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献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献堂
贵族院议员
任期
1945年4月3日—1946年7月4日
君主昭和天皇
继任议席废止
选区台湾敕选议员
第1届台湾省参议会参议员
任期
1946年5月1日—1951年12月11日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
任期
1949年7月—1950年3月
继任黄纯青
个人资料
出生1881年10月22日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猫罗堡阿罩雾庄
逝世1956年9月8日(1956岁—09—08)(74岁)
日本东京都杉并区久我山
墓地雾峰林家花园
政党无党籍
配偶杨水心1898年结婚)
儿女林攀龙4名
父母林文钦(父)
亲属雾峰林家
职业政治运动者、作家
知名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汉语名称
繁体字林獻堂
简化字林献堂
汉语拼音Lín Xiàntáng
威妥玛拼音Lin Hsien-tang
闽南语白话字Lîm Hiàn-tông
板垣退助、林献堂(后列右2人目)于台湾撮影

林朝琛(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献堂灌园台湾雾峰林家出身的政治运动者、作家及政治人物等。他是台湾日治时期台湾议会民主运动者,也是雾峰林家在当时的主要领导者,以及雾峰林家所在地区社会的领导人之一。

他曾在新民会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等社会政治运动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长年致力于台湾地方自治之推行。战后,他因政治立场与中华民国政府不合,反对三七五减租及征收余粮等政策等,受到了大量来自政府的政治压力而避居,最终于日本过世。[1]

早年时期

[编辑]

他出身望族雾峰林家,诞生于阿罩雾(今台中市雾峰区),为雾峰林家顶厝支系中5位堂兄弟(纪、烈、献、澄、阶)的老三,因此又被人称“阿罩雾三少爷”。[2]父亲林文钦原是清末秀才,献堂与板桥林家林熊征同辈。7岁时,林献堂于自家开设的家塾蓉镜斋接受汉学教育。1893年,父亲林文钦中恩科举人,筑莱园于雾峰,娱养罗太夫人,林献堂(11岁)就读于莱园。

1895年,林献堂14岁时,台湾依《马关条约》改隶日本,在祖母罗太夫人的命令下,林献堂率领全家40余口到泉州避难,事平方回。[3]以治产业。

1898年,林献堂(18岁)与杨水心夫人结婚。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专心于外销樟脑的父亲林文钦于香港病逝。林献堂于19岁时接掌家庭事业,之后台湾总督府为拉拢他,委任他担任雾峰参事区长(1902年),并于1905年授予绅章,同年出任台湾制麻株式会社取缔役(相当于董事)。

青年时期

[编辑]
台湾民主运动领袖林献堂于1921赴东京游说设置台湾议会

与梁启超会面

[编辑]
  • 1907年于奈良旅行时与清末维新运动要角梁启超会面。林献堂向梁请教台湾自治之道,梁启超衡量当代中日政经情势,直言清朝在今后三十年内断无法帮助台湾达成自治之目标,但是梁以爱尔兰争取自治的过程来启发林献堂,鼓励林献堂以非武力运动模式对抗的新方向。
  • 1910年加入栎社

成立台中中学校(台中一中前身)

[编辑]
  • 1913年林献堂与其雾峰林家同辈兄弟林纪堂、林烈堂等人,联合台湾北、中部士绅向总督府请愿,表达台湾人出钱成立台中中学校的意愿,两年后(1915年5月)台中中学校(今台中一中)成立,有知名外甥李白滨前来就读。后又在雾峰创办莱园中学(今明台高中)。

新民会

[编辑]
  • 1914年3月邀请板垣退助伯爵来台访问,12月成立“同化会”(1915年即遭解散)。1920年(大正9年)与蔡惠如等人,以台湾东京留学生为主体,于东京成立“启发会”,翌年改为“新民会”,林担任会长。

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编辑]

《台湾总督田健治郎日记》显示田总督原本待林献堂甚佳,但从林献堂开始带领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后,田的态度丕变,视林献堂为讨厌的麻烦制造者(Trouble Maker)。[5][6]

台湾文化协会时期

[编辑]
  • 1921年(大正10年)10月,与蒋渭水在台北大稻埕静修女子学校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仿效国民党的制度,推举林献堂为总理,蒋渭水为专务理事,林幼春等人为常务理事。
  • 为了激起台湾人的民族意识,台湾文化协会于1923年(大正12年)以《台湾民报》作为宣传工具,林献堂担任台湾民报社长。
  • 除此之外,为了打破在台日本人及御用绅士垄断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业的状况,林献堂、吴子瑜等人花了2年筹设大东信托株式会社(1926年12月30日在台中市吴子瑜家中创立总会,1927年2月21日在台中市荣町旧商工银行事务所(今继光街与民族路口)开办业务,1947年因陈炘死于二二八事件,因此并入华南银行),林献堂出任董事长,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陈炘担任总经理,而吴子瑜为重要股东。
  • 台湾文化协会于1927年(昭和2年)1月内部左右派分裂,转向由左派控制,林献堂也退出台湾文化协会。[7]
  • 由于文协的核心精神在于“谋台湾文化之向上”,因此除了在政治与社会制度上的运动推行,林献堂、杨肇嘉、张星建等人至1930年代之间,亦是台湾美术的重要协力与赞助者,台湾艺术家如颜水龙、郭雪湖、杨佐三郎、李石樵、陈澄波、廖继春、郭柏川等,皆可从《灌园先生日记》当中发现林献堂等人对台湾艺术家的支持与赞助,不仅买画、金钱捐助,更是出席如赤岛社展览会、台湾美术展览会、台阳美术展览会等艺文活动。

中年时期

[编辑]

环游世界378天(1927年5月15日至1928年11月8日)

[编辑]

林献堂出发前,为亲自体验、寻找前人走过的游览点,已读过康有为《意大利游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与《欧游心影录》,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黄朝琴〈游美日记〉,以便琢磨游记的写作技巧。

  • 1927年5月15日,47岁的林献堂与其二儿子林犹龙搭乘“凤山丸”从基隆出发,林犹龙刚从东京商科学校(今一桥大学)毕业,新婚不久。送行的亲友有堂哥林澄堂、弟弟林阶堂等人。途径厦门,到达香港,5月21日换搭欧洲航线“鹿岛丸”,林献堂搭一等舱,票价92英镑(将近日币1000元)。“鹿岛丸”行经香港、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也门。
  • 1927年6月14日,汽船抵达非洲埃及、苏伊士,林献堂父子前往埃及金字塔、人面狮像参观。
  • 1927年6月20日,抵达欧洲法国之马赛。林献堂的大儿子林攀龙当时正在牛津大学就读,特地来马赛港和他们会合,加入旅程,一起前往巴黎等地参访。不过在林献堂带着二儿子前往美国时,必须继续完成学业的林攀龙为父弟送行。
  • 1928年8月28日,以〈环球一周游记〉开始于《台湾民报》连载,共刊载152回。

《台湾新民报》

[编辑]

林献堂环游世界回国后,加入蒋渭水蔡培火等人组成的台湾民众党。1930年(昭和5年)3月29日,《台湾民报》增资改组,并易名为《台湾新民报》,林献堂膺选为社长。

台湾地方自治联盟

[编辑]

1930年(昭和5年)8月17日,林献堂与蔡培火等人成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于台中,主张确立民主主义,采取合法手段,以争取政治自由与地方自治,出席者达227人,并推林献堂、土屋达太郎为顾问,随即于全岛24个地方巡回演讲“施行地方自治”一议题。但是自治联盟常遭到民众党及左翼阵营的批评及抵制,民众党并做出禁止党员加入自治联盟的决议,蔡培火陈逢源等跨党份子都遭除名,林献堂也愤而脱离台湾民众党。

“台湾地方自治联盟”是总督府最能接受的社会运动团体,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举镇压台湾的政治、社会团体,无论台湾民众党(1927-1931)、新文协(1927-1931)、台湾共产党(1928-1931)、台湾农民组合等组织皆被查禁,唯独台湾地方自治联盟还能正常运作。

雾峰一新会

[编辑]

1932年至1936年雾峰林家在雾峰重要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除了在林献堂日记中留下丰富的史料外,也出版了一些一新会的资料(可参考许雪姬、周婉窈等相关作品)。

祖国支那事件

[编辑]

1936年3月,林献堂参加华南考察团前往厦门上海等地游历。林在上海对华侨团体致词时,有“此番归来祖国视察”等语,为日本间谍报告给台湾军司令部,5月《台湾日日新报》报导此事,对林大加抨击。台湾军参谋长荻洲立兵便意图以羞辱林献堂来警告台湾人。于是当6月17日林献堂应台中州知事之邀参加始政纪念会时,荻洲立兵便唆使右翼团体生产党浪人卖间善兵卫当众掌掴林献堂,骂道:“为什么你在上海清国奴欢迎你的席上,说回到了祖国?”,此即“祖国支那事件”。该事件使得林献堂与杨肇嘉避走东京

林献堂在1939年6月的日记中写到,曾有内地日本人得知卖间触犯“横领”(侵吞罪),询问林献堂是否要借此报复,林献堂则答以他与卖间素无仇恨,卖间不过受人嗾使,林献堂一笑以谢之,从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林献堂本人的道德情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编辑]
  •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召开第四次全岛大会后,便自行宣布解散。
  • 战争时期,林献堂分别出任台湾总督府评议会(1941)、大屯郡事务长(1944)、贵族院敕选议员(1945)。
  • 1937年5月18日至1938年12月11日之间,林献堂曾与家族成员旅居日本,并在其所著的灌园先生日记当中表示原因,第一是因头眩欲静养之故,第二是因祖国事件问题被台日之恶宣传,使人误解甚深,在台湾不免特别受到注意。
  • 1939年间,因台湾米谷统制政策、台湾米谷输出管理法案即将施行,林献堂曾在其日记当中多次提及对此政策的担忧,担心米价减少,税金增加将影响农民收入生计。[8]
  • 1944年,战争期间林献堂被请托担任皇民奉公会组织大屯郡支会的事务长,这使其在战争期间尾端,疲于各类支会主催的会议、活动与公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编辑]
林献堂夫妇葬于台中雾峰的林氏祖莹(位于明台高级中学)内,正中为祖母罗太夫人、另一侧为其弟林阶堂夫妇。
  • 1945年,林献堂代表台湾人民参加南京受降式观礼,却为日本第十方面军参谋谏山春树所骗而没有出现。原本林献堂、罗万伡、林呈禄、陈炘、蔡培火、苏维梁等六位台湾仕绅奉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之命要参加受降式,在8月31日从台湾飞抵上海,9月8日到达南京,准备第二天参加受降典礼,但临时接到日本第十方面军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的通知说,不必参加典礼,而林献堂竟然没有争取,造成遗憾。次日,何应钦询问林献堂为何没有参加,随后将受降书让林献堂看,并带其参观受降场地并描述当日情况。[9]
  • 1946年5月,林献堂当选第一届台湾省参议会参议员,之后又担任台湾省通志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主任委员(今台湾文献馆的前身)馆长。
  • 1946年10月下旬,蒋中正来台巡查,于24、25日到达中部时24日下午林献堂与之会面。 [10]
  • 1947年2月,出任彰化银行首任董事长,负责接收与改组工作。月底,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时,担任省财政厅长的严家淦遭受冲击,林献堂将严家淦带到雾峰林家大宅中躲避,以性命担保,保护他的安全。在事件中,林献堂也担任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台中地区时局处委会负责人。事件过后,林献堂曾被国民政府列名为“台省汉奸”,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狱之灾。虽然1945年二战结束后,林献堂一度积极参政并担任台湾省议会参议员[11],但旋即在二二八事件发生时,眼见国民政府接收人员腐败酿成民变,朋友遭到逮捕遇害,使他内心受到创伤,对祖国“中国”深感失望[12];加上当局的土地政策对其家业的打击[13][14],故而远走他乡,到日本休养。至死不回台湾

逝世

[编辑]
  • 1949年9月,林献堂以治疗头部晕眩为由,离开台湾,寓居日本,留下了伤感的诗句:“异国江山堪小住,故园花草有谁怜。”
  • 1955年,蔡培火奉国民政府之命劝说返台,林献堂告之不归的理由:“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曾受先圣人之教训,岂敢忘之也。台湾者,危邦、乱邦也,岂可入乎,居乎。非仅危乱而已,概无法律,一任蒋氏之生杀与夺;我若归去,无异笼中之鸡也。” [15]
  • 1956年9月8日下午7时30分,林献堂病逝于东京杉并区久我山寓所“潜园”[16][17],享寿74岁,之后遗体运回台湾,于9月21日在台北开南商工职校之灵堂举行公祭,公祭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严家淦、副主委黄朝琴杨肇嘉,委员张道藩黄国书郑彦棻蒋渭川连震东谢东闵等。副总统陈诚以下官员多人均到场行礼致祭。再由其夫人、两子及杨肇嘉护送下移回台中雾峰安葬。[18]

家庭

[编辑]

1898年,林献堂与杨水心夫人结婚,育有三子(林攀龙、林犹龙、林云龙)一女(林关关)。

  • 林攀龙(1901年5月2日-1983年1月16日):1922年3月在熊本市日本基督教会受洗,返台后加入雾峰教会,后来成为长老。1925年3月自东京帝大毕业,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宗教与哲学。1928年11月4日学成归抵台湾。1930年3月5日,再度赴欧洲留学,转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主修哲学、文学,1932年2月2日学成返台。1935年4月2日,林攀龙娶曾珠如为妻,有一位嗣子林博正
  • 林关关(1906年1月23日-1997年):1924年3月自东京淑德高等女学校肄业二年后返台,四月插班入台南长老教女学校(今长荣女中前身)三年级,1926年卒业。1930年1月3日,与高金声牧师的儿子高天成医师结婚。婚后随夫婿先在台南盐水行医两年多,期间高医师曾当选为盐水基督长老教会长老。再赴日本,先生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1938年荣获帝大细菌学医学博士;她也在东京日本女子大学进修二年肄业。1948年夫妇返台定居,次年高应台湾大学傅斯年校长之聘,任台大医院教授兼外科主任,1953年晋升为台大医院院长。1964年8月13日,高天成因积劳成疾,享寿61岁。高夫人于1997年逝世,享寿92岁。
  • 林云龙(1908年8月14日-1959年2月):1924年入法政大学预科,1930年毕业于该校政治科。返台后于入新民报社为政治部记者,四年后辞职,旋被任命为雾峰庄长,四年任满,卸任后仍回台湾新民报社,任营业局长。战后曾任省议员,南华化工公司董事长,台湾炼铁公司董事长,并被举为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民四十七年为彰化银行公股董事。翌年二月因脑溢血逝世,年五十三。

1947年,林献堂外遇,照顾其孙林博正的佣人施秀玉为他生下一子。在杨水心得知后,林献堂于1948年与施秀玉达成和解,支付补偿金,施秀玉与其子离开林家[19]

著作

[编辑]
私立明台高级中学内的林献堂文物馆

林献堂著作以1927年文协分裂时,以到欧美游历时留下的日记而编辑成的《环球游记》最为脍炙人口。林献堂留下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园先生日记》(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出版),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

后世评价

[编辑]
  • 日本学者若林正丈将日本殖民时期台湾的民族运动人士分为四类:倾中的“祖国派”、“待机派”,以及台湾认同的“一岛改良主义派”与“台湾革命派”[20]。林献堂被他分类在“祖国派”。

和林献堂相关的学术研究书目举隅

[编辑]

(按照作者姓氏威妥玛拼音顺序排列)

  • 张惠珍. 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 台湾文学学报. No. 6. 2005: 89–120. 
  • 张炎宪引言. 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貢獻. 台湾文献 50. No. 4. 1999: 95. 
  • 张怡敏. 日治時代台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個案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博士论文). 2001. 
  • 张正昌. 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 台北: 益群书店. 1981. 
  • 周婉窈,1989,日治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北:自立报系文化出版部。
  • 锺美芳,1986,日据时代栎社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朱珮琪, 2000,台湾日治时期菁英教育的摇篮:以台中一中为例。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洪德青,2015,华府跫音:排湾族与国务院、林献堂与樱花考、大使馆与党外圈,你所不知道的60个台美故事。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 徐千惠,2002,日治时期台人旅外游记析论:以李春生、连横、林献堂、吴浊流游记为分析场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 许雪姬,1998,林献堂著“环球游记”研究。台湾文献 49,no. 2:1-33。
  • 许雪姬,1999a,皇民奉公会的研究:以林献堂的参与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o. 31:167-211。
  • 许雪姬,1999b,林献堂先生与台湾社会活动:以雾峰一新会为中心。台湾文献 50,no. 4:100-108。
  • 许雪姬, 2002,反抗与屈从:林献堂府评议员的任命与辞任。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no. 19:259-96。
  • 黄富三,2004,林献堂传。南投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 黄裕元,2000,论人物研究与民族观:以林献堂之“民族思想”为例。史汇,no. 4:95-116。
  • 若林正丈著,何义麟等译, 2007,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台北:播种者出版公司。
  • 赖西安(李潼),1978,台湾民族运动倡导者:林献堂传。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李潼,1999,阿罩雾三少爷。台北:圆神出版社。
  • 廖振富,1996,栎社三家诗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献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 廖振富,1999,反战与反皇民化的呼声:日治末期的林献堂诗。台湾文献 50,no. 4:61-77。
  • 廖振富,2016,追寻时代:领航者林献堂。台北:远景。
  • 台湾省咨议会编著,2001,台湾省参议会、临时省议会暨省议会时期史料汇编计划:林献堂先生史料汇编,黄正义计划主持。台中县雾峰乡:台湾省咨议会
  • 天下杂志影视中心制作,1999,为台湾筑梦的人,林献堂(1881-1956):力争台湾人尊严(VHS)。台北:天下杂志。
  • 伊藤干彦,2005,日治时代后期台湾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论台湾抗日运动者的抗日思想。台北:鸿儒堂出版社。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叶荣钟. 臺灣人物群像. 台北市: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5: 41. 
  2. ^ 张皓。“《灌园先生日记》中家族社会网络之分析研究(1927—1932)”。硕士论文,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24。
  3. ^ 许雪姬。〈林献堂《环球游记》与颜国年《最近欧美旅行记》的比较〉。《台湾文献》第六十二卷第四期,页175。
  4. ^ 传闻获(天皇)同意接见
  5. ^ 周婉窈.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和展望 (PDF) (演讲). “台湾海洋文化的吸取、转承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2011-05-28 [2013-06-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3). 
  6. ^ 周婉窈.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 (演讲). 台湾与海洋亚洲研究领域发展计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7. ^ 蔡培火、陈逢源、林伯寿、吴三连、叶荣钟合著,《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71)
  8. ^ 李力庸〈战争与粮食:太平洋战争前后台湾的米谷统制(1939-1945)〉《两岸发展史研究》 (2006年): 页103-137。
  9. ^ 林德政. 日本投降至國民政府接收之間的台灣. 《观察》杂志. No. 24. 2015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0. ^ 林献堂. 灌園先生日記 十八: 一九四六年. 1946-10-24. 
  11. ^ 臺灣省諮議會 - 林獻堂. 台湾省咨议会.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8). 
  12. ^ 戴月芳. 蔣渭水 vs 林獻堂:兩位台灣民族運動先驅. 台北市: 五南出版. 2015年: 第12页 [2016-05-12]. ISBN 9571174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3. ^ <人如其名的陈辞公>,蔡培火著,1975年2月,收入张汉裕主编,《政治关系--战后》,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文教基金会,2000年,页450。
  14. ^ 林博正主讲,林兰芳记录. 說我霧峰林家--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社會變遷演講系列之二 (PDF): 23–24. 2004-1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12-17). 
  15. ^ 林献堂. 灌園先生日記 廿七: 一九五五年. 1955-10-24. 
  16. ^ 故林公獻堂字灌園.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1956-10-08 (中文(台湾)). 
  17. ^ 林承俊. 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 上善人文基金会. 2021. ISBN 9789860603309. 
  18. ^ 台灣耆宿林獻堂先生身後哀榮. 典藏台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19. ^ 李毓岚〈丈夫日记中的妻子与情人――以杨水心、林玉盏、李招治为例〉,发表于《兴大人文学报》第65期,2020年9月。页87-126。
  20. ^ 若林正丈. 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 播种者文化. 2007: 172. ISBN 9789576966248. 

书籍

[编辑]
  • 黄富三. 《林獻堂傳》.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4-11. 

论文

[编辑]
  • 顾敏耀. 〈台灣古典詩與二二八事件——以林獻堂、曾今可及其步韻詩為主要研究對象〉.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桃园: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2010. 

外部链接

[编辑]


前任:
林祖密
雾峰林家
家长
后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