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
龙家,又称龙部落、肃州家,是唐朝中期至北宋前期活跃于河西走廊的焉耆人部落。
唐贞元四年(788年),吐蕃攻占河西地区西端的重镇沙州,导致当地各族百姓遭受严重劫难,许多人被杀戮、囚禁,或被编入各部族体系,成为寺院附属户。敦煌文献记载,当时有部分龙姓人物与西域胡人一同出现在沙州各寺院,担任杂役;据推测,他们是迁徙至河西的焉耆人。
大中五年(851年),随着吐蕃势力被逐出河西,张议潮建立归义军政权。初期,河西地区部族活动频繁,《申报河西政情状》《张淮深碑》《张淮深造窟记》等文献均提到“蕃、浑、温末、羌、龙狡杂,极难调伏”,并用“六蕃”一词概括各部族势力,龙家被明确列入“六蕃”之一。
根据《唐中和四年(884年)肃州防戍都营田康使君县丞张胜君等状》,甘州在中和四年(884年)十一月前,由龙家、吐蕃、退浑、通颊、羌等部族共同驻守。因长期遭回鹘诸部围困而断粮,龙家的首领“龙王”不得不代表甘州城主与回鹘议和。此后,龙家和其他部族退出甘州,并迁至肃州,开始归附归义军政权,并被称作“肃州家”。《沙州伊州地志》记载,甘、肃、伊三州的龙家部落“皆禀皇化”;《河西都僧统悟真处分常住榜》亦记载龙家“披带而生降”。
归附归义军后的龙家主要分布在肃州、甘州、伊州、瓜州和沙州。在祁连山麓,从事畜牧业的龙家群体规模庞大。《丁未年[a]六月都头知宴设使宋国忠等诸色破用历状并判凭》记载了龙家向归义军纳贡马匹、供应油脂的情况,显示其在归义军体制下保持一定独立性。《唐光启三年[b]四月官酒户马三娘、龙粉堆牒》记载,肃州使作为使者与凉州温末使、西州回鹘使等并列,可见龙家以“肃州家”身份继续在政治上保持一定自治性。
随着回鹘势力入主甘州,河西局势发生变化。甘州回鹘不仅与归义军争夺丝绸之路贸易,还不断对河西其他部族施加军事压力。《儿郎伟》描绘回鹘对归义军和龙家的战争,显示龙家与归义军的关系日益紧张。《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致甘州回鹘可汗状》记载,在北宋初年,龙家与回鹘、达怛部联合行动,攻劫瓜州地区。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的文献《安再胜等牒》显示,龙家正式同回鹘、达怛结盟,公开向归义军发动攻击,标志着肃州家彻底脱离归义军政权,倒向回鹘。
《辽史》载,辽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军攻破甘州回鹘属地肃州,尽俘其民。由此推测,肃州家在1010年之前便已被甘州回鹘吞并。《新五代史·回鹘传》亦提到“有别族号龙家,其俗与回鹘小异”,反映龙家长期归属回鹘并在文化上受到深刻同化[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