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熱帶風暴格美 (2018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風暴格美
Tropical Storm Gaemi英語
6月16日,位於琉球海域的熱帶風暴格美。
6月16日,位於琉球海域的熱帶風暴格美。
路徑圖
熱帶風暴格美的路徑圖
熱帶風暴格美的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概況
形成日期2018年6月14日
轉化日期2018年6月17日
消散日期2018年6月18日
最低氣壓990 hPa
瞬間最大陣風120 km/h
影響
影響地區臺灣日本琉球群島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熱帶風暴格美(英語:Tropical Storm Gaemi,國際編號:18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82018)為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格美」(개미)一名由韓國提供,意思是螞蟻[1][2]

發展過程

[编辑]

6月14日,一個位在臺灣西南方的副熱帶低氣壓滯留鋒發展為熱帶擾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上午2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5W。日本氣象廳在同時認定其為熱帶低氣壓並發佈烈風警告[3]台灣中央氣象局在5時15分發佈熱帶性低氣壓特報[4]。上午7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為「低」[5][注 1]。中午12時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跳過「中」,直接提升為「高」,同時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7][注 2]。同日下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編號08W[注 3]

6月15日上午10時,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1806,並命名為凱米[注 4]。不過,多數氣象機構並未跟隨升格,而是將其維持在熱帶性低氣壓上限的強度,包含受其影響的台灣,中央氣象局認定其仍為熱帶性低氣壓。凱米於上午7時至8時間登陸高雄,12時左右由台東出海,但中央氣象局仍維持熱帶性低氣壓特報,而非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並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直到6月16日,各家氣象機構才將凱米紛紛調升為熱帶風暴。中央氣象局也在6月16日早上時,將凱米升為輕度颱風。6月17日上午,日本氣象廳認為凱米已經轉化為溫帶氣旋

影響

[编辑]

臺灣

[编辑]
當地發布之警特報:熱帶性低氣壓特報

隨着格美靠近,台灣中央氣象局在6月15日針對11個縣市發布豪雨及大雨特報,並指出格美已於當天上午7時至8時從高雄沿岸登陸[9],隨後格美在中午12時自台東出海[10]

受格美影響,台灣南部多處傳出停電。台電表示,豪雨一度造成高雄市合共13,500戶停電,屏東縣台南市也有零星數戶停電,經搶修後恢復供電。此外,屏東縣佳冬鄉林邊鄉等地亦有水浸,縣內多處路段實施交通管制。強降雨也導致農作物受損,大香蕉受損最為嚴重[10]

琉球群島

[编辑]

在格美及梅雨鋒的共同影響下,為沖繩縣帶來強風及暴雨,其中伊江村機場的氣象計在6月16日上午9時29分實測最大瞬間陣風高達每秒62.1米(每小時224公里)[11]。在沖繩縣一共有3人受傷,1名30多歲男子被強風吹倒的鐵板壓傷,導致手腕骨折,而兩名女子則被汽車夾傷[12]

此外,格美亦為沖繩縣帶來50年一遇的大雨。伊是名村24小時降雨量達404.5毫米,粟國村的24小時降雨量亦有309毫米,兩項數據均打破當地記錄[11]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記錄

[编辑]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天氣特報
上一熱帶氣旋 熱帶性低氣壓特報
    2018-06-14 05:15-2018-06-16 02:00
下一熱帶氣旋
輕度颱風谷超 熱帶低氣壓96W

註釋

[编辑]
  1.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就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6]
  2.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會把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6]
  3.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是一個聯合美國海軍美国空軍的專責小組,並會為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並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兩種:前者由2個英文字母及6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2018);後者則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WP082018」及「08W」皆指凱米是2018年第8個於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東海)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08W」指稱凱米僅限於2018年。[8]
  4. ^ 日本氣象廳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該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工作:每當該機構把一個熱帶低氣壓升為熱帶風暴時,該機構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最後兩位數(2018),後兩位代表凱米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6個升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2.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4). 
  3. ^ JMA. Marine Weather Warning for GMDSS Metarea XI 2018-06-13T18:00:00Z.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4. ^ ETToday. 熱帶低壓發警報 11縣市豪大雨特報.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5. ^ JTWC. ABPW10 PGTW 132300 - 2018-06-13.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6. ^ 6.0 6.1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3-17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日語)
  7. ^ JTWC. WTPN21 PGTW 140430 - 2018-06-14.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8.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美國海、空軍.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 (英文)
  9. ^ 熱帶性低氣壓襲台 11縣市發布豪雨、大雨特報. 台灣好新聞. 2018-06-15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10. ^ 10.0 10.1 南台灣暴雨 高雄13,500戶一度停電. 蘋果日報. 2018-06-16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11. ^ 11.0 11.1 台風6号、沖縄で3人重軽傷 24時間404ミリの記録的大雨 風速62mの突風も. 台灣好新聞報 (沖縄タイムス). 2018-06-17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日语). 
  12. ^ 熱帶風暴「格美」吹襲沖繩 3人受傷. 香港電台. 2018-06-16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前任
2012年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格美 Kaemi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