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教宗名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截至2024年安葬於梵蒂冈聖伯多祿大殿的教宗名錄刻石

教宗名號教皇名號天主教會教宗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教宗所採用的尊号。截至2025年,天主教會教宗的名號為良十四世,科普特正教會教宗的名號則為塔瓦德羅斯二世。本條目主要討論並列出所有天主教會教宗的名號,科普特正教會教宗的名號則有自己的條目

雖然早期教宗大多使用他們的出生名字為名號,但自六世紀起,新任的教宗開始選擇非出生名為名號,並在十世紀開始成為天主教會的重要傳統。自1555年以來,每一位教宗都給自己取了教宗名號。

教宗由於是天主教會的領袖和羅馬的主教,其名號均為拉丁文。除此以外,教宗還會因身兼梵蒂岡公民和義大利首席主教身份而會獲得一個義大利語名字。在提到教宗時,一般習慣上會將教宗名號翻譯成當地語言的對應名字,以教宗方濟各為例,其拉丁原文Papa Franciscus翻譯成義大利語就會變成Papa Francesco、西班牙語翻譯成Papa Francisco、英語翻譯成Pope Francis、法語翻譯成Pape François、德語翻譯成Papst Franziskus、波蘭語翻譯成Papież Franciszek……等。

頭銜和尊稱

[编辑]

天主教會

[编辑]

在中文裡對教宗的正式尊稱為聖下英语His Holiness陛下宗座,另外在西方也有用「聖父英语Holy Father」的敬稱。

教宗現在的完整頭銜為「羅馬主教基督在世之代表英语Vicar of Christ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西方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及天主眾僕之僕」。

科普特正教會

[编辑]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教宗英语Pope of the Coptic Orthodox Church的正式頭銜是「亞歷山大教宗、聖馬可聖座英语Seat of the Coptic Orthodox Pope of Alexandria全非洲牧首、聖馬可福音傳道者、聖使徒和殉道者、亞歷山大大城聖使徒寶座上的繼承人」。

教宗在科普特教會內被視為教父之父、牧羊人的牧羊人、以及所有主教之主教。亞歷山大王座主教的榮譽稱號還包括:

歷史

[编辑]

在天主教會成立之初,教士在當選成為羅馬主教後仍會沿用他們的洗禮名為自己的名號。選擇新名號的傳統始於西元533年,一位名叫墨丘利烏斯(Mercurius)的教士當選成為羅馬主教,由於其名是取自異教神—羅馬神祇墨丘利因而被認為不適合作為名號,於是他就選用了「若望二世」作為自己的名號,以此紀念被封聖的若望一世。自十世紀起,許多來自阿爾卑斯山以外,特別是德國和法國的教士被選為教宗,並用更傳統的拉丁語名作為名號取代了他們的外語本名。

最後一位使用洗禮名作為名號的教宗是1555年上任的瑪策祿二世。教宗名號可由教宗自由決定,不基於任何制度,且可以採用直系或遠系前任、導師、聖人甚至家人的名字。1978年,樞機主教阿爾比諾·盧恰尼成為第一位使用雙名的教宗,是為若望保禄一世,分別紀念若望二十三世保祿六世。若望保祿一世也是繼913年教宗蘭鐸後第一位使用尚未被使用名號的教宗。2013年,樞機主教豪爾赫·馬略·貝爾戈里奧選擇了「方濟各」為自己的教宗名號,以紀念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為目前最新的教宗名號。[1]

象徵意義

[编辑]

除了那些用自己本名作名號的教宗外,教宗在選擇自己名號時會有許多不同的因素,比如向擢升自己為樞機主教的前任教宗致敬等,但到了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新教皇的名號選擇常常被視為向世界發出信號,表明新教皇將效仿誰,以及他將制定什麼政策。[2]本篤十六世為例,他被認為是希望效法本篤十五世的和平路線,拉近東西方教會以及與穆斯林的關係。

聖伯多祿(聖彼得)是世上第一位教宗,雖然沒有規定禁止使用「伯多祿」這個名號,但也許是出於尊重,至今還沒有一位羅馬主教使用「伯多祿二世」這個名號,只有一些1970年代興起、僅有極少數追隨者的他派天主教會選出的對立教宗使用了「伯多祿二世」名號。

「若望」(約翰)這個名號由於15世紀天主教会大分裂時期的原若望二十三世身份正統性與否的爭議導致在接下來的500多年內都沒有教宗使用,直到1958年樞機主教安傑洛·龍嘉利當選成為教宗。當龍嘉利選擇「若望」為名號時,沒有人知道該稱他是二十三世還是二十四世,龍嘉利最終決定在二十三世,正式定調原若望二十三世為對立教宗。對立教皇使用的名號數字會被忽略,除非該名號已被正統教宗使用,例如1058年上任的本篤十世在他去世幾個世紀後才被認定為對立教宗,故1303年當選的樞機主教博卡肖的尼各老便依舊是正統教宗本篤十一世

現行儀式

[编辑]

新教宗在選出後,樞機團團長便會用拉丁語詢問新教宗是否接受選舉結果以及該如何被稱呼[a],新教宗選出自己的名號,接著資深執事樞機或是首席助祭英语Protodeacon出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陽台上如此宣布:

Annuntio vobis gaudium magnum:
Habemus Papam!
Eminentissimum ac reverendissimum Dominum,
Dominum [nomen],
Sanctæ Romanæ Ecclesiæ Cardinalem [cognomen],
Qui sibi nomen imposuit [nomen pontificale].

我向你們宣布一個大喜訊:
我們有教宗了!
他是最傑出和最可敬的
神聖羅馬教會(姓名)樞機閣下
並以「(教宗名號)」作為他的名號

教宗名號

[编辑]

截至2025年,最常被使用的教宗名號是「若望」(約翰),共有21名教宗使用。至今一共有44個至少被使用過一次的教宗名號。迄今為止的所有正統教宗人數為265人,但由於本篤九世三度出任教宗,因此其實際教宗任數一共有267任。[3]

  現任教宗名號
名次 名號 拉丁原文 使用次數 教宗
1 若望(約翰) Ioannes 21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 XI · XII · XIII · XIV · XV · XVII
XVIII · XIX · XXI · XXII · XXIII
[b]
2 額我略(葛利果) Gregorius 16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 XI · XII · XIII · XIV · XV · XVI
3 本篤(班乃狄克) Benedictus 15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I · XII · XIII · XIV · XV · XVI [c]
4 克萊孟(克勉) Clemens 14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 XI · XII · XIII · XIV
良(李奧) Leo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 XI · XII · XIII · XIV*
6 依諾增爵/諾森(因納森特) Innocentius 13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 XI · XII · XIII
7 庇護(皮烏斯) Pius 12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 XI · XII
8 斯德望/德範(史蒂芬) Stephanus 9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d]
9 博義/波尼法爵(博尼費斯) Bonifacius 8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I · IX [e]
烏爾巴諾(厄本) Urbanus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11 亞歷山大/歷山 Alexander 7 I · II · III · IV · VI · VII · VIII [f]
12 哈德良/亞德(亞德利安)英语Pope Adrian Hadrianus 6 I · II · III · IV · V · VI
保祿(保羅) Paulus I · II · III · IV · V · VI
14 策肋定/雷定(克萊斯汀) Caelestinus 5 I · II · III · IV · V
尼各老(尼古拉斯) Nicholaus I · II · III · IV · V
西斯篤/思道(西克斯圖斯)英语Pope Sixtus Sixtus I · II · III · IV · V
17 亞納大削/達西(阿納斯塔修斯)英语Pope Anastasius Anastasius 4 I · II · III · IV
安日納/恩仁(尤金)英语Pope Eugene Eugenius I · II · III · IV
和諾理/何諾(霍諾里烏斯)英语Pope Honorius Honorius I · II · III · IV
色爾爵/思齊(瑟吉厄斯)英语Pope Sergius Sergius I · II · III · IV
21 加理多/嘉禮(加里斯都)英语Pope Callixtus Callistus 3 I · II · III
斐理斯/斐利(菲利克斯)英语Pope Felix Felix I · III · IV [g]
儒略(尤利烏斯/朱利葉斯)英语Pope Julius Iulius I · II · III
路爵/路啟(盧修斯)英语Pope Lucius Lucius I · II · III
瑪爾定/瑪定(馬丁)英语Pope Martin Martinus I · IV · V [h]
思維(西爾維斯特)英语Pope Sylvester Silvester I · II · III
維篤/衛道(維克多)英语Pope Victor Victor I · II · III
28 德吾(狄烏迪弟)英语Pope Adeodatus Adeodatus 2 I · II
亞加(阿加佩圖斯)英语Pope Agapetus Agapetus I · II
達瑪穌/達甦英语Pope Damasus Damasus I · II
哲拉旭/傑拉英语Pope Gelasius Gelasius I · II
若望保祿(約翰保羅) Ioannes Paulus I · II
瑪策祿/才祿(馬塞盧斯)英语Pope Marcellus Marcellus I · II
瑪理諾(馬里努斯)英语Pope Marinus Marinus I · II
巴斯加/賈利英语Pope Paschal Paschalis I · II
柏拉奇/貝拉(貝拉基)英语Pope Pelagius Pelagius I · II
戴多祿/德奧(西奧多)英语Pope Theodore Theodorus I · II
38 佳德 Agatho 1
克雷/格肋多 Anacletus
啟德 Anicetus
安塞羅/安祿 Anterus
加猶/嘉友 Caius
郭諾 Conon
君士坦丁 Constantinus
科爾乃略/高略 Cornelius
狄約尼削/德宜 Dionysius
杜努 Donus
義祿 Eleuther
歐瑟比/恩彪 Eusebius
恩狄 Eutychianus
立德 Evaristus
法比盎/法彬 Fabianus
福慕 Formosus
方濟各 Franciscus
希拉略/怡樂 Hilarius
何彌 Hormisdas
伊琪 Hyginus
蘭鐸 Lando
利伯略/立柏 Liberius
理诺 Linus
瑪策林/才林 Marcellinus
馬爾谷/瑪谷(馬克) Marcus
美基德 Miltiades
伯多祿(彼得) Petrus
彭謙/秉天 Pontianus
罗基 Romanus
沙彬 Sabinianus
思偉(塞維里努斯) Severinus
維理 Silverius
辛普利修/辛利 Simplicius
西里修/西理 Siricius
西西諾/希新 Sisinnius
沙德 Soterius
西瑪克/辛瑪 Symmachus
福祿 Telesphorus
華倫亭/范倫 Valentinus
維吉呂/維奇 Vigilius
維達 Vitalianus
匝加/匝加利亞 Zacharias
則斐琳/才斐 Zephyrinus
佐西 Zosimus

註釋與參考文獻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2005年,由於時任樞機團團長樞機主教若瑟·拉青格贏得選舉並成為新教宗,於是這些問題便改由樞機團副團長樞機主教安傑洛·索達諾提出。
  2. ^ 若望十六世原若望二十三世後來被認定為對立教宗,若望二十世則無教宗使用
  3. ^ 本篤十世後來被認定為對立教宗。
  4. ^ 除此之外,1960年代的《宗座年鑑》 、《天主教百科全書》等宗教書籍都曾將當選教宗卻在上任前逝世的当选教宗斯德望列為斯德望二世,造成後續教宗斯德望名號序數上的分歧。
  5. ^ 博義七世後來被認定為對立教宗。
  6. ^ 亞歷山大五世後來被認定為對立教宗。
  7. ^ 斐理斯二世後來被認定為對立教宗。
  8. ^ 沒有教宗或對立教宗使用瑪爾定二世瑪爾定三世名號。玛理诺一世玛理诺二世的名號(Marinus)曾被誤認為是「瑪爾定」(Martinus),因而造成混淆。

參考文獻

[编辑]
  • McClintock, John. 1891. Cyclopaedia of Biblical, Theological, and Ecclesiastical Literature. Harper & Brothers. (Available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