棄飼料,跪拜於聖體前。不過,有些文獻中這個聖體奇蹟是在1223年於里米尼發生的[6]。
1226年將終的時候,方濟各會各處的分院都接到代理總會長厄里亞的公函,說會長方濟各已經逝世,所以要召集各方院長會議,推舉繼任總會長。因此安多尼不得不到從法國返回義大利。
返回意大利
[编辑]關於安多尼自法國返回義大利的時期,史料記載並不一致,但無論如何,他最終於1227年5月30日,即那一年的圣神降临节,也就是總會議召開之日,抵達亞西西。這一次會議上安多尼被任命為義大利北部的省會長,地位僅次於總會長本人。當時安多尼年僅三十二歲,接下來的四年,也是他人生最後的四年,將成為他靈性遺產最豐厚的時期。此任命使他須走訪義大利北部日益增多的修道院,如米蘭、威尼斯、維琴察、維羅納、費拉拉(在此地發生了那位嬰兒為母親作證清白的神蹟),以及特倫托、布雷西亞、克雷莫納與瓦雷澤等地。
然而,在所有這些城市之中,安多尼最終選擇帕多瓦作為他未出行時的常駐地。當時帕多瓦擁有約一萬五千名居民,是貿易與工業的重要中心。在此地,他決心完成其最重要的著作《講道集》(Sermones),這是一部蘊含深厚神學思想的教義作品,後來正是憑藉這部著作,他被封為「教會聖師」。然而繁重的講道工作使他無暇完成此書,他的佈道吸引大量民眾,每次講道萬人空巷,無論教堂或廣場皆擠滿聽眾。安多尼在帕多瓦聲望極高,備受愛戴。他不僅孜孜不倦地傳講福音,也花費長時間聽取告解,且常以嚴格齋戒作為修行。
關於那幾年的記載與聖人傳記皆指出,安多尼能將嚴謹與溫柔兼容並蓄。《Benignitas》中寫道:
「他多年來令人讚頌地擔任修士的職務,雖然就口才與學識而言,他可說超越義大利所有人,然而身為長上的他,卻表現出令人驚奇的和藹,並以寬容與仁慈治理他的弟兄們。」
他的法國傳記作者若望·里戈(Giovanni Rigauldt)則說,即使身為修院院長:
「他一點也不像是上級,反而更像弟兄們的同伴;他希望被視為其中之一,甚至是最卑微的那位。旅途中他總讓同伴走在前頭……他想到基督曾為門徒洗腳,他也為弟兄們洗腳,並親自清洗廚房的器具。」
1228年四旬期期間,安多尼返回帕多瓦,並在當地與其他修會的重要人物建立了深厚的聯繫與友誼。他與本篤會的院長喬爾達諾·佛爾扎泰(Giordano Forzatè)成為朋友,也與坎波桑皮耶羅的第六代提索伯爵(Tiso VI da Camposampiero)交好,後者是一位富有且對方濟會極為慷慨的人士。傳統上,人們認為安多尼經常登上一塊位於帕帕法瓦(Papafava)與卡拉雷西(Carraresi)家族花園中的石頭上講道,該石頭至今仍被視為歷史遺跡。
為方濟各會的未來覲見教宗
[编辑]1228年,安東尼以修會特使的身份,被派往覲見教宗國瑞九世。在教宗宮廷中,他的講道被譽為「聖經的珠寶盒」,並受命編寫一部講道集——《瞻禮日講道集》(Sermones in Festivitates)。教宗國瑞九世更稱他為「聖經活櫃」(Doctor Arca testamenti)。
晚年安多尼退隱至隱帕多瓦,致力於推動濟貧運動。一次安多尼出外旅行,借住於一位伯爵的城堡,於夜間安多尼徹夜祈禱誦經,突然他的房間放出亮光,伯爵趕緊衝入房內,卻看到安多尼全身放光,手中還懷抱著小聖嬰。事後安多尼請伯爵保密此事直到他逝世。
1231年初夏,在回隱帕多瓦的路上病逝,享年36歲,安多尼逝世時還在為他的教理問答文書趕稿。每年6月13日為里斯本的聖安多尼的紀念日。在2007年票選最偉大的葡萄牙人中,他排名第13。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Dal-Gal 1907.
- ^ 2.0 2.1 2.2 Monti 2008.
- ^ Silva 2011,第1頁.
- ^ 4.0 4.1 Anthony of Padua: The Italian Years – June 2007 Issue of St. Anthony Messenger Magazine Online. 3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June 2007).
- ^ Foley, Leonard. Who Is St. Anthony?. American Catholic. [27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October 2000).
- ^ Renzo Allegri, Il sangue di Dio. Storia dei miracoli eucaristici, Ancora, 2005, pp. 56-58
來源
[编辑]- Arnald. Chronicle of the Twenty-Four Generals of the Order of Friars Minor. 由Noel Muscat翻译. Malta: Ordo Fratrum Minorum. 2010.
- Anthony of Padua, Sai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Chisholm, Hugh (编).
- Chong, A. (编). Christianity in Asia: Sacred Art and Visual Splendour.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2016. ISBN 978-981-09-9685-7.
Dal-Gal, Niccolò. St. Anthony of Padua. 天主教百科全书 1.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7.
- Foley, Leonard; McCloskey, Patrick (编). Saint of the day 7th, updated and expanded. Cincinnati, Ohio (US): Franciscan Media. 2013. ISBN 978-1-61636-667-4. OCLC 882106791.
- Monti, Dominic V. Francis and His Brothers. A Popular History of the Franciscan Friars. Cincinnati, Ohio: Franciscan Media. 2008. ISBN 978-0-86716855-6. D. V. Monti (OFM).
- Morosini, Sergio Rossetti. New Findings in Titian's Fresco Technique at the Scuola del Santo in Padua. The Art Bulletin. March 1999, 81 (1): 163–164. JSTOR 3051293. doi:10.2307/3051293.
- Purcell, Mary. Saint Anthony and His Times. Garden City, New York: Hanover House. 1960: 19, 275–6.
- Raj, Selva J. Being Catholic the Tamil way. Locklin, Reid B. (编). Vernacular Catholicism, vernacular saint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7. ISBN 978-1-4384-6505-0. OCLC 956984843.
- Silva, José Manuel Azevedo, Câmara Municipal , 编, A criação da freguesia de Santo António dos Olivais: Visão Histórica e Perspectivas Actuais (PDF), Santo António dos Olivias (Coimbra), Portugal: Câmara Municipal de Santo António dos Olivais, 2011 [5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December 2011) (葡萄牙语)
- Stearns, P.N.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 Houghton Mifflin. 2001. ISBN 978-0-395-65237-4.
- Sweet, Jill Drayson. Dances of the Tewa Pueblo Indians: expressions of new life
.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4. ISBN 978-1-930618-29-9.
- Thornton, J. The Kongolese Saint Anthony: Dona Beatriz Kimpa Vita and the Antonian Movement, 1684-1706. ACLS Humanities E-Boo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521-59649-7 –通过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 Wessinger, Catherin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illenn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5301052.
外部鏈接
[编辑]參見
[编辑]- 聖安多尼堂(香港)
- 聖安多尼教堂(澳門)
- 帕多瓦聖安多尼聖殿
- 聖安多尼堂 (里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