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苦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十二處苦路:耶穌十字架上死亡,天主教迪比克總教區聖拉斐爾主教座堂

苦路或稱拜苦路拉丁語Via Crucis)是指基督宗教的一種模仿耶路撒冷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過程重現的宗教活動,直譯為「十字架之路」,主要進行於四旬期間。17世紀時方濟會聖良納英語Leonard of Port Maurice(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開始宣揚拜苦路的敬禮,最後在1731年教宗克萊孟十二世(Clement XII)確定14處地方為苦路地方和敬禮儀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重編拜苦路內容,重編內容包括了紀念主的復活。它已成為最常見的祈禱活動之一,在許多西方基督教教會都會紀念拜苦路,包括天主教會[1]信義會[2][3]聖公會[4]循道會[5][6]

歷史

[編輯]

耶路撒冷苦路十四處是基督徒等,追思與朝聖之路,是耶穌背上十字架,前往刑場遊街示眾的路途 。[7]

首先是耶穌被鞭打的地方(即係所謂的安東尼亞堡壘,是耶穌時代的一支附屬羅馬第十海峽軍團的軍隊駐守的地方,但事實上安東尼亞堡壘只是羅馬軍隊駐地並不是總督的官邸,羅馬總督在耶路撒冷住的是大希律王生前的「希律宮殿英語Herod's Palace (Jerusalem)」,因此耶穌所有的審判和鞭刑是在希律宮殿發生的。),然後他背負十字架遊街三次跌倒之處,各地均有圓形紀念標記。沿途曲曲折折,上階梯經過商場,道路多係小巷無法通行汽車,最後到一個山坡,是當年刑場,公元四世紀開始建造聖墓教堂,是教友場朝聖的主要場所之一。[8]

耶穌經過的十字架苦路十四處地圖。

十四處苦路

[編輯]
  • 第一處耶穌無罪而問死罪

「然後他們從蓋法那裏把耶穌解往總督府,」(若18:28)

現為耶路撒冷奧瑪莉亞中學(Omariya)附近,經常每星期五的下午,聖方濟會的信徒,會集合在奧瑪莉亞中學的廣場,作紀念十字架之路的禮拜,並沿耶穌的聖跡,逐處再走一趟。

  • 第二處耶穌肩負十字重架

「那時,比拉多命人把耶穌帶去鞭打了。」(若19:1)「於是比拉多把耶穌交給他們去釘死。」(若19:16)

現為耶路撒冷判刑及鞭打禮拜堂,這兩座聖方濟會禮拜堂,部分座落在據說是昔日耶穌被判死刑的普華石路上。

  • 第三處耶穌力盡首次跌倒

「是因為鼓舞我心靈的安慰者,已經離我遠去;」(哀1:16)

現為耶路撒冷愛華路(Ei-I-Wad)轉角有一波蘭禮拜堂,在禮拜堂大門的門楣上,有達多蕭梭萁(Thaddeus Zielinsky)的藝術雕刻品,描述耶穌在十字架下跌倒。

  • 第四處耶穌聖母苦街相遇

「一切過路的人啊!請你們細細觀察,看看有沒有痛苦能像我所受的痛苦?」(哀1:12)

耶穌遇見母親,圓形標記在街面牆上。

  • 第五處耶穌傷重西滿代荷

「有一個基勒乃人西滿,是亞歷山大和魯富的父親,他從田間來,正路過那裏,他們就強迫他背耶穌的十字架。」(谷15:21)

圓形標記是在聖方濟教會教禮拜堂,在到各各他的斜路上。

  • 第六處耶穌聖容永留帕上

「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戶6:25)

現建了一個耶穌小修女院禮拜堂,聖韋洛尼加英語Saint Veronica(Saint Veronica)的故居已修建好,以紀念她的義行。

  • 第七處耶穌出城再次跌倒

「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賽6:9)「他以自己的愛情和憐憫贖回了他們;」(依6:9)

圓形標記是在聖方濟教會教禮拜堂門上,根據傳統耶穌的處決判文是貼在這裏,故被稱為「審判的大門」。

  • 第八處耶穌回頭驚醒婦女

「『耶路撒冷女子!你們不要哭我,但應哭你們自己及你們的子女,」(路23:28)「如果對於青綠的樹木,他們還這樣做,對於枯槁的樹木,又將怎樣呢?』」(路23: 31) 標記是在希臘修道院牆壁上。

第九處耶穌上山三次跌倒 「我的天主,承行你的旨意為我所喜愛,」(詠40:9) 右下標誌是耶穌第三次跌倒的地方,遠處是聖墓大殿的圓屋頂及半圓形的後殿。

第十處耶穌刑前被剝衣服 「從腳掌直到頭頂已體無完膚,儘是創痍、傷痕和新的傷口;」(依1:6) 耶穌被剝去外衣的地方,沿着圖右的樓梯上去,可到達耶穌被剝去外衣禮拜堂。

第十一處耶穌手足被釘架上 「他們穿透了我的手腳,我竟能數清我的骨骼;」(詠22:17-18)「到了一個名叫『髑髏』的地方,希伯來話叫『哥耳哥達』,他們就在那裏把他釘在十字架上,」(若19: 18-19) 在聖墓大殿內,1938年用馬賽克的拉丁主壇標記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第十二處耶穌懸垂在二盜中 「耶穌大聲喊說:厄里、厄里,肋瑪撒巴黑塔尼!」就是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舍棄了我?」(瑪39:46) 目前也在聖墓大殿內,希臘祭壇是以東方風格裝飾,小副壇有一木像裝飾著。

第十三處耶穌死後卸下聖屍 「有一個人名叫若瑟,是一個議員,」(路23:50)「他也是耶穌的門徒。」(瑪27:57)「他去見比拉多,要求耶穌的遺體。他把遺體卸下,」(路23:52-53) 耶穌從十字架上取下來。放在膏抹石上面作安葬前的處理。耶穌的母親當時在那裏。

第十四處耶穌聖屍埋葬墳墓 「若瑟領了耶穌的遺體,就用潔白的殮布將他包好,安放在為自己於岩石間所鑿的新墓穴內;並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口,」(瑪27:59-60) 也是耶穌復活的地方,並為基督信仰最神聖的所在。[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yrne, William. 5 Things with Father Bill: Hope, Humor, and Help for the Soul. Loyola Press. 16 October 2020. ISBN 978-0-8294-5327-0 (English). 
  2. ^ Stations of the Cross. Holy Trinity Lutheran Church. [20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October 2017) (英語). 
  3. ^ Good Friday: Stations of the Cross Explained. Sinclair Broadcast Group, Inc. (KJZZ14). 15 April 2022. It has become standard for Catholic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mark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on Good Friday. In addition to Catholics, some Protestant churches, especially those belonging to the Episcopal [i.e., Anglican] or Lutheran denominations, also commemorate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as of their Lenten activities. 
  4. ^ Lent (PDF). Church of England. 236 [20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5 July 2017). 
  5. ^ Stations of the Cross. Trinity UMC. 24 March 2013 [17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April 2015) (英語). 
  6. ^ Quann, Lynn. Stations of the Cross. Epworth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4 April 2017 [16 April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March 2023) (English). 
  7. ^ 林, 婉美. 一 萬年.在路上. 台北市: 時報數位. 2008: 34–35. ISBN 978-986-84528-0-0. 
  8. ^ 余, 秋雨. 千年一嘆. 台北市: 時報文化. 2000: 147. ISBN 957-13-3109-0. 
  9. ^ 林, 高志. 環遊世界文化導覽. Taipei: 五南文化. 2010年: 168. ISBN 978-957-41-7344-0.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