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鎮
外觀
法華鎮是中國上海歷史上的一個鄉鎮,其範圍大致位於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境內。[1]
歷史
[編輯]北宋開寶十年(970年),惠禪和尚在華亭縣高昌鄉李漎涇北岸興建了一座名叫法華寺的佛寺(所在地為今法華鎮路525號),寺名法華二字取自「妙法蓮華經」,即佛經精妙,潔麗如蓮之意。法華寺成立之後,寺廟周邊開始熱鬧起來,並被稱作法華巷。[2]
明朝嘉靖年間,法華寺周邊的人口規模已與一般的鎮規模相當,李漎涇兩岸遍佈商鋪和民宅,並且當時已形成一條東西長約三里的街道(今淮海西路至凱旋路)。法華寺周邊也被開始叫作法華鎮。[2]
乾隆九年(1744年),吳淞巡檢司搬到法華鎮。清朝嘉慶年間修訂的《上海縣誌》將法華鎮視為上海縣西部的首要集鎮。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首領劉麗川率軍隊進攻法華鎮,燒毀吳淞巡檢司的衙門。咸豐五年正月初一(1855年2月17日)劉麗川深夜率軍從上海縣縣城突圍。第二天早上,在小閘橋與追擊的清兵及法華鎮的民團作戰時陣亡,其被俘虜的數十位下屬被押至韋天廟(今法華鎮路803~815號)後被處決。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為來加緊鎮壓太平軍,擴大地方團練規模,此時法華鎮又稱法華(團練)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影響下各鄉鎮開辦學堂,法華局改稱法華學區。宣統二年(1910年),當局在許多地方行政上設立鄉鎮,人口不滿5萬則為鄉,當時法華寺周邊人口為18452人,所以當局設立了法華鄉。由於在法華鄉以外的地方工廠越來越多,原本在法華鄉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農民外出打工,法華鄉人口越來越少。[2]
中華民國17年(1928年)7月9日,法華鄉劃入上海特別市,法華鄉改設成法華區[1]。八一三事變後,日軍攻佔法華寺周邊地區。[2]