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龍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家,又稱龍部落肅州家,是唐朝中期至北宋前期活躍於河西走廊焉耆人部落

貞元四年(788年),吐蕃攻占河西地區西端的重鎮沙州,導致當地各族百姓遭受嚴重劫難,許多人被殺戮、囚禁,或被編入各部族體系,成為寺院附屬戶。敦煌文獻記載,當時有部分龍姓人物與西域胡人一同出現在沙州各寺院,擔任雜役;據推測,他們是遷徙至河西的焉耆人。

大中五年(851年),隨著吐蕃勢力被逐出河西,張議潮建立歸義軍政權。初期,河西地區部族活動頻繁,《申報河西政情狀》《張淮深碑》《張淮深造窟記》等文獻均提到「蕃、渾、溫末、羌、龍狡雜,極難調伏」,並用「六蕃」一詞概括各部族勢力,龍家被明確列入「六蕃」之一。

根據《唐中和四年(884年)肅州防戍都營田康使君縣丞張勝君等狀》,甘州中和四年(884年)十一月前,由龍家、吐蕃、退渾、通頰、等部族共同駐守。因長期遭回鶻諸部圍困而斷糧,龍家的首領「龍王」不得不代表甘州城主與回鶻議和。此後,龍家和其他部族退出甘州,並遷至肅州,開始歸附歸義軍政權,並被稱作「肅州家」。《沙州伊州地誌》記載,甘、肅、伊三州的龍家部落「皆稟皇化」;《河西都僧統悟真處分常住榜》亦記載龍家「披帶而生降」。

歸附歸義軍後的龍家主要分布在肅州、甘州、伊州瓜州和沙州。在祁連山麓,從事畜牧業的龍家群體規模龐大。《丁未年[a]六月都頭知宴設使宋國忠等諸色破用歷狀並判憑》記載了龍家向歸義軍納貢馬匹、供應油脂的情況,顯示其在歸義軍體制下保持一定獨立性。《唐光啟三年[b]四月官酒戶馬三娘、龍粉堆牒》記載,肅州使作為使者與涼州溫末使、西州回鶻使等並列,可見龍家以「肅州家」身份繼續在政治上保持一定自治性。

隨著回鶻勢力入主甘州,河西局勢發生變化。甘州回鶻不僅與歸義軍爭奪絲綢之路貿易,還不斷對河西其他部族施加軍事壓力。《兒郎偉》描繪回鶻對歸義軍和龍家的戰爭,顯示龍家與歸義軍的關係日益緊張。《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致甘州回鶻可汗狀》記載,在北宋初年,龍家與回鶻、達怛部聯合行動,攻劫瓜州地區。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的文獻《安再勝等牒》顯示,龍家正式同回鶻、達怛結盟,公開向歸義軍發動攻擊,標誌著肅州家徹底脫離歸義軍政權,倒向回鶻。

遼史》載,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遼軍攻破甘州回鶻屬地肅州,盡俘其民。由此推測,肅州家在1010年之前便已被甘州回鶻吞併。《新五代史·回鶻傳》亦提到「有別族號龍家,其俗與回鶻小異」,反映龍家長期歸屬回鶻並在文化上受到深刻同化[1][2][3]

注釋

[編輯]
  1. ^ 947年
  2. ^ 887年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