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释妙参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7月1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该草稿已重新提交,目前正在等待审核。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3月17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19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3日由WiiUf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2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 |

妙参老和尚(1868年2月25日—1928年4月29日),俗家姓林,广东龙门人,享年61岁。她19岁时在罗浮山延祥寺跟随觉海禅师出家,24岁受具足戒,出家修行共42年。[1] 妙参老和尚一生致力于复修寺院、传授戒律、弘扬佛法,并建立了专供比丘尼修行的佛教丛林。[2]
人物生平
[编辑]身世背景
[编辑]妙参法师(法号妙参),俗家姓林,原籍广东龙门。她出生于1868年2月25日(清同治七年农历二月初三)。[1]据《大屿山志》(由宝莲禅寺第二任住持筏可大和尚于1958年编著出版)记载,妙参法师十六岁就考取了秀才功名,之后开办私塾从事教育工作。[3]
《凌云佛学研究社五周纪念刊》记述,妙参法师十九歳时对人生有了深刻感悟,于是前往罗浮山。[1]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西北部。妙参法师在罗浮山延祥寺拜觉海禅师为师剃度出家,在寺中潜心修禅、参悟佛法。二十四岁时,妙参法师在华首台(即华首寺)圆满完成了三坛大戒的受戒仪式,受持具足戒,并严格遵守七聚戒律。到三十岁时,她已具备了戒律、禅定和智慧三方面的修持,开始以慈悲智慧度化众生。[1]
重兴古寺
[编辑]当时在罗浮山地区,延祥寺与宝积寺是始建于梁代的古寺,经过岁月变迁,这些著名寺庙已变得荒芜。清朝光绪末年,妙参法师开始重建延祥寺,将原本的子孙庙改为接纳十方僧众的丛林寺院。[1] 妙参法师完成延祥寺重建后,礼请元亨和尚担任延祥寺住持。[3]
次年,妙参法师应广州白云山下景泰寺邀请出任住持。在任期间,她主持修缮寺院,广收戒徒,弘扬佛法,度化有缘众生。同时,妙参法师还经常往返于延祥寺及宝积寺之间,兼管宝积寺事务。之后,妙参法师前往江浙地区,在镇江金山江天禅寺修行。期间因参禅过于用功而生病。痊愈后,妙参法师前往安徽九华山朝礼地藏菩萨肉身塔,并承担起重修塔寺的重任,历经多次波折才最终完成修缮工作。[1]
民国建立后,妙参法师重返两粤地区,先后参访暹罗及各地的佛教胜迹,再返回罗浮山,积极开展传戒、讲经、弘法等佛教活动。[1]据《大屿山志》记载,当时地方匪患严重,难以安居。于是妙参法师联同师友们前往香港,寻找临时安身之处。最初,他们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开设延祥分院,作为师友们的临时居所。[3][4]
根据《法相学会集刊(第三辑)》中的《香港佛教源流》一文记载,1900年期间,妙参法师应香港居士黄慧清(后随妙参法师出家,法名观修)的邀请来到香港,参访锦田观音山凌云寺。妙参法师见观音山山势雄伟,灵气充沛,于是决定重修凌云寺。[5]
凌云寺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位于新界元朗锦田观音山麓,是锦田邓氏开基祖邓洪仪长子邓钦为其继母黄氏所建,名为“凌云静室”。作为香港三大古刹[6][7]之一,凌云寺是香港现存唯一仍有出家人清修,并由比丘尼管理的古寺。1822年(清朝道光二年),涤尘法师重修“凌云静室”,并更名为“凌云寺”。此后圆光法师和净园法师曾相继担任住持。后因无人继承,寺院日渐衰败,最终由乡绅邓伯裘接管。邓氏原为基督徒,将该静室用作修养别墅。[3][5][8]
妙参法师答应重修凌云寺后,成功说服邓伯裘皈依佛教,使其损出静室,又获得港督金文泰的赞助,将之改建为现今的凌云寺 。[3][5]1915年(民国四年),黄、劳两位居士出家,法名分别为释观修和释智修 。1917年(民国六年),师徒合力募资重修寺门 ,在寺旁兴建禅堂大楼,并在山门前开凿莲花池,围起竹篱笆,景色怡人。[1]
开传戒先河
[编辑]凌云寺从1918年开始,成为女众修行的佛教丛林。妙参法师担任第一任住持,并在1919年召集信众举办传戒仪式,这是香港首次举行传戒活动,弘扬了佛教的戒律。[5] 禅堂修建完成后,妙参法师按照镇江金山寺的律仪,除了早晚课诵外,还聚集僧众在禅堂打坐参禅,举办禅七法会,其馀时间则念佛静修,寺内也经常开展讲经活动。[1][5]
后来,智修法师带着她的同宿梁女居士来到凌云寺,跟随妙参法师出家,法名喜修。妙参法师见凌云寺屋少而人多,便在寺院南面的大帽山山脚下,建立了一座名为“圆通寺”的精舍,供比丘僧修行。圆通寺距离凌云寺几里路,两寺可以互相望见。妙参法师先后兴建了地藏殿、大雄宝殿、韦驮殿、普渡桥、大山门、五观堂等建筑,到1924年工程全部完成,凌云寺成为佛弟子清净修行的道场。[1]
《凌云佛学研究社五周纪念刊》记载,妙参法师住持凌云寺期间,制定了寺院规约,明确了戒律制度,各项事务都有章可循,僧众作息定时,饮食劳作规律,同时推行禅修和诵经,注重福德与智慧双修。整个寺院庄严和谐,成为一座佛教圣地 。[1]《大屿山志》还提到,妙参法师在观音山除了兴建圆通寺外,又建立了紫竹林道场。[3] 妙参法师曾度僧尼一百多人,皈依弟子约有数千人。[1] 妙参法师的弟子观修法师,后来也在南洋建造了千佛塔,她的信徒超过千人 。[3] 1933年,住持智修法师和都监喜修法师共同创办“凌云佛学研究社”。[1][5] 研究社以三年为一届,开设佛学、儒学、史学、国文、习字及修身六科,不论在家女众还是出家女众都可以报读,可以说是香港第一所女子佛学院。后来的先贤们都遵循妙参法师制定的清规戒律,继续守护着凌云寺的传统。[9]
《大屿山志》 中也记载了妙参法师在香港大屿山宝莲寺传戒和协助建寺的事迹。1924年(民国十三年),纪修老和尚从金山江天禅寺来到大屿山,创建了宝莲寺。妙参法师也来到大屿山,在宝莲寺牌坊正门的左侧,建造了“四老篷”, 将纪修、观清、显奇三位法师与自己共称为“诸山四老”,准备日后一起在这里参禅修行。显奇法师原名陈吉祥,原本是屯门青山寺前身 —— 纯阳观(一座先天道信徒的道场)的住持。妙参法师在此期间用佛法度化陈吉祥,后来陈吉祥随谛闲法师出家,法名显奇,成为青山寺的开山祖师。1925年,宝莲寺举行传戒仪式,纪修老和尚邀请妙参法师担任戒坛尊证。傅戒圆满结束后,又恳请妙参法师担任宝莲寺监院。之后经过商议,决定由大屿山、青山、观音山三地每年轮流举办传戒活动。1927年本应由观音山举办传戒,但因筹备不及,就合并在宝莲寺一同举行。同年,开始筹建宝莲寺大佛殿,妙参法师也协助建寺工作。[3]
圆寂留偈
[编辑]1928年(民国十七年),妙参老和尚因患脑部疾病,自知寿命将尽,便将寺院事务嘱咐给观修法师,并在韦驮殿留下偈语,随后前往广州如来庵准备后事。[3][10] 临别之际,妙参老和尚嘱咐弟子们要依照佛法修行,自度度人。[1]
同年农历三月初十,妙参老和尚在广州如来庵安详圆寂,享年六十一歳,僧腊四十二年。妙参老和尚的法体被送往白云山火化,众弟子们随后到罗浮山延祥寺祖庭,建造舍利塔供奉妙参老和尚的舍利。[1][10] 然而经历多次战火后,延祥寺屡遭破坏和搬迁,虽在1997年再次重建,但曾经供奉妙参老和尚舍利的舍利塔已不复存在。妙参老和尚留下的偈语现珍藏于香港凌云寺,内容如下:“十八年来住此山,白云飞去又飞翻,我今拜别辞云去,天缘有份再回还。”。[2][10]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释镇庵 (编). 《凌雲佛學研究社五週紀念刊》 (PDF). 香港: 凌云佛学研究社(此书现藏于香港凌云寺). 1938: 75–84.
- ^ 2.0 2.1 中興住持妙參老和尚(1918-1928). 凌云寺. 2025-02-22 [2025-03-17].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释筏可. 《大嶼山誌》禪德 (PDF). 释明慧 (编). 《大嶼山誌》. 香港: 宝莲禅寺. 1958: 49–50.
- ^ 法忍法师. 《香港佛教之開展(一)》 (PDF). 《香港佛教》 (香港: 香港佛教联合会). 2020年1月, (第716期): 46-47.
- ^ 5.0 5.1 5.2 5.3 5.4 5.5 高永霄. 《香港佛教源流》 (PDF). 《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 香港: 香港佛教法相学会. 1992: 8.
- ^ 陈天权. 香港三大古剎的歷史源流. 灼见名家. 2016-08-02 [202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邓家宙. 《香港佛教史》.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9888340620.
- ^ 凌雲寺簡介. 凌云寺. 2025-02-22 [2025-03-17].
- ^ 邝志康. 專題研究:依於山者凌乎雲 — 三大古剎之凌雲寺(上). 香港: 香港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计划. 2023.
- ^ 10.0 10.1 10.2 邓家宙 (编). 《觀音山凌雲寺志》 (PDF). 香港: 凌云寺 (此书现藏于香港凌云寺). 2024: 16–17.
![]() | 您所提交的草稿正在等待有经验的志愿者审核。
您可能需要等待最多一周,因为草稿的审核没有特定的顺序。目前一共有30篇草稿正在等待志愿者审核。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