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至上論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教宗至上論(英語:Papal supremacy)是天主教會的其中一項信理,指教宗因作為基督之代表(英语:Vicar of Christ)、以及整個天主教會的司牧,而於教會事務上擁有完全、至高無上及普遍的權力(英语:universal power),而該權力不應受任何限制。[1]
此信理是天主教會與世俗國家君王周旋的基礎。其給予教宗利用宗教權威影響世俗事務,例如教宗對亨利四世處以破門律,又或為神聖羅馬皇帝加冕而非其自立,即由教宗至上論引由而出。
東方基督教反對教宗至上論,認同會議制(英语:Conciliarity),亦即認同教宗是地位最高的一位牧首,但與其他主教權力相等(同輩者之首),因此大公會議與地方教会会议的權威高於任何一位主教,包括教宗。至於西方基督教,分離自天主教會的新教亦反對教宗至上論,宗教改革的領袖們都強烈批判教宗至上論,認為此信理違反聖經的教導,馬丁·路德甚至為此批評教宗是聖經中所說的「敵基督」[2]。
参考文献
[编辑]- ^ 《天主教教理》882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odfrey, W. Robert. Protestants and the Pope.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1 July 2005 [19 August 2022] (英语).
| ||
1至4世紀 | ||
5至8世紀 | ||
9至12世紀 |
| |
13至16世紀 |
| |
17至20世紀 | ||
21世紀至今 | ||
教宗相关 | ||
---|---|---|
组织 | ||
理论 |
| |
列表 | ||
人事 | ||
行事 |
| |
标志 | ||
服饰 | ||
建筑 | ||
交通 | ||
文书 |
| |
历史 | ||
争议 | ||
传说 | ||
頭銜 | ||
綜述(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
---|---|---|
早期教会 | ||
君士坦丁大帝至 教宗額我略一世 | ||
中世纪前期 | ||
中世紀中期 | ||
中世紀後期 | ||
宗教改革 和反宗教改革 | ||
巴洛克时期 至法国大革命 | ||
修道制度及修会 | ||
教育和科学 | ||
近代传教事业 | ||
19世纪 |
| |
20世纪 |
| |
21世纪以來 |
| |
各地天主教史 | ||
相关主题 | ||
![]() | 这是一篇與天主教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