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釋妙參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3月17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19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3日由WiiUf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2月2日由August.C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 |

妙參老和尚(1868年2月25日—1928年4月29日),俗姓林,廣東龍門人,世壽61歲。19歲依羅浮山延祥寺覺海禪師出家,24歲受具足戒,僧臘42年。[1] 妙參老和尚畢生致力於復修寺院,傳戒弘法,建立尼眾叢林。[2]
人物生平
[编辑]身世背景
[编辑]妙參法師字妙參,俗姓林,原籍廣東龍門人。妙參法師生於1868年(清同治七年,戊辰二月三日),[1]《大嶼山誌》(寶蓮禪寺第二任住持筏可大和尚著,1958年出版)亦記載了妙參法師十六歲便領鄉秀才,隨後開辦私塾,從事教育工作。[3] 根據《凌雲佛學研究社五週紀念刊》中的描述,妙參法師十九歳時,對人生有所感悟,於是前往羅浮山。[1] 羅浮山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的西北部。妙參法師禮羅浮山延祥寺覺海禪師為薙度師,於寺中修禪和參悟佛法。妙參法師在二十四歲時,就在華首臺(即華首寺)受了具足戒,完成了三壇大戒的受戒儀式,並且持守七聚戒律。到了三十歲時,妙參法師已具備了戒律、禪定和智慧三方面的修持,並開始以慈悲智慧來度化眾生。[1]
重興古寺
[编辑]當時,在羅浮山域內,延祥寺與寶積寺是梁代古剎,經年累月,名剎變得荒蕪。於光緒季年,妙參法師開始興闢延祥寺,把延祥寺的子孫廟辟作十方叢林。[1] 妙參法師於重興延祥寺後,恭請元亨和尚任延祥寺住持。[3]
翌年,妙參法師應廣州白雲山下景泰寺邀請出任住持。妙參法師在任期間,修葺寺院,廣集戒徒,宏揚佛法,度化有緣眾生。與此同時,妙參法師亦經常往返延祥寺及寶積寺,兼理寶積寺。其後,妙參法師前往江浙一帶,棲身於鎮江金山江天禪寺。後來,妙參法師因參究過急而生病。病癒後,妙參法師便前往安徽九華山禮地藏菩薩肉身塔,擔起重修之重任,經歷多次波折,才得以完成重修。[1]
直至民國肇興,妙參法師重返兩粵,走訪暹羅及各地的佛教勝跡,再續返羅浮山,大興法事,傳戒弘經。[1]《大嶼山誌》中記載,因當時地方土匪猖獗,難以安居。於是妙參法師聯同師友等前往香港,暫求棲息之所。起初,妙參法師等人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設延祥分院,作為師友棲息之所。[3][4]
據《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中的《香港佛教源流》一文記載,妙參法師於1900年間,應香港黃慧清女居士(後隨妙參法師出家,法名觀修)之邀請來港,到訪錦田觀音山凌雲寺。妙參法師見觀音山山勢雄偉,充滿靈氣,於是重興凌雲寺。[5]
凌雲寺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年),位於新界元朗錦田觀音山麓,為錦田鄧氏開基祖鄧洪儀長子鄧欽為其繼母黃氏建立,名為「凌雲靜室」。凌雲寺是香港三大古剎[6][7]之一,亦是僅存唯一有出家人清修的古剎,是由出家女眾管理的古寺。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滌塵法師重修「凌雲靜室」,改名為「凌雲寺」。圓光法師和淨園法師相繼出任住持。因後繼無人,導致門庭破落,凌雲寺歸鄉紳鄧伯裘管理,鄧氏原信奉基督教,將該靜室闢作別墅修養。[3][5][8]
妙參法師應允重修凌雲寺後,便說服鄧伯裘皈信佛教,並將該靜室捐出,又得港督金文泰贊助,改建為現今之凌雲寺 。[3][5]民國四年(1915年),黃、勞兩居士落髮為尼,法名分別為釋觀修和釋智修 。民國六年(1917年),師徒協力募捐重修寺門 ,於寺側建禪堂大樓,更於山門前開鑿蓮花塘,並圍起竹籬笆,景色怡人。[1]
開傳戒先河
[编辑]凌雲寺自1918年起,成為十方女眾叢林。妙參法師擔任首任住持,並於1919年集眾開壇傳戒,開香港傳戒之先河,弘揚佛教戒律。[5] 當禪堂修建好後,妙參法師便依照鎮江金山寺的律儀,除除早、晚二課外,亦聚眾師於禪堂坐香談禪,開說禪七法會,餘下時間則念佛靜修,寺內亦經常開講經教。[1][5]
之後,智修法師帶其宿友梁女居士至凌雲寺,依止妙參法師出家,法名喜修。妙參法師見凌雲寺屋少人眾,便在寺院南面,大帽山之麓,建立了一個精舍,名為「圓通寺」,讓比丘僧修持。圓通寺距離凌雲寺數里,兩寺可相望。妙參法師先後建地藏殿、大雄寶殿、韋馱殿、普渡橋、大山門、五觀堂等殿堂建築,直至1924年竣工,凌雲寺成為佛弟子清修的一個道場。[1]
《凌雲佛學研究社五週紀念刊》亦有講述,妙參法師住持凌雲寺期間,制定了清規,明確了律法,事務也有了章法,生活起居定時,飲食勞作有規律,亦推行禪修和誦經,福慧雙修。整個寺院莊嚴和諧,成為一座佛教聖地 。[1]《大嶼山誌》更講述妙參法師在觀音山除建圓通寺外,亦建了紫竹林道場。[3] 妙參法師曾度僧尼百餘人,皈依弟子約數千人。[1] 妙參法師的女徒觀修法師,亦在南洋建千佛塔,度信徒過千人 。[3] 1933年,住持智修法師和都監喜修法師創辦「凌雲佛學研究社」。[1][5] 研究社以三年為一屆,設佛學、儒學、史學、國文、習字及修身六科,無論在家、出家女眾均可報讀,可以說是香港第一所女子佛學院。其後的先賢們兼持妙參法師的清規律法,堅守凌雲寺。[9]
《大嶼山誌》 中亦有提及妙參法師在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傳戒和協助建寺的事跡。民國十三年(1924年),紀修老和尚由金山江天禪寺來到大嶼山,創建十方叢林寶蓮寺。妙參法師也到大嶼山,在寶蓮寺牌坊正門左側,建「四老篷」, 以紀修、觀清、顯奇與妙參法師自己共稱「諸山四老」,預備日後來此同參共住。顯奇法師,原名陳吉祥。他原是一座純陽觀(即屯門青山寺前身),先天道信徒道場的住持。妙參法師在此期間,以佛法化導陳吉祥,陳氏後來隨諦閑法師出家,法名顯奇,成為青山寺開山第一代祖師。1925年,寶蓮寺傳戒,紀修老和尚請妙參法師為戒壇尊證,傅戒圓滿後,挽請妙參法師為寶蓮寺監院。繼而公議以後由大嶼山、青山、觀音山每年輪流傳戒。1927年,應由觀音山傳戒,因籌備不及,便合併在寶蓮寺舉行。同年倡建寶蓮寺大佛殿,妙參法師亦協助建寺。[3]
圓寂留偈
[编辑]民國十七年(1928年),妙參老和尚因患腦病,知世緣已盡,將法務囑咐觀修法師,並在韋馱殿留偈,然後前往廣州如來庵預辦大事。[3][10] 臨別時,妙參老和尚勸弟子依佛法而行,自度度人。[1]
同年三月初十日酉時,妙參老和尚於廣州如來庵安詳示寂,世壽六十一歳,僧臘四十二年。妙參老和尚的法體被送往白雲山荼毗,弟子眾等奉舍利到羅浮山延祥寺祖庭,建塔供奉。[1][10] 但經歷多次戰火後,延祥寺被多次損毁及遷移,後於1997年再度重建,曾於延祥寺供奉妙參老和尚舍利的舍利塔,已不再復見。妙參老和尚之留偈:「十八年來住此山,白雲飛去又飛翻,我今拜別辭雲去,天緣有份再回還。」現藏於香港凌雲寺。[2][10]
參考資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釋鎮庵 (编). 《凌雲佛學研究社五週紀念刊》 (PDF). 香港: 凌雲佛學研究社(此書現藏於香港凌雲寺). 1938: 75–84.
- ^ 2.0 2.1 中興住持妙參老和尚(1918-1928). 凌雲寺. 2025-02-22 [2025-03-17].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釋筏可. 《大嶼山誌》禪德 (PDF). 釋明慧 (编). 《大嶼山誌》. 香港: 寶蓮禪寺. 1958: 49–50.
- ^ 法忍法師. 《香港佛教之開展(一)》 (PDF). 《香港佛教》 (香港: 香港佛教聯合會). 2020年1月, (第716期): 46-47.
- ^ 5.0 5.1 5.2 5.3 5.4 5.5 高永霄. 《香港佛教源流》 (PDF). 《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 香港: 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1992: 8.
- ^ 陳天權. 香港三大古剎的歷史源流. 灼見名家. 2016-08-02 [202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鄧家宙. 《香港佛教史》.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9888340620.
- ^ 凌雲寺簡介. 凌雲寺. 2025-02-22 [2025-03-17].
- ^ 鄺志康. 專題研究:依於山者凌乎雲 — 三大古剎之凌雲寺(上). 香港: 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 2023.
- ^ 10.0 10.1 10.2 鄧家宙 (编). 《觀音山凌雲寺志》 (PDF). 香港: 凌雲寺 (此書現藏於香港凌雲寺). 2024: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