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奪權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7年奪權後的黑龍江革命委員會,中間為潘復生
山西革命造反派大聯合奪權誓師大會(1967年4月)

奪權運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一系列針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奪權事件,主要由各地群眾造反組織發起[1][2][3]。自1967年1月上海一月風暴」起,奪權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展開,過程中建立的各級「革命委員會」代替了原先的各級黨委及政府,集黨、政大權於一身,實行黨政合一、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2][4]。1968年9月,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已先後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奪權運動基本結束[5][6]

概述

[編輯]

1967年1月,上海一月風暴爆發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影響,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山西(1月14日)、黑龍江(1月31日)、貴州(1月25日)、山東(2月3日)等省紛紛奪權,並建立了各級「革命委員會」以代替各級黨委及政府,集黨、政大權於一身[2][4][7]。從此,文化大革命進入了全面奪權的新階段[8]

在奪權運動中,196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出《關於人民解放軍堅決支持革命左派群眾的決定》,軍隊正式介入地方文革[9][10]。3月,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集中力量執行支左、支軍、支農、支工、軍管、軍訓任務的決定》,被俗稱為「三支兩軍」,其中以「支左」為中心,即支持地方的「革命左派」[9][10]

奪權引起的震盪、革委會籌備委員會的權力爭奪進一步搞亂了全國,造反派內部亦有分裂、大規模「武鬥」頻發,並迫害了大批幹部[1][2]。同時,林彪集團和中央文革小組支持的造反派在各地乘機膨脹,扶植黨羽,攫取了相當部分黨政大權[11]

1968年9月,西藏新疆兩個自治區的革命委員會同時成立,至此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已先後建立了革命委員會[5][6]。二十個月的「奪權鬥爭」給社會各方面帶來嚴重損失,據官方數據,社會總產值1967年比上年下降9.9%、1968年比上年再降4.7%[5]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一月革命”风暴. 人民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中文). 
  2. ^ 2.0 2.1 2.2 2.3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中文). 
  3. ^ 楊繼繩.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圖書. 2017-07-04 (中文). 
  4. ^ 4.0 4.1 王永魁. “文化大革命”初期夺权的动态变化.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北京黨史》.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中文). 
  5. ^ 5.0 5.1 5.2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68年. 人民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中文). 
  6. ^ 6.0 6.1 黃力民. 1967-1968年的省级权力机构嬗变. 愛思想.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7) (中文). 
  7. ^ 劉引泉,曹洪軍主編. 创业·曲折·奋进 新中国四十年历程.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04: 186. ISBN 7-5034-0419-1. 
  8. ^ 《中共黨史問答》編寫組. 中共党史问答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8.06: 134–135. ISBN 7-226-00153-5. 
  9. ^ 9.0 9.1 “三支两军”和稳定局势的初步措施.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 2012-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09) (中文). 
  10. ^ 10.0 10.1 中共军队与核心权力:余汝信新书揭秘“文革”中的人民解放军.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2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8) (中文). 
  11. ^ 《中華人民共和大典》編委會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06: 930. ISBN 7-5017-2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