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游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游记》
《西游记》已知最早版本
作者吴承恩(有争议)
类型小说
语言中文书面语
成书年代16世纪(明朝中叶)
出版信息
保存状态章回:100
出版时间1592年 编辑维基数据
出版地明朝
版本
  • 金陵世德堂本
  • 西游真诠(清代陈士斌点评)
  •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 西游证道书(清代汪象旭
  • 新说西游记
  • 西游原旨
  • 通易西游正旨
系列作品
续作西游补
早期版本的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明朝的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58.5万字(世德堂本),共100回,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书中讲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等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被认为是兴佛灭道的代表作,也有观点认为《西游记》是暗讽权力官场讽刺小说

因《西游记》的传颂,明清之际吴元泰吴政泰余象斗等因而又据两教之有关戏曲杂剧和神话传说,撰写《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再加上杨志和之另本《西游记》,合称《四游记》。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

作者与故事来源

[编辑]

故事大纲

[编辑]
一幅绘于18世纪,描述《西游记》的板画
一幅附有插图的《西游记》

《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可分为四个长短不一的部分。开头诗为“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第一部分是第一回至第七回,介绍故事主角孙悟空的诞生,孙悟空是吸收天地精华而生的石猴,因为向菩提祖师学法而得道,能通地煞七十二变、乘斤斗云、使如意金箍棒,他骄傲地自称为齐天大圣,桀骜不驯的行为让天庭十分头痛。在他大闹天宫之后,遭到如来佛祖降伏,如来佛祖将他压在五行山下长达五百年。

第二部分是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介绍名义上的主角唐三藏。故事背景发生在东土(唐朝),当时的中国人不识大乘佛法、成天享乐,如来佛祖派遣观音菩萨指示唐三藏前往天竺(现今之印度),将无上真经取回东土。这一段概述了唐三藏成为僧侣的过程,也说明他的前世是如来佛祖的高徒罗汉金蝉子,此外描述了唐太宗游地府的遭遇。

第三部分是自第十三回至第九十九回,描述唐三藏与他的徒弟前往天竺取经的冒险故事,亦即《西游记》这个标题指涉的故事。唐三藏离开唐国的管辖范围后,一路上跋山涉水、被妖魔鬼怪侵扰,他离开边境后所经历的地域多是虚构的。这段旅途中、许多妖魔都渴望能吃唐三藏的肉,因为吃下之后能长生不老

第十三回至第二十二回中有几回是写唐三藏收徒弟的故事,唐三藏的徒弟都曾在过去犯下错误,受到观音指点后,答应护送唐三藏取经以将功赎罪。

  • 第一个徒弟是孙悟空,出现于第十三回,他因为大闹天宫而遭佛祖收服。他聪明绝顶、神通广大但也十分暴躁,唐三藏透过从观音那儿取得的金箍制伏他。金箍套在孙悟空的头上,当唐三藏念紧箍咒,箍会勒紧痛得孙悟空满地打滚。
  • 第二个徒弟是猪八戒,出现于第十九回,他曾是天蓬元帅,能通天罡三十六变,因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虽然战斗起来有些可靠,但猪八戒贪吃、好色、懦弱、无能的个性经常拖累其它人,他也常和孙悟空斗嘴。
  • 第三个徒弟是沙悟净,出现在第二十二回,他曾是卷帘大将,因打破琉璃盏而被贬下凡。沙悟净沉默寡言、勤奋可靠而且十分忠诚,经常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吵嘴时缓颊。
  • 另外在第十五回,唐僧和孙悟空行至鹰愁涧时,白龙吃了唐僧的马,又在观音点化下变成唐三藏的坐骑,即白龙马

第二十二回除了介绍沙悟净之外,还介绍了流沙河,过了这条地理边界后,他们就进入一片未知领域。第二十二回至第八十六回可分为二十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不同神通的妖魔鬼怪或恶人,还有着各种不同的场景,例如燃著大火的火焰山、全是女人的女儿国以及各种奇妙的地方。这一部分的故事通常由四个小节组成:第一小节是唐僧被捉走,生命受到威胁,通常是被妖魔捉走,不过偶尔也会被普通人所捉;第二小节是唐僧的徒弟试着找方式救他,通常依靠暴力、偶尔略施小计;第三小节是历经挫败,并找其它仙佛协助;第四小节是仙佛下凡收妖、唐僧获救,继续踏上旅程。唐僧师徒在这段旅程中总共经历了八十一难,尽管这些妖魔鬼怪十分强大,但都没有真正伤害到他们,因为这是如来佛祖安排的试炼。唐僧师徒在第八十七回抵达天竺边境,而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九回的冒险相较于先前虽然少了惊险刺激,但多了异国情调。唐僧师徒最终取得无上真经。

第四部分是第一百回,介绍唐僧师徒返回东土唐朝后发生的事,并描述了他们复返西方后,修成正果获得到封号。

角色

[编辑]
唐僧图
颐和园长廊上的西游记师徒四人绘画

西游记的五位主角对应着五行:金对应着孙悟空,又称“金公”、“心猿”;木对应着猪八戒,又称“木母”、“木龙”;土对应着沙僧,又称“刀圭”、“黄婆”[1],水、火对应何人书中并未明言,一般认为唐僧对应水(因为“江流儿”),白龙马对应火;也有人认为唐僧对应火(因火能克金),白龙马对应水。白龙马又称“意马”,与孙悟空合成“心猿意马”之意。

  • 孙悟空孕育自一颗位于东胜神州花果山上的灵石,该石吸纳日月精华,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为石猴。它率领众猴在花果山称王,被敬拜为“美猴王”。它因见到其它猴子老死而兴起求得长生不死之法的念头,便前往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菩提祖师赐它“孙悟空”之名,授他七十二般变化之法和斤斗云。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遭混世魔王打倒,他靠着法术收拾了魔王,并训练余下的猴众,由于苦无称手兵器,他便进入海龙宫内向东海龙王要得如意金箍棒,又强取上等盔甲。后来他因阳寿已尽,便大闹地府、窜改生死簿。惹事的孙悟空引起天庭注意,玉皇大帝念在孙悟空是天生地养,便招安他做弼马温,但孙悟空因嫌官小受骗受辱,便下凡回花果山。他打败了三太子、巨灵神和哪吒,并自封齐天大圣。后来,天庭将其二次招安,承认了他自封的“齐天大圣”封号,但有名无禄,是个闲差。此后孙悟空在天界广交朋友,玉帝怕他闲来生事,叫他代管蟠桃园,但他却偷吃蟠桃,并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举办之前潜入,偷吃御酒美食,乘醉进入太上老君的宫殿偷吃仙丹。加上自己原本的石头身体,成了刀枪不入、水火难攻的强者。孙悟空酒醒后发现事情闹大了,于是返回花果山,玉皇大帝收到报告说孙悟空偷蟠桃、御酒、仙丹等,下令动用十万天兵前去围剿,但都无法收服。参加蟠桃会的观音菩萨向玉帝举荐二郎神,在孙悟空与二郎神缠斗时,他被太上老君趁隙用金刚镯擒拿,并封在八卦炉中连烧四十九日,孙悟空躲在“巽”风口下,火没有把孙悟空烧死,反而炉中的烟使他练就火眼金睛。孙悟空出来后继续大闹天宫,最后被释迦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后,经观音菩萨劝化,表示愿意给取经人做个徒弟,此后,唐三藏远赴天竺取经,路过五行山时救下孙悟空并收之为大弟子。唐三藏为了驾驭他便让他戴上金箍,并透过念咒来惩罚他。取经路上,孙悟空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他降妖伏魔、屡建奇功,然而数次被师父唐三藏误解、受到紧箍咒的惩罚,两度被逐出师门。最后师徒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大功告成取得佛经。在取得佛经后,孙悟空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 唐三藏其原型是唐代僧侣玄奘。在小说里的他俗姓陈,自小出家、成了佛教僧侣。他实际上是如来佛祖的弟子罗汉金蝉子转世,不过他并不知情。他被派往天竺取得大乘佛经、以便佛法能在中国传扬,由于唐三藏无法保护自己,唐太宗便令两名随从侍其左右。但他的两名随从在离开长安不久后就遭妖怪所杀。观音菩萨现身告诉三藏,他将会在旅途中遇见三名有力的徒弟。在旅途中,唐三藏不断地被妖魔鬼怪侵扰,妖怪都希望可以吃到唐三藏的肉,因为吃下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在取得佛经后,唐三藏修成正果,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 猪八戒,法号猪悟能。他原为天界率领八万兵马的天蓬元帅,后来因酒醉后调戏嫦娥而被贬入凡间,转世成了猪脸人身的怪物,名为猪刚鬛。唐三藏与孙悟空来到高老庄,高老庄长老告诉他们,三年前招的女婿是妖怪,求唐僧孙悟空解救,于是孙悟空便变化成高翠兰,打倒猪刚鬛。当猪刚鬛得知孙悟空是唐三藏的弟子后,便主动投入三藏门下,并告知三藏自己也被观音菩萨告知必须以协助三藏取经来赎罪。猪八戒懂得三十六般变化,手持九齿钉耙作为武器。在旅途中,他好色、懒惰、窝囊的种种表现不时拖累师徒,更屡屡陷唐三藏于生死关头,但他偶尔也有优异的表现。在取得佛经后,猪八戒被封净坛使者菩萨,负责代替十方诸佛下凡享用香火供品。
  • 沙悟净如同猪八戒一样,沙悟净原本也是天界的一名将军。他本是卷帘大将,但因为不小心打破玻璃盏而让他受到玉皇大帝的惩罚,被贬入凡间后、他成了吃人妖怪。他住在流沙河中,袭击渡河船只。沙悟净的武器是降妖宝杖,他在吃人之后会将他们的头骨收集起来,无聊的时候把玩它们。后来观音菩萨告诉他、将会有位从东土而来的唐僧路经此地,观音要他拜唐僧为师。当唐僧和他的弟子来到流沙河时,沙悟净和孙悟空、猪八戒大打出手,当他得知他们是唐僧的弟子后,便拜唐僧为师共赴天竺。在旅途中,沙悟净沉默寡言、安份守己,尽管他在战斗上的表现不如两位师兄,但他是三名徒弟中对唐僧最忠诚有礼的。在取得佛经后,沙悟净被封为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虽是唐僧徒弟,但小说中未出现其名,也没有法号,他因为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而遭处死刑,后被观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当唐僧路经当地时,吃了唐僧坐骑。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共同前往西天取经。他在旅途中最醒目的表现是当唐僧及其它师兄弟都被奎木狼捉拿时,幻化成人形与奎木狼缠斗。成功取得佛经后,白龙马功德圆满,因此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关于其主题的不同说法

[编辑]

《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2]:26-28,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其内容作出诠释。

证道说

[编辑]

《西游记》作者在书中加入了长生的观念,作为取经历程的目的;而同样被称为《西游记》的一出杂剧是完全没有关于炼丹的思想的[3]。取经者成为修炼成仙的化身,取经历程,被认为隐含地象征着道士在修炼时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定,要不断与“分神”或肉体煎熬搏斗,还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小说中的山川地理,则被认为象征着人体器官,如“稀杮同”比拟结肠,“夹脊关”比拟脊髓,小说乃“将全真功法逐步演出”[4]。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2]:26-28

早期《西游记》被一些人认为是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5]澳洲柳存仁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语汇如“金公”、“木母”、“黄婆”、“元神”、“姹女”皆出自全真派内丹理论;很多韵文作品都出自道家典籍,如第八回开始引首词,即引用《鸣鹤余音》卷二的冯尊师的《苏武慢》第五首“试问禅关,参求无数”;第五十回引用马钰的《南柯子·赠众道友》“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第九十一回引用《瑞鹧鸪·赠众道契》“修行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第三十六回引用张伯端的《悟真篇》中的《西江月》“前弦之后后弦前”;第七十八回国丈的大段唯道独尊的话则自《鸣鹤余音》卷九多篇赋中脱胎而来,等等[6]。在36回,悟空等弟子教唐僧“先天采炼”之法,所述结合了《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及全真教的思想[7]

李安纲也表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石泰的《还源篇》81章炼丹五言绝句是《西游记》唐僧81难的原型[8]。又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七回提示道“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三十一回书提示道“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这些提示显示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又《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即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神话中的神仙吕洞宾所创作的内丹诗〈真经歌〉宣称:“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象征着元精、元气,并且宣称修炼内丹时,如果元精、元气充足,便能满足元神的需要[9]

三教合一

[编辑]

《西游记》有大量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有学者则认为是“扬佛抑道”的倾向[10]。柳存仁猜测称:“在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前,有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记》小说存在,这个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

书中的仙门与佛门之间的关系

[编辑]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西游记》的剧情是关于唐僧取经一事的故事,而且作者在书中对道士多有贬斥,因此容易让人认为《西游记》扬佛抑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游记》对仙家与佛家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其实是很微妙的,例如第六回中太上老君在观音菩萨面前公然宣称自己“化胡为佛”,但观音菩萨并没有对此作出批驳,可见作者不是站在空门的立场上来写《西游记》的,在作者看来,佛家就是道家教化胡人一事的产物[11],而书中第七回大觉金仙前来试图收伏孙悟空时,谦虚地表示自己奉玉皇大天尊之命,前来救驾[12]

然而,吴凤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雪卿批驳了道教及佛教的一些信奉者所提出的《西游记》是宣扬宗教教义的道书或佛书这一说法,她声称《西游记》对道教及佛教都有颇为谐谑的描述,很难想像作者打算通过该书宣扬任何一个宗教的教义,另一方面,总体来说,作者对于佛教的态度比其对于道教的态度更为温和,例如在书中,曾有妖怪假扮为道士,但不曾有妖怪假扮为佛僧,只有一些品行差劣的僧侣,此外,孙悟空等人曾经在位于车迟国的三清大殿里偷祭物吃时把有着在道教神话中地位极高的三清的形象的三尊神像扔入粪坑并出言嘲讽这三位天尊,还让许多道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下被误以为是三清所赐的神水的尿液,相比之下,孙悟空顶多曾在如来佛祖其中一根化为石柱的手指上撒尿,最后祂被如来佛祖禁锢在五行山山底,而祂得罪无始天尊一事却没有带来后果,还有,书中原为神仙的孙悟空等三人虽神通广大,但最后仍在只有肉体凡胎的唐僧的带领下弃道皈佛[13]

度亡说

[编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许蔚声称《西游记》中前往西天之旅可以被视为往生极乐之旅,他声称在书中,唐僧所穿的袈裟令人联想起地藏王的形象,一些情节暗示取经人是在踏上死亡之路,而且从大雷音寺所带走的部分佛经被认为可以被用以超度鬼魂,这可以被视为民间宗教破狱度灵一事的重视的一种体现[14]

心学说

[编辑]

谢肇淛声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2]:26-28

劝学说

[编辑]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2]:26-28

讽刺说

[编辑]

部分研究者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的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作出批判,其声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15]

嘉靖年间,明世宗盲信道教,靠着方士房中术纵欲无度,严嵩等因善写青词而备受宠信,朝政昏乱。《西游记》里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却反对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对当时政局的反抗[16]

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着: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孙悟空虽多次遭唐僧误会、责备而气愤,但最后依旧会在危难时回来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诬陷,但仍不损其忠君爱国之心。

其次,“猪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侧的贪官小人,“唐三藏”则是昏庸皇帝,至于“沙悟净”则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说过程中猪八戒经常巴结、讨好唐三藏,但也时常恶意中伤孙悟空(排挤良臣),同时也频频欺压比其更晚加入取经队伍的沙悟净(恶官欺压百姓),而唐三藏的反应经常是轻信猪八戒而误会、责备孙悟空,遇自称神佛之人物便拜、貌似可怜之人便救,有火眼金睛能辨妖邪的悟空善意提醒但常遭三藏斥责,迂腐昏庸不分是非,另一方面沙悟净也经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玩世说

[编辑]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声称:“《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声称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源自印度教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巫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巫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2]:26-28[2]:10-12

鲁迅继承了胡适所持有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声称:“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老君同流真性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2]:10-12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员刘琼云表示她认同玩世说的正确性,她举出了作者在书中所作的各种对唐僧及仙佛的具讽刺性的描述作为理据,例如在故事世界中,唐僧迂腐盲信、孙悟空通过仙臣向玉帝献礼以讨好后者、佛天充斥着妖魔鬼怪、如来佛祖容许阿难尊者及迦叶尊者公然向唐僧等人索取人事并随意地拣选了内容不精深的一部分典籍来让其带去、许多被带走的佛经的内容七零八落、如来佛祖故意让品格比较低劣的猪八戒等人得到能被用来获取比较多好处的职位,这可以被视为对现实世界中有不少荒唐事迹的道佛两教的讽刺,表现出作者的玩世不恭这一心态,故事结尾 看似风光无限的唐三藏正欲在唐太宗及文武百官面前讽诵经卷的时候,八大金刚突然出现并无礼地要求唐三藏等四人放下经卷并跟祂们返回西天,于是唐三藏丢下经卷并与其三位徒弟一起腾空而去,这些被说成是稀世珍宝的妙经就这样被丢下一事暗示作者认为它们没能如预期般的那样发挥指引世人这一重要作用,这段情节也显示作者认为这些经卷其实平平无奇,甚至认为传统宗教的经书已经成为了一种束缚,并且渴望摆脱它们,作者不再尝试寻求这些被记录在书卷上的一家之言,而是致力呈现各个宗教的教义并置一处时所造成的窘境[17]

脱冕说

[编辑]

吴凤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雪卿声称玩世说只是部分正确的,王雪卿声称虽然《西游记》的作者多次在书中揶揄道佛两教,但是这不一定显示作者完全不打算借此表达其在宗教方面上的看法,王雪卿声称作者在书中对道佛两教的揶揄可能源自道家典籍对“在屎溺”这个主题的解释和汉传佛教教内的禅宗的典籍上所记载的关于嘲笑仙佛菩萨一事的一些公案,试图通过这种“神圣亵渎”来颠覆传统的观念,从而使文化得以被更新,显露出由旧事物与新事物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此外,她声称根据《西游记》的作者对唐僧等人及诸天神佛的描述,可以看出尽管这些角色都有不少缺点,不过仍然互相扶持,佛教提倡修心,道教提倡修身,两者互补不足,神仙金仙有时会一同弘法,“我佛慈悲”始终是《西游记》的一大主题,王雪卿声称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描述,没有特别抬高哪一个宗教的地位,也没有特别指向哪一个宗教所宣扬的所谓的真理,反而提倡“仙佛一家”、“道佛为友”,在书中,唐僧等人在成功说服以道教为国教的某些国家停止迫害佛教之后,并没有要求它们禁绝道教,只是请求它们平等地对待这两个宗教,最后,王雪卿声称就算作者对道教两教的教义有不少误读之处,仍然显示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情节,告诉人们他认为道佛两教所主张达成的目标是一样的,而作者在书中对道教作出了较多批判此举,反映了他对于大明帝国崇道贬佛这一行为的看法和自己所持有的关于道教与佛教之间的斗争上的观点[13]

世界观

[编辑]

三藏取经路线

部洲 地名 到达回数 途中遇到的妖魔
南赡部洲 唐国长安 第十二回
唐国法门寺 第十三回
唐国巩州城
唐国河州卫
唐国双叉岭 寅将军、山君、处士
两界山 第十四回 五行山心猿
西牛贺洲 西番哈咇国

蛇盘山鹰愁涧

第十五回 西海龙王三太子
观音禅院 第十六回 黑风山熊罴怪
乌斯藏国高老庄 第十八回 福陵山云栈洞猪刚鬣
浮屠山 第十九回
黄风岭 第二十回 黄风洞黄风怪
流沙河 第二十二回 卷帘大将沙悟净
万寿山五庄观 第二十四回
白虎岭 第二十七回 白骨夫人
黑松林 第二十八回 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
宝象国 第二十九回
平顶山 第三十二回 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压龙山九尾狐狸、狐阿七大王
宝林寺 第三十六回
乌鸡国 第三十七回 狮猁王
枯松涧 第四十一回 火云洞圣婴大王
黑水河 第四十三回 泾河龙王第九子鼍龙
车迟国 第四十四回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
通天河 第四十七回 莲花池金鱼
金皘(鸊、兜)山 第五十回 金皘(鸊、兜)洞独角兕
子母河 第五十三回 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仙
西梁国 第五十四回 琵琶洞蝎子精
草舍 第五十八回 六耳猕猴
火焰山 第五十九回 翠云山芭蕉洞铁扇公主牛魔王

积雷山摩云洞玉面公主

祭赛国 第六十二回 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九头虫
荆棘岭木仙庵 第六十四回 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
小雷音寺 第六十五回 黄眉大王
驼罗庄 第六十七回 红鳞大蟒
朱紫国 第六十八回 赛太岁
盘丝岭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蜘蛛精
黄花观 第七十三回 百眼魔君
狮驼国狮驼岭 第七十四回 狮驼洞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云程万里鹏
比丘国 第七十八回 白鹿、白面狐狸
镇海禅林寺 第八十回
陷空山 第八十一回 无底洞地涌夫人
灭法国 第八十四回
隐雾山 第八十五回 折岳连环洞南山大王
天竺国凤仙郡 第八十七回
天竺国玉华县 第八十八回 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九灵元圣
天竺国金平府 第九十一回 青龙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俗称犀牛精
天竺国百脚山布金禅寺 第九十三回
天竺国都 蟾宫玉兔
天竺国铜台府地灵县 第九十六回
天竺国灵山雷音寺 第九十八回

与大乘佛教教义不同的地方

[编辑]

《西游记》作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小说,使很多人接触到部分与大乘佛教有关的观念,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记》把不同宗教及学派的部分思想杂糅在一起,因此其内容与大乘佛教的教义并非完全相符[18],例子如下:

  • 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住在“离恨天兜率宫”里,但在道教神话中,道德天尊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19],而在大乘佛教神话中,释迦牟尼在大彻大悟前的上一辈子仍为一生补处菩萨,当时祂居住在兜率天,祂在时机到来时从兜率天投生至人间以成为佛陀,会在将来成佛的弥勒菩萨,居住在兜率天。
  •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以女性形象出现,但在《大悲莲华经》及《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乘佛教的不少教典中,观世音菩萨以男性形象出现,然而,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很多人都把南海古佛视为女性神灵,此外,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如来佛祖的弟子,但大乘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其实早已成佛,被称为正法明如来,但祂为了使众生得到安乐,遂示现摩诃萨埵以救渡众生,并且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作为无量寿佛胁侍出现[20]
  • 在《西游记》中,释迦牟尼佛与无量寿佛似乎是同一个角色,其形象可能被融合为如来佛祖的形象,释迦如来第一次见到孙悟空,自我介绍说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然而,在故事的结局,当众人诵念佛号时,提及“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无量寿佛”,似乎有这样三个不同的角色,但无量寿佛(或称阿弥陀佛)在书中从来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角色出现。
  • 《西游记》中六道轮回是“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但在大乘佛教教义中,六道轮回是“1. 天道;2. 阿修罗道;3. 人道;4. 畜牲道;5. 饿鬼道;6. 地狱道”。
  • 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中,观音菩萨说:“玄奘谈的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于是唐太宗派遣唐三藏到西天取经,但在现实世界中,在玄奘取经前,大唐帝国国内早已流行大乘佛教,反而部派佛教在那时已经衰微,上座部佛教从未流行于中华,南传佛教只流行于云南,故此玄奘根本没有必要为向中华人宣扬北传佛教教义一事而前往西域,玄奘西行求法一事的原因是,玄奘有感各地佛理相关说法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师地论师两家关于法相之说也多有乖违,因而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解疑惑。
  • 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等佛老菩萨及众多僧尼居住在位于灵山山顶的大雷音寺里,灵山一带被称为西天,其位于西牛贺洲释家在《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把西天视为善信去世后的居处并会在丧礼中试图通过仪式来度其往西天去,但在大乘佛教神话中,没有西天这个地方,西牛贺洲只是四大部洲之一,与佛家之间的关系不大,释尊出生于摩陀耶提舍,他一生都在位于南瞻部洲的中天竺弘法,从未到过西牛贺洲,去世之后也没有在那𥚃定居,而是直接出离了世间,至于灵山的形象的原型是鹫峰山的形象,相传释尊曾经在此山上弘法,大乘佛教教典《妙法莲华经》宣称在释尊去世之后,作为佛陀的祂仍然留在灵鹫山时常弘法,大雷音寺这个名称源自位于中华广东雷音寺的名称,大雷音寺的形象的原型是玄奘曾经到访的位于印度比哈尔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的形象,西天的形象的原型是神话中无量寿佛所在的清泰世界,《佛说阿弥陀经》宣称它位于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娑婆世界的西边,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之遥 ,并非位于如此接近神州天竺[21]
    • 《西游记》没有提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只简略地提到其中一个角色昆卢沙门大力金刚来自于须弥山摩耳崖,也提到另一个角色灵吉菩萨居住在小须弥山,该书也提到昆伦山是位于西北方的、堵住天空的缺口的天柱,似乎把它与不周山视为同一座山,其亦提到其中一个角色不坏尊王永住金刚来自于昆仑山金霞岭,可见其天地观与佛教的天地观并非完全相同,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是东天的统掌者,如来佛祖是西天的统掌者,不论是法力还是智慧,玉皇大帝都远逊于如来佛祖,而且观音菩萨通晓神秘的天意,很多神仙却不了解,作者可能打算借由对人们所熟悉的东天的描述衬托出在故事世界中象征着理想世界的遥远的西天的优越性,从而反映出自己对现实世界中所身处的环境的不满,而故事世界中玉帝的不堪之处,象征着现实世界中皇帝有着的缺点,西天虽有优越之处,但仍不是完全美好的,作者可能希望借着这种描述,把真正的理想之地置于每个人心中的“灵山”[22]
    • 不少民间宗教的许多信奉者受到《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所影响,把佛祖视为与神仙无异的金仙,并且认为祂们都居住在西天这个与天庭无异的地方,又认为祂们有权力封别人为佛,然而,大乘佛教认为外教所崇拜的神灵事实上多为天众,虽然天众的寿命很长,而且祂们有强大的法力,但是祂们仍未脱离轮回,在寿终之后仍会转入其他道趣。另外,大乘佛教认为佛陀不是万能的神灵,祂们不能够直接使人成佛,只能够引导他们悟出大道以获得果位。此外,大乘佛教的一些信奉者认为䆁尊去世之后,其五蕴已经消失[23],唯余不空如来藏在佛国,释迦牟尼佛等众多佛陀的阿摩罗识遍在宇㣙,随因缘而起万化之用,释迦牟尼佛在法灭时期才会入灭,祂会进入的涅槃是不生不灭的境界,已入灭者不是存在的,不是不存在的,不是既存在也不存在的,不是既非存在也不非存在的,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至于五方佛等无量垩仙的法身遍在法界,祂们通过报身居住在佛天,祂们中部分会通过应身刹土教导生灵透过修习一佛乘佛法成为阿离耶以超脱生死菩萨若要成为佛陀,需要花至少四大阿僧祇加十万大劫修习大菩提乘佛法,故此成为佛陀一事是极其困难的;修习秘密乘佛法者,可能会即身成佛或者以中阴身成佛等等,是为三藏佛,但不是究竟圆满的圆觉佛[24]大菩萨是尚未成为佛陀的生灵,祂们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并且居住在净国,但祂们出于慈悲心,选择不进入无余涅槃以留在世间渡化众生,是为无住涅槃辟支佛在佛境不动处享受安宁,但在因缘成熟时,祂们仍须再入轮回以修习菩萨乘佛法;阿卢汉透过修习声闻乘佛法,去世后马上在涅槃城入灭,从此不受后有;阿罗汉尚未解脱,祂们居住在无想天,却以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祂们在数千万大劫后将会再入轮回[25]

艺术成就

[编辑]
颐和园长廊中关于西游记故事的彩绘,图为唐僧师徒四人,唐僧正在念紧箍咒
元代瓷枕,上绘西游记故事,藏广东省博物馆

结构特点

[编辑]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2]:38-40

幻想丰富

[编辑]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神话文学以及浪漫文学的代表作。故事想像奇特,幻想丰富,情节神奇莫测,紧张曲折,布局严谨,文境恣肆,创造出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成功塑造许多生动的神话人物形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天堂地狱道教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2]:40-42

诙谐讽刺

[编辑]

《西游记》善于讽刺现实中的丑恶事物,并揭露可笑可鄙的现象,诙谐幽默惹笑。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都赋予人情世故的精神实质,和现实生活现实思想的基础,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以及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圆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鲜明爱憎。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如来佛祖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2]:42-48

语言生动

[编辑]

《西游记》用经过提炼加工的活口语写成,活泼生动,语言有散文、有韵语,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善于运用对话形式,往往在对话中渗透人物的个性特征。书中夹杂不少诗词歌赋,而散文、韵文又穿插配合得非常自然。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2]:48-58

影响、地位

[编辑]

西游记成立史#后续发展

衍生作品

[编辑]

版本

[编辑]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续书

[编辑]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同其他小说一样,有众多的续书,最为著名的有以下三部,合称“《西游记》三大续书”。

  • 后西游记》,清代小说,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
  •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共一百回。
  • 西游补》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续书之一。明末清初董说(字若雨,法名南潜)作,共十六回。

其他作品也会借用《西游记》中的角色,如明代的《南游记》中出现了孙悟空,《薛丁山征西》中登场了取经回唐的唐三藏师徒四人跟红孩儿、铁扇公主母子。而《薛丁山征西》故事是距离《西游记》的事件53年后,其中铁扇公主是一位居住在火焰山的修行居士。樊梨花对阵五龙公主时受阻于其阵法,樊梨花派了秦汉及窦一虎请求协助;秦汉往西天观音寺,窦一虎则以土行术前往火焰山,商借芭蕉扇一用,承诺用毕即还,果真借得芭蕉扇。但回营覆令时被不明所以的善财童子红孩儿)误会是贼,幸秦汉赶到化解误会。后破五龙阵之魔性火,由善财童子带回归还。[26][27][28]

到了近现代,与新兴的电影电视相结合,《西游记》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改编和续书。

译本

[编辑]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诸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

英文译版于1983年由比较文学家余国藩英语Anthony C. Yu博士翻译而成,译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29]。余博士对此提供了详尽的学术性介绍及诠释[30][31]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第7回“五行山下定心猿”;第19回有诗“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第32回“莲花洞木母逢灾”;第38回“金木参玄见假真”;第40回“猿马刀圭木母空”;第41回“木母被魔擒”;第47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53回“黄婆运水解邪胎”;第76回“木母同降怪体真”;第85回“心猿妒木母”;第86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第88回“心猿木土授门人”;第89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吴承恩. 《西游记》. 北京市: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ISBN 9787020070282 (中文(中国大陆)). 
  3. ^ 余国藩:《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页206。
  4. ^ 余国藩:《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页210-211。
  5. ^ 袁世硕〈清代《西游记》道家评本解读〉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6. ^ 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和风堂文集》下
  7. ^ 余国藩:《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页207-208。
  8. ^ 李安纲:《苦海与极乐》
  9. ^ 郭健:〈《西游记》中“真经”的内丹学含义〉
  10. ^ 陈洪:〈论《西游记》与全真教之〉
  11. ^ 第六回:“老君道……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
  12. ^ 第七回:“如来闻说,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13. ^ 13.0 13.1 王雪卿. 神聖與褻瀆:《西遊記》諧謔書寫下的宗教觀 (PDF).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2016, (19): 105-126 –通过台大佛学数位图书馆. 
  14. ^ 许蔚. 《西遊記》研究二題 (pdf). 华人宗教研究. 2015, (6): 87-135. ISSN 2307-8456. doi:10.6720/SCR.201512_(6).0004. 
  15.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6. ^ 苏兴在〈《西游记》对明世宗的隐喻批判和嘲讽〉引《万历野获编》卷二一《 幸秘方见幸》所记考证:“世宗接待陶仲文虽然比玉帝接待太上老君,车迟国王,比丘国王对妖道要有些身份,但由于陶仲文献房中秘方和传授房中术之功,‘必于门庭握手方别’带点现代洋味的迎送方式,其谄媚道士的神情灼然可见。至此,明世宗已与玉帝、车迟国王、比丘国王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了。明世宗信道的本质,包括《明史记事本末》在内的有关明代历史著述,多言之暗昧,只说他求神仙,希延年益寿等。读者往往误以为明世宗不理朝政,是为了专意清修而清心寡欲。孰知恰恰相反,不但不清心寡欲,反而是借方士献的房中秘方多迩女色,无节制的纵欲。所谓延年益寿仅是壮阳的代名词。”
  17. ^ 刘琼云. 聖教與戲言 ——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 (PDF).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2010, (36): 1-43. 
  18. ^ 李伟. 《西游记》的神话谱系:神魔世界的生存逻辑(3). 三联生活周刊. 1970-01-01 [2025-03-09] (中文). 与西方史诗神话的系统性不同,中国神话和神话元素驳杂而散乱,并在民间信仰中广泛渗透,留下了零碎的文字记录。中国神话体系分为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佛教经典体系、民间俗神体系、神魔小说体系。其中上古神话体系浪漫而纷乱,只有散乱的一个个小故事。在早期的《山海经》时代,上古神话附着了山川地理的因素,以片段的方式展示了初民的神话观念。但与史诗神话不同的是,神话元素间缺乏情节的构造。其后,儒家影响下,这些神仙、妖怪又散落于各种志怪书和民俗传说中。随着道教的建立、佛教的传入,通过宗教典籍各自生成了自己的神谱。宗教的神谱专业而复杂,又经过了中国文化的改造,吸收了民间信仰,创造了新的神佛体系。而中国民间俗神又过于凌乱,树木花草、百兽鱼虫,圣人英雄皆可成神。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则创造了一个杂糅佛道与民间传说的神魔体系,并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照研究者杨义的说法:“《西游记》代表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这是一部借唐僧取经为由头而写成的史诗式的新《山海经》。但是它在神话文化形态、结构方式和叙事谋略上,已非《山海经》时代所能比拟。”(《〈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细究下来,《西游记》将本来混乱的妖(怪)、魔、鬼、仙、佛、神等神话概念进行了重新规范。 
  19. ^ 大赤天太清境. [202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20. ^ 李伟. 《西游记》的神话谱系:神魔世界的生存逻辑(7). 三联生活周刊. 1970-01-01 [2025-03-09] (中文). 除了取经团五人畜之外,《西游记》中最重要、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则是观音菩萨,也称为观世音菩萨,全称是“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西游记》中的观音,与现实佛教中的观音差异很大。因为她原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位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但小说中则将其划到了如来佛门下。《西游记》小说进一步推进了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彻底将其塑造成一个女性角色,并赋予其美丽端庄的公众形象:“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璎珞。……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 
  21. ^ 读书君. 西天取经的西天,是在哪里?. 腾讯新闻. 2023-11-25 [2024-08-29] –通过腾讯网 (中文(中国大陆)). 
  22. ^ 吕素端. 《西遊記》之敘事空間研究. 《淡江中文学报》. 2007, (16): 123-152 –通过台湾学术期刊开放取用平台. 
  23. ^ 涅槃=意識?識蘊的極限與涅槃的關係?. 台湾原始佛教协会. 2010-08-01 [2025-03-09] (中文). 
  24. ^ 天台智者大师说的【藏、通、别、圆】给我们的启示. 修行的学海与星辰. 2024-07-29 [2025-03-09] (中文). 如果按照天台的判教,藏传佛教的藏教成佛应该是修成罗汉(罗汉分为四个层次,从①一果罗汉/初果罗汉→②二果罗汉→③三果罗汉→④四果罗汉/阿罗汉)【发大乘心的四果罗汉可以继续修大乘法】,继续破除无明。所以,阿罗汉不是究竟圆满福慧之佛,在此,我劝告劝诫藏传佛教的弟子与信众之修行者不要【得少为足】,不要以为历史上的【米拉日巴尊者】就是成为真正的圆满福慧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了,这是后世的这些藏传佛教弟子与信众的强行给一些前辈大德【脸上贴金】、【自我标榜】、【夸大事实】。 
  25. ^ 灰身滅智. 一行佛学辞典搜寻. [2025-03-06]. 盖小乘虽以无余涅槃为真涅槃,然大乘则视之为一种方便施设,须经八千六百四十二万十千劫,而后于他方净土蒙佛度化。 
  26. ^ 第六十一回〈樊梨花一打五龍陣 竇一虎求借芭蕉扇〉. 《薛丁山征西》.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27. ^ 第六十二回〈善才途中戰秦漢 五公主陣上收寶〉. 《薛丁山征西》.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28. ^ 第六十三回〈元帥營中產薛強 善才大破五龍陣〉. 《薛丁山征西》. [202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29.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C ISBN 0-226-97145-7, ISBN 0-226-97146-5, ISBN 0-226-97147-3, ISBN 0-226-97148-1; PB ISBN 0-226-97150-3, ISBN 0-226-97151-1; ISBN 0-226-97153-8; ISBN 0-226-97154-6.
  30. ^ Lattimore, David. The Complete 'Monkey'. The New York Times. 6 March 1983. 
  31. ^ Plaks (1994),第283页.

参考书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 Plaks, Andrew.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183–27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