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討論:Citation/CS1/Language
添加话题Module:Citation language参数翻译问题
[编辑]部分语言未从英文翻译过来,比如eg (Korean (North Korea)).Category:CS1韩语来源 (ko)仍然是(Korean (North Korea))而不是(朝鲜语 (朝鲜)),而不像有的语言eg (中文(新加坡)).已经有中文翻译。而且还会给出分类:CS1Korean (North Korea)来源 (ko-kp)的红链分类,去年1月请教过大家,但是最终没有解决,请问各位维基人在哪里补充中文翻译。——Zzhtju(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8:39 (UTC)
- 先不存档。--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8日 (五) 12:03 (UTC)
- 建议一并解决既有语言的翻译问题,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或可考虑全部改用“xx文”,毕竟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读者从维基百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普遍是阅读文字,而非通过语音获取。反对者的意见认为这些语言都是表音文字,根本谈不上拥有自己的文字,只是在借用拉丁字母(或其他字母)而已,故宜称“语”而不宜称“文”,但个人还是觉得书面化的信息称之为“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文”“法文”这样的称呼虽不及“英语”“法语”的使用率高,但同样是被大众普遍接受且习以为常的词汇,百科全书在选用词汇时应更加侧重其严谨性而非使用率。--蕭漫(留言) 2022年4月8日 (五) 18:48 (UTC)
- 该议题牵扯甚大,应单独开题,且难有结果。比如英语维基百科该一同更名吗,主要内容是文字而非声音(音标、音视频、有聲條目等)。且按此说法,听读、视障用户听到“你好(英文:Hello)”不会觉得别扭吗,难道因群体不广泛而可忽视。文字可能要算作语言的子集,语言不只是口语。--YFdyh000(留言) 2022年4月8日 (五) 22:10 (UTC)
- 确实牵扯面太广,所以我只是针对 CS1 的 language 参数而言,至于本站对外文维基百科的译名,多年来已经约定俗成,恐怕难以全数更改,也没有更改的必要。我注意到在同一篇条目里,当参考资料填写了
|language=
参数时,会生成“(英语)(法语)”这样的文字,而在“延伸阅读”“外部链接”等章节中,当编者手动添加 {{en}}{{fr}}等模板标注语种时,生成的则是“(英文)(法文)”。为确保条目中的语言标示协调统一,避免出现前后文用词不一致的情况,似乎可以考虑对 CS1 的语言译名进行更改。--蕭漫(留言) 2022年4月9日 (六) 14:15 (UTC)- 這問題此前已有人提出,我建議統一為「文」。——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4月10日 (日) 06:56 (UTC)
- 确实牵扯面太广,所以我只是针对 CS1 的 language 参数而言,至于本站对外文维基百科的译名,多年来已经约定俗成,恐怕难以全数更改,也没有更改的必要。我注意到在同一篇条目里,当参考资料填写了
- 该议题牵扯甚大,应单独开题,且难有结果。比如英语维基百科该一同更名吗,主要内容是文字而非声音(音标、音视频、有聲條目等)。且按此说法,听读、视障用户听到“你好(英文:Hello)”不会觉得别扭吗,难道因群体不广泛而可忽视。文字可能要算作语言的子集,语言不只是口语。--YFdyh000(留言) 2022年4月8日 (五) 22:10 (UTC)
- @Zzhtju:,阁下可以将目前系统内部没有提供正确译名的语言代号及对应的译名填写在模块Module:Citation/CS1/Language里的表local_table中。该模块未来数周内将随着CS1系列模块的更新而启用,届时该模块将被自动全保护,故请阁下抓紧时间。--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9日 (六) 13:48 (UTC)
- 谢谢!那如何确认目前系统内部提供正确译名有哪些语言呢?--Zzhtju(留言) 2022年4月10日 (日) 08:41 (UTC)
- @Zzhtju:,您可以参考旧讨论,这里有系统已经提供中文译名的语言代码,这里有所有系统支持的语言代码。--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10日 (日) 09:01 (UTC)
- 谢谢!祝编安!--Zzhtju(留言) 2022年4月10日 (日) 09:31 (UTC)
- @Antigng:请问一下目前cite系列模板使用的是[1]里面的代码吗?目前zh-hant在cite模板显示为“中文(繁体)”,但该链接显示为“繁体中文”。--BlackShadowG Pray for Ukraine 2022年4月16日 (六) 09:16 (UTC)
- @BlackShadowG:,有针对zh-xx的workaround。另,挪威语一项不应删除,原因见注释。--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16日 (六) 09:44 (UTC)
- 已加回。--BlackShadowG Pray for Ukraine 2022年4月18日 (一) 08:15 (UTC)
- @BlackShadowG:,有针对zh-xx的workaround。另,挪威语一项不应删除,原因见注释。--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16日 (六) 09:44 (UTC)
- 總覺得遲早還是提一下補丁為好啊。——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4月16日 (六) 10:43 (UTC)
- @Zzhtju:,您可以参考旧讨论,这里有系统已经提供中文译名的语言代码,这里有所有系统支持的语言代码。--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10日 (日) 09:01 (UTC)
- 谢谢!那如何确认目前系统内部提供正确译名有哪些语言呢?--Zzhtju(留言) 2022年4月10日 (日) 08:41 (UTC)
语言变体命名
[编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单独讨论一下,目前ISO 639-1的标准是“语言名 (地名)”,但中维似乎不太统一,例如:代码“en-US”,ISO对应名称是“English (United States)”,中维是“美国英语”;而代码“zh-cn”,中维是“中文(中国大陆)”,建议一律统一。——BlackShadowG Pray for Ukraine 2022年4月18日 (一) 08:30 (UTC)
- (!)意見:按照中文的表述习惯,应将地名放在语言前面为宜,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括号。如果采用 ISO 标准,会出现一对圆括号里面又套一对圆括号的形式,视觉效果冗余累赘,并且不符合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至少在中国大陆,比较正式的行文都很少使用双重括号,若实在无法避免,也会采用不同样式的括号,比如以方括号套圆括号。像(美国英语)(简体中文)这样的格式,改成(英语(美国))(中文(简体))实在没什么必要,将原本简洁明了的格式改得更繁琐了。若某篇条目的参考资料部分需使用大量语言标志,括号太多会显得十分杂乱。--蕭漫(留言) 2022年4月20日 (三) 14:42 (UTC)
- 那就把所有“[语言名]([地名])”统一为“[地名][语言名]”的格式?--BlackShadowG Pray for Ukraine 2022年4月21日 (四) 00:05 (UTC)
- (+)支持--蕭漫(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01:55 (UTC)
- 有点担心,但从搜索结果来看还行,仅少数方言未找到中文结果(如摩尔多瓦俄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瑞士德语、智利西班牙语等等,"多米尼加西班牙语"、"厄瓜多尔西班牙语"、"委内瑞拉西班牙语"、"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等。--YFdyh000(留言) 2022年4月21日 (四) 15:18 (UTC)
- 行。——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4月21日 (四) 16:59 (UTC)
- 我無法接受將中文(香港)改成香港中文。香港中文指的是粵語白話文的分支,和具香港特色的白話文不同。--Ghren🐦🕖 2022年4月26日 (二) 11:45 (UTC)
- 我手頭上由田小琳所著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說「在香港社會流行的中文書面語有多種形式,主要有通用中文、港式中文、粵式中文、中英混合文等」。所謂的粵式中文就是(粵語),但是港式中文倒不如說是{{yue-hk}}之類的,未必相同。但是我暫時沒有找到很明確指香港中文就是港式中文的名稱,但是同樣地直接用香港中文代指{{zh-HK}}的看來也不多,例如我手上的電腦和手機用的是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繁體中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Ghren🐦🕗 2022年4月26日 (二) 12:25 (UTC)
- 也有說法說港式中文是流通在香港社會的一種特殊的中文書面語方式。可能是一個學界討論點?--Ghren🐦🕗 2022年4月26日 (二) 12:45 (UTC)
- 试论香港多语人社群的语言生活“香港中文在书面上同时存在通用中文、港式中文和粤式中文3种形态。”,zh-hk可能指三种之一,而非特定一种。{{zh-HK}}(目前为“繁体中文”)是否应该“不推荐”并提供更明确的标签,类似{{PRC}}有若干子标签。[2]提到zh-cmn-Hant-HK、zh-yue-Hant-HK。[3]则是zh-Hans-HK、zh-Hant-HK、zh-yue等。{{zh-yue}}存在,或许该有个{{zh-yue-hk}}=香港粤语。--YFdyh000(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3:00 (UTC)
- 我手頭上由田小琳所著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說「在香港社會流行的中文書面語有多種形式,主要有通用中文、港式中文、粵式中文、中英混合文等」。所謂的粵式中文就是(粵語),但是港式中文倒不如說是{{yue-hk}}之類的,未必相同。但是我暫時沒有找到很明確指香港中文就是港式中文的名稱,但是同樣地直接用香港中文代指{{zh-HK}}的看來也不多,例如我手上的電腦和手機用的是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繁體中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Ghren🐦🕗 2022年4月26日 (二) 12:25 (UTC)
- 我先把涉及中文的转换注释掉。--Antigng(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11:59 (UTC)
- 那就把所有“[语言名]([地名])”统一为“[地名][语言名]”的格式?--BlackShadowG Pray for Ukraine 2022年4月21日 (四) 00:05 (UTC)
留意到在cite web当中的title参数当中使用到{{!}}的话,{{!}}前面的内容都不会显示出来。例如:
{{cite web|title=Google {{!}} 关于|url=https://about.google/|work=Google|accessdate=2022-06-08}}
返回:
关于. Google. [2022-06-08].
这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啊?--🔨(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7:19 (UTC)
- (:)回應:@Liu116:可用
{{cite web|title=Google | 关于|url=https://about.google/|work=Google|accessdate=2022-06-08}}
→「Google | 关于. Google. [2022-06-08].」。-- 今晚 我想來點 [雪菲🐉蛋糕🎂] 配 [娜娜奇🐰鮮果茶☕](☎️·☘️) 2022年6月8日 (三) 07:43 (UTC)- 我当然知道这方法。但这问题出现之前已经有不少页面的来源标题用了这个模板了,另外{{!}}这个模板显然相比“
|
”更方便,如果能够修复其在cite模板当中的显示问题显然更好。--🔨(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8:19 (UTC)- {{!}}不是模板,是个魔术字:mw:Help:Magic_words#Other--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8:26 (UTC)
- 另外,哪有文章会用“Google | 关于”这样的标题?不会只是自动抓取html中的<title>部分造成的吧?这本身就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8:30 (UTC)
- 原网页没有用管道符号,当然是我自己为了重现问题这样用的啦!英文版没具体确认到是不是也是魔法字,但显然英文版没有我这问题。--🔨(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8:35 (UTC)
- 目前在所有wiki上都是魔法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9:06 (UTC)
- enwiki没问题,应该是在lua脚本里做了处理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9:08 (UTC)
- 我不知道英文那边具体是怎么处理的。就算我知道,我自己肯定是没有权限修改的。--🔨(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9:40 (UTC)
- enwiki没问题,应该是在lua脚本里做了处理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9:08 (UTC)
- 目前在所有wiki上都是魔法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9:06 (UTC)
- 原网页没有用管道符号,当然是我自己为了重现问题这样用的啦!英文版没具体确认到是不是也是魔法字,但显然英文版没有我这问题。--🔨(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8:35 (UTC)
- 另外,哪有文章会用“Google | 关于”这样的标题?不会只是自动抓取html中的<title>部分造成的吧?这本身就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8:30 (UTC)
- {{!}}不是模板,是个魔术字:mw:Help:Magic_words#Other--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6月8日 (三) 08:26 (UTC)
- 我当然知道这方法。但这问题出现之前已经有不少页面的来源标题用了这个模板了,另外{{!}}这个模板显然相比“
-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手工替换这些管道符为实体字符呗。——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6月8日 (三) 08:53 (UTC)
- 现阶段要替换成“
|
”不靠手工靠机器人也行,不过果然还是觉得能够修复更好,毕竟{{!}}还是更方便,而且英文版没这问题肯定相关代码已经和中文有不同。--🔨(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9:19 (UTC)- 可以用{{pipe}},效果一样,cite模板也能正常显示:Google | 关于. Google. [2022-06-08].--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2年6月8日 (三) 13:02 (UTC)
- 这个不错,总比打字符实体方便。--🔨(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13 (UTC)
- 可以用{{pipe}},效果一样,cite模板也能正常显示:Google | 关于. Google. [2022-06-08].--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2年6月8日 (三) 13:02 (UTC)
- 现阶段要替换成“
- 這是Module:Citation/CS1/Language#L-143造成的,如果使用魔術字,會變成
-{Google | 关于}-
進而觸發轉換規則。--Xiplus#Talk 2022年6月8日 (三) 13:35 (UTC)- 感谢找出问题所在,不过从代码看来,要么要用其他的方式来写这段代码,确保既可不转换来源标题又可让{{!}}正常显示,要么就只能暂时维持现状,使用其他的方式来呈现管道符号了。--🔨(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13 (UTC)
已修复 @ Special:Diff/72102371,问题来自Special:Diff/62087761,讨论在Module talk:Citation/CS1#script-title=zh:。但是这里说到“試行一個月”而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月后的评估讨论,@AT。Liangent(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7:28 (UTC)
- @Liangent,不說我也忘了。不過,也實施差不多兩年多了,也不見什麼異議,或許大家也同意這個改動?--AT 2022年6月11日 (六) 11:11 (UTC)
- 我幾次見到為此強迫編者使用特定中文變體的例子。我知道此舉有其背景,但個人不太認同這種行為就是。——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6月11日 (六) 14:01 (UTC)
- 我不能同意這個改動,有什麼論文有或者書籍會繁體來源使用繁體字,簡體來水源使用簡體字?就像劉勰一文就炸了。很多內地書籍用繁體字,你告訴我要按原文輸入多多少少有些強人所難。本身假如來源有什麼繁簡轉換問題編者就應該做好吧。你們喜歡的話可以保留標題以原本的變體顯示,但是也應該有法子讓不希望轉換的編者自行選擇就是。--Ghren🐦🕛 2022年6月12日 (日) 04:58 (UTC)
- 「有什麼論文有或者書籍會繁體來源使用繁體字,簡體來水源使用簡體字?就像劉勰一文就炸了。」完全不懂您在說什麼,也看不懂您在劉勰的操作。「很多內地書籍用繁體字,你告訴我要按原文輸入多多少少有些強人所難。」顯然地大陸書籍的話必然簡體更多,繁體只佔很少的部分,相反亦然,而且繁簡轉換本來就非常簡單,在維基上預覽一下都能轉換了,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強人所難的。「你們喜歡的話可以保留標題以原本的變體顯示,但是也應該有法子讓不希望轉換的編者自行選擇就是。」現在就是不轉換標題,直接顯示代碼裡的字體,而且您前句和後句說的意思是相同的,您的意思會否是可以選擇保留原文標題用字或按地區自動轉換繁簡?如果技術上能做到的話,無任歡迎。--AT 2022年6月12日 (日) 10:14 (UTC)
- 上邊那句話看來我打錯了很多字
囧rz……。「你們喜歡的話可以保留標題以原本的變體顯示,但是也應該有法子讓不希望轉換的編者自行選擇就是。」,中間的「不」多打出來了。我在劉勰一文對於來源的處理也就是將引文格式手動變回兩年前還沒修定的樣子,繁簡可以如常轉換。既然繁簡轉換非常簡單,我既然手動將繁簡轉換成本來的原文的樣子,這樣我為什麼不直接將其轉換成繁體簡體都是對的樣子?來源和正文、繁體來源都混雜在一起,來源不多的時候還好,來源多的時候根本記不過來。有些是轉引的來源,有些可能是PDF版和HTML版,有些可能是預印版,數個版本之間繁簡不一定一致,我也不一定能看到最原始的版本,根本不可能按這套制度來。再者,這種引用保留原文繁簡標題的做法,我也看不出有實際的機構支持,也看不出有文章實例。我的意思要是大家都認為保留繁簡是比較好的話,也應該讓編者自行選擇保留原文標題或者轉換。本來是可以的,這樣一修之下,現在不行了。--Ghren🐦🕗 2022年6月12日 (日) 12:33 (UTC)
- 看不太懂您的意思,您是指這個Special:Diff/72102371改動導致劉勰的來源崩了?那看看怎樣修改吧,目前這個代碼露出是肯定不行啊。--AT 2022年6月12日 (日) 13:57 (UTC)
- Special:Diff/72130103先把它修成之前的状态,但我个人的意见是模板用户只应该按约定在title填title,而不应该写入其他语法,尤其是不应该填入一个不完整的语法片段使其“恰好”和模板的其他部分配合产生需要的效果。我能想到的另一个abuse方法是写
|title={{)}}-希望被繁简和地区词转换的文字-{{(}}|
(在现在的模板实现里这样确实是能工作的),暂且不说应不应该这样做为了来使标题会被转换,但这个肯定不保证改模板后不被弄坏。Liangent(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3:55 (UTC)
- Special:Diff/72130103先把它修成之前的状态,但我个人的意见是模板用户只应该按约定在title填title,而不应该写入其他语法,尤其是不应该填入一个不完整的语法片段使其“恰好”和模板的其他部分配合产生需要的效果。我能想到的另一个abuse方法是写
- 看不太懂您的意思,您是指這個Special:Diff/72102371改動導致劉勰的來源崩了?那看看怎樣修改吧,目前這個代碼露出是肯定不行啊。--AT 2022年6月12日 (日) 13:57 (UTC)
- 上邊那句話看來我打錯了很多字
- 「有什麼論文有或者書籍會繁體來源使用繁體字,簡體來水源使用簡體字?就像劉勰一文就炸了。」完全不懂您在說什麼,也看不懂您在劉勰的操作。「很多內地書籍用繁體字,你告訴我要按原文輸入多多少少有些強人所難。」顯然地大陸書籍的話必然簡體更多,繁體只佔很少的部分,相反亦然,而且繁簡轉換本來就非常簡單,在維基上預覽一下都能轉換了,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強人所難的。「你們喜歡的話可以保留標題以原本的變體顯示,但是也應該有法子讓不希望轉換的編者自行選擇就是。」現在就是不轉換標題,直接顯示代碼裡的字體,而且您前句和後句說的意思是相同的,您的意思會否是可以選擇保留原文標題用字或按地區自動轉換繁簡?如果技術上能做到的話,無任歡迎。--AT 2022年6月12日 (日) 10:14 (UTC)
- @Liangent,不說我也忘了。不過,也實施差不多兩年多了,也不見什麼異議,或許大家也同意這個改動?--AT 2022年6月11日 (六) 11:11 (UTC)
- 感谢找出问题所在,不过从代码看来,要么要用其他的方式来写这段代码,确保既可不转换来源标题又可让{{!}}正常显示,要么就只能暂时维持现状,使用其他的方式来呈现管道符号了。--🔨(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13 (UTC)
要是可能独立出来一个参数去完成这个工作,这样我依约定来在填也是没有问题的。按你给的方法的话,这样地域词就会转换,多多少少可能有过度转换的问题。当然,我强行将其修成|title={{)}}--{{(}}zh;zh-hans;zh-hant{{!}}希望被繁简转换的文字-{{)}}-{{(}}|
也不是不能用。有时候实在是繁简来源搞不清,又或者是觉得调整繁简实在是比较麻烦,要是有个正规点的方法处理就好。--Ghren🐦🕓 2022年6月13日 (一) 09:54 (UTC)
- 我给的方法是反例,不要这么做。Liangent(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21:39 (UTC)
- 禁止簡繁轉換就用script-title填寫,再把title恢復為不禁止簡繁轉換?--洛普利寧 2022年6月20日 (一) 15:56 (UTC)
- 參考文獻應保持文字原貌以便於查證(Wikipedia:地区词处理#参考文献应避免情况),目前本地只是禁止了標題部分的轉換,其實個人傾向於更加激進的做法,即對整個引文都不作轉換,避免繁簡雜糅。另外,刘勰條目中的引文標題使用了方括號式內鏈,個人認為
|title=
參數最好只填入純粹的標題,如需添加內鏈應使用|title-link=
參數。--蕭漫(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18:36 (UTC)- 后面这句我是同意的,也就是我上面说的“模板用户只应该按约定在title填title,而不应该写入其他语法”。上面那个修改只是把刘勰最小变动地解决一下,把“尤其是不应该”的改成了“我觉得不应该”的方法。但是更大的问题,包括条目编者不按约定填写来实现特殊(和模板默认不同的)效果,以及刘勰中选用的效果(绕过模板设计使用转换)是否可以接受,我觉得应该拿到技术客栈之外更广泛地讨论一下。Liangent(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21:48 (UTC)
- 我打算在下一次更新引文模块的时候,把相关的符号转义掉,以后再使用
}
不会产生效果。--Antigng(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4:56 (UTC)
- 我打算在下一次更新引文模块的时候,把相关的符号转义掉,以后再使用
- 关于编者为实现特殊效果而不按默认约定填写模板一事,有个现象值得引起广泛注意——某些编者会在中日韩以外的引文中加入斜体代码,将 periodical 系列字段(journal/magazine/newspaper/work/website)以及书籍引文模板中的 title 字段等显示为斜体,来达到和英维相同的效果。窃以为此举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可帮助读者辨别引文中的不同字段,并且符合外文文献普遍的引用格式。然而问题在于,编者通过手动添加代码来强行改变模板的默认效果显然不是个好做法,造成了本地条目中的外文引文风格混乱不一(既有显示成斜体的,也有未显示成斜体的)。要彻底解决该问题,恐怕还得将中外文文献的显示风格区分开来(见本页上节讨论),中日韩引文维持现有格式,印欧语系的引文则效仿英维,将特定字段预设为斜体,如此方能正本清源,避免因编者的编辑习惯不同而导致引文风格不统一。待模组修改完毕后,可使用机器人清理编者手动加入的斜体代码。@User:Liangent @User:AT @User:Antigng @User:乌拉跨氪 --蕭漫(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6:09 (UTC)
- @Ghrenghren的作法,可能不利于COins自动获取条目内的参考文献,利用维基百科内置的COins可以,部分文献管理软件可以抓取所有采用{{cite ****}}系列模板的参考文献。如果使用Ghren的作法显示结果是imgur截图。
- 倾向支持Ghren的另一个说法,允许读者选择是否进行繁体转换。
- 看知乎上一个讨论,应该是没有强制规定要求保持原文的繁简体[4]。看了台大中文学报的一篇论文,将简体的参考文献转换成了繁体,〈出山与入山:李白庐山诗的精神底蕴〉。--Kethyga(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4:31 (UTC)
- 這肯定是會修壞Coins的,我在用這方法前就知道,我只是覺得兩害取其輕,覺得將coins修壞也沒有大的問題...--Ghren🐦🕐 2022年6月14日 (二) 05:52 (UTC)
- 还有个问题,本来文献是简体/繁体的,有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输入的时候进行了转换。--Kethyga(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14:04 (UTC)
- 后面这句我是同意的,也就是我上面说的“模板用户只应该按约定在title填title,而不应该写入其他语法”。上面那个修改只是把刘勰最小变动地解决一下,把“尤其是不应该”的改成了“我觉得不应该”的方法。但是更大的问题,包括条目编者不按约定填写来实现特殊(和模板默认不同的)效果,以及刘勰中选用的效果(绕过模板设计使用转换)是否可以接受,我觉得应该拿到技术客栈之外更广泛地讨论一下。Liangent(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21:48 (UTC)
- 果然正常了,太感谢了!虽然来源标题不转换确有合理之处吧,不过视乎具体改法考虑bug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啊……话说其实我两年前就发现这bug了,不过我一直没提出来……--🔨(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3:02 (UTC)
- 能否在citoid里,把标题里面的"|"转换掉,一般在自动引用时会引入这个问题。--Kethyga(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6:28 (UTC)
- 另外,如果是标题里面没有只是在
<title>
字段出现的,建议清除。--Kethyga(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5:58 (UTC)
- 另外,如果是标题里面没有只是在
- 一个魔术字在来源标题内呈现的问题居然引出关于来源标题繁简转换的进一步讨论也是神奇……虽然不是完全无关,不过还请各位不要跑偏太多吧。--🔨(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07:48 (UTC)
關於來源語言標示的問題
[编辑]我留意到在Module_talk:Citation/CS1#语言变体命名提出的問題,的確目前cite模板中的language參數如果調用zh-cn的話,會顯示為(中文(中國大陸)),zh-tw的話會顯示為「(中文(臺灣))」,不但有雙重括號的問題,而且也不是正常的中文語法,因此我認為應該修改成這樣。好處有幾個,首先解決了雙重括號的問題,用字上也更接近於版本轉換的名稱,同時根據Module_talk:Citation/CS1#script-title=zh:的思維,通過強制不轉換來反映原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意見,謝謝。--AT 2022年11月24日 (四) 13:12 (UTC)
- 暫無意見。Sanmosa Je sers 2022年11月24日 (四) 14:52 (UTC)
- 不理解為什麼通過要強制不轉換來反映原文。另外不要將草稿寫到已經被保護的模板上,那怕是已經馬上回退。--Ghren🐦🕛 2022年11月24日 (四) 16:14 (UTC)
- 因為語言標示與來源字體相同比較好,當然這個還是比較次要,另外兩點比較重要。手太快沒注意到是高風險模板,抱歉。--AT 2022年11月24日 (四) 16:33 (UTC)
- 支持此修改方向,另由於MediaWiki程式碼更新,希望可以參照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存档/2022年10月#語言代碼問題討論,加入zh-Hans-CN、zh-Hans-SG、zh-Hans-MY、zh-Hant-TW、zh-Hant-HK、zh-Hant-MO等變體代碼,原討論下方其他待更新語言代碼最好可以一起。--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5日 (五) 03:35 (UTC)
- 如果要加這些變體,那AT的更改案:['zh-cn'] = '中国大陆简体', ['zh-hk'] = '香港繁體',就會和zh-Hans-CN、zh-Hans-CN重覆了。--Ghren🐦🕛 2022年11月25日 (五) 04:30 (UTC)
- User:ghren:重複並不是問題,既有程式碼也有數個「西部占语(阿拉伯文字)」,既然兩種都有人用,要全面修改統一不切實際,那走兼容即可。我也希望將既有程式碼含有括號的盡量按AT意見修改。最後如果要統一語言標示跟來源字體的話,請記得修改「['cjy-hant']='晋语(繁体)'」為繁體。--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5日 (五) 12:03 (UTC)
- @迴廊彼端,晉語有繁體來源麼?--AT 2022年11月25日 (五) 13:16 (UTC)
- User:AT:一些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晉劇劇本可能是,像是新聞中提到的。--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7日 (日) 02:30 (UTC)
- @迴廊彼端,原來如此。長知識了。--AT 2022年11月27日 (日) 05:17 (UTC)
- User:AT:一些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晉劇劇本可能是,像是新聞中提到的。--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7日 (日) 02:30 (UTC)
- @迴廊彼端,晉語有繁體來源麼?--AT 2022年11月25日 (五) 13:16 (UTC)
- User:ghren:重複並不是問題,既有程式碼也有數個「西部占语(阿拉伯文字)」,既然兩種都有人用,要全面修改統一不切實際,那走兼容即可。我也希望將既有程式碼含有括號的盡量按AT意見修改。最後如果要統一語言標示跟來源字體的話,請記得修改「['cjy-hant']='晋语(繁体)'」為繁體。--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5日 (五) 12:03 (UTC)
- 如果要加這些變體,那AT的更改案:['zh-cn'] = '中国大陆简体', ['zh-hk'] = '香港繁體',就會和zh-Hans-CN、zh-Hans-CN重覆了。--Ghren🐦🕛 2022年11月25日 (五) 04:30 (UTC)
- 支持此修改方向,另由於MediaWiki程式碼更新,希望可以參照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存档/2022年10月#語言代碼問題討論,加入zh-Hans-CN、zh-Hans-SG、zh-Hans-MY、zh-Hant-TW、zh-Hant-HK、zh-Hant-MO等變體代碼,原討論下方其他待更新語言代碼最好可以一起。--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5日 (五) 03:35 (UTC)
- 因為語言標示與來源字體相同比較好,當然這個還是比較次要,另外兩點比較重要。手太快沒注意到是高風險模板,抱歉。--AT 2022年11月24日 (四) 16:33 (UTC)
- (题外话,不是只有非中文来源才需要标注语言吗?--Tim Wu(留言) 2022年11月25日 (五) 03:52 (UTC)
- 其实即使是中文,如果想要区分各个变种,标记语言也是个不错的方式。比如如果来源是繁体,非繁体地区读者可能不太能分清是香港的繁体还是台湾的繁体,如果标注变体可能会有助于读者分辨来源中的地区词。--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2年12月7日 (三) 11:48 (UTC)
- 不喜歡的話,直接標“zh”就好。--石添 小草 (talk to me) 2022年11月25日 (五) 06:31 (UTC)
- 更好的選項應是「中國大陸中文(zh-CN)」、「臺灣中文(zh-TW)」;「簡體中文(zh-Hans)」、「繁體中文(zh-Hant)」;「中國大陸簡體中文(zh-Hans-CN)」、「臺灣繁體中文(zh-Hant-TW)」,這樣可以順利處理各種變體而不至於矛盾。此外,這只是單純的語言標示,不需要「反映原文」,仍應予以轉換。——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1月26日 (六) 08:49 (UTC)
- 我个人还是觉得Eric Liu的这个方案比较合适,也符合语言逻辑。--PATLABOR 英格拉姆Ingram Talk 2022年12月2日 (五) 17:34 (UTC)
- zh-Hans-CN和zh-Hant-TW現階段應該是無效的,也不是ISO 639-1標準。--Nostalgiacn(留言) 2022年12月9日 (五) 15:31 (UTC)
- 若確為現階段無效之代碼,大概就暫時不必納入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2月13日 (二) 08:12 (UTC)
- 不太理解“现阶段应该是无效的”,即使未被某项标准或程序所涵盖,也是广泛使用的事实标准,应该支持。phab:T91151 Category:Zh-Hans-CN_使用者 XFDL等。--YFdyh000(留言) 2022年12月13日 (二) 08:37 (UTC)
- 附議。語言標示在本質上就是個備註,無需反映原文,否則“(英語)”就得變成“(english)”了。--蕭漫(留言) 2022年12月16日 (五) 21:04 (UTC)
- 我會這樣認為:既然目前貴站已經在字詞轉換中將zh-CN譯成大陸簡體、zh-TW譯成台灣正體,那照依也無不可。但是我認為,這種東西應該按可靠來源來。--Ghren🐦🕐 2022年11月26日 (六) 17:03 (UTC)
- 另外,我注意到有人在填「lzh」這種玩意,應該怎辦...(公期)--Ghren🐦🕐 2022年11月26日 (六) 17:08 (UTC)
- User:ghren我同意您按來源修改的觀點,另lzh是正確的ISO 639-3代碼,最晚在去年底MediaWiki程式碼就建議大家棄用zh-classical、改用lzh了,我上面附的客棧討論也有表列這個代碼,尚祈支持一併修訂。--迴廊彼端(留言) 2022年11月27日 (日) 02:30 (UTC)
- (+)傾向支持 Eric Liu 的改法,“中文”二字應作為固定詞根,不能省略。考慮到“中國大陸簡體中文”和“馬來西亞簡體中文”這樣的表述有些冗長,或可簡化為“大陸簡體中文”和“大馬簡體中文”。本人此前曾做過類似的修改,惟因缺少共識而未被採用。這次如能對修改方案達成共識,那麼 {{zh-cn}}{{zh-hk}}{{zh-tw}}{{zh-sg}} 等語言標示模板也應一併修改,與 CS1 的輸出風格保持一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全部作為 {{zh-hans}} 和 {{zh-hant}} 的重定向,造成地區名無法顯示。--蕭漫(留言) 2022年12月16日 (五) 20:28 (UTC)
Module:Citation language参数翻译问题 2023年2月
[编辑]
(注:之前有类似问题,所以标注了时间)
部分语言未从英文翻译过来,比如印度英语(en-in),比如条目金奈网球公开赛,且有红链分类 Category:CS1Indian English来源 (en-in) --Kethyga(留言) 2023年2月15日 (三) 10:01 (UTC)
編輯請求 2023-05-07
[编辑] 请求已处理--Xiplus#Talk 2023年8月20日 (日) 14:31 (UTC)
加入['en-in']= '印度英语',
以使印度英语可以正确标注,解决Category:CS1Indian English来源 (en-in)的问题。--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3年5月7日 (日) 09:12 (UTC)
zh不等于Zh?
[编辑]在cite类模板中的language参数中,填入Zh-*和zh-*效果不同。以下内容中,前面的是Zh-*,后面的是zh-*
example (中文) example (中文)(正常的)
example (简体中文) example (中文(简体))
example (繁体中文) example (中文(繁體))
example (Chinese (China)) example (中文(中国大陆))
example (Chinese (Hong Kong)) example (中文(香港))
example (Chinese (Macau)) example (中文(澳門))
example (Chinese (Malaysia)) example (中文(马来西亚))
example (Chinese (Singapore)) example (中文(新加坡))
example (Chinese (Taiwan)) example (中文(臺灣))
——试图修复未果的落花有意12138 2023年8月14日 (一) 13:18 (UTC)
- 看起来不应该用Zh。--安忆Talk 2023年8月14日 (一) 13:31 (UTC)
- 英文维基中无此问题。模块:Citation/CS1/Language的:match ('^zh-')?--YFdyh000(留言) 2023年8月14日 (一) 14:00 (UTC)
- 或许应该用
%l
而不是%a
。--安忆Talk 2023年8月15日 (二) 00:30 (UTC)
- 或许应该用
- 話說這種語言的中文翻譯要去哪裡改啊?translatewiki搜尋太渣,我總是找不到翻譯位置。——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8月16日 (三) 13:02 (UTC)
- @Ericliu1912:
- 要到Gerrit發變更。--Winston Sung(留言) 2023年8月17日 (四) 04:22 (UTC)
- @落花有意12138:我先修改模組嘗試解決大小寫偵測問題了。如果其他人有更好的辦法也可以提出。——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8月20日 (日) 11:11 (UTC)
- 不過這好像會讓「CS1English来源 (en)」分類頁面暴增,所以還是先回退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8月20日 (日) 11:47 (UTC)
腳註中的語言選項顯示差異
[编辑]在腳註中加入|language=zh-hant會顯示為中文(繁體),加入{{zh-hant}}則顯示為繁體中文,兩者在同一頁面有時會出現混用,如唐納·川普頁。
能否考慮將兩者的顯示統一。--Knowhan(留言) 2025年2月10日 (一) 15:39 (UTC)
- 去掉「中文」即可,毕竟此地是中文维基百科。--Kethyga(留言) 2025年2月11日 (二) 02:53 (UTC)
- 但是還有|language=zh-TW語法顯示中文(臺灣),不能去掉「中文」。--Knowhan(留言) 2025年2月11日 (二) 06:52 (UTC)
- 已提起編輯請求。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12日 (三) 06:32 (UTC)
- 這是老問題了吧?我不認為應該去掉「中文」。「簡體」、「繁體」均非語言,中文纔是,而且刪去「中文」會喪失與其他語言之一致格式。理當將前者改為繁體中文,而非刪去後者之「中文」一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16日 (日) 13:00 (UTC)
- 這樣做會使模板的顯示格式與其他語言的同類模板的格式不一致。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0日 (四) 07:11 (UTC)
- 實際上所有類似模板都要改。中文不必學英文用括號,比方說「英文(美國)」也應該改成「美國英文」,以此類推。——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2日 (六) 15:24 (UTC)
- 這可能會引申一些意想不到的技術問題。現時Module:Citation/CS1/Language不是沒有將zh-hant設置為顯示“繁體中文”而非“中文(繁體)”的代碼,但被註釋掉了,不知道是否相關技術問題的緣故。AT在2022年11月24日有做過相關的測試,或許可以請他來説一説。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3日 (日) 01:50 (UTC)
- 如果沒記錯的話,我的測試旨在嘗試能否避免繁簡自動轉換,從而讓語言標示更為準確。--AT⊿⁴⁶ 2025年2月24日 (一) 04:45 (UTC)
- @AT:我的理解是你在相關測試中移除相關行數的代碼前的兩個hyphen並修改語言標示字樣的效果是以修改後語言標示字樣為customised的語言標示字樣,因此我關注的是相關測試是否成功。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4日 (一) 10:02 (UTC)
- 不太記得了,不過好像也沒有後續操作,很大機會是失敗了。--AT⊿⁴⁶ 2025年2月24日 (一) 10:11 (UTC)
- @Ericliu1912:根據AT的説法,我相信你的提議在技術上不可行。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4日 (一) 13:16 (UTC)
- 我剛剛試過預覽可以,不知道你在「根據」、「相信」什麼?我想相關代碼處於註釋狀態,乃因社群對部分變體命名尚有疑慮(且主要是地區變體或「語」、「文」問題,繁簡中文應均可先行恢復)之故。當然你我記憶畢竟有限,就像我亦不記得自己至少參與過幾次討論,所以建議你往後在發言以前,最好先看看討論存檔(甚至你自己也參與過)再下定論。——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4日 (一) 15:02 (UTC)
- 我又不是管理員,那模組又是被全保護的,我自然是沒有預覽的權限的。而且你給的那個先前討論的連結裏我當時説的是“暫無意見”,也就是説我的意見是可以在此後有更動的,這點從現在過了兩年多後我轉而支持括注可以體現。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5日 (二) 07:26 (UTC)
- 我剛剛試過預覽可以,不知道你在「根據」、「相信」什麼?我想相關代碼處於註釋狀態,乃因社群對部分變體命名尚有疑慮(且主要是地區變體或「語」、「文」問題,繁簡中文應均可先行恢復)之故。當然你我記憶畢竟有限,就像我亦不記得自己至少參與過幾次討論,所以建議你往後在發言以前,最好先看看討論存檔(甚至你自己也參與過)再下定論。——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4日 (一) 15:02 (UTC)
- @Ericliu1912:根據AT的説法,我相信你的提議在技術上不可行。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4日 (一) 13:16 (UTC)
- 不太記得了,不過好像也沒有後續操作,很大機會是失敗了。--AT⊿⁴⁶ 2025年2月24日 (一) 10:11 (UTC)
- @AT:我的理解是你在相關測試中移除相關行數的代碼前的兩個hyphen並修改語言標示字樣的效果是以修改後語言標示字樣為customised的語言標示字樣,因此我關注的是相關測試是否成功。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4日 (一) 10:02 (UTC)
- 如果沒記錯的話,我的測試旨在嘗試能否避免繁簡自動轉換,從而讓語言標示更為準確。--AT⊿⁴⁶ 2025年2月24日 (一) 04:45 (UTC)
- 這可能會引申一些意想不到的技術問題。現時Module:Citation/CS1/Language不是沒有將zh-hant設置為顯示“繁體中文”而非“中文(繁體)”的代碼,但被註釋掉了,不知道是否相關技術問題的緣故。AT在2022年11月24日有做過相關的測試,或許可以請他來説一説。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3日 (日) 01:50 (UTC)
- 實際上所有類似模板都要改。中文不必學英文用括號,比方說「英文(美國)」也應該改成「美國英文」,以此類推。——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2日 (六) 15:24 (UTC)
- 這樣做會使模板的顯示格式與其他語言的同類模板的格式不一致。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2月20日 (四) 07:11 (UTC)
- 副知以往討論參與者@Zzhtju、Antigng、蕭漫、YFdyh000、Ghren、AT、迴廊彼端、TimWu007、Patlabor Ingram、Nostalgiacn:此處有兩個問題商榷,一是繁簡中文命名格式(這部分爭議應較少),二是地區變體命名格式(涉及英文等其他語言,或者「臺灣繁體中文」之類)。個人仍然認為自己此前的提議最為合理,不過當然歡迎其他意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4日 (一) 15:15 (UTC)
- 对中文来说,语言放在开头更符合习惯。我倾向“中文 (中国大陆)(zh-CN)”,半角和全角括号都用──如果需要呈现语言代码。如果不需语言代码,我也稍微倾向半角括号。--YFdyh000(留言) 2025年2月24日 (一) 15:26 (UTC)
- 补充:对我来说,占位更宽的全角括号写地区更类似强调,仿佛讲“这不能错”的管辖归属,半角括号里写才像是备注说明。而对于维基数据等部分用户界面中一律用全角括号注明地区,我觉得是习惯(风格)使然,但如果一定要用全角标点,也勉强接受吧。我的习惯可能沿袭自微软Windows的界面。微软Windows的区域格式界面中,对这些语言区域有独特译法,但我不太喜欢和赞成,即“中文(简体,中国)”、“中文(简体汉字,香港特别行政区)”、“简体中文(新加坡)”等。--YFdyh000(留言) 2025年2月24日 (一) 16:17 (UTC)
- 半形括號不是中文標點符號,不過我現在也部分認同地區變體可以考慮用括號區分,如「中文(臺灣)」等。——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6日 (三) 02:24 (UTC)
- 补充:对我来说,占位更宽的全角括号写地区更类似强调,仿佛讲“这不能错”的管辖归属,半角括号里写才像是备注说明。而对于维基数据等部分用户界面中一律用全角括号注明地区,我觉得是习惯(风格)使然,但如果一定要用全角标点,也勉强接受吧。我的习惯可能沿袭自微软Windows的界面。微软Windows的区域格式界面中,对这些语言区域有独特译法,但我不太喜欢和赞成,即“中文(简体,中国)”、“中文(简体汉字,香港特别行政区)”、“简体中文(新加坡)”等。--YFdyh000(留言) 2025年2月24日 (一) 16:17 (UTC)
- 跟wikidata上的語言標籤吧,個人認為維基各專案之間,最好也統一說法,理解上也更順暢。
- wikidata那邊選用戶語言是中文(地方名)和中文(簡體)、中文(繁體)--Nostalgiacn(留言) 2025年2月24日 (一) 15:27 (UTC)
- 感覺他們那邊也應該改成「簡體中文」跟「繁體中文」,祇是不知道從哪裡改的問題⋯⋯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2月26日 (三) 02:24 (UTC)
- 我依然坚持自己两年前的意见,(+)支持@Ericliu1912的修改建议。--蕭漫(留言) 2025年3月4日 (二) 10:38 (UTC)
- 同樣支持User:Ericliu1912兩年前的意見。--迴廊彼端(留言) 2025年3月4日 (二) 12:05 (UTC)
- 我比较支持YFdyh000的方案,较常在简中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桌面环境如Windows、KDE等中出现的语言标签是“中文(简体)”、“中文(中国大陆)”、“中文(简体,新加坡)”、“英语(美国)”等,至少简中界面应当如此考虑,不清楚繁中的情况。不过括号最好按格式手册都用全角。𝐻.𝑁𝑎𝑡𝑠𝑢𝑚𝑖 ™ 2025年3月7日 (五) 03:29 (UTC)
- @Hotaru Natsumi:您可能需要注意到相關參數實際使用時外面還會自帶一層括號,我不認為「(中文(簡體))」比「(簡體中文)」符合中文語法⋯⋯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3月8日 (六) 06:20 (UTC)
- 可能因为实际行业相关吧,我是对这种平衡的括号使用没什么感觉的。对于“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这样没意见,但是如果“中国中文”和“新加坡中文”就总有一种这两个中文不是同一种语言的即视感,而“中文(中国)”和“中文(新加坡)”就是都是中文,只是地区词不一样。𝐻.𝑁𝑎𝑡𝑠𝑢𝑚𝑖 ™ 2025年3月8日 (六) 06:55 (UTC)
- 前面提到本人不反對地區變體以括號形式呈現,不過還是希望能用「繁體中文」跟「簡體中文」。——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3月8日 (六) 08:17 (UTC)
- 对中文用其他括号格式可行吗,比如(中文〔新加坡〕)。或者外面的圆括号改动可能性。--YFdyh000(留言) 2025年3月8日 (六) 11:59 (UTC)
- 中维MOS:括号没讨论括号嵌套问题,我国国标是写了需要用不同括号(见4.9.3.6)。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8日 (六) 12:04 (UTC)
- 我感觉正式出版物(书籍、论文)中,在语段中注释(并非数学公式等)用的括号嵌套不难见到(尤其是学术文献),一般都是圆括号“()”和“[]”嵌套使用,外层圆括号内层方括号/外层方括号内层圆括号都有。这里不属于语段中的括注,六角括号应该也问题不大,国标中举的例子(不算语段中注释用)也是六角括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8日 (六) 12:59 (UTC)
- 刚发现《辞海》网络版语段的嵌套括注也有用六角括号的:《欧麦尔》“
穆罕默德的岳父(穆罕默德妻室之一哈福赛〔Ḥafṣa〕之父)。
”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8日 (六) 18:09 (UTC)- 找到了我国夹注相关的出版界规范,夹住时外用方括号内用圆括号(《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CY/T 121—2015)》5.16.2)。不过这裏和夹注不完全一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6日 (三) 02:19 (UTC)
- 刚发现《辞海》网络版语段的嵌套括注也有用六角括号的:《欧麦尔》“
- 我感觉正式出版物(书籍、论文)中,在语段中注释(并非数学公式等)用的括号嵌套不难见到(尤其是学术文献),一般都是圆括号“()”和“[]”嵌套使用,外层圆括号内层方括号/外层方括号内层圆括号都有。这里不属于语段中的括注,六角括号应该也问题不大,国标中举的例子(不算语段中注释用)也是六角括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8日 (六) 12:59 (UTC)
- 繁簡中文部分,能少用就少用吧?地區變體的話,要用六角或方形括號都好,但個人比較偏好六角,畢竟中文出版物較常用。說到這個,導航模板的多層括號也有類似問題,有機會需要一併修正。——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3月9日 (日) 06:03 (UTC)
- 中维MOS:括号没讨论括号嵌套问题,我国国标是写了需要用不同括号(见4.9.3.6)。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8日 (六) 12:04 (UTC)
- 可能因为实际行业相关吧,我是对这种平衡的括号使用没什么感觉的。对于“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这样没意见,但是如果“中国中文”和“新加坡中文”就总有一种这两个中文不是同一种语言的即视感,而“中文(中国)”和“中文(新加坡)”就是都是中文,只是地区词不一样。𝐻.𝑁𝑎𝑡𝑠𝑢𝑚𝑖 ™ 2025年3月8日 (六) 06:55 (UTC)
- @Hotaru Natsumi:您可能需要注意到相關參數實際使用時外面還會自帶一層括號,我不認為「(中文(簡體))」比「(簡體中文)」符合中文語法⋯⋯ ——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5年3月8日 (六) 06:20 (UTC)
- 对中文来说,语言放在开头更符合习惯。我倾向“中文 (中国大陆)(zh-CN)”,半角和全角括号都用──如果需要呈现语言代码。如果不需语言代码,我也稍微倾向半角括号。--YFdyh000(留言) 2025年2月24日 (一) 15:2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